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文,吳煜輝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健康中心,江蘇泰州 225300)
高職新生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
何文文,吳煜輝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健康中心,江蘇泰州 225300)
文章探討高職新生的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為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參考。使用應付方式問卷(CSQ)和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對118名高職新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高職新生多采用成熟型應對方式,且不同專業(yè)應對方式有顯著差異;(2)不同專業(yè)和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的高職新生主觀幸福感無顯著差異;(3)成熟型和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分別與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和負相關。因此,高職新生的應對方式與其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高職新生;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最早由Diener(1984)提出,他認為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1]。
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不斷發(fā)展和社會對大學生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重視,針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多。有研究顯示,高職新生與本科新生相比,其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的數量和嚴重程度都高于本科新生[2]。這導致高職新生往往學習動力不足,對大學生活不滿,甚至自暴自棄,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高職新生的幸福感不但影響到其大學生活的質量,更能體現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值得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重視。
當前對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重點都在探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上。一般認為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客觀因素包括成長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等,主觀因素包括人格、應對方式、主觀評價和社會比較等[3]。
應對方式(copingstyle)由Folkman&Lazarus (1986)提出,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稱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節(jié)因素,影響著個體應激反應的性質與強度,并進而調節(jié)著應激與應激結果之間的關系。本文主要探討應對方式與高職新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2.1 對象與方法
2.1.1 被試選取江蘇省某高職院校大一新生共12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18份,其中女生66人,男生52人,年齡18~21歲。
2.1.2 研究工具
2.1.2.1 應付方式問卷(CSQ)由肖計劃等(1997)編制,適用于青少年,共62條目,包含解決問題、逃避、求助、自責、幻想和合理化六個因子。
2.1.2.2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指定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本研究采用的是國內段建華(1996)對該量表的修訂版。
2.1.3 數據統(tǒng)計本研究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分別采用了描述統(tǒng)計、多元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
2.2 研究結果
2.2.1 高職新生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總體情況分析
從以上描述統(tǒng)計表1的結果來看,高職新生采用應對方式從多到少順序依次是:解決問題(0.7323)、求助(0.5975)、幻想(0.4720)、退避(0.3991)、合理化(0.3898)和自責(0.3212),總體偏向積極的應對方式。
從表1對幸福感各維度的統(tǒng)計結果看,高職新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和全國常模(男生75.00± 15.00,女生71.00±18.00)比較,得分較高。其中精力、心情憂郁或愉快、情緒和行為控制、松弛和緊張幾個維度得分均超過10分,這一結果與胡芳等人結果一致[4]。說明高職新生自我感覺精力旺盛,心情愉悅,對自身的情緒和行為掌控較好,但較為緊張。這可能與高職新生面對新環(huán)境和新身份,需要應對的事情多,新鮮感和不安定感較強有關。
2.2.2 高職新生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以應對方式各維度為因變量,專業(yè)、是否獨生子女和生源地為固定因子作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表2)顯示,高職新生的應對方式在專業(yè)上差別顯著,體現在幻想因子分上,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采用該應對方式(表3)。而在其他方面,如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上差別不顯著。但專業(yè)和生源地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表明不同生源地的文科理科生在應對方式的選擇上也有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解決、幻想、合理化三種應對方式上(表3)。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大城市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多使用解決問題、合理化的應對方式,更少使用幻想的應對方式,中小城市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使用幻想、退避、合理化的應對方式,而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文理科生應對方式差別不大。
高職新生幸福感總分的總體情況,文科生(75.83±10.980)高于理科生(74.81±11.768),獨生子女(75.94±10.819)高于非獨生子女(75.23±11.501),大城市(78.80±12.872)和中小城市(78.39±10.601)高于鄉(xiāng)鎮(zhèn)(74.22±11.208)。但以幸福感各維度作為因變量,專業(yè)、是否獨生子女和生源地作為固定因子作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幸福感在專業(yè)、是否獨生子女和生源地上均沒有顯著差異,這與前人研究結果有出入。
2.2.3 高職新生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對高職新生的應對方式各維度與幸福感各維度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得到兩者之間部分維度呈顯著相關。如,解決問題與精力、對生活滿足和興趣、心情憂郁或愉快、情緒和行為控制,以及松弛和緊張呈顯著正相關。自責與幸福感各維度呈顯著負相關等(表4)。
