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資本論》倫理“十性”及對現(xiàn)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啟示

2015-02-13 14:52:14
泰山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資本論資產階級資本主義

謝 俊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120)

馬克思倫理思想是完整的馬克思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核心和本質特征。《資本論》是馬克思倫理要義集中“反映”之大作,其中的“十性”全面、完整、細致地展示了馬克思倫理思想之骨架和精髓,是馬克思早期倫理著作無法比對的鴻篇巨制。今天,我們整理、挖掘《資本論》倫理思想內核,對于完整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精義,創(chuàng)建具有高度倫理自覺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均有補白之意。

一、馬克思《資本論》倫理“十性”概覽

《資本論》作為馬克思窮畢生心血鑄就的經濟學巨著,既在經濟學發(fā)展史上豎立了它的光輝形象,也掀起倫理學界反思性學習的熱浪。作為體現(xiàn)馬克思倫理思想精粹的重要著作,正像恩格斯所言“不是在于要簡單地確認一種經濟手段,也不是在于這種事實與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沖突”,而是在于“把理解資本主義生產的鑰匙交給那個知道怎樣使用它的人”[1]。這就表明,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是要讓人們明白資本主義生產的剝削實質,還從內心深處為人們理解其倫理道義提供一把鑰匙。

事實上,《資本論》中的倫理思想十分豐富,經過精心梳理、解剖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十種倫理要義——“十性”,是我們進行倫理考察后得出的結論。

(一)道德形成的特殊性

馬克思寫《資本論》不僅是為了痛斥、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及剝削秘密,更重要的是要尋找產生這種罪惡的根本原因。馬克思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作為歷史過渡性的經濟形態(tài),資本主義所表現(xiàn)的諸種罪惡,完全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不徹底性以及虛偽性所造成。就是說,正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才造就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無度剝削和虛偽丑惡的倫理道德。這就像土壤與莊稼關系一樣,什么樣性質的土壤,長什么樣類型的莊稼。資本主義的土壤,只能長出適合資本主義倫理生長的莊稼;封建主義的土壤,只能長出適合封建主義倫理生長的作物。

馬克思本意為,我們不能從超階級、超人類的概念中去理解所謂的一般倫理、普遍道德。鑒于《資本論》所要闡發(fā)之倫理意蘊,按照列寧的說法即是,雖不能完全“擯棄從超人類和超階級的概念中引來的這一切道德”,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無論是分析原始社會的道德,還是分析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均要以這種道德所在的社會類型、階級狀況及制度本身來剖析其獨特的倫理性征,離開了道德的這種特殊性以及所謂的超階級、超人類的倫理只會陷入唯心主義的空談,也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階級分析方法和原則的。

(二)道德存在的客觀性

道德是客觀存在的。馬克思一開始就從擯棄小資產階級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空泛的道德說教上,提出了道德的客觀依附性問題。按照列寧的說法,雖然“馬克思主義本身從頭至尾沒有絲毫倫理學的氣息”,但馬克思的倫理思想始終建立在堅實的社會存在的基礎和事實之上,始終是特定階級所依附的一切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由一定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一定經濟狀況的產物。就像“埃及神話決不能成為希臘藝術的土壤和母胎”[2]一樣,支撐資本主義存在的一切社會存在就是資產階級道德形成的客觀基礎。

《資本論》就是這樣一部偉大著作,因為它將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出來,并在探究作為上層建筑表現(xiàn)形式的倫理道德時,與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及其經濟基礎結合起來考察,以資本主義經濟事實存在和社會關系存在來決定和反映資本主義的倫理狀況和水平,這就顯示了道德客觀存在的本原性質。

因為資產階級道德面貌和水準,完全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事實之上的,離開了資本主義社會型態(tài)、經濟基礎這棵大樹,想從上面采摘資產階級倫理花朵無疑是“緣木求魚”,結果只能是兩手空空。那些把資本主義倫理罪惡看成是“人類理想的迷霧”者,那些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資產階級“道德改良上”者,那些把自己的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寄托在“寡人良心發(fā)現(xiàn)上”者,他們的失誤、幼稚之處統(tǒng)統(tǒng)在于沒有弄清楚或徹底理解道德的客觀依附性所致。

