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時的文學與永恒的文學

2015-01-28 08:15:18李建軍
粵海風 2014年6期
關鍵詞:奧斯特洛夫斯基柯察金保爾

李建軍

在20世紀的中國,恐怕很難找到哪部外國文學作品,像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樣,印了那么多,影響那么大。

據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問世起,就創(chuàng)下了用61種文字印刷3000余萬冊的記錄。1942年,“前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由梅益譯成漢語。1949年之后,由于適應了“新時代”的政治需要,這部小說獲得了絕對的意識形態(tài)認同。它的漢譯本的第一版,在1952年到1966年的十四年間,“共印了25次,發(fā)行100多萬冊。第二版到第四版是1979年到1995年間,共印了32次,發(fā)行130多萬冊。在中國出版的所有外國文學作品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印數最多、發(fā)行量最大的?!盵1]還有人統(tǒng)計,從1942年制1995年,此書總共印刷57次,總計250萬冊[2]。

如果說,在“前蘇聯”,像俄羅斯學者所說的那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幾代蘇聯青年的《新約》[3],那么,在中國,它雖不能說是幾代青年的《論語》,然亦庶幾矣。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此書在中俄的地位和境遇,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簡直可以說是冰炭兩重天。隨著“前蘇聯”的解體,此書的光環(huán)也漸漸暗淡,昔日的風光也已不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已經從當今的某些俄羅斯文學史中消失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被某些編寫者從學校的俄羅斯文學教科書中拿掉了?!?,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保爾·柯察金形象已經被許多青年人忘卻,他的精神已被否定。這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當今俄羅斯的命運。”[4]在遙遠的中國,這部小說的讀者,也是越來越少,據一位俄語文學教授在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的一個本科班和研究生班調查的結果,“在本科班,全班僅有兩人讀完這部小說(占全班人數的14%),其余人有的沒有讀過,有的讀過但讀不下去。在研究生班,情況要好一些,多數的學生讀過(占全班人數60%)”[5]。然而,在中國的教育方案設計者和教材編寫者那里,奧斯特洛夫斯基卻依然享受著特殊的尊榮,他的作品也依然被當作意義特殊的“人生教科書”。2003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被教育部列入“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目”,——通過教育部門的行政之手的助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印數陡增,在中學語文教育方面的文化影響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在20世紀的譯成漢語的外國文學作品中,恐怕也很難找到哪部作品,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潛含著一些顯而易見但卻很容易被人們視而不見的問題。例如,它是一部藝術上達到完美境界的經典之作嗎?它有健全而豐富的人性內容嗎?它所宣揚的“英雄主義”是不是顯得有些狹隘和極端呢?它所宣達的情緒、所宣傳的人生理念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性嗎?

關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評價問題,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幾乎只有一種聲音,只有一種評價。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人們對其意識形態(tài)的反思,關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闡釋和評價,也漸趨正常,開始有了學術上的爭論,有的觀點甚至尖銳對立。1998年,第二期的《俄羅斯文藝》同時發(fā)表了兩篇觀點截然不同的文章,一篇是任光宣的《重讀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篇是余一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好書嗎?》。2004年,在第三期的《俄羅斯文藝》上,又發(fā)表了余一中的《歷史真實是檢驗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再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吳澤霖的《保爾的命運和被褻瀆的理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七十年祭》,繼續(xù)對這部小說進行深度解讀。這兩種觀點,似乎可以簡單地命名為“反思派”和“認同派”。

