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
金陵本《本草綱目》在海內(nèi)外420年翻刻考記
王 劍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通過對金陵本《本草綱目》1596年問世至今近420年來在海內(nèi)外的翻刻傳播情況進行全面疏理,按朝代與年份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記錄,并進行分析,說明《本草綱目》在科技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金陵本;《本草綱目》;翻刻;出版;文獻研究
金陵本《本草綱目》是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而編纂的科學巨著,因該書首刻于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故世稱“金陵本”。全書52卷,16部,60類,載藥1 892種,附方11 096首,附圖1 109首,共190多萬字。因該書蘊藏巨大科學價值,自1596年問世出版后,在中華大地和世界各國迅速傳播。雖然該書宏篇巨制,但依然在海內(nèi)外輾轉(zhuǎn)翻刊甚或傳抄的十分火熱,今按年份和朝代順序,分述考證記錄如下。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由金陵書商“金陵后學胡承龍梓行”,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為書題寫“本草綱目序”,序言540字,序言落款“時萬歷歲庚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撰”。序之后有輯書姓氏。附圖上、下2卷,均附題銜[1]。同年十一月,李時珍二兒子李建元向明神宗皇帝進《本草綱目》五十八部及《遺表》[2]。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由夏良心、張鼎思刊行于江西(后世稱為江西本)的《本草綱目》出版。鑒于金陵本“初刻未工,行之不廣”,由當時江西巡撫夏良心倡議重新翻刻,由張鼎思主持。江西本序次為夏良心“重刻本草綱目序”,張鼎思“重刊本草綱目敘”,王世貞“本草綱目序”,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坛芍螅质芾顣r珍同鄉(xiāng)臨川(今江西撫州市)知縣袁世振之委托,刻成《瀕湖脈學》及《奇經(jīng)八脈考》兩種,均附刊于江西本之后[2]。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因官刻本江西本《本草綱目》刻成后,影響較大,爭購收藏者眾多。因印數(shù)少難以滿足社會需求,江西本《本草綱目》翻刻成后次年即有江西本復刻本《本草綱目》出現(xiàn),該本版刻圖版大多為江西本原版,部分系初刻而成[3]。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刻于湖北武昌的《本草綱目》出版,后世稱為湖北本。該本序次為楊道公序、董其昌序、王世貞序、李建元進疏。附刊有《瀕湖脈學》和《奇經(jīng)八脈考》。作序者楊道會時任湖廣布政使,而董其昌為明代著名書法家,時任湖廣提學副使。該版藥圖為江西本圖二卷,題款亦如江西本[3]。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日本學者曲直瀨玄朔根據(jù)剛剛傳入日本的明版《本草綱目》所載,對其養(yǎng)父曲直瀨道三于天正8年完成的《能毒》三卷加以修訂,以《藥性能毒》為名出版了木活字本。曲直瀨玄朔在該書跋中言:“近本草綱目來朝,予閱之,摭至要之語,復加以增添藥品[4]。”萬歷四十年(1612年),林道春把他從長崎得到的明版《本草綱目》予以摘錄并附加訓點,寫成《多識篇》五卷。目的是便于讀者閱讀學習《本草綱目》[4]。明萬歷三十二年至萬歷四十八年間,刊刻印行江西本復刻本《本草綱目》,該版圖版大多為江西本原版,部分系補刻。后學者稱此版為“江西本復刻本”。扉頁題有“石渠閣重訂,本草綱目全書,梅墅煙蘿閣藏板”,故又稱“梅墅煙蘿閣本”。序次為夏良心序、張鼎思敘、王世貞序、李建元進疏。該本《本草綱目》的特點是將藥圖附刊于各卷正文之首,圖版則為江西本圖,題款為:“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縣知縣蘄州李時珍編輯”[3]。明萬歷至天啟年間,制錦堂重修《本草綱目》,該本為金陵本原版版木刊行,有若干剜改。該本由河南洛陽收藏家晁會元珍藏,屬全帙本,經(jīng)鑒定該本晚于江西本及其后的復刻本。該本已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明崇禎五年間(1632-),安徽人胡正言寄寓南京時,取其齋名為“十竹齋”,胡正言精研六書,長于篆刻,善繪制墨,好刻書,約于崇禎五年間,精刻了《本草綱目》全套。近代本草學家丁濟民、趙燏黃等人均提到過此套“十竹齋”本《本草綱目》,但至今未發(fā)現(xiàn)此版《本草綱目》原本。明崇禎十年,在京都由書林野田彌次右衛(wèi)門刊刻,以江西本為底本翻刻出版了《本草綱目》五十二卷五十五冊,并附《奇經(jīng)八脈考》[5]。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武林錢蔚起以江西本為底本翻刻《本草綱目》于六有堂,該書序例為王世貞序、夏良心序、張鼎思敘、錢蔚起“重刻本草綱目小引”、李建元進疏。序例上題款為:“蘄陽李時珍東璧父編輯,武林錢蔚起鏡石父較訂”。末署“崇禎庚辰仲春之朔,古臨錢蔚起鏡石父書于六有堂”。后學者稱此版《本草綱目》為“武林錢衙本”。它改正了原本不少錯誤,但也產(chǎn)生了一些新錯誤。這對《本草綱目》附圖第一次全面改繪,并請當時最有名望的畫工、刻工完成,以改善原圖的缺陷,但有些藥圖失真。新安攝元堂程嘉祥,購得金陵胡承龍所刻原版,除剜改題銜外,其余部分未動,所印的書與金陵本全同。卷首序有四,程國祥序、王世貞序、程升序、程嘉祥序,輯書姓氏改為校書姓氏。附圖二卷,題款亦作改動。翻刻出版《本草綱目》,刊行時間不詳,世稱為“立達堂本”。扉頁題作:“李時珍先生手著,本草綱目,立達堂藏板”。序次為夏良心序、張鼎思敘、王世貞序、李建元進疏。藥圖分裝于各卷之首,圖版同江西本。具體年份不詳,在日本發(fā)現(xiàn)有載“久壽堂本”《本草綱目》流行于海外。經(jīng)考證,日本學者岡西為人先生在所著的《本草概述》中有云:“生若水校定的《新校正本草綱目》例言中曰:綱目一書,明代刊本脫誤固多,本衙藏及官版亦不足為正。久壽堂本最精,刻畫古雅可觀。”可以看出此本最為完善。日本渡邊氏見到仙壽院舊藏殘本(卷9~16),其書題簽上有小字橫書“久壽堂”三字,其下為篆字大書“本草綱目”。由此可以推定此版《本草綱目》是1628-1644年間即萬歷崇禎間影刻金陵本而來。
