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燕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
謝林自然哲學中的先驗演繹路徑
馮 燕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謝林早期的自然哲學是其整個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方面的重要著作有《自然哲學觀念》、《自然哲學體系初步綱要》和《自然哲學體系初步綱要導論》。在這些著作中,謝林在繼承了康德和費希特奠定的唯心主義傳統(tǒng)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獨特解釋,這種解釋表現(xiàn)為不同的先驗演繹路徑:辯證的演繹,關于因次論的演繹和帶有目的論色彩的演繹。
先天;先驗演繹;自然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的標志性特征就是由康德奠定的“先驗哲學”,先驗哲學之“先驗”源于轉換我們認識的參照系,即認識的客觀與必然取決于其是否遵循先天的思維法則??档碌暮罄^者在繼承先驗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各自發(fā)展出了自己的唯心主義體系。謝林對先驗方法的運用則一開始就體現(xiàn)在其自然哲學著作中,即對自然現(xiàn)象及其原因的說明是一種先驗式的哲學解釋,是先驗演繹,這種演繹的合法性存在于知性或理性的本性當中。
在《自然哲學觀念》(以下簡稱《觀念》)第一版(發(fā)表于1797年)的導言中,謝林提出他所關注的問題角度:“問題不是現(xiàn)象的集合及因果序列,我們稱之為自然過程的,是否及如何在我們之外成為現(xiàn)實的;而是,它們如何對我們而言成為了現(xiàn)實,因果體系及現(xiàn)象集合是如何到達我們的精神的,它們是如何在我們的觀念中獲得必然性的,以使我們要完全遵從這種必然性去思考自然過程?!盵1](P23)謝林認為,哲學的主要問題就是要解釋這種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歸根意味著特定的現(xiàn)象與特定的序列不可分割。在闡明這種客觀唯心主義立場之后,謝林分析了幾種對現(xiàn)象與序列之不可分進行的解釋,其中一種就是康德的物自體解釋,它堅持我們之外的事物獨立于我們的觀念而存在。謝林對這種解釋的批評也就是對康德先驗演繹路徑的批評。謝林認為,按照物自體理論,我們必須從事物身上除去所有屬于我們表象功能的東西,這樣才能達到物自體理論所要求的事物自身,而那些應被除去的東西,也就是因表象而被歸給事物的東西就包括:事物彼此相隨的次序,原因與結果的概念、空間及與空間不可分的時間。而且,依康德,除去所有這些特性的事物自身盡管再無法被我們直觀,但它們還是切實地存在著,而且能對我們產(chǎn)生作用,為的是使我們產(chǎn)生關于它們的觀念。那謝林就問,這樣的東西到底該如何去構想?說它們無法想象倒是一條出路,但卻不管用,因為一旦我們要說到它們,就必得對其知道點什么。謝林不客氣地說,人們對于“無”都知道如何去想象,至少可以把“無”設想為絕對的虛空,設想為純形式的東西等等,但要想象“無”也離不開空的空間。所以,在謝林看來,物自體是一種被剝奪了所有可感特征的含混晦澀的東西,要認定它們如同可感覺事物那樣能夠進入人的頭腦,這實在是無法使人信服。而正確的選擇則是拋棄“物自體”,從精神中尋求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這就是費希特式的先驗演繹路徑,而費希特本人的體系也正是對康德先驗哲學的發(fā)展。
費希特在《全部知識學的基礎》中提出了三原理:“自我設定自己”[2](P11),“相對于自我,直接了當?shù)貙υO起來一個非我”[2](P21),及“自我在自我之中對設一個可分割的非我以與可分割的自我相對立”[2](P27)。顯然,這三條原理采取的是正—反—合的辯證路線,先是作為主體的自我之本身的同一性,再從絕對自我推演出整個外部世界——作為客體的非我,最后是主體與客體、自我與非我的綜合與統(tǒng)一。這種辯證路徑也正是謝林在《觀念》第一版中對物質的基本的力進行的先驗演繹路徑。謝林說,“我們的探討將是對一般物質概念的先驗說明”[1](P171),這種先驗說明不是采取分析的方法對物質概念進行分析,得出物質是占據(jù)空間的東西;而是采取綜合的方法,讓物質概念自己展現(xiàn)出來,從其自身起源中發(fā)現(xiàn)其必然性的基礎。依照謝林,物質是在我們之外真實存在著的東西,就其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我們頭腦中想象的而言,它是由引力與斥力構成的。而對我們來說,真實的東西無非就是經(jīng)由直觀直接到達我們的東西,即,就物質是真實的而言,它必定要呈現(xiàn)在我們的直觀中。于是,問題就由“什么是物質?”