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藏文文獻收集與開發(fā)途徑探究

2015-02-10 10:06馬凌云
現代情報 2014年10期
關鍵詞:收集開發(fā)

馬凌云

[摘要]本文通過對藏文古籍文獻的分類和特點的分析,探討了藏文文獻的收集與開發(fā)的方法和途徑,以期在網絡環(huán)境下更大限度的發(fā)揮藏文文獻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為促進我國的藏學研究事業(yè)和民族教育事業(yè),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藏文文獻;藏文古籍;收集;開發(fā)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10.015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4)10—0074—05

藏文文獻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藏文文獻是對藏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真實記載和反映,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是進行藏學研究的寶貴原始資料,有著很高的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長期以來,藏文文獻的收集保護工作缺乏,致使大量珍貴藏文古籍史料面臨破損、遺失、遭受巨大損失的危險。因此,加強藏文文獻的收集整理與開發(fā)保護工作,就成為一項極為迫切與艱巨的任務,使沉寂的珍貴文獻呈現在世人面前,展現其特有的神奇魅力和巨大價值,對于藏民族文化研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推進民族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作為西藏高校圖書館,更應充分發(fā)揮圖書館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積極投入到藏文文獻的收集與開發(fā)工作中,為發(fā)揮藏文文獻的學術價值、促進藏學研究事業(yè)貢獻力量。

1 藏文文獻的類型和特點

1.1 按時間劃分

在藏學界普遍以成文時間和文獻載體形態(tài)的不同作為劃分藏文古籍文獻的標準和依據,清晰地勾勒出藏文古籍文獻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學者阿來對藏文古籍的種類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和詳細闡述,將藏文古籍按年代劃分為吐蕃古藏文文獻和吐蕃以后的藏文古籍。吐蕃古藏文文獻主要包括四部分,即佛教典籍、敦煌寫卷、金銘石刻、竹木簡牘等。文獻的載體也多種多樣,有皮張、石崖、石碑、鼎、貝葉等實物。吐蕃以后的藏文典籍,主要是伴隨藏傳佛教的發(fā)展和各個教派的形成而產生的大量的著作,是藏文典籍的主要組成部分。

學者日吉措以載體為標準,對藏文文獻進行認真梳理,在時間段的劃分上更加細化,對藏文文獻做了科學分類:①公元6世紀以前,為上古時期的藏文文獻。這個時期主要以巖石、羊胛骨頭和彩陶、木板、羊皮等作為文獻的載體;②公元7~9世紀,為中古時期的藏文文獻。這個時期將竹木、鐘、寺廟的墻壁、紙張等作為文獻的主要載體,產生大量的簡牘、鐘銘、壁畫、藏紙、手寫卷等文獻類型;③公元9~13世紀,為近古時期的藏文文獻。隨著造紙和印刷技術的發(fā)展,木刻印刷技術得以蓬勃發(fā)展,西藏在這個時期陸續(xù)建造了規(guī)模不一的印經院,推動了藏族文化的空前傳播和發(fā)展;④公元13—20世紀以來,為近現代時期的藏文文獻。為了彌補紙質文獻傳遞、查閱和密度存儲的不便,相繼出現記錄在膠片、磁帶和光盤數據庫等載體中的文獻類型。

筆者在學習借鑒專家學者關于藏文古籍文獻分類意見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歸納,為便于藏文文獻收集工作的開展與操作,認為藏文文獻按時間和年代可粗分為3種類型,即吐蕃古藏文文獻、吐蕃以后的藏文典籍、近現代藏文文獻(13~20世紀中期以來的藏文文獻),前兩類屬于藏文古籍文獻。各個時期的文獻,無論以何種載體形式出現,都是收集的對象,在后續(xù)的整理開發(fā)工作中再進行著錄和分類等加工工作,這樣可使藏文文獻收集工作盡可能的完整全面,使整理開發(fā)工作更加系統(tǒng)有序。