清順治四年(1647年),由同文堂翻刻印行《本草綱目》,后學稱此版為“同文堂本”《本草綱目》。據(jù)2001年9月18日人民網(wǎng)重慶視窗報道,重慶市北碚區(q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者展示了他收藏的此套善本《本草綱目》。該書封皮有“李瀕湖先生原本。內(nèi)附萬方針線、瀕湖脈學、同文堂珍藏”字樣,更有“璧氏(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一片苦心于天下后世”。
順治十年(1653年),在京都由書林野田彌次右衛(wèi)門刊刻,以杭州本為底本翻刻出版了《本草綱目》五十二卷,插圖更精準。此本藥圖根據(jù)武林錢衙本《本草綱目》作了更改[6]。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太和堂翻刻《本草綱目》,后學稱此版為《吳氏重刻本草綱目》[3]。這版《本草綱目》實際是錢蔚起本的原版,經(jīng)過吳毓昌認真???,改正了其中約200多處錯誤,經(jīng)后學者研究表明新出現(xiàn)的錯誤不多。武林吳毓昌以武林錢衙本為底本翻刻《本草綱目》于杭州,扉頁題作“吳氏重訂本草綱目,太和堂藏本”,后學者均稱此本為“太和堂本”。序次為王世貞序、夏良心序、張鼎思敘、吳太沖序、吳本泰序、吳毓昌序、李建元進疏。序例上題款為“蘄陽李時珍東璧父編輯,武林吳毓昌玉涵父較訂”。此版《本草綱目》與武林錢衙本系同一雕版刷印而成。兩版《本草綱目》文字內(nèi)容,版框行款格式相同,而且二者藥圖筆法刀刻一致。波蘭教士卜彌格寫過一本“小冊子”,并在維也納印行出版,該書實際是將《本草綱目》內(nèi)幾十種植物藥譯成拉丁文[5]。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芥子園翻刻印行《本草綱目》,書名頁題:繡繪全圖芥子園本草綱目,內(nèi)附萬方針線、瀕湖脈學。在京都由書林田原仁左衛(wèi)門[5]刊刻《本草綱目序例》三卷。衣德堂刊刻印行《本草綱目》,后學稱此本為“衣德堂本”《本草綱目》。據(jù)2005年6月14日湖北新聞網(wǎng)報道,鄂州沙窩鄉(xiāng)草陂村李祥波珍藏一套衣德堂版《本草綱目》,經(jīng)鄂州民間文物鑒定專家嚴基樹鑒定該套《本草綱目》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衣德堂版藏版。嚴基樹認為,這套《本草綱目》是除金陵本、江西本、石渠閣本之外的最善本。該書紙張、刻字、印刷、裝訂精良,保存完好,是不多見的善本書。國內(nèi)各大圖書館和博物館鮮有入藏此本《本草綱目》。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太和堂翻刻印行《本草綱目》,后學者多稱此版叫“太和堂本”[3]。由清畏堂翻刊《本草綱目》,后世稱此本叫“清畏堂刻本”[7]。張朝璘主持刊翻刻《本草綱目》出版,該版《本草綱目》的行款一如江西本,后世稱為“張朝璘本”。序次為張朝璘序、李明睿序、熊文舉序、李元鼎序、李建元進疏。藥圖同江西本,題款為“蓬溪縣知縣李時珍編輯,古越參將韓泓淳參閱,江右醫(yī)官沈長庚校正”。附刊有《瀕湖脈學》和《奇經(jīng)八脈考》。本版是以金陵本、江西本合??潭?。主事者張朝璘時任江西巡撫。張溫如先生刊刻印行《本草綱目》,后世稱此本叫“張溫如刻本”[7]。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京都由野村觀齋以杭州本為底本校訂,翻刻出版《新刊本草綱目》五十二卷五十五冊,后世稱其為“萬治本”《本草綱目》[5]。清順治年間,芥子園重訂《本草綱目》翻刻出版。書名頁題:繡繪全圖芥子園重訂本草綱目,附萬方針線、瀕湖脈學。
康熙八年(1669年),由松下見林以杭州本《本草綱目》為底本校訂,風月堂在京都翻刻《重訂本草綱目》五十二卷三十八冊,后世稱其為“篆字本”《本草綱目》[5]??滴跏荒?1672年),由貝原篤信以杭州本《本草綱目》為底本校訂,在京都翻刻出版《校正本草綱目》五十二卷三十九冊,該本附有《傍訓本草綱目品目》及《本草名稱附錄》,包括藥物和漢對照名。同年,由貝原篤信校訂、訓點《傍訓本草綱目品目》及《本草和名附錄》各兩卷,于京都翻刻印行。康熙十九年(1680年),貝原篤信又編撰了一部《本草綱目和名》翻刻出版,目的是以供讀者檢索《本草綱目》。1682年,署名為安德烈·柯萊爾(Andreas Cleyer)用拉丁文撰寫的《中醫(yī)范本》,在德國法蘭克福出版,該書是從中國李時珍《本草綱目》和《瀕湖脈學》的原著中摘出的關(guān)于脈學和本草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列舉了289種常用中藥??滴醵?1684年),《本草綱目》在蘇州鐫刊出版,扉頁題作“康熙甲子春鐫(天頭橫欄),李時珍先生纂輯,本草綱目,金閶綠蔭堂文雅堂藏版”,并鐫有“文雅堂”三字纂印。序次為張朝璘序、李明睿序、熊文舉序、李元鼎序、李建元進疏。世稱此版《本草綱目》為“金閶綠蔭堂本”[3]。