變成了“什么是直觀?”,正是在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上,謝林沿襲了費希特的辯證路線。正如費希特的自我與非我是由自我設定在自身之中,并且兩者彼此互相限制一樣,謝林對直觀的分析也擯棄了傳統(tǒng)經(jīng)驗主義心理學將直觀只解釋為被動的印象的觀點,轉而辯證地認為,在直觀中,我之內的被動與我之內的主動完全是相互作用的,“我只有通過我是主動的這一事實才知道我是被動的,我也只有通過我是被動的這一事實才知道我是主動的”[1](P174),我在直觀中感到了自己受非我的限制,這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我在原初上是一不受限制的主動性;反之,也正是因為我直觀到了受外在物的限制,我才能在與這種限制的對抗中感覺到自己的主動性。這樣,在精神中就有了“作為直觀可能性之必然條件的兩種相互矛盾的活動”[1](P175),一種是本性上原初自由的,不受限制的,肯定且趨向于無限的活動;另一種在本性上則是對前一種活動進行限定的,因而是與前者相對立的否定的活動,它提供界限、目標與確定性。這兩種互相對立的活動——不受限制的和進行限制的,被動的和主動的——必然因相互作用而結合在一起并因此產(chǎn)生一產(chǎn)物,這產(chǎn)物將是有限的產(chǎn)物,它就叫做直觀。簡言之,直觀是自我中兩種對立活動結合起來的產(chǎn)物。而在此之前,謝林已預設物質是由引力和斥力構成的存在于我們之外的真實的東西;又由于,“力,就其本身而論,只是知性的一個純粹概念,因而是某種不可能直接成為直觀的對象的東西”[1](P182);所以,物質為什么必然是由引力和斥力構成的原因就在直觀自身當中,也就是說,直觀的對象,不論是什么,必定是作為物質被直觀,也必定是作為引力與斥力的產(chǎn)物被直觀的。這樣一來,謝林就通過先驗演繹宣稱從自我與非我(現(xiàn)實的自我與觀念的自我)這兩極的辯證運動中得出了存在于物質中的斥力與引力這兩極。換言之,構成客體(物質)的引力與斥力歸根源于主體(意識)中的兩種活動,源于人類精神的本性。
《觀念》的第二版發(fā)表于1803年,這時謝林已完成了他的同一哲學,其自然哲學先驗演繹也有所變化,簡言之,就是由費希特式的從絕對自我之一端推演出非我之另一端的辯證的路徑轉變?yōu)橹x林自己的更成熟更細致的、由無差異到差異再到統(tǒng)一的絕對(Absolute,the Absolute)之三因次(Potenz,potency)的動態(tài)演化路徑。前者是以費希特思想為背景,后者則深深扎根于謝林自己的體系。
謝林將自然與精神完全統(tǒng)一的基點稱為“絕對”,它是絕對現(xiàn)實與絕對觀念的完全無差異的同一,是主觀與客觀,無限與有限,本質與形式,普遍與特殊的純粹同一[1](P46-47)。作為絕對,它就是認識的永恒行動,就是理念;作為理念,它又永恒地自我分裂為主體與客體,從而一方面進入觀念序列,成為本質,成為主觀性的東西;另一方面進入現(xiàn)實序列,成為形式,成為客觀性的東西。這里,要注意的是以下幾點。
其一,絕對自身是不會有任何差異產(chǎn)生的,因為它是主觀與客觀兩極的完全相同且完全相等的本質。
其二,差異只是形式上的、量上的差異。具體而言,當絕對進入觀念序列時,它就在主觀性上占優(yōu)勢,在量上優(yōu)于現(xiàn)實序列的客觀性,因而成為主觀的主—客體;當它進入現(xiàn)實序列時,它就在客觀性上占優(yōu)勢,在量上優(yōu)于觀念序列的主觀性,因而成為客觀的主—客體。因此,所有的差異都基于當絕對展開為二元時,在從無限向有限轉變的過程中,因轉變的程度之不同而受到限定的量上的差異,這是一種非本質的差異[1](P49)。
其三,在絕對自身分化為二元的永恒行動中,它是作為一個完全的統(tǒng)一體進行演化的,即這個統(tǒng)一體是作為由三個統(tǒng)一體構成的一個整體分化演變的,這三個統(tǒng)一體即,本質完全成為形式的統(tǒng)一體,形式完全成為本質的統(tǒng)一體,和前兩個絕對又統(tǒng)一為一個絕對的統(tǒng)一體[1](P48)。
其四,同理,觀念序列中的每一個主觀的主—客體和現(xiàn)實序列中的每一個客觀的主—客體,也都是由三個統(tǒng)一體構成的整體。
其五,上述絕對生兩極,兩極歸統(tǒng)一的進程是分等級的,同時又是無窮的。這一點用謝林的磁線理論更易表明:在一條磁線上,中間點是永恒的本質、絕對、理念、A=A,磁線的左邊是現(xiàn)實序列A= B+,右邊是觀念序列A+ =B。磁線上的每個點都是一定量的A和一定量的B的相對的統(tǒng)一;而每一點又都是一條磁線的縮影,一條在級別上低于前者的磁線,它又可分為A=A、A= B+和A+ =B,如此以至無窮。
