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城堡》中K的恐懼心理
袁琦雯
(浙江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摘要:丹麥哲學(xué)家克爾凱郭爾關(guān)于“恐懼”的體會給卡夫卡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卡夫卡依據(jù)自身的人生體驗和思維方式創(chuàng)作了一種“卡夫卡式”的恐懼,這在他的代表作《城堡》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ǚ蚩ㄔ凇冻潜ぁ分袑χ饕宋颣的恐懼心理進行了深入的描寫闡釋,K的恐懼既表現(xiàn)在對城堡和村莊等外在環(huán)境的恐懼,也表現(xiàn)在對城堡官員和村莊居民的恐懼。究其根源,K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生存和死亡的恐懼,同時也是卡夫卡內(nèi)心對外界的一種投射。《城堡》中K的恐懼既可以作為讀者解讀卡夫卡的一扇窗口,同時也折射出了20世紀(jì)現(xiàn)代人的心理困境,因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卡夫卡;《城堡》;K;恐懼
收稿日期:2015-04-30
作者簡介:袁琦雯(1992-),女,江西宜春人,浙江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biāo)識碼:A
卡夫卡的《城堡》自問世以來,關(guān)于K的解讀汗牛充棟,而不同的詮釋角度往往得出不同的答案。有學(xué)者從社會學(xué)角度解讀《城堡》,得出了“K是一個反抗者和挑戰(zhàn)者的化身。……他明確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主動去城堡挑戰(zhàn),試圖改變那個現(xiàn)存的制度”[1]的觀點;還有研究者如勃羅德強調(diào)從傳記角度解讀《城堡》,從而提出了“這是一首驚人的悲劇敘事詩,寫的是一個陌生人,一個無家可歸者,他想要在他所選擇的家鄉(xiāng)扎根,卻并不成功”[2]223等一些觀點,這些都不無道理。然而,無論是從哪種閱讀視野和詮釋角度看,都可以發(fā)現(xiàn)《城堡》中的K實際上也是一個“恐懼者”的形象?!冻潜ぁ分v述了K想盡辦法要進入城堡卻始終被城堡拒之門外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但K這種奮斗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心靈受難的一種歷程,即K自始至終都是被恐懼的烈焰灼傷從而疼痛。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揭示出隱藏在K內(nèi)心深處的秘密——恐懼,并通過探究其成因,解析恐懼的意義。
一
有無數(shù)的研究表明,卡夫卡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曾受到過西方多位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其中最突出,或者說對其影響最為重大的,當(dāng)屬丹麥的克爾凱郭爾。因為他對卡夫卡的影響不僅持續(xù)的時間最長,而且也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和深刻??ǚ蚩ňx過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栗》、《非此即彼》等多本專著,并對克爾凱郭爾的思想進行了批判性研究??ǚ蚩ㄞo典中的一個關(guān)鍵詞——“恐懼”,就是直接來自于克爾凱郭爾的影響。在克爾凱郭爾的思想中,這個“恐懼”的概念十分重要,“這一恐懼是對虛無的恐懼。這是對陷于罪孽的徹然大悟?!盵3]卡夫卡對克爾凱郭爾關(guān)于“恐懼”的概念內(nèi)涵,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態(tài)度因而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由開始對克爾凱郭爾的思想一見如故,如獲至寶,到后來的保持距離,甚至情感冷淡。他在給勃羅德的信中強調(diào),自己與克爾凱郭爾之間“形體”上的相似性已完全消失殆盡了,就好比從一個親近的鄰居變成了一顆遙遠(yuǎn)的明星。這并不是說卡夫卡是一個反復(fù)無常的人,實質(zhì)上是卡夫卡依據(jù)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思維深度,對恐懼咀嚼出了更為深刻的感受,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恐懼”。
