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新文化運動百年價值重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5-02-12 08:24:24葉祝弟
天府新論 2015年5期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教授文化

葉祝弟 阮 凱

2015年是新文化運動100周年,這既是中國文化從震蕩走向自省的百年,也是價值重估、觀念重構(gòu)的百年。為了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2015年6月19—21日, 《探索與爭鳴》編輯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上海東方青年學社等單位在上海聯(lián)合舉行“新文化運動百年價值重估”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瑞典、中國臺灣、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的180多位知名學者,圍繞“新文化運動價值重估”、“儒學轉(zhuǎn)型與新文化運動”、“‘啟蒙’的百年流變”、“新文化運動反傳統(tǒng)主義與激進主義反思”、“學衡派與文化保守主義”、“新文化運動中的世界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學、啟蒙與現(xiàn)代性問題反思”、 “中西文化融合與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與公共理性”等主題進行了深度的討論和研究,會議取得豐碩的成果。

新文化運動百年價值重估

與會學者認為,100年來,新文化運動之所以值得一代代學人不斷與之對話、交流,不斷賦予其時代的意義,就在于五四新文化是100年來砥礪中國之思想和學問的最好的“磨刀石”,它為反思時代問題提供了最佳的窗口。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認為,作為后來者,我們必須跟諸如“五四”(包括思想學說、文化潮流、政治運作等)這樣的關鍵時刻、關鍵人物、關鍵學說,保持不斷的對話關系。這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操練”,也是走向心靈成熟的必由之路。在這個意義上,“五四”之于我輩,既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既是學術,更是精神。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中國國力雖漸鼎盛,但我們依然面臨百年先賢曾面臨的問題,那就是中國想要繼續(xù)前行,必須走出思想迷障,以期從時而光榮、時而虛妄的歷史蹉跎中,提純出真正值得為之神往的價值共識。經(jīng)過兩天半的討論,與會學者認為,100年后,回眸這場給中國人帶來深遠影響的新文化運動,有三個值得仔細辨析和聚焦的維度:其一,回到歷史現(xiàn)場,尤其是放置于新文化運動前后二十年的歷史語境中,重新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復雜面相;其二,在科學與民主兩大主潮之上抑或之外,重估新文化運動的遺產(chǎn);其三,打通中西,融合古今,直面今日中國文化現(xiàn)實,重構(gòu)21世紀的中國思想文化圖譜。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杜維明教授在主旨演講中,對本次大會的主題作了深入的闡發(fā)。他認為,如果說“化現(xiàn)代”意味著我們對于現(xiàn)代性已經(jīng)開展出來了一些價值以及它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反思,多多少少也意味著我們對未來文化走向有一些期待和意愿?!