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儒家德壽思想初探

2015-02-09 12:29韓章勇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15年9期
關鍵詞:工夫德性良知

韓章勇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

先秦儒家德壽思想初探

韓章勇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德壽思想,即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健康和壽命具有正面促進作用。這一思想早在先秦時代就由儒家學派率先提出,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的重要內容。重溫先秦儒家德壽思想,將使我們獲得關于如何進行養(yǎng)生實踐的真正智慧。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立場,第一次用現(xiàn)代語言對先秦儒家德壽思想進行了重述,并在此基礎之上指出,先秦儒家德壽思想對于現(xiàn)代養(yǎng)生實踐的意義。

德壽思想;儒家思想;先秦;道德修養(yǎng);健康;壽命;中醫(yī)養(yǎng)生

德壽思想,即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健康和壽命具有正面促進作用,也就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會更健康和長壽。這一思想有時也被稱為以德養(yǎng)生、道德養(yǎng)生等[1]。這一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就由儒家學派首先提出,其最經典的表達有“仁者壽[2]”“大德者必得其壽”[3],以及“富潤屋,德潤身”[4]等。此后,這一觀念就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中,并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人們的養(yǎng)生實踐。

道德所關切的是踐履,它不但催促人們去行,而且要求人們行得正確。因此,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民族,歷代賢哲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工夫論,這對于我們現(xiàn)代進行養(yǎng)生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作用。重溫德壽思想最直接的意義在于,它能使我們獲得關于如何進行養(yǎng)生實踐的真正智慧。

盡管已經有不少文章涉及德壽思想的論述,但由于作者受到現(xiàn)代思想觀念及語境的影響,都未能挖掘出德壽思想的真正內涵,德壽思想對于現(xiàn)代養(yǎng)生實踐的意義,也因此大打折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要梳理出真正的原原本本的德壽思想,必須注重對德壽思想中德觀念的闡發(fā)。因為壽的含義是很明顯的,古今意義基本一樣。重點在于德,古人對德的理解迥然不同于今人的理解,而德壽思想正是建立在古人對德所持有的特有觀念上。因此,只有準確把握德觀念,才能梳理出原原本本的德壽思想。先秦儒家作為上古思想文化的最主要繼承者,通過反思確立了德的觀念,并自覺以德觀念為本位,構筑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因此,探討德壽思想首先要探討先秦儒家德壽思想。

1 德字的字源學考察

從字源上來看,德觀念在歷史上的起源非常早。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已可見到最初的“德”字。甲骨文中的“德”字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表示四達之衢的“行”字,一是表示視線之直的“直”字?!暗隆弊值倪@一最初寫法,到后來漢隸時定型作“徝”,意為正道直行或直往上升。此時的“德”字,還是一個指稱某種動作的比較單純的動詞,尚無后來所具有的抽象意味。

迨至西周初年,“徝”字底部加上“心”后,今天意義上的“德”字才正式出現(xiàn),意為端正心性、直心而行。引申之,心之所循謂之德。這是訓德為性,即人之為人的內在規(guī)定。將德訓釋為人所稟賦自上天的光明德性,是上古文獻中最常用的用法,這一用法成為先秦儒家倡論性善論的雛形。那么,發(fā)明、擴充此德性,即是端正心性、直心而行;如此即可有美善的行為,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格,成為有道德的人。

2 德觀念的義理源流

從義理上來看,德觀念是原始宗教信仰理性化和人文化的結果。理性化一面表現(xiàn)在,具有人格的至上神轉變?yōu)樘斓?、天命。人文化一面則表現(xiàn)在,對至上神的敬奉,由外在的恭敬祭祀轉變?yōu)閮仍诘摹熬簇实隆?。天道和天命不僅是外在的,同時也是下貫于人而內在的。天道是偏于外在說,即人所面對的天;天命是偏于內在說,即天在人內心深處的涌現(xiàn)。天命下貫,成就為人生來所稟賦的德性,此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生來即是有德之人。當然,這個德是潛在的。潛在的有德是人成為現(xiàn)實的有德的內在根據(jù)。正是因為有潛在的德,人才會在內心深處想要成為現(xiàn)實的有德。正是因為有這一份內心深處的渴望,才促使人反躬自省并確認自己所稟賦的光明德性。一個人既認清自己的本體,即自己之真正所是,存養(yǎng)擴充的工夫也就由此開出,而潛在的有德就得以轉化為現(xiàn)實的真正的有德。