康熙廿四年(1685年),下津元知[6]以《本草綱目》為準繩,編撰了《圖解本草》十卷十冊,該書書首有李時珍畫像及像贊??滴踟グ四?1689年),南部里庵在翻刻印行《本草綱目》時,對《本草綱目》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進行了訂正和訓點,編輯了《訂正本草綱目解詁》六卷一書。同年,由南部里庵、上領(lǐng)伯仙校訂訓點,在京都出版《訂正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同時南部里庵另有《訂正本草綱目解詁》六卷出版翻刻。1696年,波蘭教士卜彌格所寫的“小冊子”,因其內(nèi)容是《本草綱目》中的幾十味植物藥物,具有很高實用性和參閱性,梯文諾在其所編的《旅行志》中將其譯成法文出版刊行,從此之后幾十年在歐洲廣為流行??滴跞?1698年),岡本為竹發(fā)表了《圖畫國語本草綱目》,共27卷7冊,由京都書林小佐治半右衛(wèi)門開版翻刻。該書將《本草綱目》中各品物釋為日本語,收載藥物1 834種。1700年前后,被后學者稱為“五芝堂本”《本草綱目》出版翻刻。該書序次為張朝璘序、熊文舉序、李明睿序、黎元寬序、李元鼎序、王世貞序。其藥圖為江西本藥圖二卷,題款同1658年的張朝璘本。附刊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蘇州書坊“本立堂”根據(jù)張朝璘本和武林錢衙本兩種刊本為底本翻刻印行《本草綱目》,后學者習稱此版《本草綱目》叫“本立堂本”。該本扉頁題作“李時珍先生原本,本立堂重訂,本草綱目”。序次為張朝璘序、黎元寬序、熊文舉序、李明睿序、李元鼎序、凡例、錢蔚起小引、李建元進疏、張鼎思敘、夏良心序、王世貞序。并有“石城歐契韓怡柳重訂,鄜村吳江鐘奇民校閱”[3]的題記。1714年,日本古代本草學會稻生若水先生,將傳入日本的《本草綱目》進行了校正,取名為《新校正本草綱目》[6],由日本書林含英預章堂翻刻出版。并在該書的例言中曰:“綱目一書,明代刊本脫誤固多,本衙藏及官版亦不足為正。久壽堂本最精,刻畫古雅可觀?!钡旧羲U摹侗静菥V目》之所以說成是久壽堂本,因日本渡邊氏見到仙壽院舊藏殘本(卷九-卷十六),其書題簽上有小字橫書“久壽堂”三字,其下以篆字大寫“本草綱目”,可以推定這本“本草綱目”應是萬歷崇禎間影刻金陵本而傳至日本的。稻生宜義對《本草綱目》的藥圖進行了研究,并將部分《本草綱目》藥圖和其它圖共443幅編撰成《本草圖卷》一書,該書共有四卷二冊。由日本書林含英豫章堂翻刻《本草綱目》,此版刊行問世后,日本學者常稱此版叫“書林含英豫章堂刻本”。由稻生宜義以江西本為底本校訓,在江戶由唐本屋清兵衛(wèi)、萬屋作右衛(wèi)門、唐本屋八郎兵衛(wèi)翻刻出版《新校正本草綱目》五十二卷。此本系據(jù)承應二年本改版,并進行了訂正訓點,補原文脫句,附《脈學奇經(jīng)八脈》及《本草綱目》。這是當時日本國內(nèi)最好的版本。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翻刻印行過《本草綱目》,此本在民間有少量流傳,但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完整善本。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神田玄泉將《本草綱目》中水、火、土、金、石諸部的藥物進行了編排,著成《本草補苴》[6]八卷一書。
雍正七年(1729年),神田玄泉對《本草綱目》進行和文釋義,編成《本草大義》四卷,尚未翻刊。該書卷一為水火土金石,卷二-卷四為草,并附圖。1735年,法國巴黎耶穌會士杜赫德根據(jù)當時27名在華傳教士寄來的稿件編輯整理的《中華帝國及華屬韃靼之地理、歷史、年代記、政治及科學全志》即《中華帝國全志》的第3卷中,出現(xiàn)第一個歐洲文法文版《本草綱目》的節(jié)譯本。法文版《中華帝國全志》中介紹了《本草綱目》,引起了歐洲各界的高度關(guān)注,立即轟動了全歐洲,該書因其有《本草綱目》的節(jié)譯內(nèi)容,而被很快售罄。1736年,含有《本草綱目》內(nèi)容的《中華帝國全志》被譯成英文,題為《中國通史》,由瓦茨刊行于倫敦。在英國開始出現(xiàn)搶譯《本草綱目》內(nèi)容現(xiàn)象,陸續(xù)有多個英文版問世于英國。在歐洲荷蘭海牙出版了《中華帝國全志》,因其含有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內(nèi)容而熱銷廣售。1741年,含有《本草綱目》內(nèi)容的《中華帝國全志》[6],屬瓦茨版第3版刊行問世。1748年,含有《本草綱目》內(nèi)容的《中華帝國全志》從法文版被譯成德文,題為《中華帝國及大韃靼全志》,該書刊行于羅斯托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有學者摘錄《本草綱目》要點,屬筆記性的一書《本草為己》七冊,該書未置作者姓名,但序尾有言:“寶歷五年乙亥季春書于筵花亭”。清乾隆年間,由連云閣重訂《本草綱目》翻刻出版,內(nèi)附《本草萬方針線》《瀕湖脈學》。該書有張朝璘序、吳毓昌序、李建元進疏、蔡烈先《本草萬方針線》自敘。藥圖為武林錢衙本圖三卷。后學稱此本叫“連云閣重訂本”[3]。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三樂齋重鐫《本草綱目》,該版以武林錢衙本為底本翻刻,內(nèi)附《本草萬方針線》。序次為吳太沖序、吳毓昌序、李建元進疏、錢蔚起小引。清乾隆年間,一種手抄《本草綱目》全本問世。該書列入四庫全書之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大學士于敏中家藏本)……至國朝順治間錢唐吳毓昌重訂付梓翻刻,于是業(yè)醫(yī)者無不家有一編?!逼渌巿D為武林錢衙本圖三卷,后學者稱此手抄本叫“四庫全書本”[3]。含有《本草綱目》內(nèi)容的《中華帝國全志》被譯成俄文,刊行于圣彼得堡,俄文版書名嚴格按法文版全名譯出的。1778年左右,被后學者稱為“文會益本”《本草綱目》翻刻出版,該書扉頁題作:“李時珍先生原本,精繪五色圖注本草綱目,蘇郡后學張云中重訂,張青萬同參,本衙藏板?!盵3]序次為吳太沖序、 吳毓昌序、錢蔚起小引、李建元進疏。藥圖為錢衙本圖三卷,墨印后以人工敷以彩色,故稱五色圖。附刊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萬方針線》。