盎F(xiàn)代”基本上是對現(xiàn)代性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的深化,同時,又是對啟蒙以來以當今西方所代表的現(xiàn)代性做一個比較同情的了解和批判的認識,這個過渡是非常艱難的。我們要在追尋一個新的認同和適應現(xiàn)代興起的各種思潮之中找到一個平衡。清華大學歷史系秦暉教授并不認可“五四”反對儒家的說法。他認為,“‘五四’提倡民主和科學”的說法也并不確切。科學姑且不論,民主共和早在五四運動之前大家都知道了,只不過那個時候的民主共和經(jīng)常與儒家反對“秦制”合在一起,講得簡單一點,就是用“天下為公”反對“天下為家”。實際上就是反對中國秦始皇以來的專制制度,或者叫“儒表法里”的制度。那個時候的啟蒙是沖著“法里”,并不是沖著“儒表”的。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任劍濤教授認為,中國不僅沒有建構(gòu)完整意義上的現(xiàn)代文化,而且新文化本身獲得的認同程度也不比百年前高。新文化運動的三個支點,白話文運動收效顯著,似成主流。但著力限制權(quán)力的民主與追求精確知識的科學,明顯沒有成為主流。新文化運動沒有收獲它預期的成功,但新文化運動也沒有因后來走向社會運動與政治革命,而喪失它重回現(xiàn)代文化軌道的契機。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的中國交匯中,由于新文化運動切中了中國文化的基因缺陷,而具有了超出它當時與傳統(tǒng)對立立論的跨時代意義。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許紀霖教授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明自覺運動,陳獨秀、胡適這些激烈反傳統(tǒng)主義者相信西方文明代表了人類普遍的歷史,中國自不能例外,區(qū)別僅僅在于:普世的人類文明究竟是法蘭西文明 (陳獨秀)還是英美文明 (胡適)?而李大釗、杜亞泉則將人類的普世文明寄托于中西調(diào)和之后的“第三種文明”,梁漱溟更是為中西印文明描繪了一幅普遍的歷史演化圖景。無論他們的觀點有多么大的差異,卻共享了一個文明自覺的立場,“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深受傳統(tǒng)的天下主義和近代的普遍進化論影響,都從人類演化的普世歷史定位中國未來的文化,確定中國文化在普世文明中的獨特價值。“五四”的知識分子很難想象有一個脫嵌了世界普遍歷史的中國文化主體,認為中國文化的主體內(nèi)在于世界的普遍文明之中。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羅多弼教授指出,在文化發(fā)展中,鐘擺的擺動經(jīng)常太過激烈。中國文壇和學術界現(xiàn)在面臨的一個危險就是,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一直到改革開放,太極端的反傳統(tǒng)的意識都曾風靡一時,現(xiàn)在我們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生吞活剝地接受傳統(tǒng)文化而過分地批判西方文化。我們應該冷靜地、批評性地看待中外文化傳統(tǒng),取精去糟。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汪榮祖教授指出,歷來論及新文化運動偏向激進一派,將溫和派視之為保守與落伍而忽視之。屆此新文化運動百年之際,激情過后,回顧與反思,理當重新檢視以新人文主義為旗幟的南方新文化運動。以北大教授與《新青年》雜志作者群為主角,影響深遠。然而,以《學衡》為論壇的南雍諸公,卻被認定為反新文化的守舊派,隨著白駒過隙,幾被遺忘。所謂“新文化”,主要來自西方,然西方文化內(nèi)容豐富,種類不一,固不能以某一西方文化為新文化,而以另一西方文化批評或反對此一新文化為反對新文化。