天命流行,是於穆不已的,其下貫于人所成就的德性也涌流不息。這一德性的發(fā)端處,就是人內心深處的良知。這個良知是應感無窮的,隨時隨地當下顯發(fā)。良知不僅是人根基所在,亦是人之主體性所在。存養(yǎng)擴充的工夫,就是順承此良知,是則是,非則非,是非一依良知所斷。這就是存養(yǎng)擴充的工夫論,《大學》《中庸》將之歸結為一個誠字。良知,是自然涌現(xiàn)于內心的,只要能誠,能毋自欺,則臨事自然知是知非。這個知不是知識的知,而是信念的知,知識可能只停留在頭腦中,但信念的知卻必然導致行為。因此,一個人只要能誠,其潛在的有德,就能過渡成為現(xiàn)實的有德。綜上而言,人之根本在德,而德之根本則在誠。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心誠的人,就是一個有德的人。因此,探討道德如何促進健康,實際上就是探討誠如何促進健康,因為誠即意味著有德。

3 先秦儒家的人論

為便于敘述,我們采用勞思光先生關于自我層次的劃分,作為以下整理陳述的公共設準。依勞思光先生,自我可劃分為四個層次:形軀我(以生理欲求為內容);認知我(以觀念、思想以及理解活動為內容);情意我(以情志、情緒等生命力、生命感為內容);德性我(以道德本心之自覺為內容)[5]。

德是先秦儒家最核心的觀念,在此基礎之上,先秦儒家認為,人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道德性的存在。因此,德性我居于自我之最內層,并主導認知我、情意我和形軀我。德性我是自我的本質與重心,天命即內在于德性我。在身心關系上,先秦儒家認為,身心一體相關。心靈主導身體,“志壹則動氣”[6];身體也能反過來挾制心靈,“氣壹則動志”[7]。因此,要保證心靈始終主導身體,就必須配以誠的工夫,誠才能壹志,志壹則主明,主明則下安。

4 德如何促進壽

4.1 德性我之于認知我—誠則明矣—心理平衡

誠即誠實,即對內心深處的良知誠實,是則是,非則非。誠則明,一方面在于誠的對象良知,有其超越的根源,即天命;另一方面則在于,除非有誠的參與,否則單純的知不能轉變?yōu)樾拍畹闹?,也就無法給予我們以明。單純的知,不能使人免于困惑,因為他的知與他的意志并不發(fā)生關系,只有知與意志發(fā)生關系,融合成為一個,知才能成為明。只有當我們用誠來接納有超越根源的良知的時候,良知的明才能成為我們的明。這就必須有誠的工夫,能誠則能明,這個明也不再是普通的明,而是必然見之于實踐的明。這樣,正是在良知之知的照察下,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對自我才能形成正確的觀念,并能正確對待義利之辨、義命之辨以及物我之辨。誠則明矣,明即可有健全平衡之心理。

4.2 德性我之于情意我—靜定樂—情緒穩(wěn)定

誠則明,明則不惑,不惑則人之情緒即可靜、定、樂。靜:一個人若能誠明,則其心必時時處于義理之中。人心處于義理即安,安即是靜。靜即可不憂不懼不疚,避免負面情緒之侵擾。心靈安靜是肉體的生命,老子所謂“歸根曰靜,靜曰復命”。[8]心靈安靜,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各復歸其本位,從而獲致健康。定:一個人若能誠明,即可盡心知性知天。與天相知,則心定。定,就是堅定、貞定、永葆希望。人生不會不遭遇挫折、困境,但一個人若能與天相知,即可擁有超越一切的眼光,他能看到這一切困境都是暫時的,于是能忍耐能堅持。因此,一個能定的人,在面對挫折困境的時候,總能獲得源源不斷的信心、盼望等正面情緒的支撐。樂:當一個人能誠的時候,因滿足其內在性分的要求,于是從內心深處洋溢出一種深沉的滿足感、振奮感。這是內在的喜樂,成為其生命的滋潤。一個人有樂,即可使人在靜定的整飭之外,又常有一種活潑潑的生機。靜是就負面情緒的侵擾而言,定是就正面情緒對人的支撐而言,樂則是因人內心深處對意義的渴求被滿足而言。由此而產生的喜樂與愉悅,好像膏油一樣滋潤人的生命。

