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解讀《利西達斯》中彌爾頓的詩學理想

2015-01-21 16:08:31沈弘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
關鍵詞:彌爾頓田園詩詩人

沈弘

(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58)

解讀《利西達斯》中彌爾頓的詩學理想

沈弘

(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58)

雖然《利西達斯》表面上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挽詩,但它的深層意義卻跟彌爾頓的詩學思想密切相關。詩人之所以采用田園詩的形式,是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田園詩里有一整套的特殊意象和話語系統(tǒng)可以被他用來探索其詩學理論和理想。所以彌爾頓一語雙關,通過這首詩既寄托他對于劍橋同窗夭折的哀思,又可以借助詩中利西達斯和俄耳甫斯這兩個人物形象來傳達他的詩學理念。

彌爾頓;《利西達斯》;田園詩;利西達斯;俄耳甫斯;詩學

彌爾頓從未撰寫過有關詩學理論的長篇專著。他對于詩學問題的思考往往是在論述其他問題時有感而發(fā),因此它們散見于他在各個時期寫下的詩歌和散文作品之中。例如他在劍橋大學讀書時用拉丁語和英語這兩種文字寫成的《假期作業(yè)》中,就曾竭力推崇用英語這一民族語言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媒體,并宣稱要從本國的文學傳統(tǒng)中汲取想象的靈感。[1]他于二十一歲時寫下的《圣誕晨歌》便是對該理論的驗證。在一首隨信寄給摯友狄歐達蒂的拉丁語詩歌《哀歌之六》中,彌爾頓描述了自己新近創(chuàng)作的《圣誕晨歌》,并斷言詩人的靈感最終只能來自上帝。在一首名為《致父親》的拉丁語詩歌中,彌爾頓論述了詩人的崇高地位,強調除了神授的天才和靈感之外,詩人還需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在另一首拉丁語詩歌《曼修斯》中 ,他告訴意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這位恩主,自己正在構思一部有關不列顛歷史的民族史詩。在《教會統(tǒng)治的理由》第二卷序言中,彌爾頓提出了有關他自己作為詩人的理想,即詩人必須博學,還須有靈感;既是叱咤風云的藝術家,又是洞察未來的先知;兩者缺一不可。此外,詩人還必須隨時準備將自己的才華用來為祖國和上帝服務。[1](666?671)在詩人隨后的漫長創(chuàng)作生涯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對于這幾個條件的強調重點會有所變化。然而無可置疑的是,上述這幾點組成了指導彌爾頓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學理論精髓。

雖然《利西達斯》表面上只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挽詩,但它也富有預見性地跟詩人的未來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密切相關。絕大部分評論家都承認,這部作品是英語作品中最優(yōu)美的一首葬禮挽詩[2];而且除了《失樂園》之外,它也許是彌爾頓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受評論家們青睞的作品。因摯愛的人夭折而帶來的憂傷,或因人類生命的脆弱而引發(fā)的震驚和恐懼——這些自古以來便成為許多詩歌中的題材,尤其是墓志銘式的短詩(epitaph)和葬禮挽詩;然而彌爾頓所采用的卻又是描寫牧人們休閑生活方式的田園詩形式。這種表面的內在邏輯矛盾跟他的詩學理念有何關聯(lián),彌爾頓又如何能在詩中克服失去同學的悲傷,重新振作起來,以面對明天?本文將以作品中一些特殊的意象和引喻為線索,來探討《利西達斯》這首挽詩的真正主題。①

彌爾頓的《利西達斯》寫于1637年,首次發(fā)表在一本題為《悼念愛德華·金的葬禮,公元1638年》,由劍橋學生們自己編輯并刊印的葬禮挽詩集之中。詩集中大部分都是拉丁語和古希臘語作品,只有少數(shù)是用英語寫的。彌爾頓的英語詩歌被置于詩集的最后一篇,因為它篇幅最長,內容也最充實。彌爾頓本人對于這首詩作顯然非??粗?,他在1645年出版自己的早期詩歌集時,也將它作為殿后的力作。彌爾頓在1645年的《詩集》中為這首詩專門做了一個頭注:

在這首挽詩中,詩人為一位博學的朋友而哭泣,后者于1637年從切斯特出發(fā)橫渡愛爾蘭海時,不幸溺水遇難。詩人借此機會預示了正處于巔峰時期的英國腐敗教會階層的沒落。[1]

