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成,崔映輝
(天津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天津 300222)
沙博理英譯《水滸傳》道教詞匯傳譯與文化傳播
孫建成,崔映輝
(天津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天津 300222)
從文化傳播角度對《水滸傳》沙譯版本中道教稱謂、道教法術用語、道教設施、道教觀念等詞匯翻譯的個案分析來研究道教思想的傳播。研究表明,沙譯版水滸道教詞匯的翻譯很少做到文化等值、語用等值、語義等值,對道教文化在英語國家傳播的作用微乎其微。故就這些道教術語的翻譯提出了幾種翻譯方法。
水滸傳英譯;道教詞匯;文化傳播
目前,有關道教文化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播、演變和影響以及對道教內(nèi)涵的分析等方面[1-5]。翻譯與道教文化結合,進而研究文化傳播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就《水滸傳》中由道教詞匯翻譯引起的文化傳播進行個案研究。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盡顯其中。因此,研究《水滸傳》中道教詞匯翻譯對文化傳播具有一定的意義。研究發(fā)現(xiàn),沙博理對《水滸傳》的許多翻譯都脫離了原語文化內(nèi)涵。他的翻譯以目標語為中心,其中不乏以基督教詞匯來代替道教詞匯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愛德華·W·賽義德認為:“一個人離開自己的文化家園越遠,越容易對其作出判斷;整個世界同樣如此,要想對世界獲得真正的了解,從精神上對其加以疏遠以及寬容之心,坦然接受一切是必要條件。同樣,一個人只有在疏遠與親近二者達成同樣的均衡,才能對自己以及異質文化作出合理的判斷。”[6]沙博理的翻譯正因為沒有離開自己的文化才出現(xiàn)了很多誤譯之處,下文就道教詞匯翻譯的文化傳播展開研究并提出幾種解決策略。
道教貫穿了《水滸傳》整個故事始終,所以其中道教詞匯尤多,分為道教稱謂、道教法術用語和道教觀念詞匯,現(xiàn)分別舉例研究其翻譯中文化的傳播。
(一)道教稱謂的翻譯
稱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相互稱呼中既體現(xiàn)彼此關系,又體現(xiàn)稱謂背后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端疂G傳》中出現(xiàn)了一些道教稱謂,這些稱謂的翻譯可使目標語讀者了解中國道教文化,從而起到文化傳播作用。下文就道教稱謂的翻譯舉例說明。
在第一回中,太子的哭聲感動天庭,差遣太白金星下界。而此處太白金星譯作“Great Star of White Gold”。此處翻譯使用異化,強迫讀者接受異國文化的特異之處,太白金星是道教的神仙之一,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而這里的譯文讀者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所蘊涵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
在第五十四回中,宋江派李逵和戴宗去請公孫勝,羅真人道:“弟子,你往日學的法術與高廉一般。吾今特授與汝‘五雷天心正法’。”
“Younger brother,” said the Luo the Sage, “the magic you’ve learned is the same as GaoLian’s. But now I’m going to teach you the Divine Method of Summoning the Five Thunderbolts.[7,p1632]
將羅真人譯為“Luo the Sage”?!癝age”英文中為圣人的意思,而真人古代道教把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此處譯為sage在英文中也可以找到對應的能指。原語文化的“所指”在目標語文化中找到了對應的“能指”,讀者在此譯文中感受不到原語文化的特異之處。“弟子”譯為“younger brother”不妥,此處是disciple之意,而brother是哥哥或弟弟,在漢語文化中有輩分之說,而此處譯為brother跨了一輩,作者以譯入語為出發(fā)點而非原語。
