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以來甘肅卓尼土司研究綜述

2014-12-13 07:50:23魏長青
人民論壇 2014年3期
關鍵詞:卓尼禪定土司

魏長青

(作者為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2~2013年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優(yōu)秀學生培養(yǎng)工作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ZYXS01)

甘肅卓尼地處安多藏區(qū),民族眾多,卓尼楊氏土司自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始祖些地朝京獻地投誠被封為“正千戶”,并因功授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至1950年第二十代土司楊復興宣布起義,同時廢除土司制度,歷經明、清、民國、新中國四個時期,傳承532年,成為甘、青藏區(qū)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土司歷史文化之一。民國以來,中外學界對卓尼土司制度及家族史展開了各項研究,筆者試對其進行系統(tǒng)梳理。

民國時期學者對卓尼地區(qū)的考察研究

民國時期國內學術界對西北地區(qū)的關注與研究,大體都與中國國家和民族的危機緊密相關??箲?zhàn)開始,尤其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整個西北和西南成為抗戰(zhàn)的后方基地,許多學者和考察家以官方或非官方的方式對西北地區(qū)進行了不同形式的考察,甘南藏區(qū)成為考察的重點之一,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方面。如竺可楨的得意門生張其昀考察甘南夏河期間著有《夏河縣志》,馬鶴天先生受蒙藏委員會委派,對甘青藏區(qū)進行為期三年的考察,著有《甘青藏邊區(qū)考察記》,1937年,顧頡剛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和西北移懇促進會的委托,對西北民族地區(qū)進行考察,涉足臨潭、卓尼、夏河和黑錯等地,著有《西北考察日記》。

此間對卓尼地區(qū)考察較多的當屬李安宅夫婦和明馱。藏學家李安宅夫婦在西北考察期間,通過實地調查,著有大量反映藏族文學和民情風俗的文章。李安宅在《川甘數(shù)縣邊民分布概況》中卓尼族群的分布進行介紹,于式玉的《黑錯、臨潭、卓尼一帶旅行日記》以游記的形式也對該地區(qū)詳加考察。針對“卓尼”一詞的來源,明馱在1941年1卷1期《邊政公論》上發(fā)表《卓尼之過去與未來》一文指出,大約在明朝初年,一部分康藏人搬進卓尼,因看到當?shù)赜袃煽民R尾松樹(藏語稱“交相”),遂把該地稱為“卓尼”(從“交相”轉音而來),后來的學者也多持該說。筆者注意到,“卓尼”一詞的來源與樹木有關的說法,均來自嘉木樣協(xié)巴《卓尼(丹珠爾)目錄》和智觀巴·貢卻乎巴饒吉《安多政教史》的記載,不過學者宗喀·漾正岡布在《卓尼生態(tài)文化》一文中認為該說“都還是猜測,并無可靠之根據”,原因是“馬尾松為喜溫植物,其較西分布在四川中部大相嶺東坡,西南至貴州貴陽,畢節(jié)及云南富寧一帶,在卓尼是否有此種樹木生長有待考證”①。

民國時期國外學者中對卓尼地區(qū)考察比較有名的當屬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和人類學家約瑟夫·洛克,他與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交往密切。1925年,洛克來卓尼,楊積慶全力為其科學考察提供幫助,使得土司轄區(qū)卓尼、迭部等地均成為洛克的考察基地,洛克還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購買了卓尼版《大藏經》,在美國《國家地理》上發(fā)表了他在卓尼的見聞和楊積慶本人的照片。其時,洛克著有《生活在卓尼喇嘛寺》,1928年發(fā)表于《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時隔10年,范長江采訪卓尼,在《大公報》上發(fā)表了很多關于楊積慶的事跡,包括后來出版的《中國西北角》中均有對楊積慶的記載。