這個頭注可以幫助讀者澄清兩個基本事實。首先,詩人寫這首詩的直接起因是愛德華?金的溺水死亡。后者只是彌爾頓在劍橋大學的一位普通同學,而并非是像查爾斯·狄歐達蒂那樣的密友。彌爾頓在兩年之后也為狄歐達蒂寫過一首聲情并茂的拉丁語挽詩[1](132?139),然而那首詩的地位卻無法與《利西達斯》相提并論。愛德華·金并非彌爾頓的密友這一事實也許恰好解脫了詩人,使他可以去探索意義更為普遍的主題。《利西達斯》固然蘊含了詩人最深沉的情感,然而詩中所表達的這些情感卻并非是個人的悲傷和失落感。在彌爾頓看來,愛德華·金溺水身亡一事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跟彌爾頓本人一樣,是一個未來的詩人和牧師。另一點值得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頭注中提及了這首詩中一大段譴責教會腐敗的文字。評論家們通常認為它只是詩人的借題發(fā)揮,跟該詩的主題并無直接的關系??死锼雇懈ァは柗雌涞蓝兄凇稄洜栴D與英國革命》(1979)一書中指出這才是這首詩的真正主題。[3]彌爾頓之所以把這個主題用田園詩的外殼精心包裝起來,是因為他與書刊審查官之間所產生的各種矛盾和麻煩所致。可是詩人在頭注中明確指出了這一點,恰恰說明他并不想掩飾對于教會腐敗的批判。

正如羅斯蒙德·圖夫在評論此詩時所指出的那樣,死亡的問題造成了人類生活和宇宙中的混亂和毫無意義。當你正年富力強,可以在生活中大展鴻圖時突然命喪黃泉,這意味著什么呢?這就是該詩所要試圖面對的一個首要問題。[4]愛德華?金的夭折對于年輕的彌爾頓來說意味著他將要面對同樣的問題。一位意氣風發(fā),尚未領略成功和幸福的年輕人意外作古是一種最令人痛苦的死亡形式。這樣一種死亡意味著生活被剝奪了所有的意義,無論是過人的才華、遠大的抱負,或是崇高的理想,到頭來皆會是虛幻一場。假如一個未來的詩人在還沒有機會撰寫偉大詩篇之前就被奪去了生命,那么他的多年寒窗苦讀又有什么意義可言呢?

作為一首典型的葬禮挽詩,人們期望彌爾頓的這首詩會包括下面這三個部分:對于故人的稱贊;哀悼或痛惜;最后是得到安慰。幾乎所有的挽詩中都會包含這些內容,因為這是文學傳統(tǒng)。然而,彌爾頓在這首詩的頭注中說得更加清楚:“在這首挽詩中,詩人為一位博學的朋友而哭泣?!币簿褪钦f,這是用詩人本人的聲音所唱出來的一首哀歌?!袄鬟_斯”這個名字同時向我們表明,這還是一首以田園詩為模式的葬禮挽詩。在彌爾頓之前,古希臘詩人忒奧克里托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以及一大群用拉丁語和各種民族語言來寫作的文藝復興時期詩人都寫過同樣體裁的詩歌。彌爾頓把我們跟這一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也喚起了讀者對于田園詩中敘述者態(tài)度、題材慣例和特定意象、詞語的期望。

那么,田園詩模式又能提供一些什么樣的期望呢?在文藝復興時期,田園詩可以給人提供伊甸園黃金時代的那種純真無邪的意象。詩中的背景通常表現(xiàn)一種充滿了快樂、和平及春色嫵媚的風景,例如起伏的丘陵、綠色的草地、吃草的羊群、習習的清風、潺潺的泉水。田園詩中的活動就是牧人們談情說愛和放聲歌唱。因而田園詩便成為了探索人與自然、藝術與自然、詩人與社會、詩人與想象等諸多關系的一種方式。它所表達的一種觀點是人類應與自然和諧,人性與自然的節(jié)奏應保持一致。雖然它是一種理想化的境界,但田園詩中也可以包括死亡和人類生老病死等事實,因為這恰好跟自然界的季節(jié)變化與出生、成熟、死亡等人類生長發(fā)展過程相符合。作為一首田園詩,《利西達斯》開始也使讀者有上述期望。然而一旦讀下去,就會非常吃驚地發(fā)現(xiàn),在整首詩中,田園詩的上述慣例全都受到了質疑和挑戰(zhàn)。愛德華?金的夭折似乎違反了所有這些田園詩的慣例,它完全毀掉了田園詩的傳統(tǒng)景觀,而詩人卻不得不面對非正常死亡這一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