1.2 按內容劃分

藏文古籍文獻內容豐富浩繁,內涵博大精深。學者阿來從內容上對藏文文獻的類型做了細致的劃分,有①敦煌古藏文文獻,包括會盟、頒賞、述德、祈愿等內容;②藏文《大藏經》等佛教典籍,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③教派史志等藏傳佛教文化典籍,包括宗教歷史和寺院志等內容;④《吐蕃王統(tǒng)世系明鑒》等政史著作,包括王統(tǒng)世系、家族史和人物傳記等內容,如著名的《西藏王統(tǒng)記》、《賢者喜宴》等;⑤《薩迦五祖全集》等文集類著作,是藏文典籍中的精華,內容除關于宗教的著述以外,還有很多關于因明學、傳記、歷史、詩歌、語言文字、醫(yī)藥、天文歷算、工藝、音樂、繪畫、雕塑、地理、書翰等各方面的論述;⑥詩歌,包括宣傳、頌揚佛理的“道歌”(如《米拉日巴道歌》)、“格言詩”(如《薩迦格言》)、藏族長篇英雄史詩(如《格薩爾王傳》)等內容;⑦《四部醫(yī)典》等科學著作,包括藏醫(yī)藥學和天文歷算等內容,如宇妥·云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yī)典》等;⑧《文成公主》等藏戲文獻,如《文成公主》、《朗薩姑娘》等八大藏戲;⑨《三十頌》等語言文字著作,如吞彌·桑布扎等著的《藏文文法口訣》。⑩《繪畫度量衡》等藝術著作,包括壁畫、唐卡(卷軸畫)、木版畫和堆繡等內容[引。由此可見,藏文古籍文獻對于世人正確認識藏民族文化、西藏發(fā)展歷史和社會變遷有著巨大的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是值得我們永遠珍藏的無價之寶。

1.3 藏文文獻的特點

藏文文獻因其不同的類型,具有不同的特點。學者包和平對民族古籍文獻的特點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認為民族古籍文獻首先在收藏分布上呈現散布性的特點,分布范圍廣泛;其次在文獻傳遞上有著局限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讀者面狹窄和印刷數量少等方面,導致文獻宣傳和推廣的難度很大;第三是民族古籍文獻有著老化慢、生命力強的特點,這是由文獻所具有的綜合作用決定的。這些特殊的屬性,決定了藏文文獻的收集和開發(fā)工作難度之大和意義之重大。

建國以后的藏文文獻,隨著印刷出版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相對于藏文古籍文獻,其出版量逐漸增大,收藏者也越來越多,收藏量逐步增加,使文獻收集工作的難度有所降低。2藏文文獻的分布與收藏

除了被盜運和遺失到國外的藏文古籍文獻,現存于國內的藏文古籍文獻,據1991年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國內約有藏文檔案文書300萬卷,藏文古籍60萬函,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內蒙古和遼寧等地,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西藏地區(qū)。這些分布在各地的文獻,大部分集中在佛教寺院中。其中,西藏各寺收藏總數約為50萬函上下。此外,還有部分文獻收藏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高校圖書館、各級研究機構圖書館或資料室、檔案館等處,私人收藏也有一些。endprint

建國以后的藏文文獻,隨著出版社的增多和出版量的增加,以及出版發(fā)行工作的日漸規(guī)范,使收藏單位的購買收藏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開展。這一點在公共圖書館、高等學校圖書館、研究機構圖書館或資料室、檔案館等部門表現較為明顯,藏文文獻的收藏工作成效顯著,對于解放后出版的藏文文獻有著較為系統(tǒng)的收藏。目前,國內主要有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出版藏文文種圖書的出版社,為藏文文獻的規(guī)范化出版發(fā)行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

3 藏文文獻收集的具體措施

隨著社會信息需求的多樣化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在圖書館界的廣泛應用,藏文文獻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藏文文獻的收集與保護開發(fā)工作日益為圖書館界所重視。民族高校圖書館也不甘落后,將藏文文獻的收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工作列為工作重點。但是,如果將藏文文獻數據的收集工作僅僅局限在電子資源、數字資源和網絡資源范圍內,那么所收集到藏文文獻將是較為片面和不準確的,勢必會遺漏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獻,因為大部分藏文古籍文獻仍是以原始形態(tài)存在,有些古籍文獻甚至還沉睡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并未進行數字化制作工作,并未形成數字文獻或網絡文獻。因此,應在藏區(qū)范圍內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各級地方文化部門和文物保護部門、民間個人進行廣泛的走訪和調查,盡可能收集全面詳實的藏文文獻,進而對所收集的藏文文獻進行數字化加工,建立藏文文獻數據庫,構建科學系統(tǒng)的藏文文獻數字服務體系。