1783年,由小野蘭山刊行《本草綱目譯說》作為講義,由門人岡田麟、石田熙整理,結(jié)合小野蘭山的講授參以己見而刊刻,這不是譯本。其后刊行的《本草綱目啟蒙》,由小野職孝整理,亦不是譯本。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書業(yè)堂翻刻印行《本草綱目》,后學者稱此本為“書業(yè)堂本”[6]。同年,由蘇郡后學張云中重訂,張青萬同參,書業(yè)堂鐫藏的《本草綱目》,后學者多稱為“書業(yè)堂本”,書后附刻有《本草萬方針線》。序次為吳太沖序、吳毓昌序、錢蔚起小引、李建元進疏、凡例、總目、蔡烈先自敘。藥圖為武林錢衙本圖三卷。1789年,在莫斯科又出現(xiàn)含有《本草綱目》內(nèi)容的《中華帝國全志》,此書是由德文版轉(zhuǎn)譯成俄文的簡明譯本。清乾隆年末,以書業(yè)堂本《本草綱目》為底本重訂《本草綱目》翻刻印行,序次為吳太沖序、吳毓昌序、凡例、李建元進疏、錢蔚起小引。藥圖為武林錢衙本圖三卷。后學者均稱此本《本草綱目》為“書業(yè)堂重訂本”[3]。后來由芥子園重訂翻刻《本草綱目》。后學者稱此版為“芥子園重訂本”[3]。
嘉慶三年(1798年),曾槃先生用漢文寫成《本草綱目纂疏》二十卷,未能印刻刊行[5]。但卷一-卷三刊印。1799年,朝鮮康命吉編著《濟命新編》一書,該書是朝鮮引用《本草綱目》最著名的醫(yī)書[5]。此書與《鄉(xiāng)藥集成方》和《東醫(yī)寶鑒》并稱為李朝有代表性的三大醫(yī)書。1800年前后,后學者稱為“衣德堂本”《本草綱目》出版刊行。該書書箋題作:“本草綱目,序文目疏凡例總目藥品總目萬方針線圖,衣德堂藏板”[3]。卷1題銜為:“蘄陽李時珍東璧父編輯,蘇群張鶴翥云中較訂,弟鷟翼青萬同參?!奔螒c八年(1803年),小野蘭山將《本草綱目》用和文講解,加個人意見,由小野職孝據(jù)小野蘭山講稿整理而成《本草綱目啟蒙》四十八卷,1803年始刻,至1806年刊畢,1811年再版[5]。嘉慶十四年(1809年),小野職孝將《本草綱目啟蒙》中的和、漢藥名予以類聚,按筆畫順序分四十八篇排列,編制《本草綱目啟蒙名疏》七卷八冊,以方便讀者按筆畫索引查閱。1810年前后,后學者稱為“福文堂本”《本草綱目》出版刊行。該書扉頁題為:“繡象全圖(天頭橫欄),李瀕湖先生原本內(nèi)附萬方針線瀕湖脈學,福文堂重訂本草綱目,新鋟校正無訛?!奔螒c十六年(1811年),小野高潔編了《本草倭名釋義》五卷,此書實為《本草綱目》之和名釋義,并不是日本的《本草和名》之釋義。1813年,法國奧爾良人勒巴日(Frangois-Albin Lepage),根據(jù)法國教士巴多明和吳多錄的手稿,經(jīng)整理后寫成《中國醫(yī)史研究》一書,該書的主要資料來源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由康命吉引用《本草綱目》中有關(guān)醫(yī)學內(nèi)容編纂的朝鮮醫(yī)書《濟眾新編》用漢文寫成后,由北京經(jīng)國堂翻印,受到中國醫(yī)界的歡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同文堂翻刻芥子園本《本草綱目》,后學者稱此版為“芥子園重訂本”。附圖三卷、瀕湖脈學一卷、奇經(jīng)八脈考一卷。
清道光六年(1826年),翻刻一套全版《本草綱目》。后世稱其為“務(wù)本堂本”,該書扉頁上題作“道光丙戌年春鐫”。后世也稱其為“英德堂本”《本草綱目》,附刊有《瀕湖脈學》等。1828年,朝鮮醫(yī)家洪得周將《本草綱目》中的附方編輯成五十卷,題為《一貫綱目》,翻刻于義州府。1833年,日本天保四年(道光十三年),學者水谷豐文按《本草綱目》分類,列舉植物1 960種,精繪植物寫生圖,編撰《本草綱目紀聞》六十冊,此書雖與木內(nèi)成章整理的書名相同,但內(nèi)容則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再次翻刻印行“務(wù)本堂本”《本草綱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學者巖崎常正編撰《本草綱目寄要》十三卷,該書:水土金石39種為卷一;草157種,谷蔬菜51種,木44種為卷二-卷九;蟲18種、魚4種、介3種、禽2種、獸18種、人7種,共34種動物藥為卷十[5]。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小野蘭山著、梯南洋重修而成《重修本草綱目啟蒙》一書,共四十八卷三十六冊,該書翻刻于京都學古館,系《本草綱目啟蒙》的第三版[5]。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再次翻刻“英德堂本”《本草綱目》,亦附刊《瀕湖脈學》等。由文光堂翻刻《本草綱目》藏板,并附刻刊行《本草萬方針線》,該本亦為蘇郡后學張云中重訂,張青萬同參。序次為張朝璘序、黎元寬序、李元鼎序、李明睿序、錢蔚起小引。該本為張朝璘本與武林錢衙本合??斜?。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小野蘭山著、井口望之校訂而成《重訂本草綱目啟蒙》一書,共四十八卷二十冊,該書系《本草綱目啟蒙》的第4版,此版最為完善。卷一有丹波元堅撰《小野蘭山先生傳》,并有谷文晁繪小野蘭山肖像[5]。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再次翻刻“英德堂本”《本草綱目》,亦附刊《瀕湖脈學》等。由翰苑閣??】獭侗静菥V目》,后世稱此版為“翰苑閣??瘫尽盵7]。井口望之先生將《本草綱目啟蒙》中山草部配成圖譜,編成《本草綱目啟蒙圖譜》一書,共二卷四冊,載圖227種,服部雪齋、阪本純澤加繪[5]。