盡管提出了上述質疑和挑戰(zhàn),但彌爾頓還是借用了一些早先田園詩體的葬禮挽詩中的特定傳統(tǒng),后者是從忒奧克里托斯、維吉爾到文藝復興時期詩人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之一是把死去的詩人和活著的哀悼者都描繪成在山坡和草坪上唱歌和放羊的牧人。傳統(tǒng)之二是向上帝、繆斯或古代的天神提出質詢,即他們?yōu)楹尾蛔钄r這樣不幸的事情發(fā)生。傳統(tǒng)之三是在詩中描述哀悼者的行列,讓一些神話人物輪番上場,盛贊死去的詩人。此外還有對葬禮上各種花卉的描述等。文藝復興時期的田園詩中還有將古典神話跟基督教圣經故事相混合的傳統(tǒng)做法,例如在象征論的模式下,古希臘神話中的牧人俄耳普斯成為了基督的化身?!独鬟_斯》在囊括了整個西方田園詩傳統(tǒng)的同時,又挑戰(zhàn)和質疑了這個傳統(tǒng),從而使得該詩具備了一種深刻的張力和厚重的詩歌神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述挑戰(zhàn)是通過詩歌體裁的變換來加以表現(xiàn)的。田園詩的體裁被象征性地表現(xiàn)為一支“燕麥桿牧笛”(33),因為在田園詩中,牧人總是一邊唱歌,一邊吹奏他的燕麥桿牧笛,其音調舒緩而又抒情。然而這種牧笛的曲調在《利西達斯》中兩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一次是描述俄耳普斯被害時出現(xiàn)了音階激越高昂的史詩旋律,另一次則是在譴責以往田園詩的一大段詩中所出現(xiàn)的刺耳漫罵聲。這些不同的曲調跟田園詩中的燕麥桿牧笛一起,造成了不同聲部的和音效果。在古典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田園詩中也曾經有過這種不同聲部相互混合的先例,但是在上述這些詩中的音調沖突遠沒有像《利西達斯》中表現(xiàn)得這么尖銳。

在古典田園詩的傳統(tǒng)中,牧人即詩人。所以說,田園詩體裁便成為了彌爾頓探索詩歌意義和詩人角色的一種特定方式。在《圣經》中,牧人還有牧師的含義,例如基督就被稱作“好牧人”。所以說,田園詩還是探索牧師作為教誨者和先知這種社會角色的一種方式?!妒ソ洝分械哪寥四ξ?、以賽亞和大衛(wèi)就是扮演了希伯萊民族的先知角色。值得指出的是,詩人跟先知均為上帝的代言人。因此,詩中的先知形象也是指詩人。

《利西達斯》的開場白——“然而又一次”(Yet once more)——在《圣經》的各種預言性和警告性的段落中不斷地出現(xiàn),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新約·希伯萊書》(第12章,第26句):“然而又一次,我不但要震動大地,還要震動蒼天。”在《圣經》中使用這句話的語境是基督的首次和第二次來到人間。彌爾頓在詩的開頭引用這句話,一下子就給《利西達斯》中作為中心人物的牧人形象賦予了一種先知和預言家的角色。

這首長達193行的葬禮挽詩的主要格律形式是抑揚格五音部詩行,然而詩中也偶爾有一些短的詩行和很不規(guī)則的韻腳,這樣就打破了詩歌表面上的平穩(wěn)流暢。從結構上來分析,我們可以把這首詩分作六個明顯的自然段落。

在第一自然段落(1-24行)中,敘述者主要是介紹他為利西達斯而吟唱的職責所在。此處所表現(xiàn)的凋謝的月桂樹和折斷的愛神木的意象把愛德華·金的夭折與彌爾頓本人的處境互相交織在一起。眾所周知,在文學傳統(tǒng)中月桂樹和愛神木等均是詩歌成就的象征:

然而又一次,哦,你這月桂樹,又一次,

你這棕色的愛神木,帶著永不枯萎的常青藤,

我來采摘你們那些苦澀和不成熟的漿果,

……

因為利西達斯死了,在他風華正茂之時,

年輕的利西達斯,他從未離開過伙伴們:

誰又能不為利西達斯而痛哭和歌唱?

……

因為我倆從小就在同一座小山上長大,

曾在噴泉邊,樹陰下和小河旁放過同一群羊。

(1-24)

在這個自然段落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我們看到愛德華·金韶光年華的消逝,而作為詩人替身的敘述者必須要在失去自己詩歌才華前為朋友唱一首哀歌。這樣,倘若彌爾頓本人在其詩歌才能得到公認前辭世時,也會有另一位詩人站出來為他歌唱,“這樣,某個才華橫溢的繆斯/也會用美言來稱頌我命中注定的甕”(19-20)②。詩人所描繪的這種人生挫折甚至還是會傳染的,我們在詩的開篇就看到了季節(jié)的扭曲,月桂樹、愛神木和常青藤的損毀,以及詩人的告白:“我來采摘你們那些苦澀和不成熟的漿果?!边@些漿果本應在成熟的時候才會被采摘,但這兒的一切都已被扭曲或夭殤。這都是為了什么緣故呢?答案是因為“痛苦的重壓,親人的悲慘境遇,/迫使我來打亂你們應有的季節(jié)”(6-7),“因為利西達斯死了”(8),而且是在其風華正茂之時。既然愛德華?金已遭遇了這樣的命運,那么其他所有人也都難以例外。這樣,從一開始,葬禮挽詩的模式就已被確立。由于采摘苦澀的漿果和季節(jié)的顛倒,人與自然的和諧全都被打破。田園詩傳統(tǒng)假定并依賴于一種自然而平和的季節(jié)進程,從幼年到成熟,最后才會是衰老和死亡;但是金的夭折卻打亂了這種自然進程。