(三)道德產生的歷史性

道德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在改造自然與社會過程中形成的,起著規(guī)范與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約。在倫理思想發(fā)展史上,當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者紛紛否認道德的客觀基礎,將道德歸納為人的“內心活動”、“絕對觀念”、“神的意志”之際,馬克思卻在《資本論》里對把道德看成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之外、獨立存在的東西”這種觀點予以否認和批駁,認為唯心主義者的錯誤全在于承認道德產生、發(fā)展的基礎存在于道德訓條的“創(chuàng)造者”頭腦之中,即道德是由道德家生產出來的。馬克思對此提出嚴肅批評,認為事實恰恰相反,不是道德家生產道德,而是“不道德生產道德家”[3]。

馬克思的犀利言辭,充分表明這樣一個事實,道德既不是“絕對觀念”的產物,也不是“主觀意志”的反映,更不是孤立的社會現(xiàn)象,道德產生實質是歷史發(fā)展到某一階段的特定性結果,并且“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4]。事實的確如此,原始社會雖沒有形成道德理論,卻存在著樸素的公共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這種共同的道德觀念,成為約束人們行為、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倫理標準。私有制和勞動大分工的歷史因素,使道德形成理論成為可能,階級的出現(xiàn)又把道德家們推上風口浪尖,目不暇給的道德訓條應運而生。經濟學家施托爾希就是這種違背歷史發(fā)展事實,顛倒了精神與物質生產關系,庸俗批發(fā)道德訓條的唯心主義“道德家”代表,迄今仍是我們批判的對象。

(四)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

道德的產生是合乎邏輯的,其發(fā)展是遵循唯物辯證法規(guī)律的。按照馬克思《資本論》轉述瓊斯的話就是,“隨著各社會改變自己的生產力,他們也必然改變自己的習俗。社會上所有各個不同的階級在其發(fā)展進程中都會發(fā)覺,新的關系正把它們同其他階級聯(lián)系起來,它們處在新的地位,并被新的道德的和社會的危險所包圍”[5]。

在這里,馬克思十分贊賞英國經濟學家瓊斯的觀點,他認為瓊斯很好地論述了,怎樣隨著物質生產力的變化,經濟關系以及與此相連的國民的社會狀況、道德狀況和政治狀況,也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馬克思的這一評語,精辟地概括了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那就是“道德的發(fā)展同歷史的發(fā)展一樣,其根本原因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而且“道德的發(fā)展同它的基礎的發(fā)展大體上相一致,是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一步一步提高的”[6]。

事實上,正是因為道德的發(fā)展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基本矛盾的制約,它的發(fā)展才呈現(xiàn)出曲折的、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因此,從研究生產關系的性質入手,才能找到階級社會中各種道德對立或并存的原因,也才能說明社會道德的發(fā)展是進步與墮落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現(xiàn)象。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早期,地主階級的道德是墮落的,資產階級的道德是進步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后期,隨著工人階級及其子女被剝奪了“道德上和身體上正常發(fā)展和活動的條件”[7],加上受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在一部分工人和其他勞動者身上,已然出現(xiàn)了道德墮落的苗頭。因而,研究馬克思倫理思想,不首先弄明白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不行的。

(五)道德利益的相關性

由前可知,道德是特定階級和集團的實踐展示,沒有超越社會階層的道德,也沒有永恒的所謂的道德。因此,對于不同階級的道德觀念的對立和斗爭,總是圍繞著本階級現(xiàn)實的和未來的利益展開。對此,馬克思《資本論》有經典的描述,那就是“共和黨人的良心不同于?;庶h人的良心,有產者的良心不同于無產者的良心,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沒有思想的人的良心”[8]。

這就是說,即是處于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人們,只要他們的地位和利益不一樣,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理論定然具有相互對立的特征。比如,對于資產階級來說,它同無產階級矛盾越是激烈,它就越是要掩飾本階級的利益,并把資產階級利益說成是全民的道德,這就充分暴露了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核心。

