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洋/文
法律行為雙重面相理論的檢討
●袁洋*/文
在德國法系以外的法域,法律行為同時具有作為私人開展法律交往的工具和作為社會從事資源配置的工具雙重面相。德國法系法律行為理論因為貫徹先驗理性原則的拘束,僅具有單一面相,結果造成對資源利用效率和公平的犧牲。我國立法與司法機關對德式技術理論已表現(xiàn)出懷疑,但因檢討不足,在制度創(chuàng)新的同時,暴露出新的缺陷。法律行為作為資源配置工具的面相須建立在具體的關系的權利理論和共時性關系基礎之上。
法律行為權利理論資源配置工具共時性關系
法律行為是法律事實理論的核心成分,德國法系國家對法律行為的把握,向來以意思自治為出發(fā)點,但諸如“執(zhí)行意思自治最銳利的武器”或者“法律規(guī)范的性格”一類的解說[1],不能回答為什么德國法要區(qū)別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也不能解釋為什么同為買賣合同,在法國法、英美法、北歐法可以直接產生“所有權移轉”的法律效果,而在中國法原則上卻只具有建立債之關系的效力。而要理解、評價這些差異,進而預測將來可能的發(fā)展,非得回到作為法律事實的法律行為不可。
(一)作為法律事實的法律行為
1814年,薩維尼發(fā)表《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抵制民法典的編纂,主要原因在于其認為民法典真正重要的價值并不在于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而在于提出一套用以解決法律正確性與法律確定性之間緊張關系的張力處理技術。薩氏私法理論的全部內容,即物債兩分的權利理論及以法律行為為核心的法律事實理論,都是作為貫徹這一張力處理技術的工具而被提出的。
法律行為之所以能夠充當?shù)率綇埩μ幚砑夹g的貫徹工具,關鍵在于兩點。其一,法律行為被注入了一種由法律要件與法律效果共同組成的規(guī)范性結構;其二,這種規(guī)范性結構的內容是由先驗理性原則事先規(guī)定了的。如是,那些接受了德國法律行為理論的法域,也無不潛在地受到其所蘊含的先驗理性原則的拘束或者裁剪。
(二)先驗理性原則拘束之下法律行為的單一面相
德國法系法律行為理論與其權利理論互為表里,共同貫徹著三項先驗理性原則的要求。而就這三項原則項下的主題,其他法系則有著截然不同的主張,理解這些分歧也便成為把握不同法系法律行為面貌差異之根源的有用線索。
第一,與其他法域把權利的本質理解為一種受到法律支持的資格不同,德國法將權利的本質設想為“人的意志自由支配的范圍”,把權利看作是一種主客體之間的直接作用關系,從客體出發(fā)把握權利現(xiàn)象,并始終堅持客體的自然屬性對權利人自由支配的“范圍”具有事先規(guī)定作用。
第二,民法一向以救濟法則配給作為權利基本類型劃分的準據(jù)。依得否排斥競爭、排斥強制交易,救濟法則被區(qū)別為財產法則與補償法則兩種基本類型。與補償法則以金錢賠償為救濟方法不同,財產法則意味著,只要受到侵害的權利尚有回復原狀的可能,便不允許法官以損害賠償判決代替回復原狀判決。
第三,在德國法系以外的法域,因為其救濟法則配給呈現(xiàn)出具體的關系的特點,所以,在同一時間,一個人在對不同人的不同關系中得同時呈現(xiàn)出對物權人和對人權人兩種不同的面目。一方面,基礎行為的生效在交易雙方之間建立起一種意定之債的法律關系,受讓人于此呈現(xiàn)出債權人的面目。另一方面,在相對于出讓人的概括繼受人、單純侵害人以及對該交易知情的競爭者的關系中,受讓人得主張排斥競爭、排斥強制交易的法律保護,已經取得對物權人的待遇。
中國法一貫忠實于上述德式權利理論和法律行為理論,雖不采物權行為理論,但對于德國法所要求的惟有在區(qū)別于基礎行為的特殊的形式要求得到滿足之后,受讓人才能夠實現(xiàn)從債權人到物權人的身份突變的要求卻是予以全盤接受。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為了響應民法實質化運動“使法律問題得到合乎倫理的實踐的解決”的要求,我國民法越來越明顯地出現(xiàn)了一種兩只腳現(xiàn)象。在一只腳繼續(xù)堅守上述先驗理性原則拘束的同時,另一只腳則頻繁地嘗試著突破“效力綁定論”和“一次突變論”的束縛。在上級機關對物債兩分理論顯露出懷疑和抵制傾向的鼓動下,下級法院在個案救濟法則配給的裁判活動中開始謀求更大尺度的突破。2014年第12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登載的“唐某訴李某某、唐某乙法定繼承糾紛案”即為適例。[2]