清咸豐元年(1851年),藜照書屋翻刻出版《本草綱目》一套。后學者稱其為“藜照書屋本”。1855年,朝鮮名醫(yī)黃度淵在哲宗六年編了一部《附方便覽》,全書十四卷,內(nèi)列各種疾病的治療方藥,其內(nèi)容完全來源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咸豐七年(1856年),前田利保按《本草綱目》分類列舉草木和、漢名,并予解說,編成《袖珍鑒本草綱目》一卷,由戀花園刊印[5]。1857年,法國巴黎科學院院士、植物學家貝納爾·德·儒瑟把在中國澳門行醫(yī)的法國醫(yī)生范德蒙德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水、火、土、金石諸部藥物》法文譯稿和標本上交給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收藏。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天德堂翻刻出版《本草綱目》,后學稱其為“天德堂本”,并附刊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萬方針線》。1868年,朝鮮名醫(yī)黃度淵于高宗五年刊行《醫(yī)宗損益》共十二卷六冊,這是他把引用《本草綱目》附方所撰《附方便覽》增訂而成的。同時該書附有《藥性歌》,又可稱其為《損益本草》,所謂藥性歌,是用四言四句的詩歌形成概括描述藥之性味、療效等,使人易于記憶和掌握,并采用了《本草綱目》的先進分類法。在每首歌下的注中,列出各藥的朝鮮名,并大量從《本草綱目》正文中作了征引。黃度淵把中、朝古醫(yī)方集的龐大篇幅予以提煉,又借助《本草綱目》對藥物給以解說,匯醫(yī)方與本草為一體。此書被朝鮮尊為一流的醫(yī)藥全書[5]。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善成堂翻刻出版《本草綱目》一套。后學稱此本叫“善成堂本”。芥子園重鐫出版《本草綱目》。后學者稱其為“重鐫芥子園本”。該本扉頁題作:“同治壬申重鐫芥子園,李時珍先生原本內(nèi)附萬方針線、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綱目,蘇郡后學張云中重訂,張青萬同參?!毙虼畏謩e為吳太沖序、吳毓昌序、凡例、李建元進疏。藥圖為武林錢衙本圖三卷。
清光緒元年(1875年),上海經(jīng)香閣書莊翻刻出版《本草綱目》,后學者稱為“經(jīng)香閣本”,卷首題銜為“武林吳毓昌玉涵父校正”,有張朝璘序、吳毓昌序。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合肥張紹棠于味古齋主持翻刻印行《本草綱目》,后學者稱此版《本草綱目》為“味古齋本”。序次為張紹棠“重訂本草綱目序”、張朝璘序、黎元寬序、李明睿序、熊文舉序、李元鼎序、吳毓昌序、吳本泰序、吳太沖序、錢蔚起小引、夏良心序、張鼎思敘、王世貞序、李建元進疏。附刊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萬方針線》及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上海鴻寶齋翻刻印行《本草綱目》,后學稱此版叫“鴻寶齋本”。系石印線裝本,有普通本、巾箱本兩種。序次分別為沈祖燕序、張朝璘序、吳毓昌序、凡例、李建元進疏。附刊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萬方針線》《本草綱目拾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上海鴻寶齋復印刊行“鴻寶齋本”《本草綱目》。此本內(nèi)容與鴻寶齋本完全相同。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民間流傳一種當年刻本的《本草綱目》,此本至今在民間仍有少部,有待考證。法國學者德梅里和庫日爾把范德蒙德1732年在中國人幫助下完成的《本草綱目》金石部法文摘譯稿全文發(fā)表出來,使積壓164年的稿件終于刊表問世。文章發(fā)表后,引起了著名化學家、化學史家法蘭西學院馬賽蘭·貝特羅教授的極大興趣,同年撰寫了一篇評價極高的論文[5]。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上海經(jīng)香閣書莊重印“經(jīng)香閣本”《本草綱目》出版[7]。上海同文書局刊行《本草綱目》出版,為石印本,后學稱其“同文書局本”。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萃珍書局石印《本草綱目》出版,后學者稱此版為“萃珍書局石印本”[7]。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草綱目》出版。上海鴻寶齋再次復印刊行“鴻寶齋本”《本草綱目》,由益元書局刻印《本草綱目》出版,今稱此版為“益元書局刻本”。由上海鴻寶齋書局石印《本草綱目》出版,后學者常稱此版叫“鴻寶齋書局石印本”。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首次刊行《本草綱目》,為石排本,后學稱此版為“商務(wù)印書館石印本”。清光緒二十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894-1908年),由上?!皥D書集成印書局”刊行《本草綱目》,題稱《增廣本草綱目》,鉛印本,后尊稱此版《本草綱目》叫“圖書集成印書局本”。序次為張朝璘序、吳毓昌序。附刊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本草萬方針錢》《本草綱目拾遺》。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由上海鴻寶齋書局石刻印行《本草綱目》,今稱此版為“鴻寶齋書局石印本”。由上海經(jīng)香閣書莊再印“經(jīng)香閣本”《本草綱目》。由上海經(jīng)香閣石刻印行《本草綱目》,現(xiàn)稱此版為“上海經(jīng)香閣石印本”[7]。
