童李君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
論《啼笑因緣》的彈詞改編
——以姚蔭梅的彈詞唱本為例
童李君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
姚蔭梅的《啼笑因緣彈詞》是在原著基礎(chǔ)上不斷加工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他憑借渾厚的藝術(shù)功底和生活積累,使其彈唱的《啼笑因緣彈詞》與原著相比,在情節(jié)、人物塑造、矛盾沖突、心理刻畫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豐富,篇幅增加了一倍,充分體現(xiàn)了彈詞的藝術(shù)特色。
《啼笑因緣》 彈詞 改編
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小說一經(jīng)問世,讀者反響熱烈,而由文人陸澹庵改編的《啼笑因緣彈詞》亦是“行銷甚廣,無線電聽眾,殆靡不人手一編,嘆為佳構(gòu)”。[1]據(jù)彈詞藝人姚蔭梅回憶,他在臺上根據(jù)陸澹庵的改編本說唱《啼笑因緣彈詞》時,臺下的聽眾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捧著此書,因為這部書他是趕出來的,所以唱詞不全,臺下的聽眾對照文本后發(fā)現(xiàn)他唱錯,便搖頭,給他造成很大的壓力。[2]從姚蔭梅的經(jīng)歷可知,藝人僅根據(jù)彈詞改編版《啼笑因緣》彈唱,是不能很好地滿足聽眾的需求的。彈詞藝人在書場彈唱,其內(nèi)容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一部好書,是彈詞藝人與聽眾互相碰撞,不斷打磨再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因此,書場彈詞記錄成文,可以說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成果。彈詞藝人總是從聽眾中汲取有益的意見,對書目進行修改,以求迎合聽眾的喜好。由于演出場次的多寡也與收入相關(guān),因此藝人在情節(jié)處理上往往會盡可能拉長,并且不斷地修改自己的說唱底本,以求精益求精,吸引更多的聽眾,有時候一個本子甚至要經(jīng)過幾代藝人的精心琢磨,才能最終成為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書目。
姚蔭梅的《啼笑因緣彈詞》就是不斷加工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彈詞藝人拜師學藝時往往學習某一部長篇,同時將其不斷發(fā)展改進,在演唱技藝上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創(chuàng)造一部長篇新書目,再把它說熟并讓大眾接受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需要一定的創(chuàng)作及改編才能。由于聽眾帶著陸澹庵改編的《啼笑因緣彈詞》來聽書,給姚蔭梅的說唱帶來一道難題,于是他研讀原著,改變唱詞,與聽客交談獲取有益的建議,并且親自跑到北京天橋去體驗生活,在說唱過程中不斷修改,工夫不負有心人,“一九四五年,他進上海彈唱《啼笑因緣》,贏得了更大的聲譽,從而聞名江南”。[3]他憑借渾厚的藝術(shù)功底和生活積累,使其彈唱的《啼笑因緣彈詞》與原著相比,在情節(jié)、人物塑造、矛盾沖突、心理刻畫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豐富,篇幅增加了一倍,充分體現(xiàn)了彈詞的藝術(shù)特色,與小說相比,《啼笑因緣彈詞》主要有以下特點。
彈詞藝術(shù)感染力的高下與彈唱者的技藝密切相關(guān)。彈詞的技能有“說、噱、彈、唱”四方面,“說”即通過口語散文敘說;“噱”重詼諧,引人發(fā)笑;“彈”即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唱”則為演唱,唱詞多為七字句韻文,也有十字句,或加三言襯字。彈詞說唱故事的方法主要有敘事和代言兩種,在敘事體的彈詞中,藝人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全知全能地敘述故事,而姚蔭梅的《啼笑因緣彈詞》是代言體,它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人物自報家門
代言體彈詞的人物上場,基本是“自報家門”,有[引]、[白]、[唱]三段自道來歷,與雜劇、傳奇的開場套路相似。因此,彈詞與戲曲也往往被相提并論。如劉豁公在為姜映清的彈詞《風流罪人》作序時說:“彈詞與傳奇,胥為韻語小說之一種。然傳奇古雅,彈詞則以通俗為要義。”[4]而在姚蔭梅的《啼笑因緣彈詞》中,這一程式已經(jīng)簡化,但依然保持了自報家門的特點。以第一回《游天橋》為例:
(定場詩)清白世家數(shù)代傳,書香承襲舊衣冠。進京求學兼游歷,立身還需知識寬。(樊家樹咕白)學生樊家樹,浙江杭州人氏。先父在日行醫(yī),惜已亡故;堂上母親健在,教子甚嚴。去年我中學畢業(yè),今年命我上北京趕考大學。因此辭別娘親進京,寄居在母舅家中。雖然母舅與舅母同往英國倫敦去了,且喜有表兄嫂照顧。今天是星期日,表兄嫂昨日去西山,要明日歸來。如今我一人在家,不免有些寂寞了。[3]1
在這里,樊家樹一出場,就將自己的出身來歷向聽眾介紹得一清二楚。
(二)內(nèi)容分角色演繹
在代言體彈詞中,彈詞藝人往往化身成故事中的生、旦、凈、丑諸角色,分角色演繹內(nèi)容,一個人唱一臺戲,其敘事語氣、敘事視角是限知的,如:
(樊家樹白)劉福,今天下午我是想出去走走,你可以介紹幾處好玩的地方,陪我去看看。(劉福白)好玩地方,我來想想看。表少爺!(唱[費家調(diào)])北京地方大非凡,吸引許多游客來。最有名北海、中南海,天壇、地壇、先農(nóng)壇。風景區(qū)最多在西城外,頤和園、萬壽山、碧云寺、玉泉山,萬牲園里彎一彎,明朝皇陵有十三,八達嶺長城居庸關(guān)。盧溝橋獅子知多少,亂七八糟數(shù)清難。(表白)北京人有句土話,“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意思就是“搞不清楚”。(樊家樹白)劉福,你說的那些地方,上兩個星期,表哥都陪我去過了。[3]3
在這里,彈詞藝人的敘事者身份基本已經(jīng)消解,主要由書中人物自由活動,只是偶爾出現(xiàn)向聽眾解釋“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意思就是“搞不清楚”。在《啼笑因緣彈詞》中,彈詞藝人大部分時間是以書中人物的角色進行表演,而到了某一關(guān)鍵處,或觀眾會有疑問的地方,則會中斷書中人物的演唱,而以說書人的身份對故事進展進行“解說”或“評論”。
有關(guān)代言體彈詞的形成,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如李家瑞說:“彈詞何以要從敘事變?yōu)榇阅??因為彈詞原是一種說唱評話,說唱的人,要模擬書中人的口氣,形容他的神情,不知不覺就作書中人的舉動言談,驚嘆應(yīng)對,寫在書上,就成代言體的文字。我們但看代言體的彈詞,多半是業(yè)彈詞者的底本,而文人仿作的彈詞,則盡是敘事體,因為文人的彈詞,不一定要上口說唱的?!盵5]盛志梅則認為:“隨著演出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書場彈詞消費市場的日益發(fā)達,藝人們?yōu)榱藵M足聽眾不斷求新的娛樂心理,他們不斷吸收其他文藝樣式的表演因子,在唱腔、表演上大量借用了雜劇、傳奇乃至山歌小調(diào)的曲牌、套路甚至表演程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類似戲劇表演的第一人稱敘事,即書場代言體彈詞?!盵6]彈詞作為一種說唱藝術(shù),它的代言體形式在之前的說唱藝術(shù)中已經(jīng)孕育,但戲曲的成熟使它有更多的營養(yǎng)可以汲取,并最終使得代言體彈詞被認為是彈詞正宗。
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彈詞,與彈詞的經(jīng)典書目一樣,聽眾對它的內(nèi)容已經(jīng)非常熟悉,所以更注重的是藝人如何說唱故事,因為不同的藝人處理、表演的方式不同,會給聽眾帶來不同的愉悅享受。
姚蔭梅彈唱的《啼笑因緣彈詞》在忠于原著的基礎(chǔ)上,遵循彈詞藝術(shù)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加以豐富。彈詞與小說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情節(jié)性的藝術(shù),但作為說唱藝術(shù),它必須用引人入勝的書情來吸引聽眾,因此“關(guān)子”必不可少。姚蔭梅將原著中多處情節(jié)加以合理的轉(zhuǎn)換拼接,使七十回的《啼笑因緣彈詞》環(huán)環(huán)相扣,關(guān)子不斷,持續(xù)吸引聽眾。如原著中沈鳳喜被逼嫁劉將軍之事,樊家樹要從杭州探母病回京后,才從關(guān)家打聽到原委。姚蔭梅則將樊家樹被綁票的情節(jié)提前,與“逼嫁”相接,使兩個關(guān)子環(huán)環(huán)相扣,書情更加緊湊。
彈詞說唱對故事情節(jié)的拓展,還表現(xiàn)在敘事的細膩和繁復上,對這一特點,葉圣陶在其《說書》一文中就《珍珠塔》中陳小姐下樓那一段有很好的總結(jié):
《珍珠塔》里的陳翠娥私自把珍珠塔贈給方卿,不便明言,只說是干點心。她從閨房里取了珍珠塔走到樓梯邊,心思不定,下了幾級又回上去,上去了又跨下來,這樣上下有好多回;后來把珍珠塔交到方卿手里了,再三叮囑,叫他在路中要當心這干點心;這些情節(jié)在名手都有好幾天可以說。于是聽眾異常興奮,互相提示說:“看今陳小姐下不下樓梯,”或者說:“看今天叮囑完了沒有?!盵7]