而在《城堡》中,主線人物K表面上是一個奮斗者,本質(zhì)上卻是一個“恐懼者”。K的恐懼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是對環(huán)境的恐懼。這里包含兩種情況,即城堡給K造成的外在脅迫以及村子給K造成的內(nèi)在壓迫。文中在開篇就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氛圍,“K到達時,已經(jīng)入夜了。村子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著。城堡所在的山崗連影子也不見,濃霧和黑暗包圍著它,也沒有絲毫光亮讓人能約略猜出那巨大城堡的方位?!盵4]1從K的視野觀察到的城堡外形模糊含混,沉默神秘、空洞虛無,似乎沒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地方。而事實上,情況卻大相徑庭,城堡的力量正是來源于它的沉默和神秘,它不露真容,卻像威嚴(yán)而又肅穆的影子籠罩著這片土地,讓任何人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關(guān)于城堡外形的分析,國內(nèi)外也早有研究。譬如卡夫卡摯友勃羅德就認(rèn)為“城堡以小說中獨特的象征性語言代表著上帝的領(lǐng)導(dǎo)”,[2]191還有學(xué)者如英國作家?guī)焖箯南笳髦髁x的角度去解讀,從而認(rèn)為城堡象征著“父親或上帝堅不可摧的強權(quán)”等等。這些論斷盡管研究闡釋的角度不同,但都從正面或側(cè)面上承認(rèn)了城堡是代表著一種巨大而威嚴(yán)的絕對力量。這種力量讓K的視線和內(nèi)心同時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視線上的混沌含糊,造成了心靈上一種恐慌焦慮。到了第二日,K躍躍欲試地想要獨自前往城堡,然而他走在路上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條大路并不通到城堡所在的山上去”,“盡管沿它走下去并不會離城堡越來越遠(yuǎn),卻怎么也無法再接近它一步。”[4]10這說明了“城堡標(biāo)志著不可獲得”。[5]它絕非K能企及的,K主觀上想要依靠自己一己之力到達城堡的意愿只能宣告破產(chǎn)。
除此之外,K所逗留居住的村莊也是讓K內(nèi)心懼怕煎熬的處所。K作為闖入者,頂著外鄉(xiāng)人的身份,來到一片陌生的土地。雖有一個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身份傍身,但實際上卻毫無用處。文中對村莊的外形有精彩的描寫:“這個其長無比的村子也使他驚詫不已,它沒有盡頭,大路兩邊老是出現(xiàn)同樣的小房子,凍了冰的窗戶,厚厚的積雪,一個人影都不見?!盵4]11這里村莊的外形還是從K的視野感知的,雖然這段文字表面上并未有明顯話語表露K內(nèi)心的恐懼,但如果細(xì)究的話,讀者會不由地感嘆卡夫卡力透紙背的語言功底。這一段話拆分開看都沒有任何問題,可是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則給人一種不寒而栗之感。K的眼睛在觀察著村莊的同時,村莊也通過外形上的顯露向K的內(nèi)心傳達出一種冰冷、危險而絕望的信息。文中提到K“害怕這個使人泄氣的壞境對他產(chǎn)生的強大壓力”,[4]24客觀上也印證了他內(nèi)心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恐懼的。但在K認(rèn)為他與助手和弗麗達建立了某種聯(lián)系后,這種情況便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八畈欢嗫煲X得自己的處境是令人滿意的了”。然而“他每次在這樣自我陶醉一陣之后很快就對自己說,危險也恰恰就在這里”。[4]57這說明K到了村莊后,始終是保持著一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態(tài)度,而且最終他的種種奮斗自救的行為也在這個冰涼的村莊統(tǒng)統(tǒng)碰了壁,失去了效力。