1912年,由上海鴻寶齋石印刊行《本草綱目》,后附有《本草萬方針線》和《本草綱目拾遺》,前有張朝璘序、沈祖燕序,全書共24冊4函。鑒于鴻寶齋本《本草綱目》在醫(yī)藥界流行甚廣,上海鴻寶齋又一次復印刊行“鴻寶齋本”《本草綱目》。上海章福記刊行出版《本草綱目》。后學稱其為“章福記本”。1913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再次刊行石排本《本草綱目》。1914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又一次刊行石排本《本草綱目》。1916年,上海錦章書局刊行《本草綱目》。該本后學稱其為“錦章書局本”,為石印本,題稱為“增廣本草綱目”。上海鴻寶齋再次刊行《本草綱目》,這次是鴻寶齋最后一次復印刊行《本草綱目》。由上海鴻寶齋書局印行《精校本草綱目》,全書12冊。1918年,日本牧野富太郎在《植物研究雜志》第一卷中撰寫了“本草綱目的日本刻本”一文,提到以下7種年代不詳?shù)娜毡究瘫荆謩e為:《新刻本草綱目》(據(jù)寬永本刻成)、《新刻本草綱目》、《新刊本草綱目》(小型美濃綱判)、《和名入本草綱目》、《校正本草綱目》、《和名入本草綱目(校正)》、《增補本草綱目》(半紙刊)等,值得繼續(xù)深入研究。
1920年,美國學者米爾斯(Ralph Mills)在朝鮮教學期間,積多年之努力,將《本草綱目》譯成稿本40余冊。后因事歸國,遂中斷譯稿之志愿,并將《本草綱目》的譯稿40余冊和中藥標本交給了當時在北京的英國學者伊博恩(Bernard Emms Read)。1923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再一次刊行石排本《本草綱目》。1925年,由上海掃葉山房刊行出版《本草綱目》,為石印本,此本后學稱其為“掃葉山房本”。1928年,朝鮮醫(yī)家池錫永兼通東、西醫(yī)術(shù),著《本草采英》一書,此書是《本草綱目》的摘錄,其意在采集《本草綱目》之精華。德國醫(yī)學博士兼大學教授里奇(Dalitzsch)和其助手羅斯(Ross)博士合譯《本草綱目》德譯本,在葛亭根及明興城書店出版。該書共14冊,并附有精美插圖,并非全譯,金石部等已刪去,只從草木部譯起。1929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最后一次刊行石排本《本草綱目》。1930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刊行《本草綱目》,此版系萬有文庫鉛字排印本。后學者稱其為“商務(wù)印書館排印本”。1932年,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鉛印出版《本草綱目》,1933年,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鉛印出版《本草綱目》,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再次刊行萬有文庫鉛字排印本《本草綱目》。1934年,日本東京春陽堂出版《頭注國譯本草綱目》15冊精裝鉛字本。該本以金陵本為底本,將原書全文譯成現(xiàn)代日語,并附有校注及索引。由白井光太郎、牧野富太郎和鈴木真海等15位著名專家集體譯注,后稱為“春陽堂本”。這是海外唯一一部最完善的《本草綱目》外文譯本。1935年,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鉛印出版《本草綱目》。1937年,上海世界書局銅版影印出版《本草綱目》,精裝三大冊,附《本草藥名索引》。后學稱此版為“世界書局影印本”。
1940年,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鉛印出版《本草綱目》。1941年,英國學者伊博恩在中國從事臨床及研究生涯中,歷經(jīng)20余年,在米爾斯的基礎(chǔ)上,與中國學者劉汝強、李玉田與朝鮮學者樸柱秉等人合作,終于完成分期分批用英文對《本草綱目》的卷八至卷三十七、卷三十九至卷五十二總共四十四卷內(nèi)容作了全面介紹和研究,涉及到《本草綱目》的草部、谷部、果部、木部、獸部、人部、禽部、鱗部、介部、蟲部及金石部。它雖不是《本草綱目》的英文全譯本,卻是全面研究此書的佳作,為西方讀者了解《本草綱目》內(nèi)容提供了一條捷徑。
1954年2月,錦章書局石印刊行《本草綱目》。同年12月《本草綱目》(全6冊)出版,上海商務(wù)印書館以合肥張紹棠味古齋本為藍本出版的鉛印本重印。1955年,法國雅克·盧瓦(Jagues Roi)教授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教期間,在中國同事協(xié)助下,編著了《著名本草書本草綱目中之中草藥》,書中介紹了《本草綱目》中的201種植物中藥。并在此基礎(chǔ)上將此書擴充為《中國草木藥概論》,在法國巴黎出版。民主德國的莫斯希(Alfred Mosig)及施拉姆(Gottfried Schramm)合寫了《中國藥用植物及藥材以及中國本草學標準著作本草綱目之意義》,在柏林出版刊行。書中大篇幅介紹了《本草綱目》的內(nèi)容及其科學價值。1955年7月由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本草綱目》,共出6冊。鄭曼青先生題鑒,謝滌庸、蒲葦兩先生重校。此版刊行的《本草綱目》,系以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刊本為底本印行出版。后學稱其為“臺北文光本”
1957年4月《本草綱目》(精裝本二冊)出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以1885年合肥張紹棠味古齋重??緸榈妆居坝?,書后附有《藥名索引表》和《釋名索引表》。香港九龍求實出版社出版《本草綱目》全一冊,由實用書局總經(jīng)售。此本《本草綱目》后學者稱其為“九龍求實社本”。該書有序列目錄及百病主治目錄,僅附刊《本草萬方針線》,另附有索引、按照字畫編列。由(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本草綱目》,以1885年合肥張紹棠味古齋重??緸榈妆居坝《伞>b二大冊,并附有《藥名索引表》、《釋名索引表》。1959年,法國人尚福勞(A.Chamfrault)在巴黎出版了五卷本《中醫(yī)概論》,其中第3卷是本草,大量摘評了《本草綱目》的內(nèi)容并給以論述。