3.1 認真調查,確定藏文文獻收集范圍

(1)以文獻的內容、載體、語種等因素確定收集的標準和范圍,只要是有關藏族居住地區(qū)、藏民族文化知識、藏民族語言文字記錄的一切文獻和實物,均可列入藏文文獻的收藏范圍。

(2)確定文獻分布、收集的地域范圍。工作人員應深入民間、寺廟、古舊書店、各類書攤等場所廣泛探訪、搜集民族古籍,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確定藏文文獻的收集范圍,以使文獻收集工作能夠集中專業(yè)力量,有的放矢,高效率的工作。

西藏已初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自治區(qū)古籍保護中心為基礎、民間積極參與的四類古籍普查保護網絡體系,即各地市、縣至各收藏單位(寺廟)古籍普查保護網絡體系;區(qū)直各重點收藏單位古籍普查保護網絡體系,包括各級各類圖書館、西藏博物館、羅布林卡管理處和政協(xié)等收藏單位;三大重點收藏單位古籍普查保護網絡體系(布達拉宮、哲蚌寺、薩迦寺);個人收藏古籍普查保護網絡體系。近年來,西藏自治區(qū)古籍普查保護工作收到顯著成效,如:已完成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重點古籍收集單位的申報工作,共申報225函珍貴古籍和4家古籍收藏單位;西藏自治區(qū)有關部門對拉薩市政協(xié)所藏82函歷史文獻進行了詳細的登記造冊;阿里地區(qū)全面完成首次全地區(qū)范圍的古籍普查工作,共登記2 300多函;西藏自治區(qū)投資60多萬元征集了170多部珍貴古籍,協(xié)助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完成了藏文古籍普查平臺軟件的研發(fā)工作;《西藏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出版工作已進入尾聲等等,為藏文古籍普查收藏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3.2 整理建檔,編制藏文文獻目錄和缺藏目錄

首先,要注重基礎工作的落實,為文獻收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在確定收藏范圍的基礎上,摸清家底,編制科學完善的藏文文獻收藏目錄,力爭編輯制作的目錄能夠體現準確和完整的藏文文獻信息,并將其進行數字化處理,形成數字資料,例如Word、Excel格式的數據文件,在沒有網絡支持的環(huán)境也能正常使用,便于攜帶和查重核實使用。其次,要注重缺藏藏文文獻目錄的編制。通過對藏文文獻收藏目錄的梳理,針對已知的缺藏文獻,編制缺藏文獻目錄,有效地進行查漏補缺工作,為藏文文獻的收集和補充工作提供重要依據,節(jié)約文獻的查重時間,避免在藏文文獻收集過程中的重復性工作,確保文獻收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學者包和平和王學艷,對我國的民族文獻書目控制工作做了全面總結,系統(tǒng)闡述了藏文文獻書目控制工作的發(fā)展情況,將我國民族文獻書目控制工作劃分為由建國后的發(fā)展起步和逐步走向成熟發(fā)展的兩個階段。認為民族古籍的書目控制主要有3個途徑,一是全國性書目控制;二是地區(qū)性書目控制;三是館藏書目控制。

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肅5省區(qū)組成藏文古籍協(xié)作小組,從1997年9月開始著手編纂《全國藏文古籍聯(lián)合目錄》,計劃1997-2001年完成藏文古籍的普查和簡目編寫工作,在2007年全部完成《全國藏文古籍聯(lián)合目錄》。新中國成立后最先編印的一部大型館藏古籍目錄是1959年編印的《拉卜楞寺總書目》(油印本),1985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書名改為《藏文典籍要目(藏文)》,這是一部關于拉卜楞寺公私藏書的聯(lián)合目錄,收入了178位大師的近萬部著作,這是藏文目錄中記錄最詳細的一部。中國民族圖書館編輯的《藏文典籍目錄:文集類子目》共3冊,1984年7月、1989年12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上冊和中冊,下冊于1997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該目錄收錄了中國民族圖書館館藏180余家文集的要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與《藏文典籍目錄》相對應的文集類目錄是1995年12月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的《德格印經院目錄大全》,該目錄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編譯局和德格印經院聯(lián)合編纂,是一部集書目與資料為一體的大型工具書。