1.1.2 儀器設備 賽默飛UltiMate 3000 XRS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DAD檢測器,Evolution 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計(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超聲機(中國),電子分析天平(十萬分之一,美國)。

讀者們會注意到,詩中的敘述者別無其他的選擇。他其實并不希望擾亂季節(jié),但卻不得不這樣做。因此他向繆斯們吁請,請她們不要推辭,因為無論時辰不當或境遇逆反,他都需要她們的彈唱。

隨著詩人的安排,我們便進入了該詩的第二個自然段落(23-49),敘述者在此回憶起業(yè)已被毀的一種理想化田園風光。那是一段平靜和充滿歡樂的時光,令人回想起彌爾頓早先的一首詩歌作品《歡樂頌》。它完美地表現(xiàn)了年輕人的歡樂和無憂無慮,因為自然、人類及其雄心勃勃的抱負全都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而且人們根本就不會想到,這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天會灰飛煙滅。這段詩歌顯然表現(xiàn)了詩人與愛德華·金一起在劍橋大學度過的那段學生生涯。他們早期學習和創(chuàng)作詩歌的經歷被描述為在自然中盡情享受和歌唱的牧人生活,完全不受死亡這個念頭的侵擾:

因為我倆從小就在同一座小山上長大,

曾在噴泉邊,樹陰下和小河旁放過同一群羊。

每當沒膝的草場依然暮色朦朧,我倆

就會頂著晨曦,朝向那噴薄欲出的初陽

共同驅趕羊群,我們曾一起聆聽

悶熱的中午那些牛蠅們嗡嗡的振翅聲,

并在晚間用晶瑩的露珠來滋養(yǎng)羊群,

到達天頂之后,又沿著軌跡向西傾斜。

與此同時,我們還哼著鄉(xiāng)村小調,

和著燕麥桿牧笛那悅耳的聲音;

粗野的薩堤羅斯聞聲起舞,還有法烏諾斯,

盡管長著蹄子,依然不愿意閑坐。

連老達摩塔斯也酷愛聆聽我們的歌聲。③(23-36)

劍橋大學的學生生活在此被轉化成了田園詩中的習慣用語。這是一種輕松自如、無憂無慮和舒適安逸的生活,就連劍橋大學的教師也被描述成一位注視著大學生們成長的老牧人。這段描寫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劍橋大學校園生活的那種理想氛圍。所有好的和完美的因素都被彌爾頓用田園詩的術語表達得淋漓盡致。

接著,敘述者描述了他如何從這個田園詩的背景中突然被驚醒,并且開始以尖銳和毫不妥協(xié)的方式質詢人與自然和諧一致這個最基本的田園詩比喻。由于金的死亡,自然在他的眼里似乎充滿了毫無邏輯的任意糟蹋和對于意義和美的無情毀滅,而并非是作為田園詩基礎的春夏秋冬季節(jié)交替和生長、開花、結果的自然發(fā)展過程。請看該詩的下面這一段:

而你卻已離去,啊,一個令人沉痛的變化,

現(xiàn)在你已永遠地離去,永不復返!

牧羊人、樹林,還有荒野的洞穴

野生的百里香,四處蔓延和繁茂的爬藤,

以及所有的回響似乎都在為你哭泣。

從今往后,人們再也不能夠看見

青翠楊柳枝和碧綠榛樹林,

那些綠葉也不會隨著你的音樂翩翩起舞。

就像銹病無情地侵蝕玫瑰那樣致命,

或像剛斷奶的放養(yǎng)小羊羔肚子里長了蛆蟲,

或像嚴霜降落在花朵上,使鮮艷的花瓣凋謝,

而當時白色的山楂花才剛剛綻放,

利西達斯,你的死訊令牧人柔腸寸斷。(37-49)

請設想一下這一段落最后幾行中取自大自然的幾個意象。它們到底暗示了什么?對于青春和自然的無序毀滅與田園詩的傳統(tǒng)并不相符。它們表現(xiàn)了與之截然相反的事實。利西達斯的夭折就像所有這些反常的自然意象一樣,反映了一種毫無任何意義的毀滅。所以詩人在此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人類生活究竟有沒有任何秩序和意義?為何人們還要為一個特定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大自然似乎給了我們一個否定的回答。事物往往不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和既定的田園詩傳統(tǒng)來發(fā)展,在更多的情況下,事情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

