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解品啟
從瘀論治高血壓病
李 潔1,解品啟2
血瘀是高血壓病重要病機之一,瘀血既是高血壓病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壓病產生并發(fā)癥的重要病因?;钛鍪侵委煾哐獕翰〉闹匾M成部分,兼以平肝潛陽、健脾化痰、疏肝理氣、滋養(yǎng)肝腎、益氣等治療以標本兼顧。
高血壓病;血瘀;中醫(yī)藥療法
高血壓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最嚴重的危險因素之一,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對高血壓及其并發(fā)癥的防治已成為醫(yī)學界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多兼有血瘀證,瘀血也是高血壓病產生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1]。筆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辨治高血壓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高血壓病屬于祖國醫(yī)學“眩暈”“頭痛”等范疇,根據(jù)其病因病機,可分為風、火、痰、瘀、虛五證。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學對高血壓研究的深入,認識到久病入絡、瘀血阻滯是高血壓病情進展的必然轉歸,血瘀證在高血壓中的作用越來越受重視,血瘀成為高血壓病的重要病機之一。
高血壓病病位主要在肝、腎,肝乃風木之臟,其性主升主動,若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上擾頭目,氣血逆亂,血流不暢,加之陽亢燥熱內灼,煎熬營陰,血運滯澀而成血瘀,癥見眩暈頭痛、項背強硬、頭脹耳鳴、舌質紫暗苔黃、或瘀點瘀斑、脈弦或澀等。《仁齋直指方》曰:“瘀滯不行,皆能眩暈”,《醫(yī)宗金鑒》亦云:“瘀血停滯……神迷眩運”。平素飲食不節(jié),恣食肥甘厚味,或飲酒過度,形體肥胖,或過度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濁阻滯脈絡,而致脈絡瘀阻,阻滯清竅發(fā)為眩暈。王孟英謂:“平日體豐多濕,厚味釀痰,或沉溺于酒,皆為釀痰之媒”,《丹溪心法》曰:“無痰則不作?!??!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靈樞·百病始生》云:“內傷于憂愁,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俞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使肝氣內郁,憂則氣結,怒則氣逆,氣機不暢,疏泄失常,則瘀血既成。氣行血行,氣滯血瘀,阻滯脈道,清竅失聰,發(fā)為眩暈。王清任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年邁體虛或久病過勞而致氣虛,氣虛運血乏力,血行瘀滯而成氣虛血瘀,瘀血阻滯經(jīng)脈,氣血不能上榮頭部,故眩暈時作。高血壓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肝腎虧虛,精氣漸衰,精虧血少,脈絡空虛,血滯為瘀,《讀醫(yī)隨筆》說:“陰虛必血瘀”,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肝風挾瘀血上冒清空,發(fā)為眩暈。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血瘀為高血壓病的重要病機之一,導致高血壓病的病因雖不同,但病變中均有血瘀病機,高血壓病中醫(yī)辨證無論為何種證型,均伴有血瘀證[2,3],血瘀證也是高血壓病產生并發(fā)癥的重要原因[4]。
高血壓病血瘀證有其內在的病理基礎。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高血壓病血瘀證的病理基礎主要反映在微循環(huán)功能狀態(tài)、血液流變學、血小板功能、血脂水平、血管內皮功能等方面,上述因素的異常為中醫(yī)血瘀證的病理實質,微循環(huán)及血液流變學等的變化可以作為衡量高血壓病血瘀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5]。
高血壓病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脾、腎三臟的虛損,標實為肝陽、痰濁、血瘀等。近年來隨著對高血壓病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血瘀證在高血壓中的作用越來越受重視,瘀血既是高血壓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瘀貫穿于高血壓病的整個演變過程并影響其發(fā)生發(fā)展,活血化瘀是治療高血壓病的重要組成部分[6]。筆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活血化瘀治療高血壓病,可以“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以達到標本兼治,降低血壓的目的。
