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曉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黃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yīng)用體會
李明曉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鄭州450008)
黃芪在中醫(yī)臨床治療心血管疾病中應(yīng)用十分廣泛。臨床上不同劑量的黃芪取得不同的療效,在方劑中恰當配伍其他藥物往往能顯示出西藥不可替代的作用,現(xiàn)代藥理研究已表明,黃芪具有強心、利尿、調(diào)劑血壓、清除氧自由基等多種作用。在心血管科常見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黃芪得到廣泛應(yīng)用,尤其是結(jié)合西藥治療心血管疾病發(fā)揮了優(yōu)勢互補的作用,現(xiàn)就臨床上應(yīng)用黃芪的體會總結(jié)如下。
黃芪;應(yīng)用;體會
黃芪已有兩千余年的藥用史,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本草》列為上品。黃芪是一種溫性的補氣藥物。其性味甘溫,歸肺、脾經(jīng),功能生用擅長益氣固表、利尿退腫、托毒生肌,多用于衛(wèi)表不固的自汗證或氣虛水腫的表虛證;蜜炙后性味不變,主要歸脾經(jīng),炙黃芪偏潤,補脾益氣的作用增強,擅長補中益氣,多用于中氣下陷所致的久瀉、脫肛以及氣不攝血所致的出血證。配伍禁忌: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黃芪的主要成分為皂苷類、黃酮類、多糖類、氨基酸、微量元素等[1],此外黃芪中還含有生物堿、甾醇類物質(zhì)、葉酸、亞麻酸、亞油酸、尼克酸、核黃素維生素P及無機元素等[2]。
2.1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中醫(yī)上屬于胸痹、真心痛范疇。中醫(yī)學認為陽氣虧虛、寒邪侵襲、氣滯、血瘀、痰濁等導致胸陽不振或心脈痹阻引起。其中素體氣虛、陽虛為其本,寒凝、氣滯、血瘀、痰濁為其標。故治療可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以治其本。辨證為氣陰兩虛證者,常以黃芪合生脈散、冠心Ⅱ號方加減應(yīng)用;基本藥為:黃芪、太子參各30 g,麥冬15 g,五味子12 g,丹參30 g,紅花、赤芍、川芎、郁金各12 g、甘草6 g。辨證為氣虛血瘀證者,常以黃芪合四君子湯、冠心Ⅱ號方加減應(yīng)用。以加強益氣化瘀之效;基本藥為:黃芪30 g,黨參(太子參20 g),白術(shù)12 g,茯苓15 g,丹參30 g,川芎、赤芍、紅花各12 g,降香10 g,甘草6 g。
2.2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上屬于“心水”、“心悸”、“喘證”、“水腫”等范疇,病因復雜,病機多樣,因果錯雜,基本上傾向于本虛標實,氣陰兩虛,痰瘀互阻[3]。黃芪主要含有的黃芪苷具有較強的正性肌力作用,具有減輕心肌缺血和保護心肌,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左室射血分數(shù),提高心泵功能,使心肌重構(gòu)造成的異常室壁活動范圍明顯縮小[4]。在辨證為氣陰兩虛、氣虛血瘀、氣陽兩虛證中常以黃芪合生脈散、四君子湯、參附湯加減應(yīng)用以補氣利水?;舅帪椋海ㄉ}散、四君子湯、參附湯),黃芪30 g,丹參30 g,川芎、赤芍、紅花各12 g,澤蘭、澤瀉各15 g,葶藶子、益母草各30 g,甘草6 g。
2.3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屬于中醫(yī)“溫病”,“心悸”,“胸痹”等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以稟賦不足或心肺脾腎有不同程度虧虛為本,以心氣虧虛,氣血運行無力,心血瘀阻,出現(xiàn)心悸、胸悶或胸痛,氣短乏力,自汗或盜汗,舌淡或尖紅,苔白或少苔,脈細數(shù)或促、澀、結(jié)代等癥狀。黃芪具有抗病毒,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和正性肌力等作用。常在補氣基礎(chǔ)上,加用養(yǎng)陰類、活血化瘀類、清熱解毒類、清濕熱類等藥物。以黃芪合四參飲加減應(yīng)用。基本方藥:黃芪30~90 g,太子參20 g,丹參30 g,苦參15 g,北沙參12 g,麥冬15 g,郁金12 g,生百合30 g,炒棗仁12 g,蓮子心3 g;心神不安者加遠志12 g,茯苓神各15 g,生龍齒30 g,節(jié)菖蒲12 g;心悸明顯者加回心草12 g;脾胃虛弱者加焦三仙各30 g,甘草6 g。
2.4擴張型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多數(shù))或右心室明顯擴大,以心臟擴大、心衰、心律失常為基本特征。血壓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較低,對洋地黃藥物效果欠佳。以慢性心衰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黃芪具有改善心肌舒縮功能、排鈉利尿、改善心肌能量代謝、抑制心肌亡、減輕相關(guān)炎性因子、抑制心肌纖維化等有關(guān)[5]。采用大劑量黃芪(30 g漸加至120 g)配合西藥β-受體阻滯劑及ACEI類藥物、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抑制心室重構(gòu),改善癥狀、改善心功能。氣虛血瘀證者,以黃芪30~120 g合四君子湯合冠心Ⅱ號方、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黨參30 g,云苓15 g,白術(shù)12 g,丹參30 g,川芎、紅花、赤芍各12 g,澤瀉15 g,葶藶子30 g,若胸痛明顯者加枳殼、元胡、郁金以理氣活血止痛;水腫重者加車前子、豬苓、益母草、澤蘭、川椒目利水消腫。納差者加焦三仙、雞內(nèi)金,腹脹加炒卜子、隔山消。
2.5緩慢性心律失常
緩慢性心律失常以心率減慢為特征的疾病,一般心率<60次/min,臨床常見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有竇性心動過緩,房內(nèi)、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等二度以上房室傳導組織,中醫(yī)認為本病為各種原因引氣心氣、心陽不足,導致心臟鼓動乏力,心率減慢。治療以補氣溫陽為主,采用黃芪合參附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應(yīng)用。黃芪同人參、附子合用益氣溫陽,使心氣足,基本方藥:黃芪30 g,紅參15 g,附子6 g,桂枝、茯苓神、遠志各12 g,生龍牡各30 g,甘草6 g。兼見水飲內(nèi)停者,加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夾有瘀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兼見陰傷,加麥冬、玉竹、五味子。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改善心功能、擴張血管、調(diào)節(jié)血壓、調(diào)劑免疫、降低炎癥等作用,黃芪對缺血缺氧心肌有保護作用,抑制或清除氧自由基,穩(wěn)定心肌細胞膜,提高心肌組織中NO的含量;治療心衰具有強心、利尿、逆轉(zhuǎn)心室重構(gòu)等作用,對心律失常具有保護作用;對病毒性心肌炎有預防與治療作用;對血壓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6]。另外黃芪還具有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保護肝臟、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等作用,總之,黃芪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1] 李淑芳.中藥黃芪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6(6):73-74.
[2] 邱永波,劉 錦,武 飛.黃芪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1,20(5):435-436.
[3] 趙丹丹,王 階.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藥治療概況[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5(13):103-105.
[4] 張杰生,張童茜,安 宏.黃芪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應(yīng)用進展[J].中醫(yī)研究,2012,8(8):78-80.
[5] 沈啟明,馬麗紅.黃芪治療心力衰竭機制的研究進展[J].北京中醫(yī)藥,2013,2(2):150-151.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285.6
B
ISSN.2095-6681.2015.24.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