作為一種人為的制度設計,對個人而言,法律行為是一種表彰著自我決定、自我負責精神的法律交往工具;對社會而言,法律行為則是用來從事資源配置的工具。將法律行為區(qū)別為兩種不同面相的根據(jù)和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命題上的區(qū)別
第一,在資源配置領域,必須首先確定哪些類型的資源利用方式適合被當做是一種對物權來對待,進而得以作為權利交易的對象。第二,作為資源配置工具的法律行為開啟了權利交易進程,法律必須確定受讓人一方何時能夠取得其所期待的權利。第三,權利交易進程開啟之后完成之前,受讓人可能面臨來自于出讓人的普通債權人以及諸如第二買受人之類的在后受讓人的競爭,法律必須明確受讓人可以排斥哪些競爭,又必須對哪些競爭保持開放。第四,以上所講的權利交易以那些處于Numerus清單之中的對物權為限,在此之外,市場主體會不斷地開發(fā)出新的資源利用方式(如所有權保留、讓與擔保、特許經營、銷售網絡)或者對自身權利施加的限制(如在將來出賣財產的單方允諾)。
(二)法律效果上的區(qū)別
作為私人法律交往工具的法律行為在交易雙方之間建立起一種以給付義務和受領權為內容的債的關系。由于這種債的關系是對私人之間內部規(guī)劃方案的落實,為了保持對私人自決的尊重,原則上,既不得對非締約人主張,也不得由非締約人主張,學說稱之為“相對性原則”。
作為一種法律交往工具的法律行為可以相對獨立地存在于締約雙方內部,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法律行為卻不可能不與第三人發(fā)生聯(lián)系,從受讓人的角度看,這些第三人既包括出讓人一方的普通債權人、概括繼受人,也包括那些與受讓人一方形成利益競爭關系的競爭者。實際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起,受讓人一方就開始謀求排斥第三人競爭的法律支持,于此,他所欲主張的并不是合同權利義務的安排,而是一種對物權人的法律地位。所以,在法律行為的這一面相上,問題已經不再是合同對第三人有無拘束力,而是為了維護作為資源配置工具的法律行為自身的效用,國家必須決定在怎樣的限度內為受讓人提供財產法則的支持。
(三)所面臨的基本矛盾上的區(qū)別
在作為私人開展法律交往工具的面相上,法律行為法所面臨的基本矛盾是自由、安全與公平三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長期以來,當事人自己的同意被看做是合同法律拘束力最主要的根據(jù)。意思自治的力量在排斥強制交易和排斥國家過度干預兩個方向上顯現(xiàn)出來。前者如,以“標的條款”來抵御法官對意思表示進行漏洞補充型解釋;后者如,嚴格限制對法律行為做出無效的效力評價。但倘若一切都以當事人的同意為皈依,不僅交易安全和法律行為的制度信用得不到必要的保證,也無法遏制合同自由異化成一種恃強凌弱的力量。為安全和公平計,民法既對當事人的內心真意與法效意思做疏離的把握,同時要求當事人不得堅持從對方所犯的錯誤中獲利。在實質化運動的背景下,當代民法更將公平合理準則凌駕于當事人自己的同意之上。
(一)法律行為面相的缺失及其弊端
在法律行為作為資源配置工具的面相被否定之后,公示的作用范圍遂不受節(jié)制地擴張。與交易安全無涉的出讓人的普通債權人,本不處于登記制度公信力射程之內,現(xiàn)在卻可以受讓人尚未登記、尚未完成身份轉變?yōu)橛?,申請法院對交易標的物進行強制執(zhí)行,從而使得受讓人的交易落空?;谕瑯拥睦碛?,那些知情的,原本不會遭遇“不測”的在后受讓人也被允許參加競賽。這不僅對知情者構成了過度保護,而且鑒于在先受讓人因為交易失敗所遭受的損害很難通過金錢賠償?shù)姆绞将@得充分的補償,允許知情者參與競賽的結果是,法律將知情者競爭行為的有害成本分配給了在先受讓人,同時也隱蔽地授予出讓人一項違約自由的權力,慫恿出讓人和知情競爭者以損害在先受讓人和社會的利益為代價去追逐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鼓勵單邊優(yōu)勢策略選擇的制度設計。
(二)制度創(chuàng)新中暴露出的缺陷