除了環(huán)境給K 造成心理上的恐懼外,《城堡》中以克拉姆為代表的城堡官員和村莊居民同樣讓K的內(nèi)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文中多次提到過“危險”處境這一說,實際上也反映了K內(nèi)心對這些異己力量的懼怕。小說中,在K想要自己獨自前往城堡的計劃失敗后,他便處心積慮地想要接近城堡官員克拉姆,但卡夫卡對克拉姆的描寫耐人尋味,官員身份賦予克拉姆一種神奇的魅力,村中人一方面懼怕崇拜他,另一方面又逢迎討好他,而村子里的女人無不以成為克拉姆的情人為殊榮。按理說,克拉姆應(yīng)該具備一個頗有氣勢和威嚴(yán)的高大形象,但讀者讀完全文后,會發(fā)現(xiàn)無法對克拉姆產(chǎn)生一個清晰的印象。因為小說連克拉姆的相貌都是前后矛盾,破綻百出。K從小孔中偷窺到的克拉姆全貌是:“一位中等身材,頗為富態(tài),看來一定行動不甚方便的老爺。他的臉還算光溜,但面部肌肉卻已經(jīng)由于年齡的分量而有些下垂了。黑色的小胡子長長地伸向兩邊。一幅歪戴著的不斷反光的夾鼻眼鏡擋住了他的眼睛?!盵4]37基于K的真實視覺角度,讀者似乎能勾勒出克拉姆的基本樣貌,但后面就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克拉姆的樣貌解構(gòu)在了奧爾嘉的口中:“據(jù)說他到村子里來時完全變了模樣,而到離開村子時又變了一個樣,……關(guān)于他的個子、姿態(tài)、胖瘦、胡子等方面的說法都很不一致,只有在穿著一點上,幸好大家的說法總算一致了:都說他總是穿同一件衣服,一件有長擺的黑色上裝?!盵4]177這種前后不一的說辭給讀者出了一道極大的難題,即讀者清晰的視野被遮擋,明朗的想法被模糊,讀者想要拼湊出一幅統(tǒng)一清晰的圖像似乎已然是不可能了。但正是在這虛虛實實之間,恐懼的力量得到了有力擴展和強化。K多次想要會見克拉姆都未果,客觀上也讓他內(nèi)心的恐懼?jǐn)€積到了極致。這是因為克拉姆的絕對權(quán)威代表著一種絕對力量,而且他的意志深刻地影響著整個村子,在K向他的討好落空后,K除了感覺到一種無能為力的虛弱感,更多的是對自己處境的焦慮感和恐懼感。
另一方面,村莊居民也是不同程度地對K的內(nèi)心施加著壓力。K剛進村子時,發(fā)現(xiàn)自己勢單力薄,而村子里的人更是同仇敵愾地排斥他。 K雖然主觀上很想與村里人處理好關(guān)系,但自始至終未被村里人接納。文中多次提到村里人對K的稱謂“外鄉(xiāng)人”,從小學(xué)教師、大橋酒店老板娘再到村長的表態(tài)實際上都表明了村里人對K的排斥與拒絕,他們作為橫亙在K通往城堡道路上的第一重障礙,對他的行為處處鉗制,使其無力前進。K自身也明白這種身份包含著不利的內(nèi)核,這既表明自己存在的受阻遇挫,也意味著自己無法借助別人的力量抵抗內(nèi)心巨大的恐懼感。再后來,連他名義上的職務(wù)也消解在與村長的對話中,K感到“面臨著公職機關(guān)無視我的存在的危險,這種無視現(xiàn)實是如此荒謬”,[4]65在這里,K覺察到了恐懼具體可感的形象,他感到荒唐但也無可奈何。這也說明了隨著K對自己處境認(rèn)識的深化,恐懼的圖像也凸顯得愈發(fā)清晰和張揚。隨后,K雖然也積極地展開了自救,但最終還是證明是無效和徒勞的,所以他頹喪地絕望了。文中提到K在貴賓樓等候克拉姆并欲與之交談未果而認(rèn)為:“世界上再沒有比這種自由、這種等待、這種刀槍不入的狀態(tài)更荒謬、更讓人絕望的事了?!盵4]106這其實就是K內(nèi)心的絕望的顯露,在這種自由和等待中,K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虛弱無力,恐懼顫栗。他就像跳梁小丑一樣,上躥下跳地表演,卻得不到觀眾叫好喊壞的反饋。K心里明白,“有一連串的失望在等待著自己,我得一杯接一杯地喝完這苦水,連底下的殘渣也得吞下肚里去?!盵4]141之后,他也意識到自己根本上是孤立無援的,只能靠自己單槍匹馬作戰(zhàn),他的絕望感進一步得到深化,最后徹底崩潰在比爾格在向K傳授用機遇改善處境的談話中,比爾格認(rèn)為“一句話、一個眼色、一個會心的手勢就能比一輩子疲于奔命的勞累收獲更大”,[4]263實際上也是印證了K努力的徒勞無功,但“機會從來就利用不上”也說明了K只能在等待中恐懼,在恐懼中絕望,自己卻永遠(yuǎn)也無法靠近城堡一步。所以,他感到渾身疼痛,“碰上什么就扶什么,就這樣依次扶著床、扶著墻、扶著門一步步走出去”。[4]274至此, K內(nèi)心的恐懼感得到了最有效的擴張。