第四十二回中將“娘娘”譯為“queen”,而“娘娘”在中國神話是“女神”之意。故此處有誤譯之嫌,原語形象所承載的喻意譯語并沒有傳遞到,容易讓讀者跨越到西方文化中?!靶侵鳌弊g為“Star lord”,而在英語中并無對應形象,譯者將道家星宿譯了出來,這在西方國家是沒有的,讀到此處讀者就可以體會到不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國道教的特異之處。“天機星”譯為“Occult Star”,而在第七十一回則譯為“Tianji Star”。異質文化直接植入譯語中,可使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閱讀更為流暢。筆者認為,道教專有詞匯可多用異化,這樣就不會背離翻譯的初衷——文化交流。
(二)道教法術用語的翻譯
道教以神仙崇拜為特征,神仙有各種超自然的能力,而修煉得道之人也通過法術擁有了超自然的能力,故說起道教,神奇的道教法術就不得不關注一下,如若翻譯得當就會使目標語讀者領略到道教文化的神奇之處,現(xiàn)舉例說明。
“法術”在第四十二回中譯為“magic”,而“法術”意義為“occult skill”,其在英文中意為“any art that invokes super natural powers”。漢語意為“道士巫婆等所用的畫符念咒等騙人手法”,而道教中的法術遠不止此內(nèi)涵,故譯文有偷換概念之嫌。“神行法”譯為“magic method”,神行法本是用法術神速前行,此翻譯泛化了神行法的范疇,淡化了原文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
第五十三回中將“煉丹”譯為“refining cinnabar pills”,而在道教中煉丹分為內(nèi)丹和外丹,內(nèi)丹是道家人對氣功的稱呼,以修煉成仙而達到最終目的。外丹指道家通過各種秘法燒煉丹藥,用來服食。此處簡單譯為外丹,縮小了原文中“煉丹”一詞的概念。譯文讀者并不能準確接收到原文中所傳達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
第四十二回中趙能道:“卻又作怪,平地里卷起這陣惡風來!想是神明在里面,定嗔怪我們只管來照,因此起這陣惡風顯應?!弊g文譯作:
“That’s funny,” said ZhaoNeng. “How does an evil wind come out of nowhere? The spirit must be in there. Our torches probably annoyed it.”[7,p1258]
此處將“顯應”漏譯,而“顯應”是道教詞匯意即“顯靈”,指神仙現(xiàn)出形象,發(fā)出聲響或使人感到威力。若譯出更顯道教神仙之神秘感和威力。譯者以譯入語為中心,省略了譯入語讀者所不熟悉的現(xiàn)象和意境,避免了文化沖突并使譯入語讀者閱讀流暢,但沒有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
在第四十二回中將“甲馬”譯為“charm”,意即有魔力、用符咒之意,而此處文化背景是,古代“甲馬”又稱為紙馬,據(jù)《清稗類鈔·物品類》中“紙馬”一節(jié)記載,“甲馬”本來叫紙馬,起源于唐朝,是手繪的彩色神像,因為上面的神像大多披甲騎馬,所以又叫甲馬。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普及,甲馬成了五色套印的彩色印刷品,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如今,甲馬祭神的風俗,在內(nèi)地已然式微,但是在臺灣,這玩意兒一直長盛不衰,通常印制精美,論疊出售,供請神、驅鬼、添財、增壽等用,叫作“金紙”或“紙金”[8]。就音律來說,charm和甲馬讀音較為相似,而甲馬和charm卻有牽強對應之嫌,它們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色彩并不等值。
你因何夜來越墻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又殺了我一個道童!