3.3 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文獻呈繳制度

1979年4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出版局頒布“關于征集圖書、雜志、報紙樣本的辦法”,為保存我國出版物,要求凡出版社、雜志社和報社編輯、出版的各種圖書、雜志、報紙,均應在出版物出版后即向國家出版事業(yè)管理局、版本圖書館(包括二庫)及北京圖書館繳送出版物樣本,并對圖書的不同版次、印次的呈繳制度作出明確規(guī)定[引。2001年12月25日頒布、2002年2月1日實施的國務院令第343號(《出版管理條例》)、第341號(《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分別對出版物(包括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音像制品的呈繳與處罰制度作了明確規(guī)定。督促各地區(qū)的各級民族文獻出版單位和電子數據商定期、保質保量地將其出版、制作的公開和非公開的紙質文獻和數字文獻等各類文獻資料,無償向圖書館等相關部門繳送樣本和電子數據,確保文獻收集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是保證圖書館系統(tǒng)有效收集和完整保存民族文獻的有力舉措。endprint

4 藏文文獻的數字化開發(fā)

藏文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立藏文古籍和現當代藏文文獻數據庫,有效實現對原始藏文文獻的保護,特別是對于紙質脆弱的藏文古籍、貝葉經等珍貴文獻,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既能有效發(fā)揮藏文古籍的文獻價值,又能很好避免因反復使用而造成的人為損害,最大限度的減低自然損害的程度。讀者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通過藏文文獻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和使用,極大的提高了藏文文獻的利用率。

4.1 藏文文獻著錄工作規(guī)范化

藏文文獻著錄工作規(guī)范化是藏文文獻數字化的首要前提,即利用圖書編目系統(tǒng),由編目工作人員通過鍵盤逐字逐句將圖書的相關信息輸入系統(tǒng)的方法。這種做法的效率較低,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但是建成后會為文獻的檢索帶來極大的便利。針對藏文文獻收集工作的具體情況,如果是對已收藏的藏文文獻進行數據錄入,是較為可行的辦法。對于藏文文獻的外出采集、收集工作,文獻著錄就無法實現了,只能通過書目數據信息為文獻查重提供參考依據。

藏文文獻著錄工作主要依據《中國圖書分類法》進行分類,根據《漢語主題詞表》提取主題詞。雖然藏文文獻著錄工作大多依據《中國圖書分類法》和《漢語主題詞表》的標準執(zhí)行,但是由于藏文文獻與漢語文獻的不同,存在分類不貼切,主題詞標引不太準確等問題,各單位的著錄工作有著不同的標準和做法,包括一些寺院在內的各藏文文獻收藏單位的文獻數據庫大多是自建自用,相互間的溝通較少,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差異。因此,亟須改變全國范圍內沒有統(tǒng)一著錄和分類標準的現狀,應進一步統(tǒng)一標準,在細節(jié)上做到科學規(guī)范,實施步調一致,為藏文文獻著錄和分類工作的規(guī)范統(tǒng)一和文獻數據的共建,為創(chuàng)建藏文文獻數據庫系統(tǒng)、實現文獻資源共享奠定基礎。

4.2 藏文古籍文獻的修復工作

藏文古籍文獻由于歷史悠久,收藏年代久遠,普遍存在不宜搬動、易破損的現象,很多藏文古籍文獻已有破損情況,所以藏文古籍文獻的修復工作是一項極為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學者李萬梅認為對藏文古籍文獻進行修復,是對藏文古籍文獻進行科學保護與搶救工作的重點。各收藏單位應有計劃地對館藏破損藏文古籍文獻進行修復,要特別重視是對一些孤本和瀕危古籍的修復工作。修復工作是一項非常細致而科學的技術性工作,對所做的工作一定要求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并要將修復工序進行翔實登記,建立修復檔案。在修復過程中,要不斷摸索和改進修復技術,對已經破損的藏文古籍文獻,采用傳統(tǒng)修裱技法和現代修復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加以修復,防止藏文古籍文獻的紙張發(fā)生進一步的損壞。

