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獻”定義的幾個問題

2015-01-30 19:44:34
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 2015年4期
關鍵詞:載體符號定義

定義“文獻”的目的在于使人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文獻內(nèi)在和外在的特征,掌握文獻與其他相關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相互的區(qū)別、文獻及文獻工作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文獻在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中的重大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領人們深入地探索文獻、文獻工作、文獻學的奧妙,提高認識水平,從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生產(chǎn)、組織和管理文獻,充分有效地獲取和利用文獻中的知識、信息,為既定的需求服務。

1 界定文獻的依據(jù)

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無論對任何一種事物進行界定,都必須有充分的客觀依據(jù)和現(xiàn)實的基礎,才能使這種界定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才能經(jīng)得起客觀實踐的檢驗。對文獻進行界定的依據(j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1 依據(jù)文獻自身內(nèi)在的主要特性——知識信息

眾所周知,文獻最主要的固有特性是它所蘊含的知識信息。這一特性是其自身的主要標志,決定了文獻的價值所在,也決定了人們生產(chǎn)文獻、組織管理文獻、開發(fā)利用文獻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獲取和利用文獻中的知識信息,更在于使這種知識信息增值為人類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是文獻的核心價值。因此,對文獻進行界定的首要依據(jù)是文獻中不可或缺的知識信息,這是界定文獻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擁有了知識信息,文獻就有了主體和靈魂,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1.2 依據(jù)文獻中知識信息顯示的信號——文字、符號、圖像、音頻、視頻

知識信息雖然在文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但它卻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的無形的東西,必須將知識信息轉化成為固態(tài)物質,才能被人們貯存、組織管理、傳遞和利用,才能真正發(fā)揮知識信息的特殊作用,為人類造福。人們就是依靠文字、符號、音頻、視頻、圖像等記錄手段將知識信息記錄到一定的物質載體上顯示出來,使人們識別它、掌控它、充分有效地利用它。因此,在對文獻進行界定時必須以知識信息顯示的信號作為依據(jù),才有牢固的基礎。

1.3 依據(jù)文獻中知識信息的外在形態(tài)——物質載體

知識信息要通過一定的記錄手段,記載在特定的物質載體上才能成為文獻,才能讓人們認識、掌握、保存和傳播,最大限度地為人類的各種需要服務,將人類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燦爛的精神文明流傳于后世。因此對文獻進行界定時必須以此作為重要的依據(jù)之一,否則文獻也就不成其文獻了,所謂知識信息就成了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東西了。

1.4 依據(jù)知識信息固化在載體上的過程——記錄

知識信息是非物質概念化的東西,一定要通過文字、符號、圖像、音頻、視頻將它們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只有經(jīng)過這個人為的、漸進的動態(tài)過程,才能將構成文獻的各個要素組合起來,成為一個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才能使文獻具有特殊內(nèi)涵及其所固有的外在表征,因此界定文獻必須以此作為重要的依據(jù)之一。沒有“記錄”,文獻界定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一個事物準確、完整、科學的定義要能把它所有的內(nèi)涵和外延的特征展示無一遺漏,讓讀者一看便心知肚明,才能達到界定的目的,收到滿意的效果。

以上四點為文獻的界定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充分的科學根據(jù)。這四條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相輔相成的,缺乏其中的任何一條都無法給文獻做出準確、完整和科學的界定。

2 文獻的定義

2.1 文獻觀種種

“文獻”一詞出現(xiàn)在我國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對文獻的研究持續(xù)至今,對“文獻”一詞大約有100余種解釋,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概念始終沒有人說得清楚明白,至今也還沒有一個公眾一致認可的科學定義?,F(xiàn)就其中的一些主要的解釋分別予以評析。

2.1.1 “文獻”二字分開解釋為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在《論語·八佾》中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漢朝的鄭玄說:“獻猶賢也;我不以成禮之者,以此之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宋朝的朱熹也曾說:“文,典籍也”、“獻,賢也”[1]。這樣一來,把書與人組合在一起了。實際上把“文獻”這兩個字分開解釋為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了,認為“文”是指典籍,即國家重要的法典或典冊和書籍的統(tǒng)稱;“獻”是指賢人,“包括了典章制度,史料和熟悉典章制度的人”。這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很不好理解的。

