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東 張 偉
閱讀的降格:實用、反智與去意義
李永東 張 偉
李永東:文學博士,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研究,著有《租界文化與30年代文學》等四部專著。
張 偉:詩人,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書籍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記錄和傳播了卓越的智慧和高貴的性靈,為我們開啟了理解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通道。而閱讀,是走進書籍符號世界的方式。閱讀作為一種從書面語言和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1],“幾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2],應該成為人們?nèi)粘I畹闹匾獌?nèi)容。閱讀既是日常的,又是高貴的,所以古人讀書之前,往往要沐浴、更衣、熏香,態(tài)度虔誠。盡管現(xiàn)代社會不講究這些,也沒把讀書看得多么神圣,但閱讀終歸屬于儒雅之事,是獲取知識、養(yǎng)成情趣、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方式。
文如其人,讀亦如其人。一個人、一個民族的閱讀趣味和品格,反映并決定了個人和民族的文明水準和精神狀況。近年來,國人的閱讀趣味和品格大幅度、大面積地就低、就俗,無深度、功利性、娛樂化的閱讀成為主流,這種狀況實在令人擔憂。
閱讀需要動機。所謂“閱讀動機”,是指由閱讀有關(guān)的目標所引導、激發(fā)和維持的個人閱讀活動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和內(nèi)部動力過程。[3]它為閱讀行為提供動力,沒有一定的閱讀動機就不可能有一定的閱讀行為。讀者的閱讀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知識獲取、情感抒發(fā)、真理探究、社會交往等等,無不可以成為閱讀的動機。在市場經(jīng)濟和拜物主義的時代,閱讀動機的萌發(fā),開卷之益的預期,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觀念的干擾,造成斤斤計較閱讀的“有用”和“無用”。
讀書有用嗎?有用。“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陳舊的名言激勵著科舉儒生皓首窮經(jīng),并且?guī)碜x書只為稻粱謀的不良風氣。讀書無用嗎?以功利主義的標準來衡量,閱讀有時幾近無用。以文學為例,莫言認為“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當然,文學不可能毫無價值,關(guān)鍵在于對文學之用的理解,正如王躍文所言:“文學永遠是無用之用。但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人類不能沒有文學,沒有文學,人類的思想和精神將會枯竭?!背宋膶W,宗教、哲學、藝術(shù)等涉及人類精神世界的書籍,其閱讀之用,皆可如是觀。
閱讀是“有用”的,但“有用”并不等同于“實用”。實用主義的閱讀者,期待通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獲取可以預期的現(xiàn)實回報?!皩嵱谩钡拈喿x,一方面推動了科學技術(shù)、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社會制度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帶來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個人處境的變遷。古代的科舉制度、現(xiàn)代的高考制度,都是實用主義閱讀的推手。在市場經(jīng)濟、利益法則和物質(zhì)觀念的影響下,實用至上被奉為閱讀的根本動因,閱讀要么是為了升學、過級、考證、求職,要么為了解決實業(yè)、商業(yè)、科技、安全、健康等領(lǐng)域中的實際問題。過度追求閱讀的實用價值,造成了考試寶典、厚黑學、成功學圖書暢銷不衰。
閱讀源自需要,每個人難免抱著特定的目的去讀特定的書。為“實用”而閱讀本無可厚非,但是,將閱讀的“有用”縮減為“實用”,以此選擇閱讀內(nèi)容,一味只閱讀“實用”之書,實際上是把閱讀降格為一種逐利行為,閱讀的神圣意義被褻瀆,偉大的靈魂更無從談起,仰望星空的精神貴族因此受到嘲諷。
