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念湘
摘 要: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當下,自然災害、社會的突發(fā)事件以及人為的危機事件打破了大學校園的靜謐。這些應激事件嚴重干擾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文章從大學生應激事件的表現(xiàn)出發(fā),分析大學生經(jīng)歷應激事件對他們身心產(chǎn)生的影響,并提出了應對大學生應激事件的心理疏導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疏導;應激事件;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2-0085-02
高等學府的莘莘學子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與社會無時無刻都發(fā)生著緊密聯(lián)系。自然的災害、社會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以及學子們本身的人際沖突、學業(yè)困惑、擇業(yè)挫折、情感糾紛等多種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在心理上面臨應激。應激事件的發(fā)生打破了原有校園的靜謐和學生人際之間的歡樂,使學生們的生理、心理都處在高度的緊張狀態(tài)。生活范圍的擴展,交流領域的拓寬,活動空間的開放以及校內外活動安全、飲食衛(wèi)生等問題引發(fā)的危機事件都是導致學生心理應激的應激源。
一、大學生應激事件的表現(xiàn)
(一)應激的含義
應激(stress)一詞,最早提出該概念的是加拿大生理學家 Hans Selye在1936年提出,在機械物理學上,該詞譯為“壓力”;在生物學及心理學科中,譯為“應激”。所謂應激是機體在各種因素(環(huán)境、社會、心理等)刺激時所出現(xiàn)的全身性非特異性適應反應,也叫應激反應。通常是在超乎尋常的緊迫與危險情況下引起的高度精神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心理應激是個體在外界某種環(huán)境刺激作用下,自身由于客觀要求和主觀應付能力二者不平衡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適應環(huán)境、維系平衡的緊張反應狀態(tài)[1]。一個人在其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由于情境變化或外界刺激對其施以影響、當人們感知到這些刺激與影響并接收時,會對自身自主做出評價,認知其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圍感受壓力時產(chǎn)生的一系列相應的心理生理的變化。
(二)應激事件的種類及特征
應激事件的性質可分為,良性應激、惡性應激以及病理性應激(關于良性應激事件本文暫不討論)。應激事件的特征往往表現(xiàn)為事件或刺激迅捷、快速,反應急速,刺激強烈,對個體自身影響較大。輕度的應激事件可以使人們軀體與情緒緊張,提升活動效率;重度的應激事件使個體產(chǎn)生生理及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方面的驚覺、抗衡力量衰竭、自我失去應變能力,社會功能受到影響,產(chǎn)生身心疾病[2]。
(三)大學生應激事件的表現(xiàn)
當代大學生面臨的應激事件通常是:自然的應激事件:自然環(huán)境變化產(chǎn)生的應激事件,屬于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嘯、水災、火災、寒冷、酷熱、雷電等;社會的應激事件:公共衛(wèi)生事件(非典、甲流)、火災、射線、噪聲;人為的應激事件:親友生死離別、競爭失敗、考試或事業(yè)失敗、失戀、擇業(yè)屢屢受挫、意外事故、嚴重疾病、食物污染等。這些應激事件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學生們軀體傷害,傷殘、凍傷、中暑等軀體反應變化,也會在突發(fā)的自然災害及負面的社會應激事件面前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的陰影。
二、應激事件對大學生的影響
應激就其性質來講存在良性應激或生理性應激和劣性應激或病理性應激。應激帶給學生們的影響有以下幾方面。
1.生理的影響:適當?shù)膽た梢酝苿觽€體的潛能開發(fā)以及行為動力,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的個體會頭暈、頭痛、腰背部不適、軀體麻木,消化不良,胃炎,存在睡眠障礙等。也較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生理疾病。
2.情緒的影響:應激狀態(tài)對個體情緒的影響很復
雜,但常見的是焦慮、憤怒、內疚、恐懼、抑郁以及習得性無助等。
3.行為的影響:初期的應激事件時,個體行為表現(xiàn)為驚叫、否認、刺激情景不斷侵入、哭泣、尖叫或昏倒;情緒反應麻木、概念回避及行為束縛。
應激對健康具有雙重作用,適當?shù)?、適度的應激刺激可以提高個體機體的適應能力,但過強的應激(不論是良性應激還是劣性應激)使得適應機制失效時會導致機體的功能障礙。出乎意料的危險情境,如綁架、群毆、火災等突發(fā)危機事件以及公共衛(wèi)生事件“非典”“甲流”等都可以使個體處在心理應激狀態(tài),引起情緒波動,產(chǎn)生生理激起、緊張、阻抗和衰竭等變化。大腦將外界刺激傳至下丘腦,導致生理變化,心率、血壓、體溫、肌肉緊張度、代謝水平等方面均發(fā)生顯著變化,進而增加肌體活力,用以應付刺激。使個體處在應激狀態(tài)。適當?shù)膽た梢蕴岣邆€體的活動效率和適應水平,但超負荷或長期的應激會引起個體身心系統(tǒng)的質變,心理層面會導致心理疾病或神經(jīng)癥;軀體層面會發(fā)生病變,嚴重者會猝死。因此,應激事件后的心理疏導尤為重要,可以有效地化解應激的很多負面效應,對個體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三、應對大學生應激事件的心理疏導策略
人的大腦通過加工事件,對刺激事件做出相應的反應。即通過個人努力便可適應應激事件,如果個體對刺激需要做出較大的努力才能承受的話,在適應刺激的過程中,機體心理、生理平衡被打破,致使身心失調,出現(xiàn)緊張狀態(tài)。
心理應激狀態(tài)的出現(xiàn)可以有效地提升個體的警覺水平,開發(fā)自身潛能,應付各種環(huán)境變化。應激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過長,會損害個體身心健康。