余一中先生和吳澤霖先生是“反思派”中有代表性的學者。余一中先生是一個論不妄發(fā)、言不詭隨的學者,很善于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他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有著尖銳的質疑和深刻的反思。他甚至提出了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底是不是一本好書?他通過對歷史事實的還原,通過與同時代優(yōu)秀的作家和作品(如《靜靜的頓河》《白衛(wèi)軍》《城與年》《騎兵軍》以及扎米亞京和皮利尼亞克的小說等)的比較,揭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敘事和描寫上的“漫畫式”和簡單化的傾向。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保爾·柯察金身上缺乏充分的民族特點和豐富的個性特點,缺乏與周圍現實的密切關聯,缺乏心理活動的“辯證法過程”;他的個性既是蒼白的,又是狹隘的,從始至終都是定型化的,沒有變化和發(fā)展,——他接受流行的極“左”思想和“斯大林路線”,厭惡一切富人和年輕的學生,恨做買賣的老百姓,恨母親女友的丈夫,厭惡嫂嫂家的人,厭惡冬妮亞和她的工程師丈夫,看不起輕松聚會的青年男女工人,“總之,在保爾·柯察金的身上,看不到馬克思、恩格斯所倡導的那種無產階級戰(zhàn)士應有的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思想和情懷?!盵6]所以,“保爾·柯察金不能算一個成功的文學形象。他只是當時蘇聯主流政治路線的傳聲筒。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懂得了書中許多響亮的口號和話語只不過是聽似豪邁,但卻沒有做到的空話和大話。”[7]他最后的結論是:“很明顯,用真實性的尺度衡量,《鋼鐵》(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簡稱)無論如何也算不得一本好書”[8]。余一中還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1997年有關人士在上海四所高校的大學生中做的讀書情況調查顯示,在最受歡迎的17本書中,有我國的四大名著,有《平凡的世界》和《圍城》,有《簡愛》《飄》和《悲慘世界》,但是已沒有了《鋼鐵》:“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高興和安慰:青年人也看出了《鋼鐵》是一本缺乏閱讀潛能的書。這與我們當年把《鋼鐵》奉為經典,當作‘生活教科書相比,真是莫大的進步。”[9]

此后余一中先生還連續(xù)寫了四篇文章,質疑了熱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電視劇所存在的大量的“編校錯誤”、嚴重的“混亂”和“三突出”等問題,進一步從反思斯大林的極“左”政治的角度,批評了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美麗而空洞的“理想主義”,激昂而褊狹的“保爾精神”,進而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保爾同他的作者與新經濟政策的格格不入,對黨內的‘反對派的無情斗爭,對周圍各色人等的出自所謂階級斗爭理論的價值評價,對斯大林路線的謳歌,都說明《鋼》宣揚的不僅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且是赤裸裸的斯大林路線?!盵10]余一中還指出,這部小說雖然自稱要為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它的作者并沒有行動的勇氣:“不客氣地,同時也實事求是地講,奧斯特洛夫斯基寫《鋼》時,他所生長和居住的烏克蘭餓殍遍野,一千五百萬居民中餓死了五百萬(其余一千萬中也難得有幾人不饑寒交迫),社會生活中是一派肅殺氣氛,這些在作者與主人公的心里竟沒有絲毫的反映,他們都只是一味地大唱高調,他們連自己身邊的民眾的疾苦都想不到,又有什么資格奢談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呢!”[11]

吳澤霖是另一位從反思的角度來研究奧斯特洛夫斯基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學者。他傾向于從這部小說中挖掘有助于反思性研究的信息資源:“蘇聯解體后,眾多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受到質疑和冷落,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則在我國近年來就有20多種版本,還改編為電視劇,引起從學術界、文藝界到廣大受眾的熱烈關注”。他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它對于反思70年蘇聯悲壯的歷史,認識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反省我們自己,都有著巨大價值?!盵12]