二
“恐懼這個詞來自一個老式的日耳曼詞,意味著狹隘擠迫或者逼仄。……并且由此而擴展到那些‘人處于窘迫,艱難和受到壓抑’的處境?!盵6]《城堡》中K對恐懼的直觀感受與行為表現(xiàn)值得讀者把握和思考,在探究K何以恐懼的成因時,筆者總結(jié)出了以下原因。
死亡恐懼是人類心理中最普遍、最深刻、也最隱蔽的存在性不安,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致命傷口。“人類在產(chǎn)生‘自我’意識后便產(chǎn)生了死亡意識。即人的死亡意味著‘我’必將無可抗拒地喪失‘我’的存在,‘我’的思想(或靈魂)必將永遠(yuǎn)離開‘我’的軀體,而軀體必將化為烏有,‘我’不知道‘我’來自哪里,更不知‘我’將去往何方,或者根本沒有任何去處,‘我’對自己的死亡是絕對無知的,正是‘我’的死亡意識以及‘我’對死亡的絕對無知性構(gòu)成了人類對死亡的極端恐懼?!盵7]人認(rèn)識到自己必死的命運之后,恐懼感油然而生,而且,這種恐懼感將伴隨終生。因而它是一種根本性的恐懼,影響和決定著其他各種恐懼。
這也從根本上揭開了K內(nèi)心恐懼的奧秘,即由于生命的有限以及死亡的永恒,他作為一個生來帶著死亡陰影活在世上的生命個體,想要通過追尋某種目標(biāo)(“城堡”),采取某些行動去賦予生命意義,以抵抗對死亡的恐懼。文中K在“被騙”去巴納巴斯家中的路上回憶了自己曾成功地戰(zhàn)勝了那一堵只有少數(shù)人爬上的墓地四周的高墻,“他把旗子插在墻頭,風(fēng)展旗,旗飄飄,他舉目遠(yuǎn)眺,他俯視地面,他回首顧盼,他看地上似乎要沉入地面的一個個十字架;此時此地沒有誰比他更高大了?!盵4]28這些聯(lián)想中出現(xiàn)了“墓地”、“十字架”等象征著死亡的意象,在這里,K似乎戰(zhàn)勝了象征著死亡意象的高墻,而這種勝利的體驗將永遠(yuǎn)鼓舞他,一輩子受用不盡。而事實上,這種所謂的勝利只是一種虛妄,他以為自己成功擺脫了死亡的恐嚇,實際上卻只是被死神的伎倆蒙騙,他永遠(yuǎn)都不可能在與死亡的較量中取勝。之后,K主觀想要改善與村里人關(guān)系的計劃破產(chǎn)客觀上也大大增加了他去城堡的難度,這讓他不得不把力氣虛耗在同他們的周旋上,只能止步在徘徊的道路上。而正是由于K 在與城堡的抗?fàn)幹兴幍慕^對弱勢地位決定了他從根本上無力擺脫死亡恐懼對他的驚嚇,這反過來又加重了他的恐懼感。
除了死亡恐懼對K的壓迫外,生存恐懼也在不斷地逼迫著他,這也是K計劃失敗的重要原因。生存就是與死亡搏斗,存在本身就是不安。這既意味著死亡的陰影將伴隨生命個體的一生,同時表明生存的負(fù)累還要將人拖垮。因而,在弗洛伊德看來,生活本身就是不幸,是大不幸,是比諸如精神疾病之類不幸更大的不幸。人類生存在世上需要應(yīng)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自我的關(guān)系,這和死亡的威脅一起構(gòu)成了雙重的恐懼。而這也暗示了K的恐懼不是空穴來風(fēng),無跡可尋,而是大方自如地彰顯著自己的存在。K在剛來村子時,想要自己尋找去城堡的道路,但是最終失敗,而他在決定離開這條纏人磨人的大路時,腳卻陷入雪地,拔起來艱巨異常。于是“突然間他站住了,再也走不動了”。[4]11“艱巨異?!?、“走不動”從行為上折射出K內(nèi)心的恐懼,即他想要通過自己努力進入城堡的計劃宣告破產(chǎn),他非但未能進入城堡,反而將自己推入了另一個危險的處境。之后,K給自己編造的身份在眾人的質(zhì)疑中戲劇性地得到了城堡的證實,但信使巴納巴斯帶來的城堡信件起先沒用“土地測量員”這個身份,實際上也無法幫助K證明身份的可靠性。當(dāng)局使用文字做媒介,將自己的意志告知K,這一點頗能說明問題?!拔淖纸⑵鹨环N距離,這距離使K不可能真正接近信的發(fā)送者,而是只制造這種接近的假象。按照德里達引用的經(jīng)師艾里塞爾的話,文字媒介永遠(yuǎn)達不到口頭流傳下來的圖拉經(jīng)的智慧。聲音在瞬息間制造出思想的‘親臨現(xiàn)場’,而文字卻只是在符號的海洋里作一次無止境的旅行,并不能記錄下它想傳達的意義。