2.1.2 “文獻”二字為互相密切關聯(lián)的概念

元朝的馬端臨將“文獻”二字解釋為互相密切關聯(lián)的概念,即文獻是“信而有征”的兩類史料。他在《文獻通考·總序》一書中說,該書之所以取這個名,是因為有他自己的文獻觀,那就是“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諸子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致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2]。這種觀點與鄭玄和朱熹的觀點相比較,有了明顯的進步,舍失了其中“人”的成分,統(tǒng)稱之為“信而有征”的史料。這一見解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對“文獻”一詞的解釋。然而由于并沒有泛指一切史料,難以充分地揭示文獻的特征和所具有的功能,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2.1.3 《辭?!?個版本中關于“文獻”的解釋

從1938年至2009年,《辭?!废群蠊灿?個版本。

193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辭?!分袑ξ墨I的解釋:指典籍與宿賢?!墩撜Z·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獻,賢也”。按賢即賢才,指耆舊言。

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泛?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穼ξ墨I的解釋是:專指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資料,如歷史文獻,亦指與某一學科有關的重要圖書資料,如醫(yī)學文獻。

198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穼ξ墨I的解釋除采用1963年版的解釋外,還在其后增加了“今又為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的統(tǒng)稱”,如用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將人類知識記錄在各種載體(如紙張、膠片、磁帶等)上。

1999年和2009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兩個版本的《辭?!穼ξ墨I的解釋與1989年的版本對文獻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大的差別,只有個別文字做了變動。

其中1938年版的解釋又回到了元朝以前的解釋,又包括書和人這兩個概念了;1979年版則沿用了1963年版的解釋;1989年版和1999年版的《辭海》在對文獻一詞的解釋上基本一致,文獻中所包含的四個要素在定義中都有了。這是值得稱道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

2.1.4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文獻的定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文獻的定義是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資料[3]。這個解釋只是對文獻參考價值來說的,并沒有體現(xiàn)出其內(nèi)在的本質和外在的特征,因此不能給人以清晰的概念。

2.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對文獻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GB37921-83)將文獻定義為“記載有知識的一切載體”[4]。這個定義反映了文獻中知識、記錄、載體這三個要素,雖說簡明,但還缺了“記錄手段”這個要素,并不全面、準確。

2.1.6 嚴怡民《情報學概論》對文獻的定義

嚴怡民在《情報學概論》中指出:“文獻乃是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5]。這個定義基本上反映了文獻的四個要素,但說文獻乃是……的一種載體并不確切。載體只是文獻的一個要素,是構成文獻的四個要素之一,故不能說文獻是一種載體。

2.1.7 吳慰慈等人編纂的《圖書館學概論》對文獻的定義

吳慰慈等人編纂的《圖書館學概論》將文獻定義為“記錄與傳播知識或情報的信息載體”[6]。該定義比較簡練,反映了文獻中的三個要素,但沒有反映出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即記錄手段,因而也欠全面。

2.1.8 朱建亮《論文獻觀》對文獻的定義

朱建亮在《論文獻觀》一文中,先將文獻定義為“文獻是用文字圖像等記錄的成塊的有組織的精神內(nèi)容與特定的物質載體的結合體”,接著他說:“這個定義不夠深刻”,所以他在論述了信息時代應具有的文獻觀以后又下了這樣的定義:“文獻是以字符、聲像等為信號,以便于長期保存和廣泛傳播的物質為信道或載體的人類精神信息的固態(tài)品”[7]。這兩個定義基本概括了自有文獻以來至信息時代的文獻所顯示的要素和特點。但筆者認為后者有些地方有點拖泥帶水,而且意思也不夠明確,甚至連記錄這個重要的要素都沒有表達出來,顯得有些含混;而前者把文獻的四個要素都明確了,并且還特別指出,文獻乃是這四個要素的結合體,這是一個顯著的進步。

2.1.9 陳光祚的《科技文獻檢索》對文獻的定義

陳光祚在其主編的《科技文獻檢索》提出:“文獻就是記錄下來的知識”[8]。這個定義既沒有顯示出記錄知識的載體,也沒表達出記錄的手段,既不符合文獻的實際狀況也不科學,而且很容易讓人將文獻誤解為知識。雖然文獻中蘊含著知識,但文獻不是知識,文獻與知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2.1.10 高家望《文獻的認識及其定義》對文獻的定義