吳澤霖的反思是理性而全面的。一方面,他肯定了這部小說所提供的一些真實的信息,例如,保爾的人生軌跡就顯示著“蘇聯走向革命的普通工人心路歷程”,同時,另一方面,他也提醒人們,“我們就不應該僅僅是學著純情少女的樣子,懷著崇仰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浪漫情懷去懷念保爾,而應該站在21世紀的歷史高度,走進當今青年的身心處境,去進一步思考保爾的命運和那個時代的關系。于是,我們就會看到蘇聯多少革命者心路歷程的真正悲劇性——對共產主義的美好憧憬和奮斗怎樣扭曲為遵從斯大林模式的意識形態(tài)狂熱”[13]。從這個角度考察,他深刻地發(fā)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時代條件沒能使保爾具備嚴肅思考蘇聯歷史、現實和共產主義關系的能力”,所以,保爾的思想并不是來自于獨立的思考,而是按照斯大林模式“灌輸的結果”[14]。保爾更多的是一個被動的服從型的行動主義者。他按照時代的強大指令來生活和奮斗,因此,“作為一個歷史的人,他無法逃脫歷史的宿命:他的個性追求,最終不能不表現為要最個性地把個人融入‘我們,而我們又恰恰正在被斯大林模式融入‘黑洞”[15]。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無論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的作者,還是其中的人物保爾,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個性被剝奪、思想被“灌輸”的后果,因而,“更可怕的是,在保爾由于對黨始終如一的堅定而成為一名黨的宣教工作者時,他不能不執(zhí)著地把這一灌輸進行再灌輸,不能不成為斯大林體制聲音的傳聲筒,或現今人們所批判的那種螺絲釘”[16]。由于不能像普拉東諾夫那樣“看清了斯大林模式的虛偽性”,保爾就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種極度亢奮的狂熱里。由于狂熱,他完全失掉了對生活的正常感知能力,——他瞧不起普通人,仇恨“敵人”,鄙夷冬妮亞,對自己出身的小鎮(zhèn)也沒有感情,感到“一種莫可名狀的壓抑感”。正如書中所描繪的:“他的生活的根早已從這里拔掉了,大城市(莫斯科)變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可愛?!北栔猿蔀樗勾罅帜J较碌摹皹影濉?,就是因為他“符合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對人的要求:樸素的階級情感,狂熱的獻身精神,共產主義的美好憧憬,堅定緊跟的忠誠?!盵17]吳澤霖并不完全否定保爾,而是提醒人們把“最珍貴的東西從斯大林模式中剝離出來”:“走在人類理想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比保爾更成熟,更堅強”[18]。這是一種很理性的反思,有助于在反思“斯大林模式”所造成的歷史災難的基礎上,更深刻地認識和更準確地評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為特殊時代“服務”的小說,更深刻地認識和更準確地評價保爾這個充滿時代局限和個性殘缺的人物形象。

與“反思派”的求真精神和批判意識比起來,“認同派”似乎對往日的文學,有著更深情的眷戀和更牢固的信念,或者說,在突破陳說、接受新知方面,他們有著更大的的心理障礙。他們站在舊有的意識形態(tài)化的價值立場上,全盤接受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固有評價,顯示出一種簡單化的認知習慣和言說傾向。

張捷在《精神戰(zhàn)勝肉體的光輝榜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漫談》一文中,對保爾·柯察金的道德精神,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他的身上“反映了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涌現出來的一代新人的特點。他既有共產主義覺悟,同時又體現了千百年來人民群眾在嚴酷的社會斗爭和自然斗爭中形成的優(yōu)秀品質和道德觀念”[19]。這樣的評價,實乃流口常談,大而無當,基本上屬于無效的判斷?!靶氯恕笔鞘裁慈耍空娴拇嬖谀欠N在道德上閃閃發(fā)光、毫無瑕疵的“新人”嗎?“千百年來人民群眾”的“優(yōu)秀品質和道德觀念”,又是通過什么方式“體現”在“新人”的身上?如果真是這樣,那所謂的“新人”與那些“千百年”的“舊人”又有著怎樣的精神關系?為了回應余一中先生,他還寫了一篇題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什么樣的書?》的文章。在這篇文章里,作者較為耐心細致地介紹了作者和作品的情況,多次引用了高爾基和法捷耶夫等人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評價,并為這部作品進行辯護。辯護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他卻以“自由化”為口實,批評那些質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學者“受趨時心理的驅使”,“對歌頌革命、宣揚無產階級遠大理想和頑強拼搏精神的《鋼鐵》發(fā)起了攻擊……只有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對《鋼鐵》是一本什么樣的書作出正確判斷”[20]?!昂蝹酰∫喔餮云渲疽??!痹u價一部文學作品跟“自由化”有什么干系?而“攻擊”這樣的戰(zhàn)爭用語,就更無必要加諸學者的學術討論。至于“只有廣大人民群眾”云云,實在是一種徹徹底底的“民粹主義”口號,并無多少事實感和真理性可言。