心理疏導的含義是指心理咨詢工作者對存在心理困惑、矛盾沖突的個體,運用心理學原理與技術及干預的技能技巧對其進行心理引導、調適,以便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增進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預方法[3]。運用科學的策略與方法引導大學生分析與化解應激事件過程中的心理沖突與困惑。以準確、適當、合理的語言詮釋大學生應激事件中的心理感受、應激事件本身的特點、心理沖突產(chǎn)生的過程以及目前個體身心的影響,使之自我領悟、自我認識、運用自身資源自我矯治,直至消除癥狀,幫助當事人提高應付心理應激反應的能力,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盡可能地減少應激源的出現(xiàn)
作為應激源,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其一,刺激物對個體來講是超負荷的,即刺激的強度超過個體的正常承受水平;其二是沖突,即刺激物引起個體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矛盾沖突,無法抉擇;其三是不可控制性,即刺激物不隨個體意志轉移,也不被個體行為變化所影響,可以引發(fā)主體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自然的應激源,如地震、海嘯、水災、雪災等屬于不可抗力,學會科學應對,減少應激負面效應;社會的應激源以及人為的應激源可以采取回避一些場合或相應的情境減少面臨應激事件的概率。
(二)習得應對技巧
在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會遇到難題,在困難面前會感到壓力,這就是心理應激,應激能調動體內的能量,對生命活動有積極意義。但強烈而持久的應激反應,往往使人心力交瘁,對心身健康起干擾破壞作用。學習應對應激的心理技能,控制應激反應,調整心態(tài)、放松情緒,學習放松技術,緩解應激狀態(tài)的神經(jīng)。訓練個體在應激情境中采取新的應付技巧,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積極與他人交往
突發(fā)的、重大的或長期的應激事件后,身心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應激事件使得一些學生的性情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表現(xiàn)孤僻、不合群,容易出現(xiàn)離群索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等現(xiàn)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獨處時,心理活動會轉向內部,朝向自我。生活范圍變窄變小,心理活動走向片面、局限,加重抑郁,負面情緒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嚴重者導致心理危機。因此,應積極與人交往,宣泄負面情緒,調適心理健康狀況。
(四)開闊生活視野,保持心理健康
被動的精神狀態(tài)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精神狀態(tài)不好,凡事缺乏主動精神,遇到應激事件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很難調整適應。當覺察憤怒、不安、焦慮、抑郁、沮喪、恐懼等負面情緒無緣由地侵擾著自己時,需要調整自己,保持心理健康。雖然心理健康的人也會感受這些情緒,但不是無緣由的,且頻度較低。開闊生活興趣,切忌心理失衡,參加學校舉辦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以及朋輩輔導等。
(五)健全學校監(jiān)控機制
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成立四級心理衛(wèi)生輔導機構,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應激事件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報告,全員重視,不留死角。健全監(jiān)控機制,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疏導,將問題解決于未發(fā)狀態(tài)。
(六)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課主渠道作用
目前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將應激事件可能帶來的身心反應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體系,使學生對應激知識有基本了解,做到預防為主,廣泛普及,正確對待,科學認知,引起學生的共鳴,發(fā)現(xiàn)問題時處理效果才能達到更好。
(七)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系統(tǒng)
大學生們經(jīng)歷應激事件后,會有身心俱疲之感,此時需要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予子女關愛和呵護,學校心理工作者做好心理疏導,同家長密切配合,緊密聯(lián)系,有良好的社會輿論,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等各種媒介開展宣傳、讓學生感到自己不再孤獨,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在關愛著自己。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發(fā)展狀況彰顯“非穩(wěn)定狀態(tài)”。各種社會矛盾使得人的心理易于失衡,行為易于失范,易于誘發(fā)各種社會矛盾,致使應激事件層出不窮。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應激事件過強或持續(xù)時間過長都會給他們的心理留下陰影,需要專業(yè)人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給予積極心理疏導。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肩負著重任。
參考文獻:
[1]張全信.心理應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1).
[2]車文博等.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基本特點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3).
[3]魯龍光.心理疏導療法[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