恩格斯對此深惡痛絕,他給英國人編制的控訴英國資產階級道德罪惡的絕妙的罪狀,在《資本論》中多次被引用,成為馬克思揭露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重要依據(jù)。因此,《資本論》在對資產階級道德進行譴責、諷刺的同時,也冷靜地分析、概括其何以虛偽、丑陋的成因。按照馬克思的說法,資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資本”,即是他負有極高的聲望和榮譽,也改變不了他榨取工人“剩余勞動”[7]的本能,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切勞動都應提供一個余額這一“道德訓條”[5]。這就充分暴露出了資產階級自私自利的道德本質,正像馬克思生動描述的那樣,每個資本家都清楚風暴總有一天會來臨,但都希望風暴在自己發(fā)了大財并把錢藏好后,落到別人頭上。資產階級及其利益代言人卻認為這種“像毒瘤一樣吮吸整代人的生命液體那樣的原則都有可以認為是‘合理的’原則”[9]。

因此,在這種原則指導下,金錢萬能自然成了資產階級言行一致的道德規(guī)范,有了金錢,甚至可以買通靈魂進入天堂的門票,而且“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為金錢而存在的”[10]。為了發(fā)財,不惜采用任何手段,甚至甘冒踐踏法律及上絞架的危險。經過分析就很清楚了,利益追求就是資產階級道德的動力和源泉。

(六)道德的相對獨立性

雖然追逐利益和金錢是資本家的本能,但從生產流程這一角度來看,資本家還是很會精打細算,很會過日子的,這就是節(jié)約。但是,這種節(jié)約是就“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而言的,對人來說,那就是浪費,即“對活勞動的浪費”[11]。而且,這種節(jié)約,也絕不是資產階級固有的“美德”,它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決定的。為此,馬克思并未全部否定資產階級這一美德,并從倫理學角度對之進行了詳盡的剖析。

馬克思認為,節(jié)約的美德曾在資產階級發(fā)展上升時期的個別成員身上程度不同地實踐過,盡管他們所宣揚的節(jié)約道德有其虛偽的一面,但也存在著真實的一面,這也的確反映了資產階級這一道德,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走向徹底虛偽和欺詐的終點。

當然,在資本主義不同發(fā)展階段上,資產階級對道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當資產階級處于被統(tǒng)治地位的時候,在反封建過程中,他們同勞動人民同具反抗壓迫和厲行節(jié)儉的美德,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勞動人民對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道德影響;一是客觀條件也限制著資產階級無力大肆揮霍。還有,為了打敗地主階級,資本家也不得不在工人面前“節(jié)儉”一下。雖然這種“節(jié)檢”是有限度的,也是勉強的,但同剝削階級的奢侈和放縱相比,仍稱得上是一種道德的進步,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七)道德的能動反向性

從以上馬克思對資產階級道德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資產階級道德是建立在完備的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其發(fā)展原則只能是個人主義的利己主義,如此一來,資產階級道德原貌便生動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而且,馬克思這樣做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那就是要人們擺脫空想社會主義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影響,由單純對資產階級的批判,轉向對決定這種道德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分析批判上來。

事實上,資產階級道德不僅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消極反映,資產階級倫理學說一旦形成,便通過社會評價與輿論,形成資產階級社會風俗習慣,塑造著資產階級所要求的理想人格,培養(yǎng)著資本家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所需要的內心信念,所有這些反過來都能動地作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于資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比如,作為形成資產階級道德原則的個人主義,它既是私有制形式的反映,又反過來極力維護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資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就由追逐私利所形成的“公共福利”來說,所謂“公共福利”就是資產階級自己的利益,“公共福利”這種道德觀念一旦形成,在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統(tǒng)治方面就起了非常特殊的籠絡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人心的作用。

可以想象,在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人人都以追逐私利為目標,那么這種事實本身就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最好維護。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為了一己私利,在對待工人方面,資本家可以壞事干盡;但為了整個資產階級整體利益不受損害,這些資本家強制性地自愿團結在一起,共同對抗、鎮(zhèn)壓工人階級的反抗。當然,資產階級道德對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要做具體的歷史的分析,并隨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不能一概而論。