所以辦事處的信不是表示承認(rèn)K是土地測量員,而是反映了他那些遠(yuǎn)談不上具體實現(xiàn)的渴望?!盵8]之后,K企圖曲線救國,利用自己并不穩(wěn)固的“土地測量員”身份與村中人建立某種盟友關(guān)系,先后想要利用巴納巴斯、弗麗達,甚至漢斯母親幫助自己進入城堡,還是未能奏效,而且他一廂情愿地想要與村中人建立某種善意關(guān)系的想法最后也被證明是自討沒趣,想要與克拉姆對話的欲望也被村中人嘲笑為不自量力。這樣 K在處理自己與別人、村子、城堡以及自己的關(guān)系上紛紛受挫。死亡的陰影還未驅(qū)散,生存的威脅卻強勢襲來,K的處境愈加危急,內(nèi)心恐懼也愈加深化。文中也多次提到了“路途的艱難”,實際上也是影射了生存恐懼帶給K的巨大壓力。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K 到最后基本停止了自己前進的步伐,游蕩在村子里徘徊不前。這也說明隨著生存恐懼對K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只能在恐懼的威嚇下顫栗惶亂,他的斗志耗盡,因而沒有多余的力氣再向前半步,去城堡的計劃只能就此擱置,或許等到K元氣慢慢恢復(fù),才有再向城堡發(fā)起沖鋒的可能,而這一天誰也無法保證它的到來,這又加重了K境遇的悲劇性。
卡夫卡的一生正如其在《鄉(xiāng)村婚禮籌備》一書中所說:“我手無寸鐵地面對著一個形體,他安靜地坐在我桌旁、望著桌面。我圍繞著他繞圈子。感到自己被扼住喉嚨快窒息了似的。第三個人圍著我轉(zhuǎn)圈子,覺得我被扼住。第四個人圍著第三個人走,感到被卡住喉嚨,就這樣持續(xù)下去直到星辰運行到宇宙之外。外物都感到被卡住了脖子。”[9]事實上,他短暫的寫作生涯能留下諸多經(jīng)典,與他對世界的這種理解體驗是分不開的?!翱ǚ蚩ㄊ且粋€漂浮在空中的夢想家。他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是起先認(rèn)同、參與、接著很快就保持距離、無動于衷?!盵10]因而與其說他是世界的參與者,不如說他是世界的旁觀者,他跳脫于俗世之外,用超然的眼光審視著周圍的一切,用自己的想法作為尺度去衡量世界。但他自始至終也未斷絕與世界的聯(lián)系,雖然他常常感到苦悶、壓抑、恐懼與脅迫。他曾向朋友古斯塔夫·雅諾施透露:“我的翅膀已經(jīng)萎縮,因此,對我來說不存在高空和遠(yuǎn)方。我迷惘困惑地在人們中間跳來跳去。我可是一只危險的鳥、一個賊、一只寒鴉,但這只是假象。實際上,我缺乏對閃光的東西的意識和感受力,因此,我連閃光的黑羽毛都沒有。我是灰色的,像灰燼,一只渴望在石頭之間藏身的寒鴉。”[11]7不僅如此,卡夫卡還認(rèn)為“不僅僅在這里的辦公室,而是到處都是籠子”。他把攥緊的右手放在胸口上,“我身上始終背著鐵柵欄”,[11]11這種巨大的恐懼感促使他將自己內(nèi)心的魔魘轉(zhuǎn)向了文本創(chuàng)作中去??ǚ蚩ǖ拿苡巡_德曾透露過自己頗為羨慕卡夫卡 “心靈沉沒的技術(shù)”,他認(rèn)為這是卡夫卡個性追求的一個方面,卡夫卡追求任何事物,都是全身心的奉獻。這也讓他的生活與藝術(shù)沒有了距離,他在生活中體驗著藝術(shù),又把藝術(shù)還原為他的生活體驗。寫作就是卡夫卡生命中的一切,沒有了寫作,卡夫卡的生活將變得毫無色彩和意義。可以說,卡夫卡把自己的生活與創(chuàng)造合二為一了,在創(chuàng)作中,卡夫卡的平日局促不安的靈魂得到了舒展和熨帖,他受傷的心靈也很好地得到了撫慰與治愈。
卡夫卡在給友人的書信曾提到過自己發(fā)現(xiàn)字母K,是觸目驚心的,幾乎是令人作嘔的,而且卡夫卡認(rèn)為當(dāng)他寫下這個字母時,這個字母也必然代表著他。那么,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可以發(fā)現(xiàn)卡夫卡把自己對恐懼的理解體會借由他創(chuàng)作的人物語言、行為,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即《城堡》中的K實際上可能是卡夫卡內(nèi)心對外界的一種投影。K在文本中充當(dāng)卡夫卡的代言人,在文本中的虛擬世界游歷闖蕩,卡夫卡借此對恐懼進行一遍一遍的咀嚼和體味并經(jīng)由人物傳達自己深切的感受。
三