高家望在《文獻的認識及其定義》一文中將文獻定義為“記錄知識的物質載體與物質載體記載的知識的融合體”[9]。這個定義按照文獻四要素衡量還缺了一個記錄手段,不全面,但提出了三者的融合體,有其特點。

2.1.11 孫二虎《從文獻發(fā)展歷史看文獻的本質》對文獻的定義

孫二虎在《從文獻發(fā)展歷史看文獻的本質》一文中提出:“從本質上講,文獻是人腦的外部延長,是物化了的思維,凝固了的意識。但是文獻的意識又不是‘純粹’的意識,它具有明顯的客觀性,以一種脫離人的思維的物質形態(tài)存在著”。他還認為:“文獻一定是知識與一定物質載體的結合產(chǎn)物,但知識與載體結合產(chǎn)物不一定是文獻……文獻:記錄有知識,且用于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10]。作為定義而言,顯得較為煩瑣,讓人抓不住要領,但在最后還是點出了“記錄、知識、載體”這三個要素,提出了文獻是知識與一定載體結合的產(chǎn)物,雖不確切亦有可取之處。

2.1.12 倪波主編的《文獻學概論》對文獻的定義

倪波在其主編的《文獻學概論》一書中指出:“文獻是記錄有信息可作為存貯、利用或傳遞的過程中一個單元處理的人工固態(tài)附載物”[11]。這個定義顯示了記錄、信息和“附載物”,提出可作存貯、利用、傳遞之用,雖不完整也有獨到之處。

2.1.13 黃宗忠主編的《文獻信息學》對文獻的定義

黃宗忠在其主編的《文獻信息學》一書中認為文獻“專指以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為主要記錄手段的一切信息和知識載體”[12]。這個定義包含了文獻的各個要素,完整、科學,也比較明確簡練。但文獻不是載體,載體只是文獻的構成要素之一。

2.1.14 《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對文獻的定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對文獻的定義是:“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由四個要素組成:所記錄的知識和信息,記錄知識和信息的符號,記錄知識信息的物質載體,記錄的方式或手段”[13]。該定義的本身并不科學完整,且說文獻“是記錄有知識信息的一切載體“也不確切,但其后指出了由四個要素組成,并明確了四個要素各是什么。這在絕大多數(shù)定義中是沒有的,可說是一大特點。

2.1.15 陳界等編著的《新編文獻學》對文獻的定義

陳界、張玉剛編著的《新編文獻學》第一章將文獻定義為“文獻就是將知識、信息用文字、符號、圖像、音頻等記錄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結合體”,接著指出這個定義把文獻所要包含的實質內(nèi)容和外表特征及其諸要素都表達得比較確切和清楚了[14]。今天看來當時對其評價是較為中肯和客觀的。

2.1.16 《文獻學大辭典》對文獻的定義

《文獻學大辭典》給文獻的定義是:“任何具有一定歷史或科學價值的含有知識、信息的物質載體”[15]。這個定義雖指明文獻是知識信息的載體,但體現(xiàn)不出它是用什么將其記錄到載體上的,讓人感到模糊,再就是與某些定義所說的“文獻就是載體”患有同樣的毛病。

2.1.17 丘東江主編的《新編圖書館學情報學辭典》對文獻的定義

由丘東江主編的《新編圖書館學情報學辭典》對文獻的解釋是:“記錄有知識與其它信息的所有載體”[16]。這個定義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沒有大的差別,但兩者其后的解釋則差別較大,且本解釋沒有明確文獻的四個要素,有些地方含混不清、不嚴謹。

2.1.18 2009年版《信息與文獻圖書館統(tǒng)計》對文獻的定義

2009年出版的《信息與文獻圖書館統(tǒng)計(GB/T13191—2009/ISO 2789:2006)》將文獻定義為“在文獻工作過程中作為一個單位處理的記錄信息或實物對象”。這個定義既沒有清楚地表達出文獻的內(nèi)在本質也難以看出它的外表特征,還特別強調了要在文獻工作過程中作為一個單位處理的記錄信息,晦澀難解。