任光宣先生也屬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認同派”學者。在《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文中,他通過切實的考察,得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不僅在俄羅斯的讀者群和文學史編寫者那里已經不再受歡迎,而且,也不能引起年輕一代的中國讀者的閱讀興趣。但是,他依然通過“歷史地”考察,發(fā)現了保爾非凡的人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生觀”意義:“他的一生是一個革命者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的一生,是為祖國和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我們從保爾·柯察金的人生道路中可以發(fā)現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看到真正人生的全部意義,是革命人生觀最完美的體現。他的一生回答了人為什么而活、怎樣活的問題。因此,這個形象不但高大完美,而且還有一種榜樣的力量和作用?!盵21]這樣的評價仿佛蓋棺論定的悼詞,不僅有空洞、拔高之嫌(如“全部意義”、“最完美的體現”云云),而且也不符合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的實際情況。事實上,從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來看,保爾依然是一個成長中的人,遠未達到人格高度發(fā)展、心態(tài)極為成熟的境界(關于這一點,余一中先生根據文本細節(jié)的分析已經很有說服力了)。

任光宣認為“保爾·柯察金是個真實感人、有藝術魅力的文學形象”,并且從他身上看到了俄羅斯文學的偉大傳統(tǒng)(如《使徒傳》和《怎么辦?》等),看到了理想和追求,看到了“美感”,最后,他說:“他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屬于人類永恒的道德范疇,具有一種普遍意義……因此,我們認為保爾·柯察金形象永放光芒,保爾·柯察金的革命精神永存。”事實上,比較起來,《怎么辦?》中的拉赫美托夫,與保爾·柯察金迥乎不同:前者屬于性格積極、人格自由的革命者,內心中有一種奔放的不可羈縻的力量,而保爾的人格則有“被規(guī)訓”的被動服從的特點,那種懷疑權威、反抗權力的自由精神,在他的身上幾乎完全看不到,——他狂熱地崇拜“領袖”,無限地忠于“領袖”,完全地服從“領袖”,完全是一個被動的“工具型”人物。

那么,到底該怎樣評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到底該如何評價保爾·柯察金這個人物形象呢?

就革命敘事和戰(zhàn)爭倫理的范疇來看,這部小說的確是一部不乏特點的作品,作者所塑造的保爾·柯察金這一形象以及小說所表達的主題,也都有其值得研究的特殊價值。但是,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部屬于特殊時代的、表達特殊情感的、宣達特殊理念的“封閉性的敘事文本”。作者的經驗未脫“革命”和“戰(zhàn)爭”的范疇,而且也總是用戰(zhàn)爭倫理來審視生活,用戰(zhàn)爭思維來理解生活,所以,它的生活視野是狹窄的,它的人性內容以及情感內容,是缺乏深度和廣度的,——它固然也顯得崇高,但是這崇高是傲慢的,緊張的,自負的,缺乏內在的謙虛和自抑,缺乏對世界和所有人的同情而仁慈的態(tài)度,缺乏寬容的胸懷和恢宏的氣度。從敘述方式和修辭方式的角度看,這部小說屬于典型的“獨白小說”,主要人物以絕對的姿態(tài)主導著話語權,缺乏讓所有人物都能表達自己思想的多聲部的“對話性”,換句話說,除了主人公,其他人物都是缺乏言說自由的“沉默的奴隸”。所以,從許多方面看,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實在算不上是一部偉大的經典作品。

