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崑
香港新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實踐主體與道德法則——康德實踐哲學研究》《孔子哲學傳統(tǒng)——理性文明與基礎哲學》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這次來到北京,原來是講一個孔子哲學課程的系列。我講過,任何人請我講孔子我都不會推辭,因為講孔子是我的一個使命,所以我很樂意。三十七年前,我跟從牟宗三老師在香港新亞研究所讀哲學,大家都知道,香港新亞研究所是一個用書院精神來辦學的地方,它跟一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是有一定距離的。書院本務就在“士弘道”,此與現(xiàn)代教育體制以傳授知識為本務,以多元化為方針大不相同,多年的時光都過去了,而我還依然謹記“弘道”這兩個字。
一、孔子哲學的本質:仁者,人也;人能弘道
孔子哲學之本質何在?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這八個字。孟子承繼孔子哲學而以本心良知之普遍立法而道性善,提出“盡心知性知天”而立道德的形而上學之規(guī)模。通過康德哲學說出來就是:自律道德、道德的形而上學。
在過去的37年里,我有17年跟牟老師學康德,學中國哲學,我寫的幾本書都是寫康德、寫孔子的。我總是將康德和孔子連在一起,講孔子的時候,講著講著,就講到康德了。我寫的書有一本是《康德的自由學說》,還有一本就是《物自身與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學》,這些書研究的問題都在探討哲學對人生、對社會到底有什么根本的作用。哲學的首要命題就是要表明人是什么,孔子講“仁者,人也”,就正是一個根本的哲學命題,就是在回答“人是什么”的問題?!叭收撸艘病被卮鸬氖恰叭嗽鯓尤グ炎约撼删蜑橐粋€仁者?”“你的生命怎么才算得上是真實的?”“你如何能真實地存在?”不是能吃飯就是人了。“仁者,人也”,表明“仁”是人之為人的實存本性,是成就人自身內在之仁的分定。
第二個哲學命題就是“人能弘道”?!叭收?,人也”,人若有仁者之心,是仁心之人,就一定要擴充到關心社會,關心整個人類如何循著“道”向前進,而不是背“道”而馳。而且,這個“道”是每個人都要弘的,不只是一些大人物才弘。每一個人,你仁者,即人也,你就要弘道。
“仁者,人也”,這是對“人是什么”做出一個超越的肯斷,意思是說,這不是經驗的歸納。經驗歸納可能沒有什么仁者。我們沒有理由把孔子哲學只視為心性修養(yǎng)學,甚至也不能把孔子哲學視為只是成為圣人的一個境界學。這里所說的“超越”,用康德哲學的話說,就是“仁者,人也”,無論人們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什么,都不能改變“仁者人也”這樣一個理性的事實。只要人善用而不是放棄他本身有的能力,他就能把握著它,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保ā墩撜Z·里仁第四》)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仁者,只是做不做的問題,只要去做,就一定會達到的。
“仁”內在于人心,每個人將自身本具的“仁”呈現(xiàn)出來,就是把自己成就為一個人。據(jù)此,就可以說“仁者人也”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所以我說孔子的這八個字很重要,很多人將孔子哲學講成修養(yǎng)學,有的人說,孔子《論語》沒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教人家做好行為,講一些好聽的話而已。是這樣嗎?不是的?!叭收撸艘病薄叭四芎氲馈边@八個字就是孔子的哲學,這里等于是兩個命題,兩個命題是連接著的,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這是我講的第一個核心問題。
二、孔子哲學的內核:人性之根,
社會之本
孔子哲學堪稱為基礎哲學,作為人性之根,社會之本,乃在于它是奠基于人類理性成熟之學?;A哲學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任何派別的哲學都要以它做基礎。剛才已經講“仁者,人也”“人能弘道”,這是不是人性的根?人性的根就是“仁者,人也”;社會的本,就是“人能弘道”。而這個人性的根、社會的本一定要依循人類理性。
這里我要特別解釋一下康德的說法。依照康德講法,人類的認識力包括感性、知性、理性。感性與知性結合起來,二者協(xié)同活動產生現(xiàn)象界,就是說人們認識一個對象,對外部世界有一個理論的認識,便就是感性與知性協(xié)同活動結果。在理論認識這個領域,是知性立法的。是“知性立法”領域。什么叫知性立法?知性有12個范疇,通過范疇結合感性接收的材料,了解一個自然。而這個自然不是它本身,自然是現(xiàn)象的總集,人們透過感性和知性了解外部世界。不是說知性立法,人就是萬物的尺度了,不是這樣,立法只為顯給人的東西而立。第二個領域是“理性立法”。理性立法與知性立法屬于不同領域,理性管轄意欲機能??鬃诱f“我欲仁,斯仁至矣?!币庥a生行為,有什么意欲產生什么行為,只有在理性立法的管轄下才是正當?shù)摹偛耪f知性立法管轄的是外在的東西,理性立法管轄的是人自己的意欲與行為,這個理性只有康德講的好,而且是和中國哲學里面的孔子哲學是相對應的。