與會學者對新文化的核心精神與核心價值也做了深入討論和價值重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高旭教授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倫理道德 (善惡)的價值革命與審美觀念 (美丑)的文學革命,它顛覆了合群的倫理本位而推崇自由的個人本位,試圖通過價值革命與文學革命為民主政治與科學的發(fā)展掃清道路,進而使中華民族走上強國之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方維規(guī)教授認為,新文化運動對20世紀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歷史走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它的評價,在這100年中雖時續(xù)時斷,卻時常成為討論的焦點。褒之者頌揚它的啟蒙意義,它的民主和科學大旗;貶之者針砭它的反傳統(tǒng)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以及由此帶來的“惡果”。新近的研究,并未顛覆啟蒙與救亡的宏觀框架。新文化運動不是孤立現(xiàn)象,只有觀照當時守舊、復古等對立語境,尤其是民國初年政治危機中的復古思潮,才能更好地理解激進派的極端思想。

探索新文化研究新范式

對于新文化運動中的學衡派研究,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沈衛(wèi)威教授認為,應通過研究各方面史料,回到歷史語境,進入其歷史深處,還原其本相,喚起歷史記憶。他認為,通過學衡派代表人物立言的報刊和文本,輔以日記、書信佐證,是接近其語境、喚起記憶的最好辦法。編年史的最大益處在于它告誡后人歷史既不可假設,也不可超越,更無法遺忘。北京大學哲學系何懷宏教授則以青年與政治為研究核心對新文化運動進行新的闡發(fā),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新文化運動實際上也是青年運動。這不僅見于以《新青年》為主體的刊物,也見于全國各地風起云涌的青年社團。新文化運動有著寶貴的文學激情和生命活力,也有深刻的政治意蘊,甚至就在對單純文化、文學內(nèi)容的運動和倡導方面,其后也有深深的政治的刺激和對理想政治的向往。這是和西方近代的文藝復興運動很不一樣的地方。而最后的結(jié)果也是政治引領文化,而非文化引領政治或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夏中義教授以對著名學者王元化的思想發(fā)展史研究入手,認為王元化先生是中國文化托命之人,因為在中國學界,只有他才能既從激進主義的世界思想史源頭,又從激進主義的政倫人格終端,這兩方面給國人以巨大啟示。王元化先生讓我們看得很清楚,“五四”以來,什么東西才值得珍惜,比如民主、科學、自由值得珍惜。王元化先生又提醒國人,給現(xiàn)代中國文化帶來了巨大轉(zhuǎn)型的五四思潮本身,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比如陳獨秀面對杜亞泉時所張揚的那種文化強勢,只希冀他人說話應科學而民主,卻不自律自己說話也宜科學而民主,這絕不是好東西。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王家范教授指出,新文化運動研究不應局限于談牽動中國社會變動走向的大局性題目,談大思想、大人物、大趨勢。這樣一個全國性的運動,這樣一種驚天動地的新思潮,除大城市外,對于中國大多數(shù)基層民眾,廣大鄉(xiāng)村和市鎮(zhèn)的人群,究竟產(chǎn)生過多大的影響?這類研究還比較少見。他從研究江南陳墓地區(qū)朱文熊、朱文清經(jīng)歷這樣的具體案例出發(fā),認為,新文化史的研究雖然離不開個案,但是否應該把個案的數(shù)量和關注面擴展,再多擴展點,把相關的背景研究得更豐富些,更全面些?或許,我們因此也就可能糾正某些不應有的錯覺或成見,使之更加接近真實。北京大學中文系夏曉虹教授考察了“五四”前后梁啟超講學路徑的變動,認為1920年歐游歸來后,梁啟超的講學路徑發(fā)生顯著變化,以“文獻的學問”與“德性的學問”并舉,分別倚重西方科學方法和儒家人生哲學。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孫向晨教授以個體主義與家庭主義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他認為,《新青年》雜志最早提出了關于“個體”與“家庭”之間的論爭,這一爭論在今天依然有重要意義。獨立自主的個體之于現(xiàn)代社會的奠基性意義在那時就已明了,但100年過去了,這一原則的實現(xiàn)依然在路上。今天,我們也需要在確立“個體主義”的基礎上,來建構(gòu)一個穩(wěn)健的、完整的現(xiàn)代社會。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幢仨氈匾曋袊幕瘋鹘y(tǒng)的“家”的核心價值的原因所在,我們需要另一命題“家庭主義”,以使個體性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新文化運動以后,“個體”曾經(jīng)張揚,卻沒有真正確立其現(xiàn)代性的原則;放棄了“家庭”的價值觀念后,卻沒有其他真正可以補救的價值觀念。這直接導致了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一系列的價值失范。新文化運動百年后,是時候正視“個體”與“家庭”這雙重命題了。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張光芒教授對于人性話語的百年流變進行了深入考察,為新文化運動價值重估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他指出,一方面,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初所倡導的文化理想的概念載體,像科學、民主、自由、啟蒙、人生、人性等等,突然失去了內(nèi)涵與外延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甚至完全退化為一種所指游移的能指符號;而另一方面,我們尚未找到更有效的理論概念來闡釋新文化運動的相關話題,而只能仍然艱難地使用著它。在此前提下,回到概念的生產(chǎn)過程,找到其發(fā)生學意義上的源頭,即回到話語本身,庶幾是有效的方法和視角。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陳建華教授提出,“周邊”是一種力圖回到歷史的解讀策略,即從印刷傳播的角度來看與《新青年》同時的一些報刊雜志,通過不同文學或文化思想的參差和對照,或許能顯出一個更為全面而真切的“中國”。從周邊看中國,以中國為中心;從周邊看《新青年》,則以《新青年》為中心。這里的“中心”有兩層意思:一是長期以來在《新青年》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策源地,并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這并無疑問,至今我們多少生活在其陰影之中。第二層意思是,這“中心”是長期以來被政治機制“正典”化而建構(gòu)起來的,而這一點成為本文反思的中心議題。

