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共沖突和公共危機事件是目前政府管理的難題之一,本文從分析廣東茂名反PX事件入手,謠言的發(fā)信源、公眾的集體非理性狀態(tài)、自媒體平臺的發(fā)展和政府公信力等角度出發(fā),討論了“自媒體”爆炸式發(fā)展的當下謠言產生的主要原因。利用結構轉換模型(Structural Change Model)深入描述了沖突升級中,伴隨謠言的傳播過程,公共沖突由“心理結構”到“團體結構”再到“社群結構”的轉換過程。
關鍵詞 網絡謠言 自媒體 公共危機管理
基金項目:2013年度四川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自媒體”在公共危機事件傳播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基于羅伯特·希斯的4R階段理論,項目編號:201310638023。
作者簡介:徐舟,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危機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177-02
近年來,群體性事件仿佛成為政府和民眾揮之不去的傷痛。雖然諸如“秦火火”等不法分子已被追究責任,但由于監(jiān)管的難度高,且尚沒有有效的監(jiān)管方法,通過自媒體傳播的謠言仍然無日無休地肆意傳播。2014年3月,廣東茂名爆發(fā)了反PX游行事件,隨后網絡上出現(xiàn)了“警民沖突,致15死300傷”的謠言,對社會管理秩序和政府公信度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也讓政府在處理公共沖突時一直處于被動。而這則消息不僅反映了網絡媒體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所擁有的不可替代的傳播優(yōu)勢,也從側面凸顯出了自媒體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之更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變成謠言滋生的溫床。
通過網路,謠言等未經證實的話語,憑借自身匿名性、群體性、交互性、破壞性的特點,與公共沖突頻繁互動,根源于社會的急劇轉型和信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也反映了網絡謠言的巨大社會影響力。今天,傳統(tǒng)的主流媒體逐漸暗淡了他們的光鮮,而自媒體這種基于網絡的獨立信息對公眾傳輸、共享的模式,以“低門檻,自主性強,傳播速度快,應用范圍廣,難以管理”的特征,給傳統(tǒng)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艱巨的要求。
一、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
(一)發(fā)信源頭不可控性
隨著計算機在我國的普及,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及網絡門檻低,易于操作等特點,讓其成為社會熱點事件曝光和討論的一個重要平臺,在互聯(lián)網上,每個人都是輿論傳導的主體。自媒體技術的“膨脹式”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媒體淡出人們的視線?!凹夹g爆炸”帶來的革命改變了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年輕人變成了一個個“低頭族”,在無線網絡技術中站穩(wěn)腳跟,就如同魚兒離不開水??此埔粋€個獨立的個體,在虛擬世界中成為成千上萬個信息傳遞“節(jié)點”,與其他自媒體用戶形成“網狀拓撲”,雜亂無章而又影響力巨大。傳播以光速瞬間進入公眾的視野,不可避免的使得謠言這種無本之木發(fā)芽生根,擾亂了人們的對真相的追尋,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社會沖突,無疑對政府的新聞管制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二)公眾的“集體非理性”
“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在博弈中,個體往往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這一角度看是理性的做法,但當許多個個體聚集在一起,這種個體的理性往往會導致“集體非理性”的結果。在茂名反PX事件中,茂名市政府主要領導也曾赴江西九江考察,帶回來的經驗之一是:“簽訂承諾書”,要求當?shù)厥到y(tǒng)、教育系統(tǒng)等都被要求簽署承諾書,支持PX項目。這仿佛在傳遞一個錯誤的概念:“老百姓是被強迫接受的,項目本身對公眾有不良影響”,這激化了公眾對自身權益的保護性“排斥效應”,抗議信息通過微信等自媒體渠道在朋友間大規(guī)模傳播,其中夾雜著不少謠言和過激的言論,不法分子蒙混其中,發(fā)動群眾游行,民眾在沒有充分了解PX項目的情況下,就“舉旗”抗議項目正常實施,導致項目最終流產。由此可見,有效利用互聯(lián)網和現(xiàn)代媒體進行交流和表達民意的道路仍漫漫而修遠,因為一旦這個“輿論場”被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消極人士所占領,謠言便得以滋生,進而破壞社會和諧。
(三)“自媒體”平臺自身的發(fā)展
現(xiàn)代媒介的出現(xiàn)極大地擴展了人們了解世界的視野,在過去“埋頭只讀圣賢書”的日子,人們只有通過書報才能解除自己對某一新事物的疑惑,而隨著網絡的出現(xiàn),人們只需“百度一下”,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獲取相關事物的信息。在廣東茂名事件中,有網友故意修改了“PX毒性”的詞條,將“低毒”改為“劇毒”, 隨后,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為主的學院派,又改回成“低毒”。據(jù)媒體報道,隨后5天里,詞條被反復修改達28次。但網絡和自媒體消息傳播的速度遠遠出乎人們的想象,“打假”也有滯后性,待到專家出來辟謠,謠言早就已經傳遍大江南北。這體現(xiàn)出“自媒體”平臺無與倫比的傳播效應,但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強大的新技術也給政府加強網絡監(jiān)管,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將謠言消滅于萌芽以及在謠言傳播后如果進行辟謠,成為今后應對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議程之一。
(四)政府公眾形象的破損