小說作品是作者隱秘的也是最可靠的精神自傳?!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形象化地表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和生活態(tài)度。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我們的任務——鞏固祖國》一文中說:“當霹靂一聲,流血的夜晚到來的時候,我深深相信,將有無數像保爾·柯察金那樣的戰(zhàn)士,起來保衛(wèi)我們的祖國?!艺埱竽銈兲嫖铱硽ⅲ姹枴た虏旖鹂硽?,在你們的襲擊之下整個資產階級世界都要垮臺?!盵22]在他眼里,敵人不僅無所不在,而且像“野獸”一樣兇惡,除了消滅,別無他法,就像他在《我國作家應該是怎樣的》一文中所說的那樣:“野獸般的階級敵人,眼看自己將要滅亡,就用盡所有的丑惡手段來設法破壞我們的偉大事業(yè)?!盵23]被戰(zhàn)爭思維和革命倫理控制了內心生活的人,是不能沒有“敵人”,也不能沒有“仇恨”的,所以,在《維護作家的崇高稱號》一文中,奧斯特洛夫斯基才這樣說:“……我們對武裝敵人的仇恨是無邊的;在武裝的斗爭中蘇維埃國家的青年戰(zhàn)士只有一個目的,一個志愿,就是消滅敵人。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用乘法乘起來——只有這樣的愛才能使我們得到勝利。為著仇恨敵人就必須認識敵人,要知道血腥敵人的無恥、狡猾和殘忍——作家就應該講述這些東西?!盵24]這種極端而狹隘的態(tài)度,像空氣一樣,彌散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敘事世界的事象體系里,成為作者展開敘事的巨大而內在驅動力。

一個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養(yǎng)成服從習慣的人,往往是消極的意義上的“無我主義者”。他們總是賦予“犧牲”以悖乎人性的浪漫色彩,賦予放棄“個性”和“自由”以不合理的合理性。他們往往歪曲地理解“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以及“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完全意識不到這樣一個巨大的危險:如果人們缺乏自我意識和個性尊嚴,缺乏對個人與國家的“邊界意識”,那么,他們最終將完全失去思考和行動的自由空間,最終將淪為被動的執(zhí)行指令的“工具”。遺憾的是,在《我的幻想》中,奧斯特洛夫斯基對“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的理解,就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色彩:“人如果不為個人活著,而是把自己溶化在社會里,那便很難殺死他:因為想殺死他,必須殺死周圍一切,殺死整個國家、整個生活才行?!褪窃诠伯a主義時代也會有個人的不幸,但是那時人已經不再過那種狹窄的個人生活,因此生活就是美麗的。”[25]他沒有認識到,健全的個人—國家關系,并不是一種毫無間隔的同一關系,更不是一種被動的依附關系,而是一種復雜的張力關系,所以,即便是到了“共產主義”,生活也不會“美麗”到“個人的不幸”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布羅茨基在一次演說中說:“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真正的危險,與其說來自國家方面的可能的(時常是實在的)迫害,不如說他可能是被碩大畸形的,或似乎漸趨于好轉——卻總是短暫的——國家面貌所催眠?!盵26]奧斯特洛夫斯基關于“個人”與“社會”的“幻想”,甚至他的整個寫作行為,是不是就是被“催眠”的結果呢?

奧斯特洛夫斯基對人性和生活的理解,總是離不開“戰(zhàn)爭”“斗爭”和“革命”這樣的非常語境。他用非常態(tài)的“革命倫理”和“戰(zhàn)爭倫理”,來代替尋常狀態(tài)的“日常倫理”和“基本倫理”。所以,他特別強調“勇敢”和“忠誠”,不能容忍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不競不爭的心理狀態(tài)和怡然自樂的生活狀態(tài)。他以青年人的教育者自任,總是想引導他們進入“斗爭”生活,總是想把他們培養(yǎng)成敢于斗爭的人,正像他在《勇氣產生在斗爭中》一文中所說的那樣:“親愛的同志們,我們面前擺著的首要任務是教育青年人有勇敢的性格,對我們的事業(yè)無限忠誠。”[27]他把“勇敢”和“忠誠”當作在一種絕對化的品質,并將它當作對人們的普遍的道德要求:“懦夫在我國是可恥的東西。我們的生活如此美滿,我們的斗爭的每一步都引導我們走向勝利,這時候我們就不明白,也不能想象從什么地方會產生出懦夫來!……我們國家將認為這種人是羞恥。這種人在我國是不能生存的?!盵28]在他的心里,柔心弱骨的普通人,是沒有位置的;在他眼里,“性婉而從物”的尋常人的生活,就是所謂“碌碌無為”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生活。