“實用主義”的閱讀動機已把閱讀逼向窄路,“娛樂至死”的觀念進一步降低了閱讀的品味。尼爾·波茲曼指出:“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jié)果是我們成了娛樂至死的物種?!盵4]尼爾·波茲曼看到了“電視時代”中“泛娛樂化”的嚴重危害。確實,一旦印刷文化和影視文化達成某種“協(xié)議”,從意義生產(chǎn)上將導致娛樂性的不斷膨脹??涨鞍l(fā)達的新媒體,更是把聲色刺激、明星隱私、賣萌惡搞、穿越玄幻、戲說歷史等雜碎、下腳料編織成文本,鋪天蓋地推向讀者。當意義生產(chǎn)者和信息消費者在娛樂問題上一拍即合,深度文本、高雅文本和精神文本的存在空間就受到擠兌,國民的整體閱讀品味將集體下沉。
盡管文化娛樂屬于人類生活的正當需求,讀點“閑書”,看點八卦新聞,有助于愉悅?cè)松?。不過,生命有輕的一面,也有重的一面。當娛樂性的輕閱讀對經(jīng)典閱讀、深度閱讀構(gòu)成嚴重威脅,生命將失去重量,高貴的靈魂將無處安放。
英國學者霍爾布魯克·杰克遜認為,閱讀不是一種美德,也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能力,一種不獲滿足不罷休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優(yōu)點在于,他是一種為數(shù)不多的非功利性占有,我們閱讀僅僅是為了快樂,或表達我們自己。[5]《尚書精義》也認為,“蓋學問以事為實用,不為虛設,譬如人讀書非徒為利祿?!盵6]非功利性閱讀體現(xiàn)的是超脫的精神,追求的是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享受,而不是作為干祿求爵、娛樂至死的手段。可以說,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更多時候不是由“實用”的閱讀所決定,而是依靠“無用”的閱讀來提升。
對知識和智慧的熱愛,或許出自人類的初心,否則,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也不會違背上帝的旨意而偷食禁果。尼采認為“有知識之樹的地方就是天堂,最古老和最現(xiàn)代的蛇都這么說?!辈柡账垢前烟焯孟胂蟪蓤D書館的模樣。知識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可以說人這種“兩足無毛的哺乳動物”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就在于人擁有更多的智慧。而閱讀,是獲取知識和智慧最重要的方式。目前,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敦促下,尚且保持著紙本閱讀的習慣,一旦離開校園,人們的系統(tǒng)性求知行為就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是破碎化的、娛樂化的數(shù)字閱讀。
所謂數(shù)字閱讀,是指閱讀的數(shù)字化,即使用數(shù)字設備閱讀以語言符號為主的文本。數(shù)字閱讀既包括閱讀對象的數(shù)字化,如電子書、網(wǎng)絡小說、電子地圖、博客、網(wǎng)頁等,也包括閱讀方式的數(shù)字化,如使用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PAD等。[7]“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紙質(zhì)圖書4.56本,與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減少;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上升了8個百分點;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33.82分鐘,比2013年的21.70分鐘增加了12.12分鐘。一減一增,表明人們的閱讀方式正在改變,紙本閱讀的全盛景象已不復存在,數(shù)字閱讀的時代已到來。
數(shù)據(jù)似乎顯示國民比以往更喜歡閱讀了,求知欲更強了。其實,這不過是表象。閱讀由紙本書轉(zhuǎn)向新媒體,不僅是媒介的變化,也是趣味品格的變化。數(shù)字閱讀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或為了增加點擊量,便充分發(fā)掘通俗化甚至庸俗化所具有的號召力,大量制造輕、淺、浮的文本,也就是不用費腦子閱讀的文本,過眼不過心的文本。
在“讀屏”多于讀書,“讀圖”勝于讀字的現(xiàn)代社會,能夠靜默安然地抱著一本經(jīng)典圖書,聚精會神一個下午或晚上的人越來越少。這種變化的背后,是一潛伏已久的隱患,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拒絕思考,拒絕深度閱讀。
當今社會信息的傳遞和獲取異常便捷,閱讀的門檻便不斷拾級而下,人們不必像古人那樣抄書來讀,甚至不必借書來讀。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資訊通過智能設備,延伸至社會每個角落。人們陷入網(wǎng)站、博客、微博、微信、QQ等媒介空間的文本海洋中,信息不斷刷新,閱讀者不斷刷屏。一個“刷”字,道盡了數(shù)字閱讀的特點?!八ⅰ钡膬?nèi)容是蕪雜的;“刷”的動作是快速的,不會為哪一個文本停留過久;“刷”的閱讀過眼即忘,來不及思考,而且,刷屏者也不想“費那個腦子”。