K在《城堡》中的經(jīng)歷和結(jié)局充分論證了死亡恐懼和生存恐懼對人類的雙重脅迫。死亡恐懼往往迫使人們投入生存的懷抱,選擇追尋生命時間的延長或者追問生命的意義,但生存恐懼又往往讓人類為了適應(yīng)生活而吃盡苦頭。文中K“通過他的存在堵住了自己的道路。由這一阻礙他又得到證明,他還活著。他自己的額骨擋住了他的道路,他在自己的額頭上敲打,把額頭打得鮮血直流”。[12]有評論者因此認(rèn)為K是一個防守型弱者,因為他畏死又懼生,他在諸多受挫中感知自己的存在,因而“他也不可能逃避那恐懼,因為他愛這恐懼;而真正要根本地愛它,他又不行,因為他逃避它”。[13]這可以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實上,人類帶著生存的恐懼而來,帶著死亡的恐懼而走,可以說人的一生隸屬于恐懼。因而,從這個角度上看,K的恐懼和顫栗便有了深層的意義和價值,他的悲劇性遭遇給人提供了另一個看待恐懼的窗口,同時也激發(fā)著人們對生存和死亡的思辨性思考。
關(guān)于這兩種恐懼,有人認(rèn)為“人類的本質(zhì)首先并不是沖動,而是人質(zhì),他人的人質(zhì)”。[14]這里的他人未必僅僅指別人,它包含的是一切非我的異己力量。而人類作為“人質(zhì)”的處境也表明了生存的諸多受限和不順。在《城堡》中,K就是作為一個被死亡恐懼和生存恐懼雙重綁架存活在世界上的人質(zhì)。他想要到城堡中去,卻受到了來自村子城堡甚至自己等方方面面的阻撓和破壞。他在村子中的生活不僅談不上個人發(fā)展,反而連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權(quán)利都無法得到保障。他在村子里的遭遇正面論證了生存的恐怖,人能得到的可憐的補償只有捉襟見肘的歡樂和懸念,人還得依靠這微薄的寬慰抵抗著生存恐懼的強勢威脅。K在村子中感受到了生存的局促不安,艱難不易。他被拋入這樣一個荒謬的世界,展開的一系列的殊死搏斗最終力竭而亡實際上也是象征著人類毫無選擇權(quán)地被拋入這個世界,還要遵守自然界的角逐法則,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斗獸場上依靠動物性本能廝殺爭奪自己的生存地盤,最后又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死神帶走。這種對人類的雙重壓迫激起了人們對生存的質(zhì)疑和反抗,小說中,K質(zhì)疑村里人對城堡的誠惶誠恐的態(tài)度,要求與官員進行一場面對面的對話都表明了他的一種反抗意識和行為,但由于雙方實力的懸殊,因而他的反抗也遭到了無情的打壓和殘酷的失敗。K的悲劇性命運折射出了人類這種存在性不安的可悲處境,說明了人類也許根本經(jīng)受不住那直立的恐懼。
這樣看來,生存似乎不僅談不上美感,反倒是一種沉重的拖累,一種持續(xù)的迫害。然而當(dāng)生存走入了困境時,多數(shù)人的反應(yīng)并不會因此選擇舍生就死。小說中,K在村子中的生存遭受到多方勢力的打擊破壞,但他并未就此認(rèn)命,而是積極開展多項自救活動。比如他見自己勢單力薄,便想方設(shè)法與村里人建立某種善意的聯(lián)系以改善自己孤立的處境。而他在村子里站穩(wěn)腳跟后,又積極謀求通往城堡的道路,當(dāng)發(fā)現(xiàn)計劃不奏效也并未就此放棄,而是千方百計尋求對策應(yīng)對危機。K的這些積極自救行為里面自然包含著K自身精神對自己的內(nèi)在要求,即他出于維護自己作為人的尊嚴(yán)、名譽的目的,依靠自身堅韌、勇敢、百折不撓、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zhì),跟生存恐懼正面搏殺。人未必只能是生存的弱者,只能一味地在生存的擊打下瑟瑟發(fā)抖,逃避藏匿。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自然可以運用自己的生存智慧通過諸多歷練考驗成為駕馭生存的強者。此外,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即恰是死亡恐懼在支撐著K咬牙忍受這種艱難的局面。生存雖然不堪忍受,但是死亡卻更令人恐懼。因而,在面對生存的威脅時,出于對死亡的恐懼促使K不得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幫助自己度過險境。同時,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由于這些生存恐懼讓人們感知到自己的存活,即人們在這些障礙挫折中意識到自己是處在生存的范圍內(nèi),自己暫時還未被籠絡(luò)到死亡的陣營中,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有力地?fù)嵛苛怂劳隹謶纸o人帶來的隱性傷口。從這個角度上說,人的一生既逃避恐懼,又需要恐懼。