復旦大學中文系郜元寶教授試圖在新文化運動中,找出在“德、賽兩先生”之外更為“本源”的問題。他提出,“德、賽兩先生”在現(xiàn)代中國諸問題和諸價值中并非具有壓倒一切的優(yōu)先地位和不容置疑的合法性,恰恰因為獨尊“德、賽兩先生”而不及其余,反倒誤會了“德、賽兩先生”在西方文明進程中應有的位置和真正的內(nèi)涵。魯迅的“本根”即“神思”的思想,能為我們避免獨尊“德、賽兩先生”提供有益的啟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寶明教授深入地考察了《新青年》的雜志經(jīng)營運作,認為其不但具有“物質(zhì)股份制”的成分,而且灌注著生氣淋漓的“精神股份制”神采,由此也才成就了因為同仁所以輝煌的“金字招牌”—— 《新青年》。在 “公同擔任”的《新青年》編輯部里,“精神股份制”下的啟蒙運作規(guī)則使得雜志同仁在現(xiàn)代性發(fā)展問題上各自的思想也得到淋漓盡致的演繹,從而形成了思想史上難得的學說爭鳴、思想互補的局面。

儒學轉(zhuǎn)型與新文化運動

面對百年來中國之處境、儒學之困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秋風教授認為,今日中國被置于全新的全球性生存空間中,西學大規(guī)模涌入,其規(guī)模比佛教、佛學更大。儒學不能不對此作出回應。而宋明以來的學術傳統(tǒng)完全中絕,因而沒有精神負擔,反而可以展開思想和學術的創(chuàng)造。而過去一百年來先賢的探索,至少有助于排除小道,找到儒學重建、進而找到中國重建良好秩序之大道?;貞敶袊鴨栴},需要新經(jīng)學,需要重新闡明大義。在闡明過程中,必須將西學涵攝于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鄧曉芒教授從自己的哲學觀和自我反思入手,首先承認自己是儒家,也就是一個批判儒家的儒家,或一個具有自我批判意識的儒家。他認為,這一明確的定位是對中國知識分子和儒家關系的一個關鍵性的推進。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似乎沒有一個啟蒙知識分子對自己的反傳統(tǒng)作過如此定位,他們的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打倒孔家店,或者讓自己脫離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迎接“西化”的洗禮。

浙江大學國際文化學系高力克教授從研究現(xiàn)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賀麟的思想入手,指出,新文化運動是促進儒家思想新開展的一大轉(zhuǎn)機,其最大貢獻是掃除儒家僵化和腐化的成分。西學的大規(guī)模輸入,則給了儒家思想一個吸收、融會、轉(zhuǎn)化西洋文化而得以復興的契機。儒學的新開展,是一個“吸收西洋文化,儒化西洋文化”的過程。中國的民主化,應超越18世紀西方的消極民主,而采行中國化的“儒家的民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赟教授認為,今日強調(diào)中國問題,其實是在人的問題與文的問題之間做一個選擇,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何者為優(yōu)先性的選擇。文的復興并不意味著人的問題就解決了。當然,文不能復興,人的問題并不能徹底解決。因此,中國問題不僅僅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道統(tǒng)的復興問題,但中國問題的最終解決則必然是中國道統(tǒng)的復興。如果儒學不能應對中國內(nèi)外的種種問題與重重危機,不能實質(zhì)地參與當下與未來問題的解決,那么,這樣的儒學其實是沒有任何生命力的。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方朝暉教授指出,過去數(shù)千年來,中國文化建立在這樣三個預設之上,即此岸取向、關系本位和團體主義。這三個“預設”也可稱為一種“文化無意識”、“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種“微觀政治學”,即數(shù)千年來中國文化中有效的整合方式和價值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德性權(quán)威、禮大于法和三綱五常等。由此也可發(fā)現(xiàn),今天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及制度模式雖已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既然新文化運動沒有顛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則說明未來中國文化中的秩序問題,即權(quán)威、制度及價值建設的方向,應當從中國過去的歷史傳統(tǒng)特別是充滿了深厚自由精神的儒家傳統(tǒng)中來尋找。上海大學哲學系朱承教授認為,新文化運動質(zhì)疑并否定了儒學作為現(xiàn)代社會時代精神的合理性,帶來儒學命運的巨大轉(zhuǎn)折。當代大陸新儒學往往多從政治角度思考儒學的復興,而作為古典中國之時代精神的儒學,在自身發(fā)展中形成了多重維度的傳統(tǒng),不能簡單地只從政治角度予以發(fā)揮,應予多元考量。面對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既要全面認識儒家的多維傳統(tǒng),也要接受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自由等現(xiàn)代性精神。在古今兩種傳統(tǒng)匯合的基礎上,一方面用現(xiàn)代性精神推進儒家傳統(tǒng)的改造與賡續(xù),一方面要積極地發(fā)揮儒家傳統(tǒng)的多維價值。

