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桂
酪酸梭菌散治療嬰兒黃疸臨床觀察
楊宏桂
目的 觀察酪酸梭菌散治療嬰兒黃疸的臨床效果。方法 118例新生兒黃疸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59例。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每日加服酪酸梭菌散劑。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患兒膽紅素降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同時膽紅素降至102.5 μmol/L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酪酸梭菌治療嬰兒黃疸服用方便, 且口感適宜, 效果較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酪酸梭菌散;嬰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病癥, 它主要是由于未結合膽紅素的升高造成的新生兒膽紅素升高[1]。新生兒黃疸會損傷新生兒的腦細胞, 甚至導致新生兒產(chǎn)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后遺癥。針對這種情況要及時采取措施, 才能保證嬰兒的健康成長。本研究中選取了醫(yī)院門診的118例新生兒黃疸的病例,采取酪酸梭菌散進行治療, 現(xiàn)對其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本院門診的新生兒黃疸病例118例,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59例。對照組中男30例, 女29例, 年齡1~2個月, 平均出生體重(2960±290)g, 平均胎齡(38.6±4.6)周, 導致這些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包括ABO溶血4例, 感染因素13例, 圍生因素24例, 母乳性黃疸18例。治療組中包括男28例, 女31例, 年齡1~2個月, 平均出生體重(3010±360)g, 平均胎齡(38.2±4.3)周, 導致這些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包括ABO溶血3例, 感染因素14例, 圍生因素22例, 母乳性黃疸2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出生體重、胎齡、致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 患兒口服5 mg/d苯巴比妥, 分3次服用, 每日靜脈注射茵梔黃注射液, 茵梔黃注射液中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黃芪苷、金銀花等, 另外加入10%葡萄糖溶液。對于溶血的患兒可以每日給予0.3~0.5 mg的地塞米松, 對于黃疸程度嚴重的患兒, 或者經(jīng)過48 h的藥物治療后沒有明顯效果的患兒, 可以適當?shù)慕o予藍光的照射, 對于特別嚴重的患兒, 給予白蛋白, 或者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 每日口服酪酸梭菌散劑, 0.5 g/次, 3次/d。
1.3 觀察指標 采用微量血膽紅素監(jiān)測儀對患兒的膽紅素進行監(jiān)測, 時刻關注患兒膽紅素的變化, 并統(tǒng)計記錄數(shù)據(j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 膽紅素均有了明顯的下降, 但是治療組下降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同時膽紅素降至102.5 μmol/L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膽紅素下降情況比較( x-±s)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膽紅素(μmol/L) 日均膽紅素下降值(μmol/L) 膽紅素降至102.5 μmol/L以下(d)對照組 59 294.69±75.42 40.12±28.65 6.85±2.19治療組 59 296.62±77.36 56.37±30.11a 4.62±2.58a P>0.05 <0.05 <0.05注:與對照組比較, a P<0.05
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與成人的膽紅素代謝是不同的, 這是因為胎兒在子宮內時, 處于低氧環(huán)境, 在低氧的環(huán)境中比較容易產(chǎn)生紅細胞。而當胎兒出生之后, 建立了自己的呼吸,血氧濃度急速升高, 就導致了紅細胞被破壞, 同時新生兒的肝細胞還沒有發(fā)育成熟, 對膽紅素的攝取能力比較低, 這樣就影響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另外, 新生兒肝細胞中含有極少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未結合膽紅素不能被轉化為結合膽紅素, 因此, 新生兒很容易出現(xiàn)膽紅素升高的現(xiàn)象。
新生兒的黃疸主要表現(xiàn)為未結合膽紅素的含量極高, 這直接受到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影響, 隨著肝腸的循環(huán), 膽紅素最終都以糞便的形式排出, 大約為80~100 mg, 這大概達到新生兒膽紅素產(chǎn)生量的5~10倍[2], 只有一小部分膽紅素會被腸黏膜重吸收, 而新生兒大腸內的細菌很少, 這就導致新生兒的腸循環(huán)加劇, 對膽紅素不斷的重吸收, 從而使得新生兒的黃疸加重。
根據(jù)新生兒黃疸產(chǎn)生的原因, 可以增加新生兒的腸道細菌, 使腸內的菌群平衡, 就能夠有效的減少對膽紅素的重吸收?;純嚎诜宜崴缶? 可以使其在腸內繁殖并定植, 從而減少對膽紅素的吸收, 達到減少黃疸的作用。酪酸梭菌是腸道內正常的菌群, 可以促進結合膽紅素轉化成尿膽原, 從而排出體外。該菌種還能與腸道內的雙歧桿菌、軟酸桿菌等有益菌共存, 同時還能對病原菌起到抑制的作用, 也不會受到抗生素的影響, 對新生兒黃疸起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此外, 該菌種進入腸道后還能產(chǎn)生維生素B類和維生素K2, 可以及時補充體內的核黃素, 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十分有益。
本研究中治療組黃疸的日均黃疸下降值以及下降天數(shù)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可以得出酪酸梭菌對膽紅素具有分解和排泄的作用, 可以應用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中, 取得的治療效果較好。同時, 酪酸梭菌對新生兒不會產(chǎn)生任何的毒副作用, 服用時也比較方便, 且口感適宜, 受到家長的歡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1]趙紅立,秦立波,謝丹, 等.清開靈聯(lián)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7)1554-1555.
[2]崔友國.酪酸梭菌活菌散聯(lián)合茵梔黃顆粒高位灌腸治療新生兒黃疸.中國民間療法, 2014, 22(6):23-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85
473000 河南南陽婦嬰醫(yī)院兒科
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