Why did you come over the wall at night and hack me you’re your axes?”Luo asked. “If I weren’t possessed of virtue, you’d have killed me. And you murdered my novice.[7,p1620]
此處道德譯為“virtue”,意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道德倫理。而在道教中意思是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譯者誤譯了此處道德一詞。譯文和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大相徑庭,譯文讀者也不能理解此中真意,反而誤解了原文的深層含義。對道教文化傳播也如沖風之末。
在第五十三回中“護佑五雷天心正法”譯為“theDivine Method of Summoning the Five Thunderbolts”,它是舊時道士們驅妖伏魔的法術。一般認為,成精作怪的妖物都會在某個時間被天雷劈,所以,“五雷天心正法”是道士們最有說服力、影響最大的法術。譯者把異質文化形象及其蘊含的深層意思都譯了出來,譯文讀者通過此譯文可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神奇和博大。
“拜青詞”譯為“burn special prayers written on paper”。青詞是道教舉行齋醮(道教的祭祀儀式)時獻給上天的奏章和祝文,也是道教經(jīng)常使用的祭祀文字,道教認為青詞是奏告太上老君的文書,南宋金允中曾做詳細稽考,在《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四中指出:齋醮自始及終,皆備詞關申,是高功措辭者。獨青詞乃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據(jù)憑,科所謂謄詞者也[9]。在齋醮的上啟之后要宣讀青詞,以表達齋主建齋之心意,這就是道經(jīng)中所謂的拜青詞之意。道教齋醮最重拜青詞,認為主行儀式的高功為通真達靈之道,如此則青詞奏無不達。此處譯者誤解了拜青詞之意,故誤譯了其文化內(nèi)涵,沒有做到語義等值,使譯文讀者與原作者之間的交流出現(xiàn)了障礙和溝壑。
“拜禮”譯為“kowtow”準確傳達了中國道教文化中拜禮的文化內(nèi)涵。
(三)道教設施的翻譯
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宗教活動方式,道教也有自己的宗教活動方式,如醮、教壇、幡旗等。在目標讀者對道教毫無了解的情況下,如何適當?shù)姆g這些詞匯并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便成了一大挑戰(zhàn)。下面就道教設施詞匯的翻譯中文化的傳播進行研究。
玄女之廟譯為“Temple of the mystic queen”,整體來說譯文傳遞了原語的文化內(nèi)涵,唯一欠缺的是玄女娘娘的翻譯較為牽強、生硬。更與道教文化格格不入,直接嵌入譯語文化。而原語的所知和譯入語的能指并不是等值的。
在第七十一回中,“我心中言欲建一羅天大醮,報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譯為:
I am thinking of holding a great mass to thank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for their protective benevolence.[7,p2140]
醮譯作mass而道教中醮遠不止聚眾這么簡單。指道士為禳除災禍所設的法場或道壇,目的在清凈身心、維護地區(qū)安寧、祈福消災等。醮壇內(nèi)設有醮壇法器儀仗,如供器、法器、幢幡、圭簡、法尺、法劍、法印、令牌、禁板、手爐等。法師進行祝頌偈咒、分燈、進表、步罡踏斗、五供、化壇卷簾、禮斗法會等多種儀式。醮,祭也[10]。《禮祭法》曰:“燔臺于泰山,祭天也?!边@種祭壇就是在平坦的地方,用土筑起的高臺。故此處有誤譯之嫌,醮所含的文化內(nèi)涵遠沒有mass那么簡單。也沒有準確傳播源語言的道教文化[11]。
(四)道教觀念詞匯的翻譯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這在《水滸傳》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譯者若能把這些詞匯翻譯得恰到好處,道教文化就會在翻譯中得到不知不覺的傳播。下面從文化傳播角度就沙譯版《水滸傳》中道教觀念詞匯的翻譯進行研究。
相生相克之理譯為“the law of harmony”,土克水之義譯為“earth conquers water”,金克木之義譯為“metal conquers wood”,火克金之義譯為“fire conquers metal”,水克火之義譯為“water conquers fire”,木克土之義譯為“wood conquers earth”。
“相克”為五行學說術語。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的關系。而“conquer”為“征服、克服之意”與原作者想表達之意及原作的道教文化背景略有偏頗。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將“克”譯為“restrain”比此譯文更為合適。
太陽陣“crack the foe’s sun contingent”“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四象即: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所以此處太陽譯為sun為誤譯。sun只是客觀存在之物--太陽,而并無道教中的太陽之意。譯為“deploy the Taiyang formation”則更為合適。故陽象譯為“solar system”也是誤譯。
“上天護佑,非人之能”譯為“all of this was the work of Heaven”,沒有將護佑這個詞的宗教意味譯出來,“護佑”意為保護保佑。指天上的神明無所不能的威力。而此處只是平鋪直敘,并無突出強調神與凡人對比之意。沒有將原文中的文化色彩譯出來,語義不等值,文化傳播也微乎其微。
第七十一回中“我心中欲建一羅天大醮,報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則祈保眾兄弟身心安樂……”譯為:
I am thinking of holding a great mass to thank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for their protective benevolence. we should pray first that they continue to preserve our health and security…[7,p2140]