理性很重要,一般人把理性講成是知性計較,所以我們覺得它很討厭。其實理性本身并不討厭,只有理性才能將所有意欲都統(tǒng)一起來,讓人不會心猿意馬,不會一時意欲這個,一時意欲那個。理性立法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里,有了這個定盤針,人就定得住,所以理性很重要。
孔子哲學堪稱為華夏理性文明成熟之里程碑??鬃诱軐W植根于三代古文明的土壤,從華夏文明發(fā)展史來看,孔子哲學是從古代原始文明進到理性文明的標志??梢哉f,華夏理性文明成熟之里程碑在孔子哲學。孔子不是天縱致性,他實際上是承繼著夏、商、周三代的古文明,理性文明的成熟就在孔子。
華夏古文明有三個特點,第一點是重德,即“為君以德,為民以德”。第二點,在我們古文明里頭已經凸顯到法則性與永恒性的意識。《詩經》有這樣一句:“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保ā对姟ご笱拧A民》)這句詩將自然法則和道德法則融為一體。
《書》言“思永”(《尚書·虞夏書·大禹謨》)的意思是說,做每件事都要想到要永久,現(xiàn)在稱之為“可持續(xù)性”,也是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想到永久持續(xù)下去,不可只是看眼前可行。這個就是“思永”的意思。當今時代,我們要走出一個華夏古文明一直以來追求的新的現(xiàn)代化,怎么走呢,顯而易見,依照著西方的路是行不通了,需要從知性主導的歐洲啟蒙進至理性主導的人性啟蒙。
華夏理性文明要復興,要有一個啟蒙21世紀,我們14億炎黃子孫才有一個真正的出路和美好的前景。整個傳統(tǒng)都重視未來,重視前景,重視思永。五千多年前,《書經》就講“思永”,就強調人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思維,都要思考到整個民族的持存永續(xù),這就是我們民族文明的生命之所以那么悠久,總是遇到挫折又會復興,它的生命力正在于此。所以我指出來,在三代古文明里已經有這個理性內核,是可以尋找到的。
什么叫理性的啟蒙?每個人的理性在意欲機能中立法,啟發(fā)每個人把自己立法的理性本能發(fā)揮出來就是理性啟蒙。西方主導的現(xiàn)代文明,理性的眼睛沒張開,只是張開了知性的眼。知性已經很發(fā)達了,但理性的眼睛沒張開,所以我們要來一個理性的啟蒙。
知性是認識外在的東西,把外在東西作為一個認識的對象,一個客體來把握。西方主導的物質文明,就是屬于一個知性的文明,理性還沒有睜開眼。物質文明到了現(xiàn)代已經有很大困難了,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會感覺到現(xiàn)代物質文明帶給我們的困擾。雖然中國現(xiàn)代化的物質文明還只有三十多年,但事實上已經很困擾了,西方三百多年都已經困擾得不得了了。如何走出這個困局,我的提議就是回歸到孔子。西方人怎么走出呢,是回歸到康德,這是我自己的一個見解。我的見解不是憑空想象,是我三十七年讀康德、讀孔子,提供給大家的一個思考。當然我的講法也可以批評,不是不可以批評,但是我是負責任的。我想說,我三十七年沒有一天離開讀康德、讀孔子,沒有一天去做別的事,就是做這些學問,得出我的一個見解,告訴大家,跟大家分享。
三、孔子哲學的生命:人之自我教化與社會教化
人性的根、社會的本,是靠每個人的自我教化,乃至社會教化,這個教化很重要?!兑捉洝酚芯湓挘骸笆ト司糜谄涞?,而天下化成?!本褪菑娬{要通過教化。教化不是外在的管教,而是每個人內在的自我教化,每個人實現(xiàn)了自我教化,才能達成社會教化。
哲學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是我們民族的生命體,在論語里面就是這八個字:“仁者,人也”“人能弘道”。孟子是承繼著孔子哲學,而以本心良知之普遍立法來說“性善”的,他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而立道德的形而上學之規(guī)模,這對于康德哲學來說,就是“自律道德”。所謂“自律道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法則是你自己立的。比如說,天理根于人心之仁,每個人自己內心有的,而且在其行為中自覺遵循,就是自律了,也就是自律的道德。什么是“他律”?是外面給你的行為規(guī)范,你的父母、社會還有歷史給你規(guī)定的。
孔子哲學教化人,并不在于具體規(guī)范一個人不要偷東西,不要殺人,不要這么做,不要那么做,而是教人心里面有一個天理,由著天理而做,就是道德行為,違背了就是非道德的、反道德的?!叭收撸艘病保每档碌赖抡軐W的話講就是人創(chuàng)造自身為道德者,不是說一個人躺著睡大覺就是仁者了,就成一個人了,你得把自己的人心之仁實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創(chuàng)造性的。所以我說是人創(chuàng)造自身為道德者,是自己去創(chuàng)造自己為道德者,不是躺著就成了道德者。
什么叫道德者?道德者一定要把內心之仁加以擴充,一個人自己不去擴充就不是仁者,仁者一定要關心他自己,關心他的家庭,關心社會,關心整個宇宙,所以,因著人心之“仁”這個真我的本性,人類就有能力擴充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不是想象,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xiàn)的,不是說圣人才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一個人把自己內心之仁擴充出來,無論他做的事情是大是小,他都能擴充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道德不僅僅是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之學,道德是一個人成就自己為一個道德者,這個過程同時就是在“弘道”??鬃硬⒉皇菫榱税岩粋€人的欲望都弄掉。其實,即使一個人能把自己內心的欲望都清除掉了,而本心之天理仍缺失,那他的內心還是黑窣窣的。通常我們一講起道德就很可怕,把道德與自我犧牲、消滅欲望、利他主義等混同起來。豈知,通常這些所謂“道德”,實質是他律的假道德,是敗壞道德,違背“道”的。
