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
PT、APTT、TT、Fg檢測及臨床應用
張春雨
目的探討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纖維蛋白原含量(Fg)的檢測及臨床應用。方法采用1:9枸櫞酸鈉抗凝的靜脈血, 充分離心后通過全自動血凝儀檢測PT、APTT、TT、Fg。結(jié)果經(jīng)檢測發(fā)現(xiàn)PT、APTT、TT、Fg能反映內(nèi)、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疾病。結(jié)論PT、APTT、TT、Fg檢測可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病情觀察、治療和藥物監(jiān)測。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含量;檢測;臨床應用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是檢測內(nèi)、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功能最常用的篩查方法, 不僅是術(shù)前患者必須做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 也用于指導人工瓣膜和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療應用抗凝劑的使用劑量及凝血系統(tǒng)疾?。ㄈ缂?、乙型血友病等)的診斷指標。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1~6月住院患者凝血四項測定標本共計4865份, 其中PT異常的標本36份, 檢出率0.74%;APTT異常的標本28份, 檢出率0.58%;TT異常的標本8份, 檢出率0.16%;Fg異常標本19份檢出率0.39%。
1.2 儀器與試劑 儀器: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生產(chǎn)的Sysmex CA--500型全自動血凝儀試劑:上海太陽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血凝試劑。
1.3 方法 使用1:9枸櫞酸鈉抗凝試管, 采取靜脈血1.8 ml(對于標本量不足和溶血、脂血的標本需要重新采集, 以免影響結(jié)果), 充分離心后用全自動血凝儀檢測。PT、APTT標本原則上是要即采即送, 從采血到實驗完成一般不超過4 h,室溫擺放過久, 會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結(jié)果延長[1]。
2.1 PT的原理、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2.1.1 原理 在待檢測的血漿中加入過量的含鈣組織凝血活酶, 重新鈣化的血漿在組織因子存在時激活因子Ⅹ成為Ⅹa, 后者使凝血酶原變?yōu)槟福?凝血酶又使纖維蛋白原轉(zhuǎn)變?yōu)椴蝗苄岳w維蛋白, 測定凝固所需的時間。該試驗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疾病最常用的篩選試驗, 也可用于口服抗凝劑的治療監(jiān)控。
2.1.2 參考值 PT:成人延長11~15 s; 新生兒延長2~3 s;早產(chǎn)兒延長3~5 s。
2.1.3 臨床意義
2.1.3.1 PT結(jié)果↑ PT大于正常對照3 s就定為延長。多見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缺乏及低或無纖維蛋白原血癥(Fg 0.5 g/L)。②缺乏獲得性凝血因子, 例如DIC(PT是DIC實驗室篩查診斷標準之一)、肝病阻塞性黃疸和維生素 K缺乏等。
2.1.3.2 PT結(jié)果↓ 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高凝狀態(tài)、口服避孕藥、其他血栓前狀態(tài)及血栓性疾病。
2.1.3.3 用于香豆素類等口服抗凝藥的監(jiān)測 以維持PT值在參考值的2倍左右即25~30 s 將INR為2~3時作為口服抗凝劑治療時的適應范圍。當INR>4.5時, 如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仍正常, 則提示抗凝過度, 應減低或停藥。當INR< 4.5時,同時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減低時, 則可能是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或肝病等所致, 也應減低或停止口服抗凝劑??诜鼓齽┻_到有效期時的INR值: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1.5~2.5,治療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臟瓣膜置換、復發(fā)性系統(tǒng)性栓塞癥為3.0~4.5。
2.2 APTT的原理、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2.2.1 原理 將待測血漿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溶液, 在Ca2+參與下纖維蛋白原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 測定凝固所需的時間即為待測血漿活化部分凝血時間。是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較敏感和常見的篩選試驗, 同時可用作肝素治療監(jiān)控。
2.2.2 APTT的參考值 25.0~35.0 s(通常<35.0 s)。
2.2.3 APTT的臨床意義 ①APTT↑:大于正常對照10 s即定為延長。APTT延長可見于乙型血友病、FⅪ和FⅫ缺乏癥, 血中抗凝因子抑制物、狼瘡抗凝物、華法林或肝素水平增高以及其他疾?。ㄈ绺尾。┑?。在中輕度FⅧ、FⅨ、FⅪ缺乏時, APTT可正?!,F(xiàn)在臨床用作監(jiān)測肝素抗凝的重要指標, 一般在肝素治療期間, APTT在正常的1.5~3.0倍為宜。②APTT↓:高凝狀態(tài), 血栓性疾病, 例如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和腎病綜合征等。
2.3 Fg的原理、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2.3.1 原理 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
2.3.2 參考值 Fg:成人:2~4 g/L, 新生兒:1.25~3 g/L。
2.3.3 Fg的臨床意義 ①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傳染病、結(jié)締組織病、急性腎炎、多發(fā)性骨髓瘤、休克、大出血術(shù)后、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急性感染、惡性腫瘤和應急狀態(tài)等。②降低:DIC、原發(fā)性纖溶癥、重癥肝炎和肝硬化等。
2.4 TT的原理、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①原理:將待測血漿中加入“標準化”凝血酶溶液, 測定開始出現(xiàn)纖維蛋白絲所需時間;②參考值:16~18 s;③TT的臨床意義:大于正常對照3 s定為延長, 見于低(無)纖維蛋白血癥、血中有肝素存在。
測定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含量(Fg)、凝血酶時間(TT)的影響因素也很多。文獻要求PT和APTT在22~24℃只能保存2 h, 所以對于標本要做到即采、即送、即測定[2], 將誤差縮至最小范圍。另外, 標本是否凝固標本量過多或過少對于測定結(jié)果也有一定的影響, 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在輸液側(cè)采集標本,以免標本過度稀釋, 導致結(jié)果延長, 造成對疾病的錯誤分析。所以實驗室工作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心, 在采集、接收標本時首先要判斷標本是否合格, 不合格的標本一律要求重新采集;已經(jīng)合格的標本要及時分析, 應該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認真、仔細地進行檢測, 異常結(jié)果經(jīng)重復測定準確無誤后盡快通知臨床, 為臨床提供可靠、準確的檢驗依據(jù), 控制采血量,避免隨機誤差及系統(tǒng)誤差的發(fā)生。
[1] 叢玉隆, 王淑娟.今日臨床檢驗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203-213.
[2] 叢玉隆.血栓與止血實驗診斷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 2001, 24(1):1-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075
2014-11-06]
114031 遼寧省鞍山市第三醫(y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