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
近日,我們備課組在“磨”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如夢令》一課時,因為對“爭渡”一詞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出現(xiàn)了大家爭持不下的場景,那架勢,怎一個“辯”字了得。爭持過后,大家對這課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上起課來也都更得心應(yīng)手。
《如夢令》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在集體備這課時,有老師覺得詞人及一起游玩的朋友們因酒醉而“誤入藕花深處”,此時的她們因慌張所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在釋“爭渡”一詞時,她認為應(yīng)該解釋為“搶著劃”的意思,理由是當(dāng)時李清照和朋友們都想及時從“藕花深處”脫身,所以就搶著劃呀劃呀。有部分老師持贊同意見,她們的理由是央視“百家講壇”康震教授就是這樣解釋“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而我們另外幾位老師對這樣的解釋就持有不同的看法,覺得“爭渡”在這篇文章中解釋為“搶”不合適。要對這個字進行準(zhǔn)確的解釋,必須要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解釋得好,因此,第一步便是要分清楚文章中的詩人在小聚后是單獨回的還是跟大家一起回的問題。就文本來講,我們幾位老師一致認為,這件事情應(yīng)該是詩人在和朋友偷偷小聚后獨自回家的途中發(fā)生的一件事。推測詞人當(dāng)時是獨自回家的理由如下:
1.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日暮”時分,大家均已“興盡”,相當(dāng)盡興了,不可能再在池塘里進行劃船比賽,而且這些朋友的家不一定住在一起。所以,“興盡”后各自“晚回舟”更符合常理。
2.設(shè)想一下,如果大家真的在“搶”“拼”著劃船的話,那“一灘鷗鷺”早就被嚇跑了,哪還會被一下子“驚起”?能夠驚起“一灘”鷗鷺的動作應(yīng)該是外力突然所為,鷗鷺們猝不及防才會被“驚起”。所以,詞人一人回家,因“誤入藕花深處”而心急,迫切心急之下,劃槳的動作加大,水聲跟著加大,這突然的外力就順理成章地“驚起”了“一灘鷗鷺”。
3.再設(shè)想一下,如果是人多在比賽劃船的話,當(dāng)時作者的注意力應(yīng)該是在劃船上,她還能有別的心思去觀察“鷗鷺”?課文的插圖也畫得相當(dāng)準(zhǔn)確、清楚:傍晚,河面,一女子劃著船,微醉的神色,盛開的荷花,飛起的水鳥……
由此看來,我們幾個人覺得詞人李清照當(dāng)時是獨自回家的。
既然是獨自回家,“爭”就不能解釋為“搶”的意思了。文本便可以這么來解讀:由于詞人在歸途中已處“沉醉”狀態(tài),所以“不知歸路”,乃至出現(xiàn)“誤入藕花深處”的舉動,這也是必然的。當(dāng)詞人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藕花深處”已遠離回家的路線時,心里便急了,急呼:“爭渡,爭渡”——這該怎么劃呀,這該怎么劃呀。慌亂中亂劃的水波聲交織著槳聲、荷葉聲,使原本靜寂的河面變得喧嘩起來,這時便“驚起一灘鷗鷺”了。因此,“爭”應(yīng)該通“怎”,正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那樣:“疑問代詞,怎么(多見于詩、詞、曲)?!?/p>
其實,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教學(xué)參考書》對“爭渡”的解釋也應(yīng)該是很明確的:“表現(xiàn)了詞人急于從荷花叢中找到正確路徑的心情?!苯K教育出版社《語文備課手冊》也這樣來解釋道:“爭渡,‘爭與‘怎通,如何的意思。生動地寫出了詞人誤入藕花深處,連呼‘怎渡的慌亂之態(tài)?!?/p>
這樣的辯課既還原了文本的真實內(nèi)容,又幫大家梳理了課文的梗概,加深了老師們對文本的了解,老師們在“辯”中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高。這樣的辯課就像蕩漾的漣漪和喧騰的浪花,讓每一位教師的思維再起漣漪、再飛浪花。
讓“辯”常在,讓這“生命活力”常在。
(作者單位:蘇州外國語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