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瑞雪
摘 要: 作為一門具有綜合性質(zhì)的基礎課程,品德與社會的基本內(nèi)容是學生的日常社會生活,核心內(nèi)容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目的是推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品德與社會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具有傳承中華美德、民族精神的作用。本文主要論述了關于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 有效性 教學策略
學生要學好品德與社會課程,就必須擴大視野,突破局限,使知識延伸到課外,通過實踐學習相關知識,從而既開發(fā)潛能,又鍛煉綜合能力。綜上,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問題是營造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生活,自己實踐,從而熱愛學習。
一 、良好的師生關系給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提供途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大多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我們應挖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某些知識,從而引起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改變學生被迫學習的狀態(tài),使他們自覺自愿自主地學習。如教學《社會呼喚誠信》時,采取的方法就是先讓學生讀一遍課文,大概了解課文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課文中的關鍵點提問學生:“什么是誠信?”“在平時生活中誠信起什么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做事有誠信?”,等等。之后讓學生再次詳細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重點,回答老師先前提出的問題,并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收集相關資料一起分享。通過以上措施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不但讓學生弄明白想要知道的問題,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目標的準確設置給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提供保證
1.我們在確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時,要把握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價值觀與態(tài)度這三個維度。要努力遵循相關原則,把目標落到實處。為了不讓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變得枯燥乏味,我們要視實際情況而定,對學生有側(cè)重地開展教學,將學生的價值觀、個人感情放在首要位置。
2.重視學生的發(fā)展。每門學科老師課前都要調(diào)查清楚學生的實際情況,定了有效的目標后,再將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材的內(nèi)容相結(jié)合,讓教學不盲目,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3.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認清這一點,突出層次性。其基本目標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實現(xiàn),然后老師再根據(jù)不同的層次和學習情況逐一制訂學習計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三、設計精妙的教學課程為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營造氛圍
1.以認知、體驗和實踐結(jié)合為原則,精心設計使教學過程更有效。既然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那么,就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使時效性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所體現(xiàn),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
2.了解學生的特點更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因為這門課程大多針對中低年級小學生,所以豐富、生動的教學手段方法和活潑生動的教學氛圍很有必要。讓學生融入學習環(huán)境中,讓學生用眼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用嘴巴說、用手做,全身心地學習,在創(chuàng)設情境、辯論交流、模擬實際情況、提問解決、實踐等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學到知識,使學習生活充滿樂趣。
四、讓品德與社會的課堂融入生活中
學校給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定位是緊密結(jié)合學生的社會日常生活,其關鍵是不局限于課本,盡量向課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和調(diào)研活動。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各種途徑讓學生做社會調(diào)查、踐行社會研究、參觀相關社會現(xiàn)象,讓學生真正走出教室,見識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真實地體會社會道德標準,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各項綜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說:“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我們要讓學生接觸真實生活的鮮活事例,體驗社會生活和將來需要經(jīng)歷的人生。之所以反復強調(diào)要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是因為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影響。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是,通過研究找出最有效的教授方法,給學生最好、最實際的品德與社會教育,為學生成長為優(yōu)秀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開教學
1.充滿激情講明道理的模式。它以傳統(tǒng)講解模式為基礎,在品德與社會等各種課程中都很適用。這種講課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體,向?qū)W生傳遞知識的途徑是激情講解、直觀展示、評價作為、豐富情感等。它可以讓學生自己了解感知、分辨是非、找出對錯,最后真正知道自己該干什么。這樣的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很短時間里學到了豐富的知識。
2.角色扮演模式。這種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創(chuàng)設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見相關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生活中的這些是非。這種模式比較適合以行為訓練為主,但是這樣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適合故事感較強的課文,以論述為主的課文則不適用。大部分低年級小學生都適合這種模式,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起他們的興趣。
六、與實際相結(jié)合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關鍵方法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的目的性很強,就是要改變學生不良的態(tài)度和行為。為了讓這門課更高效,就要讓課本中的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中的情況相聯(lián)系,為學生組織有趣豐富的活動,拉近學生與這門學科的距離,使他們真正參與其中,并通過自己的研究、判斷、評價建立屬于自己的是非觀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畢竟經(jīng)歷的事情很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不夠深刻。某些學生干了本該表揚的事情,但卻得不到認可。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生動化,通過看一些視頻或講一些真實的實例,讓學生講出這些實例是否正確,正確在什么地方,不正確在什么地方,換做是自己要怎么做等。讓學生真實地感受什么是優(yōu)秀的品質(zhì),什么是惡劣的品質(zhì)。
七、結(jié)語
我們之所以開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小學開設這門課的宗旨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讓他們成為有抱負、有理想、品德高尚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讓學生學好,首先自己就不能做不該做的事,通過耳濡目染,讓學生真正學好這門基礎課。
參考文獻:
[1]陶桂強.淺談初中數(shù)學課堂如何做到放手.中學教學參考,2012(25).
[2]李君.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學生數(shù)學學習中的作用.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03(23).
[3]林埔.淺談數(shù)學教學中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 .數(shù)理化學習,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