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蘊鸞
(泰州學院 人文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
論當代大學生性別氣質變化趨向*
——基于某高校的調查分析
陳蘊鸞
(泰州學院 人文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
當代大學生不僅認定自我性別氣質趨于中性化,同時也期待他人性別氣質趨于中性化,故而對于男女性別氣質趨于中性化的外表和行為都能欣然接受。對此,應理性觀之。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男女性別氣質向現(xiàn)代多元化性別氣質的轉變是大勢所趨;而且從來自城鄉(xiāng)大學生性別氣質中性化程度的差異也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任何性別氣質都只不過是社會和文化建構的結果。因此,當代大學生性別氣質的中性化是他(她)作為社會人存在的一種正?,F(xiàn)象。只要整個社會對性別氣質中性化加以重視,并正確引導,它將是通向兼具兩性人格優(yōu)點和長處的“雙性化”的必經階段,也恰恰證明男女平等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
大學生;性別氣質;中性化;高校
今天,在我國的年青人中,因“女漢子”“偽娘”或溫柔、體貼、顧家的“暖男”等社會形象的出現(xiàn),顛覆了傳統(tǒng)性別文化對兩性形象的塑造,使得一些教育專家產生了“性別危機”的文化焦慮,或“性別錯亂”的“中性化焦慮”,進而主張教育中應對學生采取性別隔離的“因性施教”。但另一些長期致力于反思、質疑、甚至顛覆傳統(tǒng)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性別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性別氣質的多元化性別氣質發(fā)展趨向,是當今社會轉型投射在人們性別氣質上的反映。傳統(tǒng)社會建構了兩性截然對立的性別氣質,而在社會發(fā)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男女兩性的性別氣質打破傳統(tǒng)性別規(guī)范,從二元對立走向多元化也是大勢所趨。只有揚棄“男強女弱”的傳統(tǒng)性別刻板觀念,才能建設真正平等的兩性和諧[1]。因此,我們應當為社會性別氣質規(guī)范的多元化感到歡欣鼓舞,因為一個在男女性別氣質上的多元時代正向我們走來。在這個新時代,每一個人實現(xiàn)真正自我的自由度將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性別秩序將被徹底超越,整個社會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2]。
在社會對此話題討論熱潮高漲的情況下,獲取作為同齡群體的年輕人對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看法,或許更為重要。尤其是作為緊跟社會時尚、文化素質較高的大學生群體,他們的反應和態(tài)度可能更能說明問題。為此,我們選擇了泰州學院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測量他們對當代大學生性別氣質變化的態(tài)度,加深對大學生性別氣質現(xiàn)狀的了解,豐富拓展性別角色、性別氣質的研究內容,揭示大學生群體對傳統(tǒng)男女兩性性別氣質的內隱認知;而且試圖通過對受調查者對性別氣質多元變化的態(tài)度以及歸因闡釋,進一步驗證一定程度上性別氣質是社會和文化建構的相應產物,進而反思現(xiàn)今社會存在的性別觀念誤區(qū),以促進男女平等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避免性別偏見與歧視。
此次調查采取對泰州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發(fā)放問卷的方式,兼顧調查對象所學專業(yè)的廣泛性(如文、理、工等學科),并以性別和戶籍作為兩個重要變量進行分析。本次調查共發(fā)出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15份,有效率為89.58%。男女大學生及城鄉(xiāng)大學生比例都較為接近(見表1)。
表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n=215) 比例(%)
本研究中將性別氣質界定為一定文化影響下社會對于男女行為、外表和思維方式的期待。將性別氣質中性化界定為,非傳統(tǒng)意義上典型的男性或女性氣質,而是兼具兩性氣質的日漸模糊化的性別特質,是性別氣質多元化的重要表現(xiàn)。調查中,將性別氣質操作化為兩個維度:(1)男女的行為;(2)男女的外表特征。人的行為和外表是性別氣質的外化特征,而性別氣質是人的行為和外表的內涵特性。
(一)多數(shù)大學生對男女趨于中性化的行為傾向于認可
調查中,我們詢問了所有學生對以下行為的態(tài)度:男女會否做飯、男女愛否做家務、男女專注事業(yè)、男女專注家庭、男女蘭花指、男女走貓步、男女走路昂首闊步、男女抬得動重物與否、男女喜歡逛街與否、男女好否打扮、男女喜歡外出與否、男女購物精挑細選與否、男女會否縫補衣服、男女哭泣與否、男女說話細聲細氣、男女說話大大咧咧、男女愛好舞蹈、男女愛好拳擊等以及男女跨性模仿。分析中把大學生對男女行為的態(tài)度分別列出(見表2)。
從表中加重部分的百分比來看,大學生對男性行為的態(tài)度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應該具有的態(tài)度。有74.8%的大學生傾向于認可愛做家務的男性,而50.2%傾向于不認可不做家務的男性。有75.8%的大學生傾向于認可專注于家庭的男性,55%的大學生傾向于認可會縫補衣物的男性,44.6%的大學生傾向于認可愛好舞蹈的男性以及42.7%的大學生傾向于認可會精挑細選購物的男性。而對于男性哭泣、好打扮和喜歡逛街等行為,雖然傾向于認可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傾向于不認可的比例也不高,很大一部分人集中在“一般”這一態(tài)度。