該詩的第三自然段落(50-85)緊接著將問題鎖定在了詩人的詩歌才能和抱負受到挫折、所預期的獎賞和名聲化為泡影這一點上。愛德華·金是一位立志要成為詩人的劍橋學生,彌爾頓本人也不例外。詩中所要解答的正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問題。敘述者質問在詩歌中經常出現(xiàn)的寧芙仙女們(nymphs),為什么她們不保護自己的詩人。然而這顯然是一個愚蠢的問題,因為敘述者馬上就想到了希臘神話中作為詩人原型的俄耳甫斯,后者的母親就是主管史詩的繆斯卡利俄珀,但她并不能挽救兒子的生命。詩人的口吻中顯然帶有一絲絕望:

寧芙仙女們,當無情的深淵吞噬

你們所鐘愛的利西達斯時,你們在哪里?

……

唉,我簡直就像是在癡人說夢!

即便你們在那兒——又能為他做什么呢?

就連那個親自生下俄耳甫斯的繆斯,

她又為自己迷人的兒子做了些什么呢?

整個大自然都為他發(fā)出哀鳴,

人群中爆發(fā)出可怕的吶喊聲,

而他那顆血淋淋的頭顱順流而下,

從湍急的希布魯斯河漂到了萊斯博斯島海岸。

(50-63)

這一段落中的內容對于本文的主題至關重要,因為其中對于希臘神話的引喻跟詩歌創(chuàng)作直接相關。俄耳甫斯是古典詩歌中的詩人形象,他的樂曲具有令石頭跳舞的魔力,因此成為詩歌之開化力量壓倒自然之野蠻力量的一個象征。正如彌爾頓在《歡樂頌》和《幽思贊》中向我們所顯示的那樣,俄耳甫斯的歌曲還具有令地獄之神普路托著迷,使之答應釋放俄耳甫斯故妻歐律狄刻的魔力。然而俄耳甫斯并未因此逃脫被瘋狂的酒神女祭司們撕成碎片,并將他的殘肢斷臂扔進河里的可怕命運。因為那些女祭司們用震耳欲聾的尖叫聲淹沒了俄耳甫斯的音樂。只要她們能夠聽到他的音樂,就對他束手無策,因為詩人的音樂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只有在她們用尖叫聲壓倒了詩人的音樂時,才能對他下此毒手。這是原始的野蠻力量壓倒了文明的藝術力量的一個象征。通過這個引喻我們得知,彌爾頓對于生活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田園詩模式之間的距離顯然是心知肚明的。

至此,問題已經達到了一個尖銳化的程度。假如一個人的詩歌成就可以被不可預知的力量輕而易舉地挫敗,那么還有什么必要去努力學習和發(fā)展自己的詩歌才能呢?為什么不放棄自己的努力而去及時行樂呢?這就是詩人在下面這一段落里所提出的問題:

唉!為何人們還要去嘔心瀝血地

去從事那不起眼和受人輕視的牧人職業(yè),

或面壁苦思冥想那忘恩負義的繆斯?

難道我們不能像其他牧人那樣生活,

跟阿瑪麗里斯在樹陰下談情說愛,

或撫摸奈艾拉那被風吹亂的一頭秀發(fā)?

名聲是激勵詩歌想象力的一種動力

(這種想象力是高貴心靈的一個弱點),

使人藐視安逸,甘愿過苦吟的生活;

然而正當我們期望得到公正的報酬,

并想要燃起熊熊燃燒的創(chuàng)作熱情時,

手持可怕鐮刀的瞎眼復仇女神不期而至,

割斷了那細若懸絲的生命之線。(64-76)

這是一個極有震撼力的詩歌意象,字里行間傳達了可怕的詩意效果。生命之線竟然是如此的脆弱,而死亡的意象不僅是個盲人,而且還是個復仇女神,隨時隨地都可能對我們發(fā)起攻擊。最可怕的一點就是這個復仇女神不僅盲目,而且跟瘋狂尖叫的酒神女祭司們也有關聯(lián)。然而上面所引的詩行除了傳達恐怖的死亡意象之外,也暗示了別的東西。因為俄耳甫斯之死的神話與死而復生的概念有關。俄耳甫斯“血淋淋的頭顱”被扔進了河里之后,一路受到了詩神阿波羅的保護,“從湍急的希布魯斯河漂到了萊斯博斯海岸”。與此同時,它也把詩歌的才賦帶到了萊斯博斯島,使得那兒產生了天才的女詩人薩福。另外,俄耳甫斯的詩歌才藝具有使大自然聽命于他的魔力,即使在慘死之后他還下到地獄,想去救出已死的妻子。因此基督教的文學傳統(tǒng)長期以來一直將俄耳甫斯認同于基督的形象。在其他語境下,他的形象還跟詩神阿波羅有關。彌爾頓用俄耳甫斯之死來比喻利西達斯之死,實際上是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參照物,其詩歌意象具有極其豐富的內蘊。當詩人提出上述那個尖銳的問題,并以一個可怕的意象結尾時,回答他的不是別人,恰恰正是詩歌之神阿波羅:

“但割不斷贊揚,”

福玻斯④回答,撫摸一下我顫動的耳朵;

“名聲并非是扎根于俗世土地的植物,

也不可憑借花里胡哨的陪襯物

招搖過市,也不能依靠謠言來支撐,

而是在評判一切的朱庇特的見證下,

在那雙清澈眼睛的注視下生長和擴展;

他將最后就每一件事情做出評判,

并告知你將獲得多少天堂名聲作為酬勞?!?/p>

(76-84)

這是一種柏拉圖式的論點:名聲并非只是俗世間的事物,或是指多數(shù)人對某一人的贊許,而是那些最有能力和最有資格進行評判的人對于某一個人的贊許。阿波羅認為“評判一切的朱庇特”(81),即上帝的替身,最了解某一個人的品質和價值,而且只有上帝才能賦予人真正的名聲。因此在這一方面,利西達斯并沒有失去他的機會。我們尚未得到最后的結論,但我們已經得到了部分的結論。詩人的名聲究竟是什么?是否值得做一名詩人?作為回答這類問題最有資格的發(fā)言人,阿波羅的回答既是肯定的,又是超脫俗世的:詩人的理想名聲并非蕓蕓眾生所能給予,而必須是在全能上帝注視之下才可獲得。

在詩歌的第四自然段落(85-131)中,焦點轉向了愛德華?金所扮演的另一個角色,即與詩人相對應的教士這一角色。因為當時劍橋大學所培養(yǎng)的學生大多會成為教會的神職人員。詩人請出了各種不同的哀悼者來對他所扮演這個角色的價值做出證詞和評價。除了要做詩人之外,利西達斯或愛德華?金本來還注定要成為教士,但這個角色他現(xiàn)在也無法擔任了。在這段過渡性的詩篇中,詩歌主題似乎仍然圍繞著神話題材。

詩人宣稱用“燕麥桿牧笛”吹奏的牧歌仍將繼續(xù)。海神的傳令官特里同(Triton)首先站出來為海神尼普頓(Neptune)辯護,因為后者受指責要對利西達斯的死負責。特里同因而嚴厲地責問海浪和狂風,這樣的事為什么會發(fā)生在利西達斯身上,為何“那圣潔的頭顱會深深地沉入海底”(102)。作為劍河之神的卡摩斯也出臺亮相,他顯然是作為劍橋大學的校長,而他所提出的責問是:誰偷走了他最心愛的一名學生?

緊接著上場的是“加利利湖上的舵手”(109),即基督的大弟子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創(chuàng)始人圣彼得,在其所發(fā)表的長篇大論中,彌爾頓對英國教會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圣彼得宣稱他寧愿舍棄一些其他的教士,也不愿失去利西達斯,因為前者是一群不能勝任的牧羊人,他們本該替利西達斯去死。那些庸庸碌碌的牧羊人或主教們極端自私,他們擠入教堂,只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141);而他們“卻連牧杖怎么拿都不知道”(119-120)。實際上,他們甚至連牧羊最起碼的知識都還沒有掌握。換言之,英國教會的主教們并不了解該如何向英國人民提供精神上的引導。他們在劣等的蘆笛伴奏下唱著走調的圣歌。而英國人民,即腐敗主教們所照看的羊群,并沒有得到適當?shù)恼疹?,其境遇十分悲慘:

饑餓的羊群仰天求食,但卻無人問津,

肚子里灌飽冷風,并吸入了惡臭的霧霾。

結果內臟糜爛,瘟疫也隨之散布開來。(125-7)

這首詩中困擾了學者們數(shù)百年的最大謎團就是圣彼得在結束那番長篇大論時,提到了在教堂門口準備為結束教會腐敗而對那只貪婪之狼(羅馬天主教會的象征)發(fā)出致命一擊的“雙手柄刑具”(two-handed engine, 130)。評論家們對于這個特殊刑具的象征意義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如把“雙手柄”解釋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聯(lián)合王國、由上院和下院組成的英國議會,或是天堂加地獄等。可是并沒有一種假說能夠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無論如何,圣彼得所要傳達的信息是:英國的教會已經腐朽不堪,如果不想被毀滅的話,就必須對自身進行改革。