時間零碎有限、地點更迭無常的數(shù)字閱讀狀態(tài),自然不適于長篇宏論,不適于系統(tǒng)的、深奧的文本。刷屏的數(shù)字閱讀,適合的是即時新聞、搞笑段子、刺激八卦、心靈雞湯等內(nèi)容。數(shù)字閱讀的特點是簡單明了,直接粗暴,只需瀏覽,不必深究,只要相信,無需追問。久而久之,簡單戰(zhàn)勝了繁復,惰性消磨了勤奮。最終,我們的求知能力,將為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文明所反制,在扮演求知者的同時,不自覺地又扮演了反智者的角色。國民的閱讀行為,越來越呈現(xiàn)出因媒介變遷而釀就的反智傾向。
當然,存在通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并非要將數(shù)字閱讀和其他新興媒介一味加以貶斥。契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新型閱讀方式,自然有其便捷、迅速、貼近生活的一面。只不過,數(shù)字閱讀的流行,不應以深度閱讀習慣和能力的折損為代價。毫無疑問,一個人即使一天到晚讀博客、刷朋友圈、瀏覽QQ空間,也無法成為某一領(lǐng)域的專家。而且,如果不作刨根問底的追問,缺少掩卷長思的環(huán)節(jié),閱讀者就難以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心智對話。因此,國民素質(zhì)的提升,不能寄希望于“讀屏”“聽書”,我們?nèi)匀恍枰o下心來“讀一讀書”。
閱讀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讓底層民工、全職太太、高考學子、宣傳部長和哲學教授就此作答,給出的答案可能大相徑庭。畢竟每一個人的閱讀各有其需。不過,閱讀終歸屬于在語言符號中“尋找意義”的精神活動。正如網(wǎng)上流傳的一段話所說:“買書、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只要付出一個漢堡的錢,便可以得到一個作者在一段歲月乃至一生中的思想、知識與體驗?!遍喿x需要理解、感悟書中的思想、知識和體驗,在“熏、浸、刺、提”的閱讀過程中,受到真、善、美的化育。無論對于個體還是民族而言,閱讀都是有意義的。
就閱讀者而言,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史,可以說就是其閱讀史。閱讀讓個人脫離現(xiàn)實的束縛和限制,在吮吸知識乳汁的同時翱翔于符號構(gòu)筑的奇異世界。茨威格在《書的禮贊》中寫道:“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tǒng)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shù)心靈的眼睛,由于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的世界?!盵8]林語堂也說:“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時間、空間而言簡直就被監(jiān)禁于周遭的環(huán)境中?!斔闷鹨槐緯?,他立刻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盵9]圖書作為人類保存記憶的一種裝置,作為人與人深層溝通的橋梁,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然而,這種力量的獲取,需要讀者與作者心智的深層互換,需要讀者安靜下來細細品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民的閱讀總量呈上升趨勢,但閱讀內(nèi)容和閱讀方式卻阻抑追尋意義的熱情。
從民族精神來看,我國素有“耕讀傳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視知識和道德的傳承。一部漫長的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圖書史。實際上,閱讀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民族精神的積累行為。在知識爆炸和競爭的時代,閱讀更是具有“民族戰(zhàn)略”的意義。美國將“閱讀優(yōu)先”作為教育政策的主軸,日本把書店叫作“文化的街燈”,法國建立“讀書沙龍”讓讀者受益,英國要打造一個“讀書人”的國度,韓國把閱讀當作是國民教育的一環(huán),印度提出“請我吃飯,不如送我本書”的交朋友原則等等[10],這一切均有國家戰(zhàn)略的考量。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閱讀運動,自然以完善、提升民族整體素質(zhì)為目標。