從立法層面上看,物權法引入的登記對抗主義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首先,通過把善意(不知情的)競爭者以外的第三人排除在登記制度公信力的保護范圍之外,登記對抗主義對公示制度之功能與作用范圍的把握明顯優(yōu)于登記要件主義。其次,通過把物權變動效果的發(fā)生系于合同的生效,法律行為作為資源配置工具的面相初露端倪。惟因如此,我國的登記對抗主義在法律要件的設計上始終緊緊圍繞著表見法理的內在規(guī)定性展開,并不顧及個案爭議關系自身內含的實質理由構成要素,法國法則相反。我們所要求的競爭者的“善意”必須一直持續(xù)到善意取得完成之時,而法國法不僅并不一概要求善意有償要件,而且即便有要求,也只考察競爭者于締約當時是否為善意。由是可見,我國的登記對抗主義立法距離承認法律行為之資源配置工具的面相尚有不小的距離。
(一)從先驗理性原則拘束到具體的關系的權利理論
德國法系以外的法域認為權利本質上是一種由法律救濟支持和印證的資格,不同類型權利之間最基本的區(qū)別在于救濟法則的配給。雖然對物權與對人權分別與財產法則和補償法則一一對應,但這種對應關系并不具有事先的規(guī)定力量。當事人究竟能夠獲得怎樣的救濟取決于具體爭議關系自身內含的社會政治經濟道德等實質理由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權重對比,而不是他在其他關系中被認定是對物權人還是對人權人。因此,不僅對物權的標的不以有體物為限,而且對物權本身還具有可分性和相對性,在附條件買賣的場合,賣方的附解除條件的所有權得以與買方的附停止條件的所有權并行不悖。[3]無論是《法國民法》第1138條所規(guī)定的廣義上的所有權概念與第544條標準化所有權概念的兼容,還是英美法實踐中所承認的衡平法產權、推定信托的救濟,抑或是《美國統(tǒng)一商法》所采取的“問題限縮方法”(narrow issue approach),[4]均表明這些法域一致實行關系相當性的權利方法論——救濟法則配給視具體爭議關系自身內含的實質理由而定,和關系實在性的權利本體論——當事人在具體爭議關系中得受何種救濟法則支持即意味著他在該當關系中享有的究竟是一項對物權還是一項對人權。這種具體的關系的權利理論使得為那些處于標準化權利目錄以外的資源利用方式提供財產法則的支持成為可能。
(二)從歷時性關系理論到共時性關系理論
無論是德國法還是其他法域,受讓人要取得標準化意義上的對物權,都以交付或者登記為必要。不同在于,德國法實行的是歷時性關系理論,在同一時間,受讓人要么是物權人,要么是債權人,以交付或登記為標志,受讓人的身份發(fā)生突變。而其他法域實行的則是共時性關系理論,在尚未取得標準化的對物權之前,受讓人究竟是以對物權人還是對人權人的身份出現(xiàn),視其所處具體關系而定。共時性關系理論使得法律對權利交易過程中利益沖突關系的處理得以與權利移轉問題相分離,其對公示制度之作用方式的把握也更為適切。首先,無論是在先受讓人還是在后受讓人,在針對出讓人及其概括繼受人、普通債權人,以及單純侵害人、知情的競爭者的關系中,均得援引財產法則的支持。其次,在后受讓人只需要在其締約當時為善意即為已足,并不要求持續(xù)至占有或登記之時,在特殊情形下,甚至不以其善意為要。
鑒于先驗理性原則拘束和歷時性關系理論是把法律行為局限于私人開展法律交往工具這一單一面相的關節(jié)所在,我國民法要確立起法律行為的資源配置工具的面相,須以上述權利理論和法律關系理論的更新為前提。
注釋:
[1]參見[德]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遲穎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頁。
[2]該案二審判決結果合理,但在論理上卻自相矛盾,該判決顯然已經屬于“超越法律的法的續(xù)造”。
[3]參見[法]弗朗索瓦·泰雷、菲利普·森勒爾:《法國財產法》,羅結珍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頁。
[4]參見Bradford Stone:《Uniform Commercial Code in a nutshell》,A Thomson Company2002年版,第18頁。
*鄭州大學法學院[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