“祈”譯為“pray”,pray為基督教中的祈禱,而道教中的“祈”則和“pray”非對應之意。故此處有文化強加之嫌。
“三則上薦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見。”
Third that Chaogai’s ghost may soon become a spirit in heaven so that in later reincarnations we may meet again.[7,p2140]
道教的輪回思想與西方宗教的思想不同,而這里“reinncarnations”一詞則生動體現(xiàn)了道教的生生世世輪回之說,也給譯語讀者準確的傳遞了原語的道教文化。
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數(shù),下合人心。
There are now one hundred and eight of us,which conforms to the number ordained by Heaven and is pleasing to the hearts of men.[7,p2162]
“天數(shù)”指上天安排的命運,而此處譯為“the number ordained by Heaven”運用了直譯,對原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有一定的誤解。這樣目標讀者在讀譯文時也感受不到原文所有的神秘道教文化色彩?!暗澜陶J為天界有三十六重,把神仙居住的府邸分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從而使三十六、七十二這兩個數(shù)字具有與天相符,應天而生的神秘意蘊?!盵12]
本文就《水滸傳》中道教詞匯的翻譯,文化傳播的誤譯之處提出了幾種解決策略。一是替換法,即找目標語文化中與之有相同語用作用的詞替換,如弟子,可替換為:student或pupil。二是漢語拼音加注釋法,即直接引入漢語拼音,然后加腳注或在文后加注。如,因陽、少陰、少陽、太陽、卦等道教詞匯的翻譯。三是增定語法,把每個道教詞匯前都加Taoist這樣譯文讀者就會理解到是道教的詞匯,如醮,譯文中把其譯為mass,如前面加Taoist,譯文讀起來就大不相同,譯語讀者就想Taoist mass是一種道教宗教活動,不只是簡單聚眾。這樣既忠實于原文又傳遞了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
[1] 許永璋.道教在東南亞的傳播和演變[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2005(3):76-80.
[2] 張谷.論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的傳播和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11(5):39-43.
[3] 許永璋.論道教在越南的傳播和影響[J].史學月刊,2002(7): 101-106.
[4] 劉偉.論高句麗道教的傳播及其道的內(nèi)涵[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1):21-23.
[5] 李蕊芹,徐永強.近30年《水滸傳》與道教研究述略[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35-139.
[6] 愛德華·W·賽義德.賽義德自選集[M].謝少波,韓剛,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31-332.
[7] 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沙博理,譯.上海:外文出版社, 2006.
[8] 徐珂.清稗類鈔·物品類[M].上海:中華書局,1984:537.
[9] 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EB/OL].http://www.03964.com/read/ 7cf5661036452e1922775fc7.html,2015-02-03.
[10] 徐復.廣雅詁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273.
[11] 賴宗賢.臺灣的醮祭與符咒[J].宗教學研究,1998(1):18-28.
[12] 郭尚珍,李娟.從天罡地煞看《水滸傳》的道教色彩[J].水滸爭鳴,2006(9):209-219.
(責任編輯、校對:朱 燕)
The Taoist Words and Culture Transmission in Sapiro’s Vers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SUN Jian-cheng, CUI Ying-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of Taoism,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Taoist words in a cultural transmission perspective, such as Taoist appellation, Taoist magic arts, Taoist facilities, Taoist ideology words to study the spread of Taoist thought.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aoist words in Outlaws of the Marsh seldom achieves culture equivalent, pragmatic equivalent and semantic equivalent. So it does littl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aoist cultur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refore, several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aoist words are put forwar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Taoist words; culture transmission
H315.9
A
1009-9115(2015)06-0034-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09
2015-04-06
孫建成(1960-),男,河北張家口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典籍英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