對卓尼土司制度的研究

有關卓尼土司的研究中,對土司制度的研究占絕大部分,卓尼土司政權是非常典型的家族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卓尼歷代土司的承襲,一直遵循著“政屬于土司,教屬于僧綱;兄任民長,管理政務,弟任寺主,主持宗教;土司長子例襲土司,次子例襲僧綱,遇獨子時,土司得兼僧綱,政教合而為一”②。由于單傳或其他原因,卓尼大寺(禪定寺)僧綱譜系中僅有六任僧綱是專職的,其余均由土司來兼任,而當土司早亡或一時難以選定繼承人,僧綱也可以破例承襲土司職務。1947年,谷苞在《西北論壇》上發(fā)表《卓尼番區(qū)的土司制度》,就卓尼土司制度的沿革、土司制度中的行政組織與行政區(qū)劃、土司制度中的兵馬制度等問題進行論證研究,對研究卓尼土司五百余年的歷史、四十八旗的名稱、行政區(qū)劃與方志編寫奠定了第一手的材料,作者認為兵馬制度是卓尼土司制度的神髓,因為他“一方面是土司武力的憑藉,另一方面卻又是土司的經濟源泉”③,可以說,該文“雖然沒有對政教合一制度的特色展開討論,但為后來者點到了這種文化信息的存在……是研究卓尼土司制度的里程碑”④。接著,谷苞又于1947年8月在《和平日報》上發(fā)表《卓尼番區(qū)朱扎七旗的總承制度》,作者當時已了解到,“朱扎七旗在卓尼境內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集團,它與其他的各期在組織與職權上均有重大的區(qū)別”⑤。

楊士宏的著作《卓尼楊土司傳略》在對卓尼土司做傳的同時,著重記載了第五代土司楊洪以后歷代土司與中央王朝政權的親密關系。此外,該書還對卓尼土司衙門的組織系統(tǒng)及演變、政教合一的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介紹,可以說是解放后研究卓尼土司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后來很多學者對卓尼土司的研究均難出其右。此外,貢保旺杰《卓尼土司史略》(藏文版)和楊勇的《卓尼土司制度的特點及歷史作用》等書均對卓尼土司制度的政教特點和歷史作用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索。

在土司制度比較研究中,高士榮的《西北土司制度研究》在系統(tǒng)闡述我國西北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發(fā)展和衰落的同時對卓尼土司制度進行介紹及探討,該書時間跨度比較長,從漢唐時代土司制度的建立直到民國時期西北土司制度的改土歸流都有所論述。賈霄鋒在《西北與西南地區(qū)土司制度比較研究》一書中,將西北與西南土司制度政教合一的表現(xiàn)形式歸結為三種:卓尼楊土司模式,即兄土司弟僧綱體系;木里土司模式,即叔侄相傳的單一體系;麥桑土司模式,即土司和僧侶貴族家族外聯(lián)合的體系。而“卓尼土司政教合一制度雖與西藏早期的政教合一制度非常類似,都是政教兩權從形式上分開,但實質上是合在一個家族手中的政教合一制度”⑥。

近年來一些年輕學者對卓尼土司制度研究也感興趣。蘭州大學魏賢玲的博士論文《卓尼藏族研究》在論及卓尼藏族的族源和部落組織后,用兩章的篇幅分析卓尼土司制度與中央王朝的關系、卓尼土司與西藏和周邊的關系,認為卓尼土司憑借地處漢藏邊緣的地理優(yōu)勢,與外界取得了廣泛聯(lián)系,“卓尼土司的外交關系是成功的外交關系,而其對外關系的主要內容是政教關系”⑦。蘭州大學賈霄鋒的博士論文《藏區(qū)土司制度研究》通過例析華銳藏區(qū)土司、青海李土司、汪土司、趙土司、卓尼楊土司、嘉絨十八大土司、德格土司、囊謙土司等多家土司族源的形成認為,藏區(qū)土司制度的形成除與中央王朝傳統(tǒng)的治邊政策有關外,還與吐蕃王朝解體后,吐蕃在藏區(qū)的戍邊大將地方政治獨立化有密切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吐蕃王室分裂后,一部分王室成員、宮廷重臣、留守吐蕃邊疆的一部分鎮(zhèn)邊大將、思源活佛以及治下的許多部落酋長成為日后藏區(qū)土司的一個重要來源”⑧。卓尼土司基本也是如此。

對卓尼禪定寺及西藏策墨林活佛系統(tǒng)的研究

卓尼第一代土司些地率眾來到卓尼后,接受卓尼大寺(即禪定寺)格西獻寺,成為寺院根本施主,到了明末清初,卓尼大寺成為安多地區(qū)具有非常影響力的地區(qū)性大寺,其宗教影響甚至遠及蒙古及青海湖地區(qū)。卓尼土司制度因其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使得土司與禪定寺的關系非常緊密,這也成為學者們爭相研究的內容,如王繼光的《安多藏區(qū)僧職土司初探》、茂森的《藏傳佛教古剎—卓尼禪定寺》、中央民族大學仁欠卡的碩士論文《卓尼禪定寺的歷史與研究現(xiàn)狀》對卓尼禪定寺及僧綱體系均有所論及,丹曲的《試述卓尼禪定寺與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關系》一文以卓尼土司與拉卜楞寺嘉木樣活佛的宗教文化關系為切入點,從不同視角闡述禪定寺與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關系,并概括了清代藏傳佛教在安多地區(qū)傳播的特點。