1974年,《頭注國譯本草綱目》刊行增訂第2版,名為《新注校定國譯本草綱目》,在日本由春陽堂出版,參加增訂的有藪內(nèi)清、木村康一、宮下三郎、北村四郎等10多位學者。此本補正了遺誤,增加許多新的資料,迄至1979年才全部刊完。1977年,《本草綱目》(劉衡如校點本,全四冊)開始出版,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從1977-1982年分4冊陸續(xù)出版。該校點本是劉衡如先生以江西本為底本,??绷?6 000余條,投入精力最多、成就最大、影響最廣的一部《本草綱目》版本,在其后的20多年里,該本連續(xù)重印出版達10多次,發(fā)行50余萬冊,是歷史上《本草綱目》翻刻本中最多的。
1988年,由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本草綱目》,呂蘭熏編譯,由中國書店影印《本草綱目》出版發(fā)行。199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jù)文淵閣本影印出版《本草綱目》。在臺灣由臺北文化圖書公司出版《重訂本草綱目》精裝25開上下2冊,影印排印斷句版,鉛字活排本。1992年,日本大阪ォリェント出版社,以日本內(nèi)閣文庫珍藏的金陵本為底本,影印出版了金陵本《本草綱目》印影本。1993年9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出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出版。以上海圖書館收藏的金陵本為底本定額影印2 000冊,為特精線裝本,共10冊,分裝二書函,封面書名“本草綱目”金陵初刻本,由上海著名老中醫(yī)何時希題寫。同年底《本草綱目通釋》出版,陳貴廷主編,學苑出版社出版。1994年,《本草綱目》(全本之1~4)出版,冉先德主編(校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12月陳貴廷等點校《本草綱目》金陵版點校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李世增、林毅校注,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本草綱目》。1996年,由夏魁周等校注《本草綱目》,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李時珍醫(yī)學全書》,包括《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和《脈訣考證》等四種。1997年,沈陽出版社出版的編排本《本草綱目》發(fā)行。1998年10月《本草綱目新校本》出版,劉衡如之子劉山永校注,華夏出版社出版。由張守康、張向群校注的《本草綱目》,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1999年9月《本草綱目詳譯》出版,錢超塵、董連榮主編,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編排本發(fā)行。由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編排本發(fā)行。由何清湖主編,吉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編排本出版發(fā)行,該本為《中華傳世醫(yī)書》中的第三、四冊。由九洲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編排本發(fā)行,該本為《中華醫(yī)學名著寶庫》叢書中的卷七、卷八。由王育杰整理的金陵版排印本《本草綱目》第1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
2000年1月《本草綱目藥物彩色圖鑒》由謝宗萬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1年,由尚志鈞、何任校注的金陵初刻本《本草綱目》,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由中國中醫(yī)研究院李經(jīng)緯、李振吉主編,張志斌等校注的校注本《本草綱目》,遼海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2年,由俞小平、黃志杰校注的江西本《本草綱目》,由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2004年1月世界首部《本草綱目·全文英譯本》(精裝6卷本)由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希文費時30年譯成。同年4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fā)記者溫紅彥撰寫的長篇通訊“羅希文:《全文英譯本草綱目》第一人”,全面介紹了該書的翻譯出版情況。由史世勤、賀昌木主編《李時珍全集》共4冊,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除《本草綱目》外,還附刊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等。由王育杰整理的金陵版排印本《本草綱目》第2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2007年,《本草綱目》(點校本)簡體橫排,張增光編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8年,金陵本《本草綱目》新校正出版,由錢超塵等校,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侗静菥V目》(上、中、下冊)新校注本第3版,由華夏出版社出版,劉衡如、劉山永父子校注。2009年,《〈本草綱目〉研究》出版,由劉衡如、劉山永、錢超塵、鄭金生等編著,華夏出版社出版?!侗静菥V目》全四卷出版,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劉衡如校點《本草綱目》校點本第2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共第16次印刷。該版本《本草綱目》已成為影響最大的版本。