2.1 平肝潛陽,活血化瘀 適用于肝陽上亢、瘀血阻絡型高血壓病。癥見眩暈耳鳴,頭部刺痛,口干口苦,失眠多夢,舌質暗紅,有瘀點或瘀斑,苔黃,脈弦或澀。治以平肝潛陽,活血化瘀。方用天麻鉤藤飲合丹參飲加減:丹參、川芎各20 g,天麻、鉤藤、石決明、牛膝各15 g,桑寄生、杜仲、菊花各12 g,黃芩、檀香、砂仁各9 g。肝火亢盛加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泄熱;腰膝酸軟加女貞子、枸杞子以滋補肝腎。2.2 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適應于痰濕中阻、瘀血阻滯型高血壓病。證見眩暈頭昏,頭重如裏,胸悶惡心,多眠困倦,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滑。治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各15 g,半夏、白術、陳皮、茯苓、天麻各12 g,桃仁、紅花各9 g。痰郁化火加黃芩、梔子以清熱瀉火;血瘀重加三七、沒藥、地龍以增加活血化瘀通絡之功。
2.3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適用于肝郁氣滯、瘀血內阻型高血壓病。癥見眩暈頭痛,口苦耳鳴,胸脅脹痛,急燥易怒,舌質暗紅有瘀斑瘀點,舌苔黃,脈弦澀。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運瘀湯加減:川芎、當歸、赤芍、牛膝各15 g,柴胡、枳殼、香附、川楝子、白芍、生地各12 g,桃仁、紅花各9 g。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梔子仁以養(yǎng)心安神;頭痛而赤者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潛陽。
2.4 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適用于正氣虧虛、血行瘀滯型高血壓病。癥見頭痛頭暈,遇勞加重,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舌質暗紫苔薄白,脈澀或結代。治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當歸、川芎、赤芍各15 g,桃仁、紅花、地龍、牛膝、葛根各12 g。兼氣陰兩虛者合生脈飲以補氣養(yǎng)陰;脾虛濕熱者加薏苡仁、扁豆以健脾祛濕。
2.5 滋養(yǎng)肝腎,活血化瘀 適用于肝腎陰虛、血脈瘀阻型高血壓病。癥見頭暈頭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健忘少寐,舌質暗紅、有瘀斑瘀點、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滋養(yǎng)肝腎,活血化瘀。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赤芍、川芎、丹參各15 g,茯苓、澤瀉、丹皮各12 g。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以滋陰清熱;便秘者加火麻仁、肉蓯蓉以潤腸通便。
總之,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發(fā)病原因主要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內傷虛損、先天稟賦有關。飲食不節(jié)或過度勞倦,損傷脾胃,痰濕內生,阻滯脈絡,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瘀滯;或肝氣內郁,疏泄失常,瘀血內生;或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或肝腎虧虛,精虧血少,脈絡空虛,血滯為瘀。瘀血阻滯脈道,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陰陽氣血逆亂而致血壓升高。高血壓病臨床常見的眩暈頭痛,胸部刺痛,肢體麻木,甚則真心痛、中風,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瘀點,脈澀等證均屬于中醫(yī)血瘀證的范疇。臨床所見,血瘀證存在于高血壓病全過程,血瘀既是高血壓病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高血壓發(fā)病及產生多種并發(fā)癥的重要病因,因此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給予活血化瘀治療,即可穩(wěn)定血壓,又能保護靶器官,減少心、腦、腎并發(fā)癥的產生,為提高高血壓病的治療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袁肇凱.高血壓病血瘀辨證與舌尖微觀的初步研究[J].中醫(yī)雜志,1982,23(11):6566.
[2]王均,顏乾麟.試論痰濁血瘀與腦血管疾病[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7(3):1-2.
[3]李輝,徐貴成,劉坤.高血壓相關病證的臨床調查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3):142-144.
[4]潘立敏,徐貴成.活血化瘀治療高血壓病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1):51-52.
[5]王文智,徐樹楠,徐偉超.高血壓病血瘀證機理研究述評[J].中醫(yī)雜志,2007,48(6):560-562.
[6]徐樹楠.高血壓病從瘀論治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04,11(1):4346.
R541.4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6.060
1672-1349(2015)06-0857-02
2014-04-19)
(本文編輯郭懷印)
1.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yī)療集團(山東青島266033),E-mail: lj-x66@163.com;2.山東省青島市第九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