4.3 德性我之于形軀我—心寬體胖—氣血調和

《大學》有言: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必誠其意。[9]誠意即慎獨。一個人能誠則能明,這是德性我主導認知我;明則靜、定、樂,則是認知我主導情意我。從德性我到情意我是中,形軀我是外,誠于中必形于外,因此一個人若能始終擁有穩(wěn)定、積極、喜樂的情緒,則其身體之氣血必調和,氣血調和則必身體健壯,所謂心寬體胖。這是德性我對形軀我的主導,即《大學》所言“富潤屋德潤身”。一個人若既無內心之爭斗,又無身體之抵牾,則其所行必定前后一貫而剛強有力。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個人若氣血調和,又無過用、妄用之弊,則其身體必然健壯。這就是道德對健康壽命的促進作用。

5 先秦儒家德壽思想對現(xiàn)代養(yǎng)生實踐的意義

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與現(xiàn)代醫(yī)學即軀體而解決軀體問題不同,先秦儒家德壽思想給我們指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致思方向:它不但把軀體問題歸結為情志問題,更把情志問題歸結為心理問題,并最終把心理問題歸結為道德問題。我們知道追求健康長壽,相比于醫(yī)學的醫(yī)治,個人的養(yǎng)生實踐才是更根本的;但先秦儒家德壽思想則更進一步,為我們指出個人養(yǎng)生實踐的根本——追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先秦儒家德壽思想給予我們的第一個啟示。

同時,這個啟示又成為一個契機,使我們可以將儒家博大精深的內圣成德的工夫論引入現(xiàn)代養(yǎng)生實踐,即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將養(yǎng)生實踐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人之根本在道德,而道德之根本則在誠。對于先秦儒家德壽思想來說,這個誠既是成德的實踐,也是養(yǎng)生的實踐。也就是說,借著誠,生活方式和養(yǎng)生實踐融合為一,不是在生活之外,另有一個養(yǎng)生,而是即生活即養(yǎng)生,只有這樣的養(yǎng)生實踐才是實在的、全面的。這是先秦儒家德壽思想給予我們的第二個啟示。

再次,先秦儒家德壽思想還為我們的養(yǎng)生實踐提供了一個提綱挈領的總原則,使我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生活的時候,可以有一個萬應的活法,否則我們的養(yǎng)生實踐勢必變得支離破碎,不成工夫了。誠的心法就是這個總原則。誠作為心法,不是對外在的行為提出要求,而是對產生這些行為的心念提出要求。這使我們無論處在什么境況中,隨時隨地即可得著指示。

最后,先秦儒家德壽思想給予我們的又一惠助,是它使我們在養(yǎng)生實踐中可以始終擁有一個超越的心態(tài)。正如陸游的經驗之談“工夫在詩外”,真正的養(yǎng)生也在養(yǎng)生之外??鬃釉唬骸熬又\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盵10]謀道即所以謀食,憂道即所以憂貧。做誠的工夫,過成德的人生,不求福祿壽,而福祿壽自至,這就是儒家道德哲學的精義所在。一切的一切,若不借著道德去追求,就無法得到。但如果你不想別的,只管追求道德,即使無所他求,該有的也無不得著。因此,仿照孔子的話,我們也可以說:謀德,壽在其中矣。

[1] 臧守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德壽思想淺析[J].江西中醫(yī)學院院報,2003,15(4):27-28.

[2] 孔子.論語·雍也[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3: 132.

[3]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906.

[4]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306.

[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9.

[6] 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8.

[7] 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8.

[8] 李存山注譯.老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1.

[9]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35-1036.

[10] 齊沖天,齊小乎注譯.論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211.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01-07

韓章勇(1982-),男,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yī)養(yǎng)生學。

R212

A

1673-2197(2015)09-0001-02

10.11954/ytctyy.201509001

猜你喜歡
工夫德性良知
蘇格拉底論德性的雙重本性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良知
“工夫”與“功夫”
一杯熱茶的功夫
“詩內”與“詩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良知”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