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普
(濮陽市中醫(yī)院治未病科體檢中心,河南 濮陽 457000)
·臨床報道·
健胃制酸止咳湯加減治療內傷咳嗽之胃咳56例
王常普
(濮陽市中醫(yī)院治未病科體檢中心,河南 濮陽 457000)
目的:觀察健胃制酸止咳湯加減治療內傷咳嗽之胃咳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內傷咳嗽患者56例,給予健胃制酸止咳湯(黨參、白術、海螵蛸、煅瓦楞子、半夏、代赭石、旋覆花、桔梗、生姜、大棗、甘草)加減,1 d 1劑,分2次溫服。1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價療效。結果:痊愈50例,顯效3例,有效1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6.4%,結論:健胃制酸止咳湯加減治療內傷咳嗽之胃咳療效確切。
內傷咳嗽/中醫(yī)藥療法;胃咳/中醫(yī)藥療法;健胃制酸止咳湯/治療應用;臨床觀察
咳嗽是內科病證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肺病的主要癥狀,由肺氣不清、失于宣肅所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肺氣上逆,亦可導致咳嗽;因此咳嗽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其治療又有“咳嗽無正方”之說,正所謂“諸病易治,咳嗽難醫(yī)”。歷代醫(yī)家對咳嗽多有論述,理論日臻完善。至明代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咳嗽》中指出:“咳嗽一證……,以余觀之,則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至此,后人多以外感、內傷之咳分別治之。2006年1月—2012年6月,筆者采用健胃制酸止咳湯加減治療內傷咳嗽之胃咳5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內傷咳嗽之胃咳患者56例,男15例,女41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53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 a。56例均以陣發(fā)性嗆咳為主,尤以夜臥后為甚,X線攝片無明顯異常。
參照《中醫(yī)內科學》[1]診斷標準擬定。①以咳嗽為主要表現(xiàn)。②病程較長,常反復發(fā)作。③痰少、多伴有胃脘不適。④X線胸部攝片示無明顯異常。
中醫(yī)辨證診斷:多以嗆咳、痰少為主癥,平素多有胃虛表現(xiàn),胃脘不適、納呆、嘈雜等。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細或弱。
給予健胃制酸止咳湯,藥物組成:黨參15 g,白術15 g,海螵蛸18 g,煅瓦楞子18 g,半夏9 g,代赭石20~30 g,旋覆花18 g,桔梗15 g,生姜3片,大棗4枚,甘草6 g。加減:嘈雜明顯、胃脘疼痛者,加木香9 g,砂仁6 g;伴乏力、口干等氣陰不足者,加炒山藥20 g,石斛9 g;口苦、苔黃薄膩、溲黃等濕熱中阻者,加黃連3 g,生薏苡仁6 g;兼見肝郁氣滯者,加香附9~15 g,枳殼12~18 g,白芍18~30 g;伴外感風邪者,加荊芥6 g,防風9 g。水煎,1 d 1劑,分2次溫服。1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參照《中醫(yī)內科學》[1]擬定。痊愈:服藥7~10劑,咳嗽及其他癥狀消失。顯效:服藥10~20劑,咳嗽消除,其他兼癥明顯改善。有效:服藥20~30劑,咳嗽基本消除,其他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服藥30劑,咳嗽及其他癥狀改善不明顯。
痊愈50例,顯效3例,有效1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6.4%。
患者,女,40歲,2012年3月14日初診。主訴:發(fā)作性嗆咳伴胃脘不適0.5 a,加重1個月?,F(xiàn)癥見:面容痛苦,情緒抑郁,面色萎黃,食欲差,舌淡,苔薄白,脈弦細。素患慢性胃炎。1個月前,因情緒波動,致胃脘部時而抖動,繼而嗆咳約1 h,無痰,每日發(fā)作3~5次不等。大便干,3 d 1行。近2周,飽食后嗆咳亦作。在當?shù)蒯t(yī)院按支氣管炎、慢性咽炎給予中西藥物治療,療效欠佳。DR胸片未見明顯異常。無咽喉腫痛。西醫(yī)診斷:①咳嗽原因待查;②慢性胃炎。中醫(yī)診斷:內傷咳嗽(胃咳)。證屬胃虛,肝氣犯胃,酸濁上逆。治宜舒肝和胃,制酸降逆。給予健胃制酸止咳湯加減,處方:黨參18 g,白術15 g,海螵蛸18 g,煅瓦楞子18 g,代赭石30 g,旋覆花15 g,砂仁6 g,香附15 g,白芍30 g,甘草9 g,枳殼18 g,生姜3片,大棗4枚。1 d 1劑,水煎服。服5劑,癥減9成。繼服5劑,諸癥消除。
對咳嗽的有關論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jīng)·素問·宣明五氣論》云:“五氣所病……肺為咳?!敝赋隹人缘牟∥辉诜?。對咳嗽病因的認識,《素問·咳論》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五臟六腑之咳“皆聚于胃,關于肺”,說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臟腑受邪,功能失調而影響于肺,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離乎肺。依咳嗽之表現(xiàn),其將咳嗽分為肺、肝、心、脾、腎、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諸咳。[1]本組病例,為內傷咳嗽之胃咳,屬胃虛,酸濁干肺型。因于胃虛功能失常,濁氣不降,上干于肺,肺失清肅,氣逆而為咳。夜臥后,胃中酸濁更易返流,刺激肺金,故夜臥咳甚。據(jù)此,當以健胃補虛、制酸降濁為法。健胃制酸止咳湯中黨參、白術、生姜、大棗健胃補虛;海螵蛸、煅瓦楞子、半夏、代赭石、旋覆花制酸降濁;桔梗清肅肺金;甘草調和諸藥。加減中,木香、砂仁理氣和胃,有助氣機調暢;山藥、石斛益氣養(yǎng)陰,利于脾胃健運;黃連、生薏仁清熱化濕,防止?jié)駸崃魬俣釢?;香附、枳殼、白芍柔肝調氣,防肝氣犯胃而致胃氣不降;荊芥、防風疏風解表,避免風邪襲肺使咳嗽加劇。諸藥并用,使中焦健運,濁降清升,酸濁得除,肺金清肅,則病向愈。
[1]吳勉華,王新月.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76-79.
(編輯 田晨輝)
1001-6910(2015)03-0032-02
R256.1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3.17
2014-11-17;
201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