對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來說,這一段文字決不會顯得文不對題,因為在當時的英語詩歌中,譴責教會的腐敗已經成為了一個人們所熟悉的話題。例如在斯賓賽的《牧羊人的日歷》中的“二月”“五月”和“九月”這三首詩是專門用以譴責這種腐敗的。⑤此前的威廉·蘭格倫在《農夫皮爾斯》一詩中也曾嚴厲譴責過教會的腐?。?/p>

我也看到四大教團的游乞僧

在為獲取錢財而向人們布道:

因偏愛華麗服裝,他們任意

剪裁《圣經》,以適合自己身材。

許多神學大師都會打扮自己,

由于布道興盛,金錢滾滾而來。

自打仁愛從商,做貴族懺悔牧師,

幾年來盡出些稀奇古怪的事。

除非教會與游乞僧重歸于好,

世上最深重的罪孽就會降臨⑥[5]。(序曲 58-67)

喬叟在《赦罪僧的故事》中也以譏誚的口吻鞭撻了那個滿嘴仁義道德但卻一心想搜刮錢財?shù)募一铩I庾锷诳诼暵曊f:“貪婪乃萬惡之源?!?Radix malorum est Cupiditas.)但他剛講完他的訓誡故事,馬上就拿出赦罪卷來向那些香客們推銷[6]。相比之下,彌爾頓的《利西達斯》中那段文字甚至連借題發(fā)揮都算不上,因為它正是詩人在描寫一位未來牧師夭折時所要探索的一個適當而又必要的主題。愛德華·金本來可以被培養(yǎng)成為一位稱職的好牧師(pastor,其拉丁語的原義為“牧人”),以抗衡那些為了追求口腹之享受而褻瀆其圣職的壞牧師。

在第五自然段落(132-164)中,彌爾頓又回到了他關于已故牧人利西達斯的討論,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在利西達斯的靈柩上蓋滿各種各樣、品種和顏色不同的花朵,尤其是“每一種帶有悲傷表情和圖案的花朵”(148)。他用夸張的口吻請求不凋花展現(xiàn)它所有的美,并請求水仙花在它們的花朵中注滿淚水,“以點綴利西達斯長眠的月桂靈柩”(151)。

彌爾頓現(xiàn)在開始把葬禮挽詩跟愛國主義情緒混同起來,詩人的目光從英倫三島最北端的赫布里底群島一直掃描到了最南端的貝勒魯斯。此時他說話的對象是圣邁克爾,即基督教傳統(tǒng)中作為英格蘭保佑神的大天使,他呼吁后者站在諾曼底海岸邊上的圣邁克爾山頂上⑦再次注視一下英格蘭由腐敗教會所造成的混亂局面:“請將目光投往家鄉(xiāng),天使?!?163)然而這一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利西達斯的尸體在海中漂流的圖景。愛德華·金的船是在威爾士的海邊沉沒的,因此彌爾頓猜想他的尸體也許已經北漂到了赫布里底群島,或者已沉到了海底,以便去探訪鬼域。也許這尸體已經南下,到達了由凱爾特人居住的英國西南角。詩人將利西達斯的溺水、英格蘭的地理狀況和它的保護神大天使這三件事聯(lián)系到一起,目的就是要提請讀者關注英格蘭目前的嚴重局勢。然而利西達斯的尸體在海中漂流這一鮮明的意象也使人同時聯(lián)想起前面俄耳甫斯“血淋淋的頭顱”漂流到萊斯博斯島海岸的情景,它無疑也能給所經過的地方帶來詩歌的振興。

在詩的最后一段(165-193)中,彌爾頓再一次用聲樂中的復調來標志詩歌中的一個轉折點:“別再哭泣,悲傷的牧人別再哭泣。”(165)利西達斯并沒有真正死亡。就像夕陽西下,沉入海平面那樣,他還會跟所有的天使們一起再次升起在清澈的晨空上。他的升空作為一個諷喻,雄辯地回答了在詩首所提出的問題:假如生命隨時會夭折,那么寫詩和信仰上帝還有什么意義?答案就在利西達斯的最終命運之中:真正的名聲只能在天國獲得,而只有在天國獲得的榮譽才能真正地聲名遠揚。因為利西達斯最終被表現(xiàn)為“海岸邊的守護神”(183),并在天國中獲得了一席之地。這恐怕是一位詩人所能獲得的最高名聲。