寺院是藏文古籍的重要收藏地,將寺院納入到古籍整理修復工作之中,對藏文古籍修復保護工作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色拉寺、大昭寺作為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收藏有大量關于宗教、歷史、醫(yī)藥等方面的古籍。部分古籍由于成書歷史久遠,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早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僧人就開始對寺藏古籍進行保護整理,但由于資金、技術的局限,修復工作進展緩慢。2006年,由色拉寺、大昭寺共同出資組建“色昭佛教古籍經典收集整理印經室”,使古籍保護整理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將從寺廟或者民間收集來的藏文古籍,首先進行破損修復,清除書頁上的灰塵和雜質,然后進行掃描,打印成副本,最后由打字員把古籍內容錄入電腦,經過審校后,采用現代圖書印刷技術,出版成冊。這項工作已先后出版328部古籍經典。使藏文古籍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4.3 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

藏文信息處理,首先應解決語言信息處理的技術問題,包括機器翻譯、信息檢索、信息提取、文本校對、文本生成、文本分類、自動摘要以及文字識別和語音識別等應用領域。我國已在2006年5月之前完成《藏文信息技術專用術語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制定,這樣就能夠使用我國制定的國家標準,名正言順地要求微軟在其新的產品中準確、完整地支持我國的藏文。學者徐麗華認為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應采用統(tǒng)一的藏文數字化軟件和格式,如國際標準編碼ISO-IEC 10646(GB 13000/Unieode),這個標準是國際標準公認的的標準,在字型、程序語言、輸入法、編輯器、瀏覽器及數據庫管理等方面都獲得支持,容納數十種世界上最復雜的文字,其中包括繁簡體中文和藏文。我國的漢文古籍專家也一直呼吁漢文古籍數字化工作采用該國際標準編碼,所以藏文文獻數字化工作使用該國際標準編碼應該是較為科學的做法。漢、藏古籍專家認同的國際標準編碼,為藏文文獻數據庫與國內外藏文文獻數據庫的建設標準的統(tǒng)一,實現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創(chuàng)造了技術條件。

4.4 掃描、縮微復制技術

針對藏文文獻的文字、載體形態(tài)等方面的特殊性,要實現藏文文獻的數字化,掃描技術和縮微復制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為藏文文獻的數字化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使珍貴的原始藏文文獻在得到充分應用,最大限度發(fā)揮史料價值的同時,避免受到再次損害,得到妥善的保護和收藏。

掃描技術是藏文古籍數字化工作中廣泛應用的技術之一,即光學字符識別(OCR)掃描輸入的方法。掃描技術的使用,有著資金投入較少、技術易于學習和掌握、見效快的優(yōu)勢,是一個較為快捷高效、能夠如實反映藏文文獻真實內容的途徑。但是掃描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因掃描儀器的尺寸規(guī)格限制,由于藏文古籍多為梵夾裝,外形為長而窄的條狀頁面,為掃描儀的掃描和掃描文件的識別等方面帶來諸多不便。

縮微復制法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對藏文古籍文獻的全文進行數碼拍攝、縮微復制、電子掃描等技術處理,使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形成完整的數字信息,將藏文古籍文獻轉換為數字數據,使文獻內容得以充分的呈現。讀者可以通過網絡系統(tǒng)進行檢索,獲取文獻的信息。

4.5 建立藏文文獻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

建立藏文文獻數據庫,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工作方式是不行的,應創(chuàng)建藏文文獻數據共建共享組織,吸納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及地方文化部門,將各自收藏的藏文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將資源科學整合,組建可共享的藏文文獻數據庫。文獻原件依舊由原單位收藏。共享組織的成員,在貢獻收藏文獻資源的同時,享有使用其他成員單位的文獻資源的權利。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藏以致用、資源共享的宗旨,有效發(fā)揮文獻的價值,為藏學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文獻資源保障。學者包和平認為民族文獻數據庫建設可建成4種形式,即書目數據庫、提要數據庫、全文數據庫、混合數據庫,根據用戶不同的文獻需要,設置不同的檢索路徑,以滿足用戶不同的文獻檢索需要。

5 結語

藏文古籍文獻是藏族千百年來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巨大的文物史料價值和文化學術價值。藏文古籍在民族高校的教學科研中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強收集、開發(fā)與保護藏文古籍,實現資源共享,對于研究和弘揚藏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

猜你喜歡
收集開發(fā)
城市規(guī)劃檔案的收集與利用策略分析
巧用物理“秘籍”,幫助學生練功
淺論非法證據排除
網絡犯罪中電子證據的收集及保全分析
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歷史圖片的開發(fā)及實際應用
河南方言文化資源的保護及其開發(fā)利用的研究
遵義紅色旅游開發(fā)對策研究
單片機在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和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