北京大學干春松教授認為,民國之后的政治發(fā)展,在共和的口號下,我們存在過兩種不同的國家形態(tài)和政治模式。康有為在《共和平議》中所關注的問題及所面臨的困境,似乎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涤袨閷埠偷膽n慮似乎也沒有失效。如何建立起國家的凝聚力?如何看待政府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國家的目標和個人權(quán)利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在國家符號層面,我們依然會考慮孔教和信仰的問題,因為價值真空導致了道德危機;在是否需要強力政府面前,我們一方面疾呼需要對外強硬,但又批評政府在經(jīng)濟目標面前對于民眾利益的漠視;而對于中國發(fā)展道路的總結(jié),似乎又在告訴我們,我們并不是美國、法國以及任何其他國家的簡單模仿者。在這些問題面前,我們總是揮不去康有為的身影。即使他的回答是如此的自相矛盾甚至可笑,他的關切:如何建設一個具有歷史延續(xù)性的統(tǒng)一國家、如何找到一條中國獨特的發(fā)展道路,依然不斷以不同的方式體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思想論爭中。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陳衛(wèi)平教授提出了“‘五四’的文化轉(zhuǎn)型:全盤反傳統(tǒng)還是中西合流”重要這一命題,他認為,從“新學”到新文化運動,“五四”無疑是近代文化轉(zhuǎn)型的繼續(xù),而這繼續(xù)意味著近代中西合流達到了新階段?!拔逅摹睙o疑是近代文化轉(zhuǎn)型的繼續(xù),而這繼續(xù)意味著近代中西合流達到了新階段。合流并非只是兩者不期而至的會面,而是意味著本來源自西方的思想與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獲得了新的形態(tài)?!拔逅摹币院笾袊挛幕l(fā)展的歷史證明:這一轉(zhuǎn)型決非全盤反傳統(tǒng),其成果是中西合流的結(jié)晶品。