(八)道德的腐朽沒落性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在論述資產階級道德的時候,往往是同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和沒落的地主階級的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比較的。如此一來,在馬克思那里,“沒落”的地主、奴隸主階級的道德往往表現(xiàn)在他們的“奢侈浪費”方面,這就是說,當一個剝削階級的道德出現(xiàn)沒落征兆時,“奢侈”、“浪費”就成了當時社會的反人民的公害。對于資產階級來說,任何階級也不像他們那樣浪費,他們同舊貴族一樣,特別講究個人的侍奉和豪華。正像上升資產階級和沒落地主階級形成的道德上對立和差異一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再為生產力代表”的資產階級,又重演起沒落地主階級的故事,開始從事“有教養(yǎng)的消費”了。

于是,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一點有意義的道德觀念,在這里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作為一種道德實踐,前期的“節(jié)約”已為后期的“奢侈”所取代。道德范疇由此開始變味,“節(jié)約”已成“放縱”的代名詞。資產階級道德開始徹底腐朽沒落,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的這種由“節(jié)約”向“奢侈”的轉變,也是由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決定的。歷史上的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也經歷過相似的歷程,從實質上說,這三個剝削階級所奉行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也是名異實同且驚人相似的。至于造成這種現(xiàn)象重復發(fā)生的原因,《資本論》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的存在是雙重原因。

(九)道德的繼承必然性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已知資產階級道德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剝削階級的道德,其存在是隨歷史發(fā)展而變化的。這樣一來,正像資產階級對以往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繼承有必然性一樣,無產階級對歷代勞動人民優(yōu)良品質的繼承,也是合乎邏輯的?,F(xiàn)在的問題是,無產階級對剝削階級的道德能否有批判地繼承?按照馬克思的全面論述,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由前分析,處在革命和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道德無疑是革命的、進步的,對此兩個時期優(yōu)秀的道德觀念無論如何是可以批判繼承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是對待倫理遺產的理性表征,一棒子打死是違背歷史發(fā)展事實的。

事實上,資產階級道德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它的革命性、進步性與反動性、保守性交織糾纏的復雜現(xiàn)象,僅憑歷史發(fā)展上的階段劃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深入資產階級道德本身,進行歷史的具體的分析,以切實明辨是非優(yōu)劣,才不致使問題流于形式。對于資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由于接近勞動人民等原因,在道德上形成某些值得繼承的道德范例,更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不得不吸取、學習的典型代表,萬勿以歷史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否定古人、歪曲歷史。

(十)道德的終極目的性

道德談人,倫理講規(guī)范,無非都是人以自身和社會關系規(guī)范、約束人自身到底在社會中應該干什么和不應該干什么,以此凈化社會風氣,維護社會良好的人際交往秩序,《資本論》亦不例外。

我們認為,《資本論》倫理價值及其目的性非常明顯,那就是恢復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社會歷史地位,使他們真正成為引領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主人,這實質也是資本主義的功勞,因為他們不自覺地為一個更高級的生產形式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又不自覺地為一個更高類型的道德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而且,一旦工人階級掌握了理解資本主義生產的鑰匙——馬克思主義,他們的道德便開始了向共產主義道德的飛躍和提升。

綜之,馬克思通過對資產階級道德的分析和探討,在強調經濟作用基礎上,又重視道德的反向作用,在促進我們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復雜道德現(xiàn)象的同時,對促使我們反思當今時代進行道德建設也有直接現(xiàn)實價值。

二、《資本論》倫理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資本論》倫理思想的解構和剖析,我們認為,馬克思《資本論》倫理思想仍是我們當代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不參考的經典之作,其中的一些倫理精髓對我們重塑先進文化和道德結構有著重要的啟發(f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離不開社會主義新型道德的引領和制約。所謂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12]。這就是說,要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必須擯棄那種建立在私有制和剝削基礎之上的腐朽的沒落的剝削階級的文化,建立更高的新型道德為基礎的創(chuàng)新型文化,這種新型的道德必須以廢除剝削和私有制為最終目的和明顯特色,才能在建設創(chuàng)新型文化和創(chuàng)新型社會中擔當重任。當然,要真正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不能不負責任地把困難往后代身上推,我們既要有勇于擔當?shù)臍馄?,還要擔負起推動全社會行動起來之責任。