毋庸置疑,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在如上所述的生活理念的引導下寫出來的。小說的主人公保爾,從童年時代開始,就與生活處于不正常的沖突狀態(tài),就恨幾乎一切人。他因為提問了一個犯忌的問題,被神父不問來由地揍了一頓,回到家又被母親責罵了一頓。小說這樣寫道:“從那時起,保爾就恨死了神父。又恨他,又怕他。他從不饒恕稍微侮辱過他的人;他更不會忘記神父冤枉打他這一頓,只是懷恨在心,不露出來。”[29]侮辱和報復,是這部小說的一個具有核心意義的主題。他也憎恨那些底層人,例如餐廳的堂倌們,保爾就“憎恨他們”。保爾終其一生,都沒有從這種狹隘的怨恨心理中擺脫出來。他與冬妮亞的愛情之所以沒有發(fā)展,沒有結果,也是由他這種總是憤憤不平的怨恨心理造成的。

對有地位的人和富人,作者和保爾都抱著一種充滿敵意的態(tài)度。所以,在寫到這類人的時候,作者通常會以丑化和臉譜化的手法來描寫:“水塔旁邊的小橋上,有兩個年輕人正走過來。他們都是七年制中學的學生。其中一個是調車場場長兼工程師蘇哈里科的兒子。他是一個地道的蠢才和淘氣包,今年十七歲,淺黃眉發(fā),滿臉雀斑,在學校里大家都喊他‘麻子舒拉。”[30]接著就是打架。保爾迷信拳頭的力量。當冬妮亞說他“經常和人打架”的時候,他臉上現出了“不愉快的表情”。他還喜歡罵人,當冬妮亞說他“這樣不好”的時候,他的“眉毛豎了起來”,不滿自己“為什么要同這個妖精閑扯”。冬妮亞問他“為什么那樣恨維克多”,他的回答是:

“那個男不男女不女的少爺崽子,沒有靈魂的東西!我見了他,手就發(fā)癢。他仗著有錢,就覺得什么事都可以干,可是我不把他這個有錢的放在眼里。只要他敢稍微碰一碰我,我就好好收拾他一頓。對于這種人,只有用拳頭去教訓他?!北柗浅鈶嵉卣f。[31]

在保爾的眼里,世界上只有兩種人:窮人和富人。他將財富倫理化,根據有錢與否來劃分人的好壞。在他看來,有錢人都是可恨的壞人,即使林務官的女兒冬妮亞向他表示好感,也很難平抑他一腔的怨怒和敵意:

保爾是在貧窮和饑餓中長大的,他對每一個他認為是有錢的人,都十分仇視。因此,他對眼下這種感情懷著戒備和疑懼。他知道冬妮亞跟石匠的女兒嘉莉娜完全不同,不能把她當作自己人,當作一個普通的、能夠理解他的人來看待。所以他對冬妮亞抱著不信任的態(tài)度。只要這個漂亮的和受過教育的姑娘對他這個伙夫有一點兒嘲弄和污蔑的舉動,他就準備給以斷然的反擊。[32]

同樣,保爾的革命引路人朱赫來也是這樣的人。他像保爾一樣,也是一見到有錢人就怒火中燒:“我一看到那些養(yǎng)得又白又胖的孩子,我就恨他們。我時常不留情地把他們揍一頓,可是除了換來父親的一頓狠打以外沒有別的好處?!盵33]他告訴保爾,他可以成為“階級斗爭的優(yōu)秀戰(zhàn)士”,并且愿意引他“走上正路”,并且告訴他,“現在整個世界都著火了。奴隸們造反了,他們要把舊社會推翻”。在這部小說里,“惡狠狠”“仇視”“惡意地”等字眼,總是高頻率地出現。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唯一讓人覺得優(yōu)雅而溫暖的人物,是冬妮亞。她善良而又可愛,渴望友誼,也慷慨地給人友誼。他對保爾的情感單純而真誠,甚至顯得很勇敢:

