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治療膽結石40例臨床觀察
張立欣趙海鴻許國
(河北省撫寧縣中醫(yī)院,066300)
膽結石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2013年3月~2015年2月,筆者采用傳統(tǒng)針刺療法治療膽結石40例,現(xiàn)將所觀察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40例均為門診膽結石病人,其中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齡最小為25歲,最大為70歲。以結石直徑小于2.0 cm為臨床觀察對象,超過2.0 cm則不列為此次臨床觀察范圍之內(nèi),首次B超確診為“膽結石”疾病視為病程起始日,病程最短5 d,最長達30年。其中結石單發(fā)者15例,結石多發(fā)者21例,泥沙性結石4例;合并膽囊炎者12例。按結石部位劃分:膽囊結石25例,肝內(nèi)膽管結石9例,膽囊頸部結石6例。按膽結石的中醫(yī)辨證分類為:膽火熾盛型10例,肝氣郁滯型14例,肝膽濕熱型16例。
治療方法
針刺治療取穴:①主穴:膽囊、肝俞、膽俞及膽囊附近壓痛點[1]為主穴。②配穴:a.上肢遠端:合谷;b.胸腹:天樞、中脘、日月、期門;c.下肢遠端:行間;d.背部:大椎、至陽[2]。均為雙側取穴。
針刺方法:選取合適的體位,穴位以75%酒精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2寸或1.5寸不銹鋼毫針快速刺入膽囊穴、膽囊壓痛點等主穴,行平補平瀉手法,持續(xù)行針3~5 min,針刺得氣后,患者會感到膽囊區(qū)有脹滿的感覺,有的患者還可出現(xiàn)膽囊痛感減退或消失。隨后再選用2寸或1.5寸不銹鋼毫針對合谷穴、天樞穴等配穴進行針刺,行提插捻轉等針刺手法,待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留針期間行針3~5次。每日治療1次,7~10 d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B超檢查結石消失,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B超檢查結石數(shù)量減少或體積縮小,臨床癥狀減輕。無效:B超檢查結石數(shù)量及體積均無明顯變化,治療后臨床癥狀并無好轉[3]。
結果:臨床治愈18例,占45%;有效12例,占30%;無效10例,占25%。
典型案例
患者某,女,58歲。于2014年6月出現(xiàn)晨起口苦伴有脘腹脹滿不適等癥狀來我科就診。查體見:面色萎黃,心肺查體未見異常,腹部平軟,右上腹觸診輕度壓痛,墨菲氏征陽性,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B超檢查:膽囊結石1.5 cm×1.6 cm,診斷為膽囊結石。全血分析:WBC 11.9×109/L,淋巴細胞5.6×109/L,血小板310×109/L;血脂:總膽固醇5.5 mmol/L,甘油三酯4.5 mmol/L,HDL-C 0.5 mmol/L,LDL-C 4.14 mmol/L;凝血五項、乙肝六項未見明顯異常。臨床辨證分型:肝氣郁滯型。采用上述針刺方法治療,2周后B超復查結果顯示結石消失,各項實驗室檢驗指標正常。
討論
膽結石中醫(yī)稱之為“膽石癥”“脅痛”,其主要的病因病機為濕熱壅滯,氣機不暢,阻滯氣血。臨床治療原則為:清利濕熱,疏肝利膽,行氣導滯。針刺配穴也本著上中下結合、遠端與近端結合的原則。相關研究表明,針刺膽囊穴(經(jīng)外奇穴)有促進膽囊收縮、疏泄膽汁的作用。
近期相關科研報道顯示,目前導致膽囊結石病因呈多元化,任何促使膽汁濃度比例改變或影響膽固醇及造成膽汁淤滯的因素都可以導致膽結石形成。且不同地區(qū)和種族的居民、女性激素分泌不平衡、過度肥胖、多次妊娠、高脂血癥、糖尿病、胃切除術后、溶血性貧血、肝硬化等因素都可引起膽囊結石。
以往膽石癥的治療主要依靠手術,近三十年來逐漸摸索出一套包括針灸在內(nèi)的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的綠色治療方案。近些年來,進一步發(fā)現(xiàn)毫針、耳針、電針、眼針、穴位埋線及穴位激光照射等穴位刺激療法都有較好的療效,頗受廣大患者歡迎。臨床上盡管對本法的實際量化排石效果各界尚有不同看法,但通過相關科研,基本上證實針灸在消除癥狀及影響膽系運動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是確切的,因此可以作為膽結石病的一種非手術治療方法。針灸治療膽石癥的效果各地報道不一,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人曾統(tǒng)計1000例膽結石病人,針灸有效率在70%~95.5%,排石成功率在45.31%~85.7%。
筆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體會到對于結石部位在膽囊內(nèi)部及膽管內(nèi)的膽結石患者,針刺治療的排石效果較為顯著。當然,青壯年患者排石效果較年老體弱者更為明顯??傮w來講,針灸治療膽結石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參考文獻
[1]陳長江.針刺治療膽結石膽汁潴留案[J].中國中醫(yī)急癥,1994,3(2):60.
[2]羅琳.針刺為主治療膽結石38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5,14(6):252.
[3]天津市南開醫(yī)學院,遵義醫(yī)學院.新急腹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1978:298-299.
收稿日期(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