磁線上除中間點之外的每一點就是謝林所說的因次,因次是絕對觀念與絕對現(xiàn)實之相對的、特殊的統(tǒng)一。每一因次都是對絕對、理念那永恒本質的一定程度的實現(xiàn),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是具備一定實現(xiàn)潛能的絕對,因而萬物本質同一,它們在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就其體現(xiàn)絕對理念的程度而言,它們在量上是有差異的。根據(jù)謝林的論述,結合磁線理論,第一因次就是無限向有限,普遍向多樣,無差異向差異的演變,是絕對同一展開為相對同一因次,對應于磁線上A= B+的現(xiàn)實序列,被稱為有限的因次;第二因次與第一種相反,是有限向無限,多樣向普遍,差異向無差異的回復,是相對差異的因次,對應于磁線上A+ =B的觀念序列,被稱為無限的潛能因次;第三因次則是前兩種的統(tǒng)一,是同一與差異的同一,是絕對同一的因次,對應于磁線上的A=A,被稱為永恒的因次。并且,正如磁線理論所示,因次在不同等級上連續(xù)地、無窮地重復著自身。于是,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因次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上升演化的有機整體,就是一個純粹同一在不同等級上展開為差異、差異又復歸為統(tǒng)一的充盈著生命的循環(huán)。從最高等級上看,自然界為第一因次,先驗哲學所研究的人的精神、觀念界則為第二因次,二者的無差異之點為理性。具體到自然哲學而言,它之內的因次結構為:第一因次,作為無限演變?yōu)橛邢薜慕y(tǒng)一體,整體上體現(xiàn)于世界之普遍結構中,個別地則體現(xiàn)于物體系列中;在這一因次等級上,無限在空間上經(jīng)由三個維度產(chǎn)生差異,從而形成質料性的物體,并由此構成世界。第二因次,作為有限向無限回復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于普遍力學中,亦即無機界的動態(tài)進程中;它同樣在三個維度上展開,其中,第一維度上是運動形式為長度的磁,第二維度上是運動形式為廣度的電,第三維度上就是運動形式為三維的化學過程。第三因次,作為前兩種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作為普遍與特殊完全無差異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于有機體中。這一等級的因次同樣表現(xiàn)在三個維度上:第一維度上的感受性,對應于無機界的磁;第二維度上的應激性,對應于無機界的電;第三維度上的再創(chuàng)造力,則對應于無機界的化學過程。①有機體的頂點就是人,對人的研究,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就進入先驗哲學的范圍了。
綜上,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觀念》第二版的先驗演繹路徑下,自然界不同等級上普遍存在的兩極性(異質性)不再被看作矛盾雙方(自我與非我)之純辯證的設定,而被當作是從一原始統(tǒng)一體(原始同一)中開始并永恒進展的分離與回復的無窮循環(huán)。
與《觀念》相比,《綱要》及《綱要導論》中的先驗演繹更強調自然之為一個先天就存在著的有機整體。②謝林在《綱要》第一編開篇就提出了其自然哲學的第一原理——“無條件者”(“絕對”),并將其作為不可證明的首要原理賦予作為思辨的物理學的自然哲學,“無條件者不可能在任何個體的‘物’中,或任何我們可以說它‘存在’的東西中找到。因為‘存在’者只是參與/分享了存在,它只是存在的一種個別的形式或種類?!喾矗瑢τ跓o條件者,則永遠不可能說它‘存在’。因為它就是存在自身,而且作為存在本身,它不在任何任何有限的產(chǎn)物中完全地展現(xiàn)自身,而每一個體,也只是對它的一種特定的展現(xiàn)/表達。”[1](P13)“絕對”在自然哲學中就是存在自身,就是永恒的創(chuàng)造,無限的運動,就是“自然之理念”。從這一首要原理開始,謝林逐步展開他關于自然界產(chǎn)物動態(tài)等級序列的演繹。而對演繹的思路,謝林則在《綱要導論》之“關于思辨的物理學的可能性”一節(jié)中做了詳細闡明。
具體而言,謝林抓住康德先驗演繹方法的核心——先天存在著的概念在先,旨在表明:思維是被迫或被制約著去將有機體思考為是有目的的;通過先天存在于思維中的“自然之理念”(Idea of Nature),思維才將自然思考為一個有系統(tǒng)的整體。③謝林的思路是這樣的:認識客體,在最嚴格的意義上就是去發(fā)現(xiàn)客體之可能性的原理。而要去發(fā)現(xiàn)客體之可能性的原理,要去發(fā)現(xiàn)自然之內部結構,若沒有自由地對自然的襲入(invasion)則是不可能的,這種自由進行的對自然的襲入,謝林稱之為實驗(experiment)。“每一實驗都是向自然提出的一個它必須給出答復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暗含著一個先天判斷;每一實驗之為一個實驗,都是一個預言;進行實驗本身就是對現(xiàn)象的創(chuàng)造。