對卓尼土司研究的另一項重要的延伸研究是對四任西藏策墨林的研究。在藏族歷史上,除了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系統(tǒng)外,還有其他較重要的活佛轉世系統(tǒng),最著名的便是策墨林活佛系統(tǒng)。卓尼因出任四世策墨林而被世人稱之為“藏王故里”,一世策墨林阿旺慈成出生于卓尼洮硯鄉(xiāng)下達勿村;二世策墨林阿旺降白楚臣出生于卓尼柳林鎮(zhèn);三世策墨林龍布嘉措是卓尼唐噶川村人;四世策墨林阿旺土登克珠格勒嘉措系卓尼靨蓋族村人。策墨林活佛系統(tǒng)在清代藏族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三次榮任甘丹寺赤巴,三次出任代理達賴喇嘛之攝政王,兩次任達賴喇嘛之經師,這一活佛系統(tǒng)為清王朝鞏固西藏地區(qū)統(tǒng)治起到了巨大作用。學界對于四任策墨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世策墨林諾門汗,二世策墨林阿旺降白楚臣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月近26年的時間里,擔任西藏攝政,代理達賴喇嘛掌辦商上事務。其間,由于其利用手中權力侵犯了達賴、班禪及西藏主要政教力量的利益,導致西藏地方內部的政治糾紛,時任駐藏大臣的琦善將策墨林諾門汗革職流放,不準其轉世。為了不使該活佛轉世系統(tǒng)中斷,卓尼楊土司及禪定寺在二世策墨林圓寂時多方活動,并與西藏策墨林拉章共同商議尋找二世的轉世靈童,禪定寺按照儀軌認定卓尼唐噶川村龍布嘉措為二世轉世靈童,楊土司和禪定寺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儀式,進入禪定寺顯宗學院。為了得到清朝的認可,楊土司及禪定寺與西藏色拉寺及策墨林拉章共同奏請駐藏大臣松溎代奏光緒皇帝,最終獲得清廷恩準獲封。對此事件的研究中,比較重要的是顧祖成的《論二世諾門汗阿旺降白楚臣嘉措事件》、張慶有的《琦善與策墨林諾門汗》與《琦善治藏及其同掌辦商上事務策墨林諾門汗糾葛評述》、日本學者鈴木中正的《關于1844年的拉薩政變》。其中,鈴木將此次事件評述為“西藏的叛亂”,顯然是選取了一些帶有偏見的材料,而國內學者則相對客觀公正。

對二世策墨林的出生年月,國內外學界并無異議,但對其流放地點、圓寂時間、地點和三世策墨林活佛的出生年份則一直爭論不斷,僅二世圓寂地點就有黑龍江流放地、土爾扈特蒙古地區(qū)、甘肅省卓尼原籍和青海土爾扈特部等多種說法。周學軍的《策墨林諾門汗二世卒年辨析》、《二世策墨林諾門汗活佛圓寂日期與地點續(xù)考》等文介紹了作者在查找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時發(fā)現(xiàn)了有關的兩件奏折,廓清了二世策墨林諾門汗的圓寂時間。李晨升的《策墨林諾門汗事件考證》認為,“長期以來,有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等三大領主組成的統(tǒng)治集團遠非鐵板一塊”,策墨林諾門汗事件成為說明中央王朝與西藏地方關系的一個“極好的案例”。

對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及卓尼版《大藏經》的研究

卓尼土司傳承二十代,能人輩出,就家族關鍵人物來說,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對中國革命貢獻巨大,學界對此研究較多。1935~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和紅二、四方面軍先后途經甘南,橫跨當時由卓尼土司楊積慶所管轄的迭部達拉、臘子登7個旗(鄉(xiāng))。1935年9月,紅軍到達迭部俄界村,蔣介石派遣胡宗南赴西固堵截紅軍,甘肅軍閥魯大昌固守臘子口。同時,又讓時任洮岷保安司令的楊積慶出動所有藏兵在迭部全力狙擊紅軍。楊積慶“自知卓尼彈丸之地,兵力不強,彈藥不多,恐不是紅軍對手,而魯大昌又在岷縣虎視眈眈”,于是表面遵照電令執(zhí)行,暗中主動撤退藏兵,開倉供糧,搶修棧道,為實現(xiàn)紅軍北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對楊積慶本人的研究,多見于一些口述資料及文史資料選編中。20世紀80年代,中央召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會議,確定要對民族地區(qū)史料及建國后史料進行征集,要求撰稿人忠于歷史,秉筆直書,不為親者諱,尊者諱,不溢美,不貶損。在此背景下,甘肅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于1986年重印《甘肅文史資料選輯》五輯,滿足了甘肅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需要。關于楊積慶的研究,除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中有零星記錄外,《甘南文史資料選輯》和《卓尼文史資料選輯》還保存了一些豐富珍貴的口述材料,如楊北辰《卓尼北山事件》,苗滋庶《卓尼博峪事變》,賈大均《關于田昆山查辦卓尼兵變案的經過》,楊生華《楊土司支援紅軍過卓尼迭部》、《卓尼卜峪事變的前后》、《保甲制度在插崗的破產》、《卓尼解放前后的楊復興》等都為我們了解楊積慶的一生提供了珍貴材料。年輕學輩中,中央民族大學索南草的碩士論文《卓尼土司楊積慶研究》一文從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處理各民族關系等五方面評述了其一生的功過得失。