仁心依循天理之要求,必定擴充到每個人都愿意生活在其中的“倫理共同體”??鬃诱f這是“大同世界”,是一個終極的理想。“大同世界”是什么?是我們人類的“倫理共同體”,人之為人,一定要在一個共同體里,人一定不能只是個體的。康德講過一句話,每一個動物都是那個種類的全部,而人不是,人要全體才配稱之為人這個種類。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單個的人不能成為人類,一定是整體的。
整體怎么能成為一個和諧的一體呢?那就一定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所實現(xiàn)的一個倫理的共同體。所以我引用北宋大儒張載“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這是儒家的理想,不要族群互相攻打,不要人群分裂,要“萬世開太平”。我用康德的“圓善”來說明它。所謂“圓善”,就是“德福一致”的終極目的,人類朝著這個終極目的,讓其實現(xiàn)在人類生活其中的世界上,這就是“圓善”了??鬃诱軐W就是重視德,認為沒有德就沒有福,有德就能創(chuàng)造福,讓德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大同世界”的方向,一個原型——理性的理想。只有真正的道德從每個人的人心之仁發(fā)出來,然后去行為,才可能實現(xiàn)這個“德福一致”。所以德很重要,一定首先把德講好。這個德不是外在的一個行為規(guī)范,是我們人心之仁來立法,來指導行為,這才是道德。這個方面,康德的意思跟孔子的意思是相通的。
孔子言道德最重要的兩句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第六》)孔子言最高的道德原則,就是這一句話。做任何事,問問你是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钡诙湓捑褪牵骸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第十二》)這兩句話囊括了整個孔子哲學里面的“人之為人,仁者人也”之意。第一句話,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理性,據(jù)此我們可以說“仁”就是理性在意欲機能中立法的心靈機能。第二句“克己復禮”,是最高的道德的準則,是一個人依照本心天理而行為的準則,這個準則直接跟行為連在一起。剛才說最高原則不一定是落在行為上了,一個人根據(jù)道德準則產生道德行為。平常我們說做事有一個準則,本著什么主旨辦事,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最高的道德原則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就是“克己復禮”。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在“克己復禮”,這其中的“克”就是約束,任何一個中文字典都有的,小學生字典都有。“克己”就是自我約束,這個“己”不是壞東西??梢哉f,孔子那兩句話所言的“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利、利己那個“己”,孔子這里所言“己”,就是立法主體自己,自己立法,自己約束自己,就叫“克己”。
然后我們再回到“禮”。一個人的行為常常會偏離“禮”的軌道,所以要自我約束回到禮,這就是“克己復禮”。這個是人行為的最高準則,順著這個準則行事,就是道德行為,不順著行事或違反,就是非道德或不道德的。千萬不要把我們歷史中的一些典章、禮儀拿來理解“克己復禮”。當然,在我們傳統(tǒng)里面也有很多禮儀,但是,“克己復禮”不是指這個,孔子言禮是指人倫之常,天地之序。于孔子傳統(tǒng),“禮”根本不是一套套外在的社會規(guī)范,“禮”本于天地之序,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所以,第一句“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第二句“克己復禮”,這是恰當、重要的兩句話,讀孔子不能不把這兩句好好地去理解清楚。
康德認為,歷史應當是預告性的人類史,也就是要預告人類的未來,有一個前進的、終極目的的預告,這個人類史就是道德的人類史。那么我就說了,孔子說的“人能弘道”,向著“大同世界”的目標而前進,就是這樣的一個預告的人類史。今天我們實踐孔子所說的“仁者,人也”“人能弘道”,讀書人可以做的就是“士弘道”,接續(xù)先秦,以平民「家言」引導社會,以期承擔起14億炎黃子孫走向理性文明之途的使命。讀書人不必再無奈地坐而論道,而是面臨著坐言起行的歷史機遇。如今我們提出要復興中華文明,要有一個啟蒙的21世紀,首先就要復興孔子,接續(xù)孔子哲學傳統(tǒng)。希望有朝一日,孔子哲學傳統(tǒng)成為14億炎黃子孫致力于建設一個道德的現(xiàn)代化社會的基礎哲學。
在這里與各位共勉,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