新文化運動與中國文化的未來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王寧教授認為,我們在紀念新文化運動百年時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回顧歷史,而是要在反思人文主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發(fā)掘其在當下的意義。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中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僅可以大談人文主義,而且也應當弘揚一種與人文主義相結(jié)合的世界主義。世界主義是人文主義的最高階段,它無論是在現(xiàn)在以及不遠的將來都應該朝著一個多元方向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楊揚教授從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白璧德,反思了百年來的新文化運動。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白璧德“人文主義”理論以社會思潮的方式進入中國,而后在新文化運動的打壓下,邊緣化為供少數(shù)研究者研究的對象。很長時間里,它像一粒精神種子,埋藏在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土壤中。終于到了1980年代,它又破土而出,重新綻放。與白璧德以及“學衡派”相關的歷史材料還有待清理。匆忙判定他們?yōu)椤笆嘏f派”、新文化運動的“反對黨”或是“現(xiàn)代文化保守主義”,都還嫌早。今天談論白璧德的“人文主義”以及“學衡派”的價值理想,是要重新思考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問題,給出種種可能的選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歐陽哲生教授指出,中國新文化之“新”首先表現(xiàn)在輸入外來“新”的文化,然后才是傳統(tǒng)文化受此影響開始自我更新、推陳出新。如果說,未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中國文化將在世界大放光彩,那也是建立在中西結(jié)合基礎上的新文化在世界占住了重要地位,絕不可能是排他性的單一文化或古典文化的復活。新文化運動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結(jié)合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一種新文化。將新文化運動史論域移向中西文化關系,必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中西文化關系的理解,促進中西文化之間的貫通、融匯。美國維思里安大學歷史和東亞系舒衡哲教授認為,對理性和科學的過度追求造成的結(jié)果,需要我們超越光芒耀眼的“啟蒙”去重新評估“啟蒙”,同時,如果我們試圖為后代拯救啟蒙的遺產(chǎn),需要批判的精神和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精神。唯有超越理性的傲慢,在全球范圍內(nèi)展開對話,以期讓彌漫著思想的專制、獨裁和陳習陋規(guī)的世界重煥生機。在此,中國啟蒙運動時期的一些詞匯或許可以開啟一條思考之路,從而對人類智慧力量至上的盲目信仰中有所“覺悟”。

對于新文化運動與中國未來的公共理性建設,與會學者也作了深入探討。美國加州圣瑪利學院英文系徐賁教授以梁啟超的論辯風格為切入口,認為公共知識分子經(jīng)常運用大眾傳媒論辯而不是學術討論的寫作方式,它更接近于“演說”而不是“論說”。這不是純學問的寫作,但也絕不是一種沒學問的寫作。社會中公共知識分子擔負著與學院里的學術人士不同的職能,不能用后者來排斥前者,也不能用前者來否定后者。這兩種職能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的。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陸建德教授指出,新文化運動的遺產(chǎn)是豐富、復雜、多元的,它們并不一定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1920年代的文壇,晚清報人所追求的論是非、不爭勝負的辦報宗旨早被拋棄。爭論不在說理,能不顧一切手段將對方打翻在地即勝。持論是否公允,手段是否正當,則是最不重要的,筆名泛濫就是這種惡斗造成的現(xiàn)象之一。結(jié)果,“戰(zhàn)斗精神”養(yǎng)成的風氣損害了判斷、權(quán)衡、分析的能力,正常的討論和批評很難展開。

100年前,新文化運動在上海召開,借此百年之際,《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在今年發(fā)起新文化運動100周年紀念,既是對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致敬,也是對與新文化運動淵源頗深的上海社聯(lián)首任主席陳望道先生與第二任主席夏征農(nóng)先生的致敬。本次研討會是近幾年來中國人文學界舉行的高規(guī)格一次學術盛會,出席會議的除了4位國外院士和中國外籍院士外,還有國內(nèi)12位來自人文社會學科的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眾多學界領軍人物。此次研討會學科范圍覆蓋廣,涵蓋了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打通了學科邊界,與會學者在濃厚的問題意識中,共話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在其影響下的發(fā)生在現(xiàn)實和未來中的重大問題。

猜你喜歡
新文化運動教授文化
楚怡學校與湖南新文化運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誰遠誰近?
SOLO理論指導下的聽評課——以《新文化運動》觀課為例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探討——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觀察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裸體模特之爭與文化沖突
恐怖的教授
故事會(2006年19期)2006-01-12 05:46:44
贵阳市| 随州市| 靖远县| 墨脱县| 潼南县| 阿拉善左旗| 共和县| 辽阳县| 色达县| 正蓝旗| 定南县| 荣成市| 台东县| 丹凤县| 凤翔县| 湄潭县| 仁化县| 南召县| 获嘉县| 东平县| 沭阳县| 木里| 连平县| 塘沽区| 马山县| 梅河口市| 宁武县| 鹤壁市| 仲巴县| 故城县| 冷水江市| 黑龙江省| 巴塘县| 阜平县| 靖安县| 筠连县| 甘谷县| 洛浦县| 阳东县| 北海市|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