相似的處理方式在《啼笑因緣彈詞》中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書情得到拓展。彈詞敘事的繁復與細膩同時也表現(xiàn)在彈唱過程中同一情節(jié)的反復出現(xiàn)。其中有彈詞藝人的重復,也有書中不同角色對同一情節(jié)的重復。小說如果寫成這樣,一段相同的事情反復出現(xiàn),讀者可能會覺得厭煩。彈詞的情形就不同了,一部長篇彈詞,至少十天半個月才能說完,臺下每天均有新老聽眾,同一情節(jié)重復出現(xiàn)則可以使新聽眾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而且這些重復是通過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的,彈詞藝人時而說,時而唱,時而問,時而辯,來重復同一件事,這樣的“重復”,很能吸引聽眾。
作為大眾表演的彈詞藝術(shù)非??谡Z化、人情化、生活化,為了迎合聽眾的審美趣味,彈詞往往表現(xiàn)得活潑、詼諧?!班濉保赐ㄟ^“說唱”來制造引人發(fā)笑的內(nèi)容?!胺培濉笔址▽φ{(diào)動聽眾的欣賞興趣,促進藝人與聽眾的現(xiàn)場交流十分重要。所以,藝諺中有“一噱遮百丑”和“噱乃書中寶”的說法。晚清徐珂《清稗類鈔·音樂類》“彈詞”中說:
彈詞之插科,彼業(yè)謂之倏頭,倏頭之佳者,其先必遲回停頓,為主要語作勢,一經(jīng)脫口,便戛然而止??瓢字芙馊祟U,非簡練揣摩不可,其妙處在以冷雋語出之,令人尋味無窮。然亦有遏于刻畫,尚未啟齒,而已先局局者,下乘也。[8]
姚蔭梅深諳此道,他在彈唱中吸收了大量鮮活的語言,各地方言所特具的幽默、輕松、微妙、傳情,被他運用得出神入化。如樊家樹的杭州官話、沈鳳喜的北京話、劉將軍的山東話、王媽的常熟話、劉福的浦東話等均力求傳神,而劉將軍、王媽、劉福的方言土語,往往在書中起到插科打諢的喜劇效果。此外,書中還運用大量的歇后語、俏皮語,讀來妙趣橫生,極富生活色彩。他還用詼諧的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
(表)劉大胖倒想起來了,不是司密司,是密司。他把椅子捅得跟沈小姐近些。(劉德柱白)我說密司。(沈鳳喜白)將軍。(劉德柱白)密司,你今年幾歲了?(沈風喜白)十七歲。(劉德柱白)你家里有沒有大密司,小密司?你們老密司身體好!
……
(表)鳳喜也在看他……只見他:(韻白)身體像浸胖的海參,肚子像打了氣的河豚。腦袋像豐收的冬瓜,耳朵像杜裹的餛飩。眉毛像熟透的香蕉,紅棗子一般的眼睛。鼻子像一個高裝饅頭,如果稱稱,足有半斤。兩片醬油色的嘴唇,又像打破的五茄皮酒瓶。仁丹招牌的胡須,像特大的烏菱。臉色像走油肉的肉皮,烏黑倫敦。兩只手像熊掌,笑起來像雄鴨子叫的聲音。一副吃相實在難看,想不到是一個有名的將軍。[3]334-335
在這里,劉德柱作為一個丑角的形象被詼諧的語言塑造得栩栩如生,在加深聽眾印象的同時,也可以增加書的諧趣。因為這些笑料都與書情緊密貼合,所以并不使人覺得突兀,反而拉近了藝人與聽眾的距離,形成書場彈詞特有的說話氛圍。此外,彈詞中還有大量的心理刻畫,它與彈詞中無與倫比的語言藝術(shù)互相契合,互為映托,形成了《啼笑因緣彈詞》持久的魅力。
[1]陸澹庵.笑因緣彈詞續(xù)集[M].上海:蓮花出版社,1936:9.
[2]聞炎.回顧三、四十年代蘇州評彈歷史——座談會發(fā)言摘要[A]//蘇州評彈研究會.評彈藝術(shù):第六集[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6:248-249.
[3]姚蔭梅.啼笑因緣:上冊[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8:2.
[4]劉豁公.風流罪人·序[A]//譚正璧.評彈通考[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155.
[5]李家瑞.說彈詞[A]//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104.
[6]盛志梅.清代彈詞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8:209.
[7]葉圣陶.未厭居習作[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2:23.
[8]徐珂.清稗類鈔:第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4944.
2012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近現(xiàn)代彈詞的嬗變與文本研究”(12ZWC013),“青藍工程”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