因而,通往科學的第一步,至少在物理學領域中的第一步,就是我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這門科學的對象/客體?!盵1](P197)但是,實驗中對現(xiàn)象的建構畢竟不是現(xiàn)象之絕對意義上的自我建構(因為實驗有人的參與)。但毫無疑問的是,在自然科學中,有許多理論是可以相對地先天就知道的,因為在每一現(xiàn)象中都有重復發(fā)生的簡單的法則,因而實驗結果是可以提前預知的,這時,不需要任何實際的實驗,就可以從一個已知的法則立刻得出所需要知道的東西了。但這種在現(xiàn)象中重復發(fā)生的法則之根源在何處呢?或這種法則從哪里被我所知呢?謝林說,“我們認為,所有現(xiàn)象都在一種絕對而必然的法則中相互聯(lián)系,所有現(xiàn)象都能從這一法則中推演出來;簡言之,在自然科學中,所有我們知道的都是我們絕對地先天就知道的?!盵1](P197)而謝林這一絕對且必然的法則實際上就是《綱要》開篇提出的無條件者/絕對者,只是在《綱要導論》中謝林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它,將其稱為解釋自然的普遍二元性的原理——自然搖擺于創(chuàng)造力和產(chǎn)物這二元之間,這一二元性的原理同自然的理念本身一樣必然,實際上也就是自然之理念。④
這種關于自然的絕對假說——所有自然現(xiàn)象之最終原因(也稱為根基、原理)就是普遍二元性——不僅有其自身的必然性,而且還要被帶入經(jīng)驗性的實驗當中,“因為,哪怕在整個自然體系中有只有一種現(xiàn)象依據(jù)這一原理不是必然的,或與這一原理是相矛盾的,那自然界之所有現(xiàn)象就不可能從這一原理中推演出來,這一原理也就立刻被證明是假的了?!盵1](P197)但這又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通過所有的實驗來證明這一原理?畢竟,可做的實驗的無數(shù)的。在這里,謝林就用到了康德的先驗演繹的方法。即,將不斷地去進行實驗轉變?yōu)閺氖滓韺ψ匀滑F(xiàn)象進行先驗演繹。也就是從創(chuàng)造自然科學之對象——進行實驗的第一步,轉變?yōu)閺氖滓恚ㄟ@一原理同時也是前提,并同自然的理念一樣必然,它就是普遍二元性原理)對所有自然現(xiàn)象進行先驗推演的第二步。通過這種演繹,我們關于自然的知識就轉變?yōu)樽匀蛔陨淼慕?,轉變?yōu)橐环N先天的自然科學。那么,這種從第一步向第二步轉變的依據(jù)是什么?這就依賴于謝林對“先天的”(a priori)的定義。謝林認為,“我們不僅是通過經(jīng)驗知道種種事物,而且在原初意義上,除了經(jīng)由經(jīng)驗或依靠經(jīng)驗,我們是什么都不會知道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知識就全是由經(jīng)驗判斷組成的?!盵1](P198)但這些關于經(jīng)驗的判斷卻能變成為先天原理,即“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判斷之必然性時”[1](P198),它們就由經(jīng)驗判斷變成了先天原理,這個時候,不論每一判斷的內容是什么,也都能被提升至先天的地位。因為,“先天判斷與后天判斷之區(qū)別完全不像許多人想的那樣,是一種原初就彼此分開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只與我們的認識有關,只與我們所具有的對這些判斷的知識之類型相關?!盵1](P198)因而,只要我洞察到了一個判斷——經(jīng)驗判斷之內在必然性,不論是直接地抑或間接地洞察到的,這個經(jīng)驗判斷就立刻成為了先天原理。這樣,通過對“先天的”概念涵義的修正,謝林最終將關于個別自然現(xiàn)象的諸原理統(tǒng)一于那一個最根本的第一原理中(比如,斥力和引力是二元,它們統(tǒng)一于重力之中;磁本身就是二元與同一的最佳說明,磁與電又可被看作二元,它們統(tǒng)一于化學過程中;感受性和應激性統(tǒng)一于再創(chuàng)造力中),從而宣稱基于這第一原理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先天存在的有機整體。也就是說,自然本就是先天的,而自然的這種先天之所是就是——自然是一有機整體。因為,當我們認識到自然之所有現(xiàn)象都是絕對必然之存在時,那自然之原初現(xiàn)象就不可能是偶然的;相反,自然是一個有著內在必然性的有機整體。因為,如果自然不是一有機整體,那就不會有真正的體系,也就不會有我們對自然之先天判斷了。因而,如果經(jīng)由先天演繹而得出所有自然現(xiàn)象都是相互產(chǎn)生相互支撐的,那必可得出,自然是一個先于其各部分的有機組織,自然中所有個體都是由這一整體、都是由自然之理念所預先規(guī)定的。