第二,既然道德由特定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所決定,那么提高道德載體和承擔者的主體的經濟地位就顯得尤其重要。司馬遷在評價管仲任齊相所取得的成就時,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這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意思是,一旦人們有了較好的經濟條件,其思想水準、道德觀念也會相應提高,其中的深意蘊含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之哲理。事實上,千方百計提高普通老百姓的實際收入也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體現(xiàn),是富裕、健康、文明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當代社會主義中期建設目標并不矛盾,就目前國情而言,中國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而道德實踐承擔著的主體經濟地位也正朝著優(yōu)越的方向發(fā)展,我們期待著有更好、更快、更大的進步與改善,以充分完善社會主義實踐主體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觀念,最終促成人之真正進步與自由發(fā)展。

第三,從道德發(fā)展的相對獨立性而言,著重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主體的道德培育。我們知道,道德不只是特定社會存在及其所在階級的反映,道德觀念一旦上升至倫理學說,便會通過社會輿論及超級發(fā)達的紙質或電子信息性媒介向社會廣泛傳播,并會迅速形成風俗習慣,塑造著這種倫理學說所需要的理想人格,并反作用于它對應的經濟基礎,服務于它所屬的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言,社會矛盾雖復雜多變,但仍屬人民內部矛盾,因此,重視并促進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主體的道德觀念的積極主動培育,無疑是一場急迫的思想倫理教育運動,因為社會中沖擊道德底線的事情屢屢發(fā)生,沉痛拷問著人們的道德神經,講良心,守美德似乎成了人們苛求的奢侈品。這種整體主體倫理失衡現(xiàn)象,真叫那些堅守倫理理想人士情何以堪!因此,重塑社會主義新道德,培育社會主義道德新思維之呼聲日漸高漲,“抵制三俗”和“揚正氣,促和諧”的新道德吁求正在抵制著由于經濟發(fā)展所引起的腐朽道德。而且,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說,這種先進與落后的道德之間的糾纏也將長期存在并作為復雜的倫理現(xiàn)象,成為主動培育社會主義新道德的客觀要求。

第四,從科技對人的道德異化來說,必須重視人的道德防護。我們知道,科學技術作為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們提供便利和舒適的時候,也使人迷失雙眼、加速墮落。比如,當今發(fā)達的網絡,誕生出許許多多沉溺其中的“虛擬人”。這些“虛擬人”的虛擬生活、生存實踐不但為人的自我認識添置了一道難以穿越的迷障,也為人的自省帶來前所未有的麻煩和困難。因此,在虛擬與現(xiàn)實難以辨清的今天,現(xiàn)代人迷失了自我,徘徊在道德迷霧之中。為造就健康、合理、和諧、積極、有效的社會事業(yè)建設主體,就必須對人之虛擬倫理提前做好道德防護,以使主體自我真正達于現(xiàn)實存在與虛擬倫理的良性結合。當然,政府應成為構筑道德防護堤壩之主體,輔助的法律機構也是不可少的道德防護網罩,二者有效結合也許是有效預防道德異化的最佳途徑。

總之,我們通過對馬克思《資本論》精髓進行概要性梳理,提出了合乎現(xiàn)實的關涉?zhèn)惱斫ㄔO之基本方向,為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拋出探路之石,也期待通過對這種倫理思想的剖析,引出現(xiàn)代道德建設的良好開局。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資本論》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進二十一世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歡
資本論資產階級資本主義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1920—1927年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知及影響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瘋狂老師”的新資本論
毛澤東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軍事歷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第一支資產階級軍隊的創(chuàng)建者——克倫威爾
軍事歷史(1987年1期)1987-08-20 06:01:24
俄國資產階級軍事改革家——米柳京
軍事歷史(1987年4期)1987-08-16 02:34:30
永城市| 屏山县| 岢岚县| 交口县| 长白| 屯昌县| 额尔古纳市| 四子王旗| 儋州市| 资讯 | 焉耆| 高雄县| 渝中区| 营口市| 厦门市| 诸城市| 曲靖市| 炉霍县| 苍溪县| 涪陵区| 浙江省| 桦川县| 林西县| 清涧县| 来凤县| 东至县| 呼图壁县| 电白县| 浮山县| 肥城市| 叶城县| 哈尔滨市| 且末县| 富裕县| 南平市| 信丰县| 郸城县| 商城县| 望江县| 尚志市|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