研究者將應對方式分為三種類型:成熟型(包括解決問題、求助)、不成熟型(包括自責、幻想、退避)和混合型(包括合理化)。成熟型的被試在面對困難時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現出一種成熟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和行為方式;不成熟型的被試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應付方式應付困難和挫折,表現出一種神經癥性的人格特點,其情緒和行為均缺乏穩(wěn)定性;而“合理化”這種應付方式既與“解決問題”,“求助”等成熟應付因子呈正相關,也與“退避”,“幻想”等不成熟應付因子呈正相關,這種被試常集成熟與不成熟的應付方式于一體,在應付行為上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心態(tài)和兩面性的人格特點[5]。
綜合以上數據,進一步分析發(fā)現,高職新生的成熟型應對方式與精力、對生活滿足和興趣、主觀幸福感總分呈顯著正相關,不成熟型應對方式與主觀興奮感各維度和總分均呈顯著負相關,混合型應對方式與幸福感呈負相關,但不具有顯著性(表5)。
3.1 高職新生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情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職新生應對方式偏向成熟型,多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這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高職新生面臨困難時能較理智積極的采用成熟的應對方式,如解決問題、求助等,而較少采用合理化和自責等消極的應對方式。當然,也不排除部分被試在問卷作答時有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期望效應,即傾向于給出符合社會預期的答案,高估自己積極應對方式的分數。
其次,高職新生幸福感總體水平也較高,均值高于全國常模(男75分,女71分),這和唐莉等人對大學新生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除了高職新生本身的原因,還可能是因為本次研究選取的高職新生多來自某高職學校的會計、護理、建工、機電等優(yōu)勢專業(yè),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yè)比較滿意,加上本次研究問卷施測時間在新生軍訓結束以后,學生作息時間安排有所放松,也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新的校園集體生活,導致壓力的下降有關。具體深層次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3.2 高職新生主觀幸福感與應對方式的差異性
高職新生的應對方式存在專業(yè)上的顯著差異,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采用幻想的應對方式,這可能與兩者思維方式的不同特點有關。另外,在解決、幻想、合理化三種應對方式上存在專業(yè)與生源地的交互影響,表現為生活在經濟越發(fā)達,生活和教育條件越好的地區(qū),文理科生的應對方式差異越明顯。這可能與學生所生活的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以及教育背景有關。
在幸福感水平上,不同專業(yè)、是否獨生子女和生源地對其影響不大,表明主觀幸福感這種側重個體自身主觀感覺和評估的指標并不受以上因素的影響,任何社會、學校和家庭背景條件下的高職新生都能體驗到高水平的幸福感。
3.3 高職新生主觀幸福感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高職新生的應對方式與其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具體體現在采用成熟型應對方式的新生,幸福感水平較高;而采用不成熟型和混合型應對方式的新生,幸福感水平較低。這可能與不同應對方式帶來的不同應對效果及不同人格的被試采用應對方式的傾向性有關,如一個性格開朗樂觀的人,遇到困難傾向于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而帶來積極的處理效果。具體原因仍需進一步探討。
高職新生應對方式以成熟型應對方式為主,且存在專業(yè)上的顯著差異,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采用幻想的應對方式;高職新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但不存在專業(yè)、是否獨生子女和生源地上的顯著異,幸福感指數與教育、社會、家庭背景關系不大;高職新生成熟型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不成熟型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混合型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負相關但不顯著,可見學會成熟的應對方式是提升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1]孫東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4):4-5.
[2]田偉翠.SCL-90因子對高職新生心理篩查及干預特殊作用的量化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5,(3):69-72.
[3]董蓓.近十年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理論研究,2015,(3):71-73.
[4]胡芳,黃豆豆.高職生主觀幸福感與一般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相關研究[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29(1):19-22.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6]唐莉,胡瑩.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學新生的幸福感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223-1224.
(責任編輯 楊荔晴)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among Freshme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E Wen-wen,WU Yu-hui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This research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among freshme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freshmen students.Use CSQ and GWB to investigate 118 freshme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Results:(1)Most of the fresh men students apply mature coping styles,and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ping styles;(2)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and regions,only-child or non-only-child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bjective well being;(3)Mature coping styles and non-mature coping styl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or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ubjective well being respectively.So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among freshme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freshmen;coping style;subjective well being
G449
B
1671-0142(2015)04-0014-04
何文文(1984-),女,江蘇揚州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