有許多研究者把卡夫卡看作當(dāng)今社會的預(yù)言家,譬如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就說過,卡夫卡是一個“先知式的作家”。而存在主義者薩特(Jean-Paul Sartre)則認(rèn)為在《城堡》 這部小說中,“卡夫卡成功地揭示了世界的苦難的本質(zhì),表現(xiàn)了掙扎在生活的漩渦中的人類,對于希望和自由的無限渴望和追求以及這一追求的最后的幻滅?!盵15]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城堡》是一則關(guān)于現(xiàn)代人生存狀況的寓言。譬如法國當(dāng)代作家丹尼爾-羅普斯(Daniel-Rops)認(rèn)為卡夫卡深植于人類生活的悲劇之中,他依據(jù)自身的情感體驗,即極度的恐懼導(dǎo)致了他極度的痛苦,這種痛苦吞噬了他,讓他創(chuàng)作出了足以描摹人類徹底破碎形象的清晰作品。而與僅停滯在心靈意義的普魯斯特,或總是試圖用神話術(shù)語和語言魔力進行創(chuàng)作的喬伊斯相比較,[16]卡夫卡的探索又向前邁出了一步。這些研究者的論斷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卡夫卡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和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貢獻,他對恐懼體驗的深度和廣度給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扇探索人類內(nèi)心奧秘的窗口,并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自身處境的反思以及對未來出路的思考。
“20世紀(jì)人類的生存和境遇更加復(fù)雜、更加困難,也更加難以索解和把握,20世紀(jì)的小說也走上了一條更加艱澀、困難的道路。”[17]小說的復(fù)雜是與世界的復(fù)雜相一致的,《城堡》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抓住了這個價值混亂、精神崩塌的世界中人類的艱難處境,即難以把握自身命運的無力感和恐懼感?,F(xiàn)代人生活在“上帝死了”的精神荒原中,形而上的安慰已蕩然無存,有的只是面對恐懼的絕望?!冻潜ぁ分蠯以孱弱而倔強的方式進行了反抗,然而顯然是做得不夠成功,恐懼自始至終都如影隨形。但對于我們現(xiàn)代讀者來說,能夠以自己的閱讀體會去感知卡夫卡深邃的靈魂世界并從中得到相應(yīng)的啟示,也不可不算是一種很好的慰藉與鼓勵。
參考文獻:
[1]閻嘉.卡夫卡:反抗人格[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284.
[2]馬克斯·布羅德.卡夫卡傳[M].葉廷芳,黎奇,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列夫·托爾斯泰.曠野呼告——克爾凱郭爾與存在哲學(xué)[M].方珊,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190-191.
[4]弗朗茨·卡夫卡.城堡[M].趙蓉恒,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5]庫斯.卡夫卡:迷路的羔羊[M].張振,劉洵,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08:61-62.
[6]丹尼斯·托馬森.不幸與幸福[M].京不特,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348.
[7]胡友靜.論死亡恐懼——“我”的死亡意識[J].江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3(5):14-17.
