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瀟逸
中耳膽脂瘤的64層螺旋CT聽小骨VR重組及其臨床意義
查瀟逸
目的 了解中耳膽脂瘤的64層螺旋CT聽小骨容積再現(xiàn)(VR)重組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49例中耳膽脂瘤患者的臨床資料, 均接受64層螺旋CT檢查, 將獲取的數(shù)據(jù)輸入ADW4.3工作站, 予以聽小骨VR重組處理。結(jié)果 49例患者中9例(18.37%)錘骨前突破壞, 5例(10.20%)砧骨短腳破壞, 7例(14.29%)鐙骨及錘骨完全破壞, 7例(14.29%)砧骨完全破環(huán), 21例(42.86%)僅部分錘骨破壞。結(jié)論 針對中耳膽脂瘤患者而言, 強化64層螺旋CT聽小骨VR重組, 可掌握中耳膽脂瘤聽小骨破壞程度與部位, 指導臨床早期治療, 值得臨床積極推廣與應用。
中耳;膽脂瘤;多層螺旋CT;聽小骨
膽脂瘤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慢性進行性破壞性病變,易誘發(fā)聽小骨破壞, 引起耳聾, 嚴重情況下, 極其容易出現(xiàn)硬膜外膿腫, 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 在臨床上, 該病多予以手術治療, 術前予以CT檢查, 可對聽小骨受損程度進行準確評價, 對選擇手術方式及預后判定具有至關重要的應用意義[1]。為了深入探究中耳膽脂瘤的64層螺旋CT聽小骨VR重組及其臨床意義, 本文主要對本院49例中耳膽脂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中耳膽脂瘤患者49例為研究對象, 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關臨床診斷標準[2], 均經(jīng)手術后病理確診, 多表現(xiàn)為骨質(zhì)破壞、角化上皮脫屑、上皮細胞堆積, 均伴有耳內(nèi)流膿史、乳突化膿性炎癥, 存在腥臭味、傳導性耳聾, 經(jīng)耳鼻喉科檢查提示伴有鼓膜穿孔, 其中男35例, 女14例, 年齡22~68歲, 平均年齡 (45.68±5.93)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64層螺旋CT檢查(設備:GE lightspeed VCT ct99;掃描條件為:140 kV、200 mA;層厚:0.625 mm;層間隔:0.625 mm;螺距比:0.531∶1), 進行原始軸位圖像采集。隨后, 將獲取的數(shù)據(jù)輸至ADW4.3工作站內(nèi),予以圖像多平面重組, 并從軟件所攜帶的特殊元素出發(fā), 輔以跟蹤功能, 進行聽小骨VR重組。最后, 從三維立體VR圖像出發(fā), 對聽小骨破壞程度、部位進行判斷。以上工作均由有經(jīng)驗的資質(zhì)醫(yī)師(2名以上)進行。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者聽小骨VR重組處理結(jié)果。
在49例患者中, 錘骨前突破壞9例(18.37%), 砧骨短腳破壞5例(10.20%), 鐙骨及錘骨完全破壞7例(14.29%), 僅存在部分砧骨體, 砧骨短腳、長腳均完全破壞, 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砧錘關節(jié)窩不復存在。同時, 砧骨完全破環(huán)7例(14.29%), 錘骨外側(cè)突、砧骨長腳破壞, 錘骨柄、錘骨頭呈變形狀態(tài), 砧錘關節(jié)完全融合, 另部分錘骨破壞21例(42.86%), 鐙骨、砧骨處于完整狀態(tài)。
中耳主要處于內(nèi)耳與外耳間, 主要涵蓋咽鼓管、鼓室、乳突小房、乳突竇, 而聽小骨則處于鼓室內(nèi), 包括三塊:砧骨、鐙骨和錘骨。三骨呈連接狀態(tài), 處于前庭窗與鼓膜間, 構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杠桿系統(tǒng)。據(jù)有關研究證實, 膽脂瘤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癥, 能形成角蛋白, 于上鼓室、中耳、巖尖、乳突聚集鱗狀上皮而構成, 其中中耳多為獨立生長, 對骨質(zhì)三維上皮結(jié)構具有吸收作用, 多由基質(zhì)外層、基質(zhì)、囊內(nèi)容三種成分組成, 多數(shù)患者均伴有中耳炎[3]。
