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務關系區(qū)別于勞動關系,不被《勞動法》所調整,由《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調整。近年來勞務關系中人身損害事件頻發(fā),為了厘清其相關賠償問題,將相關法律法規(guī)予以梳理,明確其歸責原則和賠償主體。
關鍵詞:勞務關系;人身損害賠償;侵權責任法
一、勞務關系的概念及特征
“勞務關系是指平等民事主體之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接受勞務并支付對價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盵1]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勞務關系中接受勞務的一方,非為《勞動法》規(guī)定的用人單位,是自然人或者其他組織。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與接受勞務一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往往能夠對勞動者的行為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者一般情況下需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和支配。再者,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的一方其生產資料以及未完成工作而招致的風險需要由自己承擔。而在勞動關系中,生產資料以及風險負擔由用人單位承擔。
二、勞務關系糾紛中人身損害賠償歸責原則及其賠償
關于勞動糾紛的規(guī)定散見于《侵權責任法》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通過分析其中條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早年對勞務關系產生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采用無過錯歸責原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9條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第11條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肚謾嘭熑畏ā返?5條規(guī)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二者在對于提供勞務一方對第三人造成損害采用一致的歸責原則即無過錯歸責原則,然而對于提供勞務的一方自身受到損害的,卻采用不同的歸責原則。
無過錯原則是指無論接受勞務一方是否存在過錯,其都要對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出于保護第三人利益的角度作出的考量。因此為了避免出現(xiàn)受害人損失難以得到彌補的情況出現(xiàn),“受害人受償機會大大增加,有利于對受害人及時、充分的法律救濟,符合社會公平和正義”。對于第三人的損害賠償實行無過錯原則這是符合經濟規(guī)律以及法律所主張的正義原則的。至于提供勞務人自身受到損害需要按照過錯原則進行歸責,這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若對提供勞務方仍要求接受勞務方承擔無過錯原則,這對于接受勞務方是加重了其責任,不符合法律所秉持的公平正義原則,其次也防止提供勞務方通過自損獲取賠償?shù)男袨椤?/p>
三、勞務關系中人身損害的賠償
(一)第三人損害?!肚謾嘭熑畏ā返?5條規(guī)定:提供勞務方造成第三人損害需要由接受勞務方承擔賠償責任?!度松頁p害賠償司法解釋》第9條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這兩個法條無疑是加大了接受勞務方的責任。但是在這里必須要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并不是所有侵權行為都要接受勞務方承擔責任,若要接受勞務方承擔責任需要以“執(zhí)行職務”為前提。那么何為執(zhí)行職務呢,就是不能將提供勞務人的個人行為歸為執(zhí)行職務行為,接受勞務方不能為提供勞務方的不法行為承擔后果。其次還要明確“重大過失”的界限,故意的主觀意圖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確定,但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的界限相對較為模糊,需要法院積極行使裁量權予以確定。
(二)自身損害?!肚謾嘭熑畏ā返?5條規(guī)定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這與早期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不同。根據過錯承擔責任一方面是因為雇主有責任為雇員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huán)境,但是工作過程中雇員存在主觀能動性,雇主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并不能完全避免雇員的人身損害,由二者按照過錯承擔責任符合《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目的,符合我國的公序良俗。提供勞務者除了會因為工作環(huán)境或者工作失誤而造成自身的損害,還會因為第三人的行為而產生損害。在這種情況下,《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guī)定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這與《侵權責任法》中規(guī)定的第三人侵權由第三人承擔責任的規(guī)定相符。此處接受勞務者提供的是非終局的連帶責任,其仍有向直接侵權人要求承擔責任的權利。這樣的規(guī)定是出于保護勞務提供者的目的,防止出現(xiàn)提供勞務方有損害但無人賠償?shù)那闆r,是我國保障人權,保護勞動者立法目的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周宏,《<侵權責任法>中勞務關系之認定》,《唯實,法制建設》,2011年第11期
[2] 閻一銘,論雇傭關系中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
作者簡介:姚兵(1965-),男,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課部講師,執(zhí)業(yè)律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與勞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