她凝視了他好一會兒,心里交織著驚和喜的情感,一股憐憫和溫柔的浪潮席卷了她。她緊緊地握住他的手,說:

“保夫路沙,我親愛的保爾,我親愛的,我心上的人……我愛你?!懵犚娏藛??……你這倔強的孩子,那天你為什么要走開呢?現在你就和我們,和我住在一起吧。我怎么也不放你走了。這兒很清靜,你要住多久就住多久。”

但是保爾搖了搖頭。[34]

顯然,作者對冬妮亞的愛情既不信任,也不欣賞。他不是以同情的態(tài)度、從正常人性的角度來寫冬妮亞的愛情,而是僅僅將它當作設置“考驗情境”的敘事元素,當作顯示保爾的革命堅定性和階級立場的“試金石”。保爾坐在冬妮亞的家里,心里卻想著英雄加里波第:“他是那樣地羨慕他,加里波第的生活是艱苦的,敵人在全世界各處追逐他。而他,保爾,僅僅才過了一星期的可怕的苦難,就好像是過了一年似的?!盵35]他以及他的同志們不能容忍冬妮亞的優(yōu)雅和美麗。共青團書記潘克拉托夫拉長聲音說:“她的樣子完全不像我們的人,很像資產階級。怎么能讓她到這兒來?”保爾也明白,按照“階級斗爭”的絕對原則和“愛憎分明”的政治律令,他們的感情破裂是不可避免的了。他告訴冬妮亞,“我首先是屬于黨的,其次才是屬于你和別的親人的?!倍輥嗭@然很難理解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感邏輯,所以,她“悲傷地望著碧藍的河水,兩眼飽含著淚水”。雖然在這一刻,保爾也表現出少有的短暫的溫情,但是,很快他便將忘掉這一切。不僅如此,他還將在車站的重逢中,在有暴風雪相伴的沖突中,無情地羞辱冬妮亞一番,將她的庸俗的“酸臭”的“資產階級”本質揭個底朝天,然后徹底結束與她的一切情感糾葛。

告別了愛情的保爾,陷入了“解放全人類”的幻想之中。他對自己的母親說:“媽媽,我發(fā)過誓,在我們把全世界的資產階級肅清以前,我是不找姑娘的。你說什么,還要等好久嗎?不,媽媽,他們支持不了多久的……很快就會有一個人民大眾的共和國。將來把你們這些老年人,年老的勞動者,都送到意大利去養(yǎng)老。那是一個靠海的、氣候溫暖的國家,那里從來沒有冬天。我們要把你們安置在從前資產階級的宮殿里,讓你們在那里,在太陽底下舒舒服服地曬著老骨頭。那時我們再到美洲去解決資產階級?!盵36]他對自己的事業(yè)有熱情,但那熱情簡直近乎瘋狂;他對人類生活也有想象,但那想象是多么幼稚。他既不理解人性的豐富和愛的真諦,也不理解人類世界和人類生活賴以文明進步的規(guī)律。

顯然,無論從人格狀況和內心情感來看,還是從政治理念和對人類生活的未來想象來看,保爾·柯察金都不是一個思想和人格成熟的人。他渴望成為英雄,想有一番大的作為,但卻認識不到趨向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可靠方向,也無力在健全的意義上建構自己與時代的關系。他是自己時代的流行價值觀和主宰性政治理念的盲從者。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擺脫思想和人格上的不成熟狀態(tài)。他缺乏現代意識和世界視野,缺乏深邃的歷史感和理性地預知未來的能力。在很多方面,他都是一個需要被啟蒙的人。他不屬于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冉阿讓、卡拉馬佐夫的譜系,因為他注定不是一個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別林斯基在批評巴拉廷斯基的時候,深刻地揭示了那些與自己的時代維持異化關系的作家的命運:“他們總是迎合、遷就自己的時代,因此,僅僅在當時博得成就,而當另外一個時代來到,帶來了另外的概念、另外的要求的時候,他們立刻就被遺忘了。這些人詩人是哪些人呢?那就是德茹里耶們,弗魯連安們,得里愛們,包格丹諾維奇?zhèn)?,卡普尼斯特們,格涅箕奇?zhèn)?,等等,等等?!盵37]奧斯特洛夫斯基似乎也在這“等等”里。他只屬于他的時代,——他生活的時代結束了,他的夢也就結束了,他的被夸大的榮耀,也將逐漸暗淡下去。