近幾年, 據(jù)國內(nèi)外研究資料提示, 針對中耳膽脂瘤診斷而言, 多層螺旋CT在迷路、聽骨鏈成像方面等更具優(yōu)勢, 其空間、時間分辨率較高, 最小層厚可達0.625 mm, 觀察細微,尤其是在聽小骨重建等方面, 能有效提示聽小骨破壞部分及程度[4]。在原始軸位、矢狀位、冠狀位重組圖像上, 中耳膽脂瘤多表現(xiàn)為軟組織密度腫塊影, 多處于乳突區(qū)、鼓竇、鼓室, CT值處在30~50 Hu間, 伴有膽固醇結(jié)晶較多時往往呈脂肪密度。于鼓室內(nèi), 氣腔隙逐漸變小, 甚至消失;乳突呈蜂房樣結(jié)構, 后期演變?yōu)橐粋€大腔;蜂房間隔緩慢消失, 聽小骨消失或移位;蒲氏間隙呈擴大狀, 周圍骨壁遭到破壞;上鼓室側(cè)壁、鼓室盾板顯現(xiàn)吸蝕樣損害, 乳突竇、乳突竇入口呈擴大狀, 巖鱗板逐漸消失;冠狀位重組后觀察到鼓室蓋遭到破壞, 軟組織腫塊侵入鼓室, 鼓膜結(jié)構完全消失。據(jù)有關報道表明, 針對膽脂瘤型中耳炎而言, 聽小骨破壞率高達100.00%, 而國內(nèi)研究發(fā)現(xiàn), 其發(fā)生率占83.90%[5]。本文研究提示, 所有患者聽小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情況, 二維圖像多體現(xiàn)為砂礫樣骨結(jié)構, 考慮到其存在局限性, 故應用64層螺旋CT技術, 經(jīng)VR后借助其重組功能可清晰觀察聽小骨結(jié)構, 并對其破壞程度進行準確評價。通常而言, 正常情況下, 聽小骨經(jīng)VR重組后放大圖像后與解剖圖譜基本吻合, 可觀察到錘骨前突, 詳細分析砧骨體、錘骨頭、錘骨柄構成的關節(jié), 往往呈融合狀態(tài), 并能顯示出砧骨長腳、短腳與鐙骨頭、長腳構成的關節(jié)。針對病變耳內(nèi)聽小骨VR重組效果而言, 多因破壞程度而異, 這與本文研究結(jié)論吻合。
在臨床上, 掌握聽小骨破壞程度與部位對手術方式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臨床諸多研究資料證實, 于術前, 予以聽小骨VR重組后能顯示聽小骨毀損程度, 指導手術治療。針對其做法而言, 當重建后顯現(xiàn)鐙骨完整, 但砧骨、錘骨完全破壞時, 可借助自體乳突骨或庫存聽小骨等研制成小窩, 置入鐙骨頭上, 另一端連接鼓膜, 構成聽骨鏈;當聽小骨呈全毀狀態(tài), 底板固定性較好, 則可推行聽小骨全切除術;當鐙骨較為完整, 錘砧關節(jié)具有良好的固定性, 但砧鐙關節(jié)出現(xiàn)破壞, 可將錘骨頭、砧骨取出, 于錘骨柄與鐙骨間接上自體砧骨。
綜上所述, 借助64層螺旋CT后處理功能, 對中耳膽脂瘤患者的聽小骨進行重建, 可清晰觀察受損聽小骨, 評價其毀損程度, 指導患者早期治療,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1] 全勇.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蝸神經(jīng)管及聽骨鏈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山東大學, 2012.
[2] 趙東旭,牛玉軍,盛玉杰,等.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對慢性中耳乳突炎的診斷價值研究.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 2014, 23(1):56-59.
[3] 羅實,劉兆玉.640層螺旋CT顯示膽脂瘤型中耳炎聽小骨的價值.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4, 28(1):19-23.
[4] 邢桂榮,趙盛,王利東.64層螺旋CT診斷膽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臨床應用.內(nèi)蒙古醫(yī)學院學報, 2012, 17(S2):315-317.
[5] 相麗,鄭穗生.64排128層螺旋CT圖像重建技術對膽脂瘤型中耳炎的術前評估價值.中國CT和MRI雜志, 2011, 26(5):24-2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036
2014-12-11]
450000 鄭州市心血管病醫(yī)院,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