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來看,圖書典籍的誕生,改變了脆弱的口耳相傳的知識傳承系統(tǒng),使文化有了穩(wěn)固的載體。甚至有人認為,書與人,人與書,就構(gòu)成了一個個文明。[11]愛迪生也曾說,書籍是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chǎn)。書籍讓一代代人不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文明方才有了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可能,因而也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文明。
閱讀作為從文本的語言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心理過程,并非光靠手和眼睛就能完成,無論會意還是頓悟,都表明意義的“獲取”需要用心用腦。閱讀者通過體悟和內(nèi)化典籍的智慧和道德,才能知書達理,博古通今。司馬遷著《史記》,意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讀者只有用心閱讀,方能體會其意。然而,在迷戀功利性和娛樂性閱讀的時代,浮躁的人們無暇也無心追尋高深的意義,文本的制造者亦不愿自找沒趣,因此充斥耳目的是快餐文化。其結(jié)果是,閱讀行為逐漸與道德教化、人格養(yǎng)成疏離,閱讀所具有的智慧交鋒和美的熏陶的效用亦被削弱。人們開始抱怨魯迅的作品太艱澀,經(jīng)常指責學院派的批評玩高深,現(xiàn)在也沒有多少人愿意讀完《存在與時間》,因為他們不愿費事去揣摩文本的“意義”,他們寧愿點一份快餐文化放松一下。
去意義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穩(wěn)固之后,人們就會懈怠于自己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求學階段的讀書當成“應付”,將工作以后的閱讀當成“消遣”,從而遠離了閱讀應有的意義旨歸。不健康的閱讀趣味和習慣,以及對閱讀意義的忽略,有如傳染病菌一樣,在人群中擴散,讓人群交叉感染,從而成為一種流行病、時代病。
每個人選擇閱讀什么樣的書籍,采取什么樣的閱讀方式,他人無從干涉。但是,并不意味著良性引導可以缺席。時下國家將“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各地不斷開展讀書日、讀書周、讀書月的活動,無疑是出于重塑閱讀精神和閱讀品格的需要。
數(shù)字媒介的興起,讓人們結(jié)束了枯燈照壁的冷寂,也告別了登高望月的雅致,但千百年來閱讀所固有的精神品格仍未終結(jié)。一方面,契合時代節(jié)律的現(xiàn)代閱讀正不斷在實用、反智與去意義的荒漠里艱難跋涉,即便是雜草叢生,目光迷離;另一方面,對知識的渴望,對審美的追求,對閱讀意義的追尋和對閱讀精神的堅守,仍留存于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閱讀何去何從,值得每個人認真思慮。
注釋:
[1]王余光、徐雁主編:《中國讀書大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338頁。
[2]阿爾維托·曼古埃爾:《閱讀史》,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7頁。
[3]宋鳳寧、宋歌、佘賢君、張必隱:《中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時間、閱讀成績的關(guān)系研究》,《心理科學》,2000年第1期。
[4]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
[5]霍爾布魯克·杰克遜:《書·閱讀》,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6]【宋】黃倫:《尚書精義》第二十三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姜洪偉:《數(shù)字閱讀概念辨析及其類型特征》,《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9期。
[8]茨威格等:《書的禮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3頁。
[9]轉(zhuǎn)引自徐雁:《雁齋書事錄》,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頁。
[10]潘啟雯、任志茜:《2013-2014中國人閱讀指南報告》,《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罚?014年4月22日。
[11]徐雁主編:《全民閱讀推廣手冊》,海天出版社2011年版,第3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