此外,學界還對卓尼版《大藏經》的產生及發(fā)展進行研究。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第十一世土司楊汝松耗時10年主持刊印《甘珠爾》;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第十四世土司楊聲耗時21年主持刊印出《丹珠爾》。卓尼木刻版藏文《大藏經》可說是清代諸版本中的善本之一,揚名于國內外。如今,只有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北京圖書館、北京民族文化宮、南京圖書館收藏有卓尼版《大藏經》。在具備人、財、物三者雄厚實力的情形下,卓尼第十一代土司和十四代土司開始實施浩大的刻印卓尼版《大藏經》的工程,可以說,卓尼大藏經的刻印凸顯了卓尼土司政教系統(tǒng),大大提升了土司的聲望及文化、政治訴求。在這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有東主才讓的《幾種藏文〈大藏經〉版本的異同比較》、丹珠的《卓尼版〈大藏經〉以及禪定寺的印經業(yè)》。此外,楊茂森在《卓尼版〈大藏經〉》一文中將卓尼木刻版藏文《大藏經》稱為清代諸版本中的善本之一,同時廓清了學界個別學者論爭的“卓尼舊版”和“卓尼新版”之說。

研究甘肅卓尼土司離不開對于相關史料的整理和搜集,除《明實錄》、《清實錄》、《洮州廳志》等正史外,學界還多從地方志及藏文歷史文獻中挖掘、梳理有關卓尼歷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卓尼土司是中外學界研究的對象,對其展開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安多藏區(qū)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變遷,并豐富我國民族史、區(qū)域發(fā)展史研究的內容。

【注釋】

①宗喀·漾正岡布:《卓尼生態(tài)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頁。

②楊復興:“卓尼四十八旗概況”,《甘南文史資料》(第2輯),1986年,第56頁。

③谷苞:“卓尼番區(qū)的土司制度”,《西北論壇》,1947年1卷2期。

④楊士宏:“谷苞先生的卓尼情結”,《谷苞先生90華誕紀念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5頁。

⑤谷苞:“卓尼番區(qū)朱扎七旗的總承制度”,《和平日報》,1947年8月。

⑥賈霄鋒:《西北與西南地區(qū)土司制度比較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97頁。

⑦魏賢玲:《卓尼藏族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3月,第26頁。

⑧賈霄鋒:《藏區(qū)土司制度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3月,第51頁。

猜你喜歡
卓尼禪定土司
給卓尼的一封信(外一首)
卓尼縣
小康(2021年10期)2021-04-08 10:22:22
《壇經》中“人”的生存意義
西部論叢(2020年16期)2020-12-23 04:53:25
“土司文化圈”的內涵、特征與意義
平天湖,禪意的水
椰城(2019年9期)2019-10-08 05:16:51
Fort Besieged
論佛教禪定與儒家靜坐工夫之異同
卓尼,卓尼
散文詩世界(2017年6期)2017-11-13 17:37:33
2016中國甘南全國露營大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jié)(卓尼分會場)暨第三屆卓尼國際自駕狂歡節(jié)開幕
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随州市| 东阿县| 伊川县| 福建省| 响水县| SHOW| 鹤峰县| 祁连县| 清丰县| 且末县| 额济纳旗| 垫江县| 绥德县| 永仁县| 巫山县| 麻栗坡县| 巧家县| 内江市| 北碚区| 南阳市| 锡林浩特市| 济南市| 西贡区| 舞钢市| 浮梁县| 体育| 仲巴县| 营口市| 神农架林区| 会昌县| 凉山| 铜梁县| 博野县| 咸宁市| 伊宁市| 柏乡县| 个旧市| 锦屏县| 永仁县| 宜川县|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