作為總結,我們看到,如果說康德的先驗演繹是在我之外留下了一個永遠無法把握的自在之物的領域,從而使自然仍停留于客觀的、被思的位置;如果說費希特是將物完全包容在絕對我之中因而實際上抹殺了物的存在,并固囿于深深的主觀性中;謝林則是在繼承二人的基礎上又超越了他們。謝林認為,物與我同一,精神與自然同質,自然同時就是精神,精神同時就是自然。謝林的思辨物理學的自然哲學不是一種關于自然的哲學,不是人——作為主體,站在作為客體的自然之外,持遠遠觀望的態(tài)度而形成的對自然之表象;而是從作為客觀的主-客體之自然本身出發(fā),以自然之角度來追溯作為一個整體的自然的動態(tài)的演變;不是我們思考自然,倒毋寧是自然思考我們(Nature thinks us)。這種思想的精髓就是同一性原則。在這一絕對原則的統(tǒng)領下,“主體的意識被設想為客觀的生成,精神被設想為自然的創(chuàng)造性。”[3]
[注釋]
①在《觀念》第二版中,謝林對有機界三個因次等級的排序為再創(chuàng)造力、應激性和感受性,而在《綱要》《綱要導論》及《先驗唯心論體系》中其等級順序則都被改為感受性、應激性和再創(chuàng)造力。
②《綱要導論》中還有一個對謝林自然哲學而言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有機界與無機界的相互映現(xiàn)又內在統(tǒng)一的關系,簡言之,有機界和無機界不是對立的,前者只是后者在更高階段上的展現(xiàn),感受性是更高能力的磁,應激性是更高能力的電,再創(chuàng)造力是更高能力的化學過程。
③《綱要》的譯者在“譯者”導言中有較詳細論述。
④《綱要》開篇的“絕對”側重的是同一;這里的“普遍二元性原理”側重的是二元。對謝林而言,同一與二元自身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永遠在二者的統(tǒng)一之中,即同一存在于二元之中,二元存在于同一之中。
[1]Schelling F W J.Ideas for a Philosophy of Nature[M]. Errol E Harris, Peter Heath, Tr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德]費希特.全部知識學的基礎[M].王玖興,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張慎,主編.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六卷)[M].南京: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351.
On the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s in Schelling's Philosophy of Nature
FENGYan
(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The early nature philosophy is very significant in Schelling's whole system of philosophy. In his important works asIdeasforaPhilosophyofNature,FirstOutlineofaSystemofthePhilosophyofNatureandIntroductiontotheOutlineofaSystemofthePhilosophyofNature, Schelling inherits the idealistic tradition founded by Kant and Fichet on the one hand,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he presents his own distinc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natural phenomena, which are showed in different ways of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s: the dialectic deduction, the deduction about potencies and the teleologial deduction.
a priori;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philosophy of nature
2015-01-16
馮 燕(1975-),女,河南許昌人,蘭州大學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自然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研究。
N09;N02
A
1672-934X(2015)02-0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