2011年,由柳長華、柳璇校注,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中醫(y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臨床經(jīng)典名著》之《本草綱目》。2013年,王慶國主校的《本草綱目》(金陵本)由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金陵本自1596年問世以來,至今約有420年,共計有188次翻刻,平均每2.2年有1次翻刻;在國內(nèi)(不計節(jié)摘本、學術(shù)研究本、衍生本、科普生活本等300多部)標準的全版翻刻本有127次,每3.3年有1次翻刻;在國外(包括節(jié)摘譯本和全版)共有61次翻刻,平均近7年有1次翻刻。其中明代(1596-1644年)共計有14次翻刻,國內(nèi)翻刻11次,國外翻刻3次;清代(1645-1911)年,共有100次翻刻,國內(nèi)翻刻53次,國外翻刻47次;民國時期(1911-1949年)共有24次翻刻,國內(nèi)翻刻18次,國外翻刻6次;建國后(1949-2013年),共計有50次翻刻,國內(nèi)翻刻45次,國外翻刻5次。明代是每3.4年翻刻1次,清代是每2.7年翻刻1次,民國時期是每1.6年翻刻1次,建國后是每1.1年翻刻1次。特別是1993-2013年間共有34次翻刻,每1年就有1.6次翻刻。期間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有多達25次《本草綱目》版本重印。
以上考記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明,《本草綱目》在問世后的420年間的各個時期影響巨大,其翻刻次數(shù)和頻率是歷史上所有科技著作難以比擬的,也是極為罕見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其翻刻出版頻率在逐漸上升。特別是1993年至今的20年間,其翻刻次數(shù)和頻率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充分說明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本草綱目》依然是臨床、教學、科研的重要參考書籍,依然蘊藏著巨大的科學價值。
[1] 明·李時珍.金陵本《本草綱目》影印本(上、下書函)[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3.
[2] 明·李時珍.夏良心,張鼎思序刊《本草綱目》江西本[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897.
[3] 馬繼興.李時珍研究論文集[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3:113-144.
[4] 陳存仁.李時珍先生的本草綱目傳入日本以后[J].中華醫(yī)史雜志,1953(4):247-249.
[5] 潘吉星.李時珍研究集成[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3:46-48.
[6] 尚志鈞.李時珍學術(shù)研究[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6:47.
[7] 王劍.李時珍大傳[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26-50.
(責任編輯:余 婷)
Records of Reprinting of Jinling-editio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420 Years
Wang Jia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5,China)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ant reprinting of Jinling-editio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420 years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596, this paper records and analyzes the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year and dynasty. Alth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highly developed today,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is still of great scientific valu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Reprinting; Publication
2015-03-05
王劍(1963-),男,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李時珍研究所所長、教授,中醫(yī)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李時珍《本草綱目》學術(shù)思想及醫(yī)藥文化。
R2-52
A
1673-2197(2015)11-0005-06
10.11954/ytctyy.2015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