2.2 對文獻各種定義的總結

以上所列舉的“文獻”定義,在字面上雖各有區(qū)別,但就本質而言都全部或部分地涵蓋了文獻的內(nèi)涵和外在的特征??傮w來看可以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文獻中蘊含的知識信息是文獻的核心和靈魂,是文獻首要的屬性,是最有價值的東西。不包涵知識信息,文獻就不存在了,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與作用。文獻必須通過文字、符號、圖像、視頻、音頻等將知識信息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人們才能感到它的存在,并利用它為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服務,因為知識信息是無形的、捉摸不到的東西,只有通過記錄手段,將它們固化,在載體上顯現(xiàn),才能產(chǎn)生實際效果。紙上如果顯示不出文字、符號等,那就是白紙一張,而不是文獻。文獻必須用載體把知識信息物化在其表面上形成顯性的知識信息,人們才能感觸到它的存在,才能在生產(chǎn)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充分利用它,才能使它增值,為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食糧。因此,載體是文獻形成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文獻的形成還必須依靠記錄,這就是人們用文字符號等將知識信息記錄在載體上形成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這是聯(lián)系知識、信息和文字、符號與載體的紐帶。沒有這種記錄,這三者將成為互相孤立和互不相干的東西,也無法形成文獻。所以記錄使三者構成了文獻這個整體。

3 文獻的要素

縱觀以上分析,我們認為要給文獻下定義必須考慮能夠充分地展示構成文獻的四大要素。

第一,知識信息是文獻的第一要素。文獻含有的知識和信息給人類帶來了愈來愈大的經(jīng)濟利益及社會效益。知識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財富,有了力量和財富,就能做任何前人所未做過的事情。數(shù)千年來文獻的發(fā)展長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載體是構成文獻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使知識信息有歸宿之地,能將知識信息物化,成為有形的物質的東西,充分發(fā)揮它獨特的作用。

第三,文字、符號、圖像、視頻、音頻等是構成文獻的第三大要素,它的職責在于將知識信息固定到載體上,顯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讓人們充分地感知它、利用它。

第四,記錄在文獻的構成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它是將知識信息與文字、符號等和載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橋梁。有了它,就可以將三者緊密聯(lián)系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使文獻成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事物而獨立于世,成為人類文明的象征與最主要最有價值的精神產(chǎn)品,因而受到人們格外的珍惜與愛護。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文獻的定義應該表述如下:文獻系指將知識信息用文字、符號、圖像、視頻、音頻等記錄在特定載體上的整合體。這個定義與陳界和張玉剛主編的《新編文獻學》中所給的定義基本沒有區(qū)別,只是字面上稍有不同而已。它把文獻的四個要素展現(xiàn)得淋漓致盡,充分地體現(xiàn)出文獻所具有的特點。

在此,我們對文獻的認識做一個簡要的概述:文獻的獨特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所需要的知識信息是諸要素中的核心和主體,文字、符號、圖像等的功能是記錄和顯示知識信息,載體的功能是存貯和傳遞知識信息,記錄的功能是把這三者組合成文獻。這四個要素各有獨立性,又有互相的依賴性,誰也不能離開誰而單獨存在,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整體。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文獻的功能和社會作用也就有了新的特質,文獻的概念也會有新的發(fā)展,文獻和文獻工作是針對人們的需求而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因此,“給某一學科的基本事物下定義,應當考慮其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同時應有較強的適應性”[6]。今天如何定義文獻是值得業(yè)界深思和進一步探索的重要問題,我們愿與同行一道為此而盡其所能。

猜你喜歡
載體符號定義
創(chuàng)新舉措強載體 為僑服務加速跑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有效拓展港澳臺海外統(tǒng)戰(zhàn)工作
華人時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符號的由來
變符號
成功的定義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TiO_2包覆Al_2O_3載體的制備及表征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shù)
修辭學的重大定義
當代修辭學(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
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載體
中國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19
奈曼旗| 衡阳县| 磴口县| 湘潭县| 临朐县| 化德县| 蒲城县| 湖口县| 商南县| 陈巴尔虎旗| 杭锦旗| 临湘市| 河北区| 怀远县| 蓬溪县| 赫章县| 鲜城| 汤原县| 微山县| 博爱县| 永州市| 宁津县| 长岭县| 昌邑市| 忻城县| 金山区| 浮山县| 麻阳| 金沙县| 兰西县| 昭觉县| 商水县| 朝阳县| 蒙山县| 青铜峡市| 铜鼓县| 阿瓦提县| 交口县| 高碑店市| 永州市|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