然而彌爾頓并沒有把這個顯而易見的命運作為詩歌的結尾,而是在詩的最后部分表達了自己對于詩學的一個堅定信念。他自嘲為“粗魯?shù)哪镣?186),或未經雕琢的年輕詩人,剛剛結束自己的吟唱。他承認自己所模仿的是古希臘多利安人的牧歌,即歐洲文學的古老傳統(tǒng)。在詩歌的結尾中,他的心情豁然開朗,開始樂觀地去放眼展望“明天”(193)。雖然還會有更多的困難和障礙,但也總會伴有新的希望。與其說這是基督教的一個神學概念,還不如說它是一位年輕詩人永不泯滅的崇高詩學理想。⑧

最終他起身抖一抖身上的藍色斗篷:

明天須去探訪青翠樹林和碧綠草地。(192-193)

注釋:

① 本文參照了哈佛大學女教授芭芭拉?勒瓦爾斯基1987年來華授課時在課堂上所講述過的一些基本觀點。筆者所依據(jù)的是當年的課堂筆記。

② 甕(urn)這個詞在此是一個雙關詞,它既指“骨灰甕”,又指“精心創(chuàng)作的詩篇”。在彌爾頓之前,約翰·多恩就用過這個暗喻(“a well-wrought urn”)。

③ 本文的《利西達斯》作品引文均為筆者所譯。

④ 福玻斯(Phoebus)是阿波羅的另外一個名字。

⑤ Edmund Spenser, “The Shepherds Calendar,” Poetical Work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423?426, 435?439, 452?455. 斯賓賽在“二月”中批評了英國教會的世俗化;在“五月”中諷刺了英國教會和天主教會;在“九月”中則集中譴責了天主教教會領袖門的腐敗。

⑥ William Langland. The Vision of Piers Plowman. Ed. A. V. C. Schmidt. London, 1984, 3. 漢譯文參照蘭格倫:《農夫皮爾斯》,沈弘譯。北京,1999,第3頁。

⑦ 參見M. Y. 休斯的注釋。約翰·彌爾頓:《詩歌全集和主要散文作品》,紐約,第124頁,注163。

⑧ 彌爾頓于1632年拿到碩士學位,并從劍橋大學畢業(yè)時,毅然放棄原先想要當一名教士的打算,決定要遵循維吉爾的榜樣,經歷長期的學徒生涯之后,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

[1] Merritt Y. Hughes, ed. John Milton. Complete Poems and Major Prose [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30.

[2] Barbara Lewalski. The Life of John Milton[M]. Oxford: Blackwell, 2003: 81.

[3] Christopher Hill. Milton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 [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9: 51.

[4] Rosemond Tuve. Images and Themes in Five Poems by Milton [M]. Cambridge, M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85.

[5] Robinson F N, ed. Th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 [M]. 2n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1: 148?155.

[6] 蘭格倫. 農夫皮爾斯[M]. 沈弘譯.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公司, 1999: 3.

An explication of Milton’s poetics as expressed in Lycidas

SHEN H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lthough Lycidas is a funeral elegy written in memory of Edward King, one of Milton’s former classmates, i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Milton’s poetics. The reason why Milton adopts the genre of pastoral poetry is that in Renaissance pastoral poems, there is a whole set of images and discourse system which can be employed to discuss Milton’s poetic ideal. Through this funeral elegy, Milton can express his shock and sorrow for the sudden death of Edward K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can use the two fictional characters of Lycidas and Orpheus to elucidate his ideal in poetics.

John Milton; Lycidas; pastoral poetry; Lycidas; Orpheus; poetics

I106.99

A

1672-3104(2015)01?0168?07

[編輯: 胡興華]

2014?10?25;

2014?12?15

沈弘(1954?),男,浙江杭州人,文學博士,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中外文化交流

猜你喜歡
彌爾頓田園詩詩人
溫暖的衣裳
田園詩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田園詩,走向細微處
中華詩詞(2018年7期)2018-11-08 12:47:36
詩人貓
1720年版《彌爾頓詩集》的排版、插圖和導字——分析目錄學案例研究
田園詩苑
新農業(yè)(2016年18期)2016-08-16 03:28:31
淺談田園詩的創(chuàng)新
中華詩詞(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詩人與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格尔木市| 芜湖县| 玛曲县| 沧州市| 云龙县| 上高县| 岚皋县| 新巴尔虎左旗| 锡林浩特市| 卓尼县| 普洱| 库车县| 丰原市| 清徐县| 扬州市| 淄博市| 宜春市| 上高县| 东明县| 准格尔旗| 深泽县| 呼图壁县| 钦州市| 敖汉旗| 潮安县| 黔东| 许昌市| 门源| 上虞市| 开远市| 寿阳县| 平远县| 额尔古纳市| 桃园市| 涿州市| 夏津县| 仁怀市| 绥江县| 旬邑县| 吴忠市|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