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琴
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內容有深度、有難度。因此,如何將理論、實踐、實例等合理結合是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只有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才能夠讓課堂教學既充實又有效率。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是每位信息技術教師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下面,我以幾個案例來說明信息技術學科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應該注意的問題。
● 實例過多,內容難以完成
單純的理論講解難以表達所教內容,恰當?shù)睦幽軌虺休d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但是,不是例子越多越能夠細化知識,典型的傳遞知識的正反例子才能夠真正傳遞知識。某些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來解析教學內容的例子過多,課堂內容看似非常豐滿,卻占用了很多時間。針對一個知識點一般只要有一個典型例子就足夠了。過多地使用例子來詮釋內容,雖然能夠讓學生加深印象,增加興趣,但是對整節(jié)課來說,會導致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量過少,或講不完,影響整體教學進度。
例如,“信息與信息特征”這節(jié)的內容以概念為主,不易理解。為了闡述這些概念性知識點,某教師引用了多個實例,甚至互動。例如,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講述信息的主要特征“依附性”。教師首先讓兩個學生到講臺前做互動游戲“我做你猜”(一位學生做“猜測者”背對黑板,另一位學生以動作示范表達教師在黑板上寫下的動物名稱,不能說話,另一位學生猜出動物名稱)。這個游戲讓學生認識信息必須依附載體才能傳遞,但是可以通過不同的載體進行傳遞。這個例子足以說明信息的依附性,可教師又講解了“古長城上將士點燃的烽火”等。學生對依附性已經理解了,教師就無需再使用過多的例子來詮釋了。最終這節(jié)課因過多的實例和互動耽誤了正常教學進度,本來一節(jié)課應該完成的內容只講了一半,直接影響到后面的教學進度。
● 重點偏離,偏重技術實現(xiàn)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個實踐操作比較多的學科,軟硬件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為了掌握技術而忽視了信息學科學習的主旨。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而軟硬件的操作是作為信息處理的工具,是為信息處理服務的。過多地重視軟硬件操作,會讓學生誤認為學習的重點就是為了學會軟硬件的操作,而忽視了學習的主體。
例如,高中信息技術選修教材第二章第一節(jié)“網絡中的數(shù)據通信”的主要學習內容有數(shù)據與信號、信道與帶寬、信息交換技術。該課的重點是信息交換技術。信息交換技術這部分有動畫演示,主要演示數(shù)據交換動畫,而基帶傳輸和頻帶傳輸只是為數(shù)據交換做的鋪墊。某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基帶傳輸,拿了數(shù)據線和筆記本到班級,現(xiàn)場連接演示兩臺電腦的基帶傳輸。連續(xù)在兩個班上了這節(jié)課,內容都無法完成。一個班級連接成功,完成了基帶傳輸,但是其他內容都沒講;另一個班級連接不順利,演示不成功,一節(jié)課下來,幾乎沒講什么內容。這位教師的初衷很好,但是由于涉及設備連接調試,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所學東西甚少,更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進度。
● 內容過細,講課面面俱到
在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很多的情況下,信息技術教師應該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講究方法,不能夠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地泛泛講解。
例如,選修教材《網絡技術應用》第四章第一節(jié)“了解與設計網站”。這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網站與網頁、網站的結構、構成網頁的元素、靜態(tài)網頁和動態(tài)網頁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網站建設技術、網站的策劃與設計。重點是網站知識性內容和網站的策劃與設計方法。這節(jié)課內容偏多,有位教師講授時,把重點需要講解的內容,面面俱到地做了詮釋。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講得很累,學生聽得很辛苦,能記住的內容卻很有限。針對教學內容較多的情況,教師應該有選擇地精講、少講,以問題的形式多給學生自學的機會,或參與教學互動,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潛力。
● 學科整合失重,舍本逐末
新課程強調學科整合,提倡跨領域學習,因此不少信息技術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常常將本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整合,這本是好事,但有的教師因為掌握不好整合的尺度,出現(xiàn)了許多四不像的課例。某些課堂比例失重,真正的信息技術學科內容體現(xiàn)得不夠。
例如,高中信息技術必修教材《信息技術基礎》第三章第三節(jié)“編程解決問題”,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編程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能針對簡單的問題設計算法。某教師在講授這節(jié)內容時,為了體現(xiàn)學科整合的優(yōu)勢,以“一元二次方程”為實例,詳細講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決過程,其講解過程的準確、具體、透徹不遜色于數(shù)學老師的課。學生對教師的數(shù)學基本功充滿了欽佩。這一節(jié)課看似學科整合的典范,實質上卻偏離了信息技術課,信息技術成了數(shù)學課的陪襯,舍本逐末。
● 過于形式化,畫蛇添足
有些教師為了顯示課堂教學的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地準備了很多教學輔助內容,這些內容不但無助于教學,反而使教學變得復雜化;有的教師課堂創(chuàng)造了很多的教學互動,使得學生無法連續(xù)正常完成學習;或者為了迎合新課改,生硬地加入一些新內容,不僅沒有為教學服務,反倒成了課堂教學的累贅。某些信息技術課堂顯得拖沓冗長,過于形式化,不符合實際教學。
例如,某位教師的一節(jié)課,講的是“數(shù)據信息加工”第一節(jié)。首先介紹電子表格Excel的界面。這位教師課前抓了一幅電子表格的主界面,在Word里圖文并茂地標識出Excel的界面各項名稱,并生成圖片。然后他打開了Excel軟件呈現(xiàn)主界面,并同時打開了介紹Excel的界面的圖片,兩相比較來講解Excel的界面名稱。兩個界面的交錯,加上教師的引導介紹,使得這項內容的學習變得復雜化,本來三言兩語就介紹完的內容,用了好幾分鐘才介紹完。
又如,曾聽過一位教師的公開課,是有關PowerPoint中藝術字、圖片、聲音、影片的插入。教師在講解到幻燈片中藝術字、圖片的時候,廣播教學狀態(tài),打開了一段他親自做的介紹藝術字、圖片如何插入的微課,讓學生看視頻學習這部分知識點。微課是新興的課堂教學資源,現(xiàn)在應用很廣泛。微課主要應用于學生自學的時候,通過微視頻自學解決一些疑難問題。這位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視頻讓學生學習,和自己給學生講課有什么區(qū)別呢?還不如教師直接講解,學生能聽得更加清晰明了。這節(jié)課的任務是讓學生做一個小作品,但是在學生做的過程中,教師頻繁切換屏幕讓學生演示,而且做一部分內容,就調動整組(一組約10人左右)學生去幫助另一組。整節(jié)課像演戲,熱鬧非凡,學生不亦樂乎。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作品完成時間太少,而且被中斷多次,大家也可以想象學生做的作品會是什么樣了。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師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要根據課標,依附教材有選擇地適當加工處理教學內容,讓理論、實踐、實例等有機結合,真正為教學服務。信息技術教師只有使教學內容更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夠真正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