有道是: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不過,此處所說的“一時代”,是就文學在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上所表現出來的個性風貌來說的,至于在人道主義情思和人文主義情懷方面,或者說,在對生活和生命的態(tài)度方面,文學必須擺脫“時代”和社會的束縛,必須超越階級、性別、信仰以及族群的狹隘性,進而達到世界性和的人類性的高度,否則,就很難成為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經典作品,也很難對廣大讀者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就此而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并未達到理想的高度,——它是一部充滿排斥性元素的封閉而狹隘的文本,而不是一個向人類和整個世界開放的、具有永恒性的敘事世界。

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已不再適合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閱讀了。如果想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具有世界意識和人類情懷的心胸開闊的“世界人”,成為人格健全的、懂得愛的真諦的“現代人”,那么,我們就應該把屬于真正全人類和所有時代的作品,把屈原、司馬遷、杜甫、曹雪芹、魯迅、荷馬、莎士比亞、歌德、狄更斯、雨果、托爾斯泰、契訶夫、馬克·吐溫,介紹給我們的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閱讀那些僅僅屬于某一時代的無助于他們的精神成長的作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1]吳俊忠:《我們是否還需要“保爾精神”》,《俄羅斯文藝》2000年第3期。

[2][4][5][12][13][14][15][16][17][18]劉文飛編:《蘇聯文學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414頁、第368頁、第369頁、第414頁、第418頁、第420頁、第421頁、第424頁、第428頁、第430頁。

[3]阿格諾索夫主編:《20世紀俄羅斯文學》,凌建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97頁。

[6][7][8][9][10][11]余一中:《俄羅斯文學的今天和昨天》,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51頁、第252頁、第250頁、第258頁、第266頁、第269頁、。

[19][20]張捷:《熱點追蹤:20世紀俄羅斯文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268頁、第290頁。

[21]任光宣:《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羅斯文藝》1998年第2期。

[22][23][24][25][27][28]《奧斯特洛夫斯基兩卷集》,王語今、孫廣英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12月,第322頁、第327頁、第347頁、第356頁、第342頁、第343頁。

[26]布羅茨基:《文明的孩子》,劉文飛、唐烈英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1月,第34-35頁。

[29][30][31][32][33][34][35][36]尼·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梅益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3頁、第40頁、第57頁、第62頁、第89頁、第133頁、第136頁、第279頁。

[37]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一卷,滿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5月,第212頁。

猜你喜歡
奧斯特洛夫斯基柯察金保爾
替別人著想的奈保爾
做人與處世(2021年1期)2021-03-22 02:32:50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解讀
奧斯特洛夫斯基咬唇寫書
奈保爾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與感悟
《雷雨》的誕生
奧斯特洛夫斯基咬唇寫書
金魚接過了糖果的愛
兩個關鍵人物對奈保爾創(chuàng)作的影響
名言
中國青年(1963年9期)1963-08-16 03:36:02
白银市| 高安市| 衡山县| 兴安县| 彰化县| 永兴县| 门头沟区| 浦北县| 乌鲁木齐县| 南投县| 大安市| 武宁县| 宜川县| 专栏| 温泉县| 芮城县| 遂昌县| 寿宁县| 杭锦旗| 泊头市| 景宁| 镇巴县| 波密县| 岑巩县| 方正县| 收藏| 和平县| 扬中市| 康平县| 吴旗县| 桑植县| 石狮市| 唐海县| 磐安县| 宜宾县| 绥德县| 温宿县| 广宗县| 汽车| 图们市|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