在現(xiàn)實中,當政府被數(shù)以萬計的網民圍觀,連做百件好事,它的效果都不及做了一件錯事情所帶來的誹謗和質疑,由于個別官員事件被網絡曝光,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據(jù)茂名市副市長梁羅躍之后的介紹,對PX項目,目前僅是科普階段,離啟動為時尚早;在考慮項目上馬時一定會通過各種渠道聽取市民意見再進行決策,在社會沒有達成充分共識前決不會啟動。梁副市長的這番表態(tài),為何沒有人相信呢?答案顯而易見,市長講話沒人信,說明政府失去公信力。人民政府不能總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發(fā)聲,融入民眾、真正為民眾發(fā)聲,才是倡導“服務型政府”的有效措施。
二、網絡謠言在沖突升級中的推動作用
在探究謠言在沖突升級中的推動作用時,本文將利用“結構轉換模型(Structural Change Model)”進行理論框架進行分析。結構轉換模型深入描述了沖突升級過程中發(fā)生的轉換,以及如何使沖突進一步升級的過程。
圖一 結構轉換模型(Structural Change Model)
(一)心理轉換階段
在2011年,網絡曾曝出謠言稱,新疆艾滋病患者將血液滴入食物中以讓他人中毒,一度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民眾恐慌。加之新疆暴力恐怖事件頻發(fā),使得網上各大論壇關于新疆人偷盜、搶劫、暴力詐騙、成群結黨暴力行兇的謠言層出不窮,尤其是受到“受害者”的蠱惑,網民很容易把新疆人“一棒子打死”地認為是危害社會的毒瘤,嚴重影響到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這是心理轉型階段中沖突升級的結構變化的一種反映。心理轉換有三種體現(xiàn):第一,情緒轉換,敵對態(tài)度和目標轉換,責備與憤怒在報復性沖突升級螺旋中表現(xiàn)顯著,而恐慌則在防御性沖突升級螺旋中得到體現(xiàn)。而事實上,在現(xiàn)實中,幾乎所有的公共沖突事件都是伴隨著既有抱負和又有防御的方式存在并升級的,且隨著沖突雙方的實力強弱改變而改變;第二,敵對態(tài)度,主要指沖 突雙方具有雙重評判標準,總認為自己所在的一方是正義的,而對方是邪惡的。諸如:“天下沒有不貪的官”,這就把群眾和官員對立起來;第三,目標轉換,指的 是沖突雙方競爭目標發(fā)生改變,沖突雙方競爭目標從“做好(Doing Well)”到“獲勝(Winning)”“傷害對方(Hurting)”的轉換過程。諸如:“人肉搜索”“毆打官員”“上訪無果報復”等。心理轉換在沖突升級的結構轉換過程中是最低層面的,一般來講,只要有沖突發(fā)生,就會產生心理結構的轉換。
(二)團體轉換階段
前文提到的諸如“茂名反PX游行”事件,實則反映出的是沖突升級中結構轉換階段中的團體轉換,主要體現(xiàn)在兩極分化、規(guī)范失控、凝聚力量、激進領導。“兩極分化”指的是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對立加劇導致危機升級。“規(guī)范失控”是指沖突群體之間的的不合作、不溝通態(tài)度?!澳哿α俊敝笀F體內部的認同讓成員更加肆無忌憚。“激進領導”針對謠言的主要傳播者,在沖突過程中,會采取強化和擴大極端化的策略,推動沖突發(fā)展。團體轉換階段是公共沖突升級的惡化階段,這一階段也是公共危機管理最重要的階段,政府處理是否得當,決定著公共沖突的走向。
(三)社群轉換階段
當心理轉換和團體轉換再一次由于謠言的到強化的時候,公共沖突就會上升到社群轉換階段。當個人或團體介入嚴重的沖突中時,周邊的社群也很難保持中立。他們會支持或加入其中一方。此類現(xiàn)象被稱為社群的兩極分化(Community Polarization)。社群的兩極分化是沖突循環(huán)的一部分,它既是之前沖突的結果,又是后續(xù)沖突原因,沖突的升級導致社群轉換,社群轉換又反過來推動沖突的升級,循環(huán)往復。最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發(fā)生戰(zhàn)爭和革命。前美國國務卿柯林鮑威爾拿著一小瓶含有炭疽菌的瓶子,試圖說服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成員,指控薩達姆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需要軍事力量推翻,而戰(zhàn)爭后卻沒有找到所謂的“大殺器”。這也是伊拉克戰(zhàn)爭被稱為“一場由謠言引發(fā)的戰(zhàn)爭”的原因。綜上所述,在謠言的作用下,公共沖突的升級經歷“心理轉換”“團體轉換”和“社群轉換”幾個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沖突的升級,謠言在其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三、結語
在上述討論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公共沖突的升級在謠言影響下的發(fā)展過程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不同的沖突階段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結構轉換,由自媒體傳播的謠言產生疊加效應,加劇了沖突的升級。根據(jù)羅伯特·希斯提出的危機“4R階段理論”,結構轉換模型中“心理轉換”階段可以看做危機的“縮減力(Reduction)階段”,這是搶占輿論先機的最重要階段;“團體轉換”階段可以看做危機的“預備力(Readiness)”和“反應力(Response)”階段,這一時段是政府準備應對危機、設置議程、防止大規(guī)模沖突的準備階段;“社群轉換”階段,可以看做危機的“恢復力(Recovery)”階段,這階段的主要工作在于對危機產生的影響和后果進行分析,然后制定出針對性地恢復計劃。
參考文獻:
[1]J. W. Burton, Peace theory, New York, Knopf, 1962.
[2]D.G.Pruitt & P.V.Olczak, Beyond Hope: Approaches to Resolving Seemingly Intractable Conflict, in B.B.Bunker, J.Z.Rubin and Associates, Conflict, Cooperation and Justice: Essays Provokes by the Work of Morton Deutsch, San Francisco, Joeesy-Bass, 1995, pp.59-92.
[3]奧爾波特. 謠言心理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4]常健. 公共沖突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劉向南. 茂名PX事件始末.華夏時報,2014-04-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