[8]彼得-安德烈·阿爾特.卡夫卡傳[M].張榮昌,譯.重慶: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2012:588.
[9]?!た蔚?另一起訴訟——卡夫卡致菲利斯的信[C]//葉庭芳.論卡夫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8:607.
[10]曾艷兵.卡夫卡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24.
[11]雅諾施.卡夫卡口述[M].趙登榮,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12]卡夫卡.卡夫卡隨筆集[M].葉庭芳,編.黎奇,張榮昌,郭銘華,譯.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90.
[13]克爾凱郭爾.概念恐懼·致死的疾病[M].京不特,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66.
[14]艾瑪紐埃爾·勒維納斯.上帝、死亡和時間[M].余中先,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19.
[15]高宣揚.薩特傳[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85-86.
[16]孫建光.《尤利西斯》:小說真實與形式的游戲[J].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39(2):9-14.
[17]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27-32.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ar of K inTheCastle
YUAN Qiwen
(CollegeofHumanitie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Danish philosopher Kierkegaard’s experience of “fear”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Kafka, but Kafka created a kind of “Kafkaesque” fear based on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way of thinking which was fully reflected in his masterpiece The Castle. Kafka made an in-depth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ar of the main character named K, which is manifested in bo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like castles and villages, but also in the castle village officials and residents. The root of K’s fear is not only the fear of life and death, but also Kafka’s projection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The fear of K in The Castle can not only be a window for readers to interpret Kafka, but also reflects the psychological dilemma of modern 20th century, which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Key words: Kafka;TheCastle; K; fear
(責(zé)任編輯周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