表2 大學生對男(女)性具有以下行為的態(tài)度 比例(%)
大學生對于女性行為的態(tài)度與傳統(tǒng)態(tài)度存在很多差異。有61.5%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性專注事業(yè),55.4%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性能抬得動重物,51%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性說話大大咧咧,65.7%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扮男且42.5%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性愛好拳擊足球等運動。而對于女性不會縫補衣物、不會做飯和不做家務等行為,也有較大比例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這些行為。
從這些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男性和女性應該有的行為和不應該有的行為的觀念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傳統(tǒng)意義上社會對于男女行為的期待在當今已經發(fā)生了改變。男性有一些曾經被認為是女性的行為已被很大一部分大學生所接受,而女性有一些曾經被認為是男性的行為也同樣被接受。
(二)多數(shù)大學生對男女趨于中性化的外表傾向于接受
調查中,我們詢問了所有學生對以下外表的態(tài)度:男女較多體毛、男女身體健壯、男女身體苗條、男女長發(fā)、男女燙發(fā)染發(fā)、男女短發(fā)、男女皮膚白皙、男女皮膚黝黑、男女化妝與否、男女有耳飾與否、男女有項鏈戒指與否、男女穿高跟鞋、男女穿皮靴、男女穿運動鞋、男女穿皮鞋、男女穿緊身衣褲、男女穿艷麗衣褲、男女穿寬松肥大衣褲、男女穿顏色樸素衣褲、男女美甲、男女穿軍裝、男女穿西裝、男女穿運動裝、男女用手提包等(見表3)。
從表中加重部分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男性外表的態(tài)度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有65.7%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皮膚白皙的男性,47.1%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穿皮靴的男性,而47.4%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用手提包的男性。對于戴項鏈戒指、身體苗條、燙發(fā)染發(fā)等外表,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是傾向于接受的,這也是一種變化。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女性外表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變化。65.5%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性穿軍裝,67.2%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性穿西裝,71.4%的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女性留短發(fā)。對于身體健壯這一外表特征,也有31.6%的人傾向于接受。
表3 大學生對男(女)性具有以下外表的態(tài)度 比例(%)
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在外表方面,大學生對于男女應該具有的特征看法不同于傳統(tǒng)。能夠看得出來,男性的外表有向女性靠近的趨勢,而女性的外表也有向男性靠近的趨勢。
(三)大學生自我認定和期待他人中性化的性別氣質
我們對大學生對自身性別氣質以及期望男性和女性應有何種性別氣質進行了調查。調查中,該部分為語義差異量表,分別列出了12對形容詞,每組前端為傳統(tǒng)女性氣質的形容詞,每組后端則是傳統(tǒng)男性氣質的形容詞。形容詞如下:膽怯的—勇敢的、細心的—粗心的、陰柔的—陽剛的、依賴的—獨立的、脆弱的—堅強的、矜持的—豪爽的、感性的—理性的、柔弱的—健壯的、被動的—主動的、體貼的—蠻橫的、溫柔的—烈性的、謙讓的—好勝的。此題的區(qū)間值為-36到36(見圖1、2、3、4)。
圖1 男性大學生對自身性別氣質的測量
圖2 女性大學生對自身性別氣質的測量
從圖1中可以很明顯看出,在中間部分分布的人較多,而在兩端分布的人相對較少。這表明男性大學生的性別氣質并不是大量集中于傳統(tǒng)男性氣質上,而是有向中性化方向發(fā)展的趨勢。圖2中女性大學生的性別氣質集中分布在-12到12之間。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女性大學生的性別氣質并沒有集中在傳統(tǒng)女性氣質上,而是具有向中性化發(fā)展的趨勢。
圖3 大學生對男性氣質的期待
圖4 大學生對女性氣質的期待
從圖3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男性應該具有的氣質的期待已逐步向中部傾斜,且存在一定正態(tài)分布的趨勢。這表明,大學生眼中的最優(yōu)男性氣質再也不是傳統(tǒng)的男性氣質,而是帶有向中性化方向發(fā)展趨勢的男性氣質。圖4表明大學生對女性氣質的期待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大量集中于中部,這表明傳統(tǒng)的女性氣質已經不再是當代大學生所期待的女性氣質,現(xiàn)代女性氣質存在向中性化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二元對立狀況已經被雙方各向中性化發(fā)展的狀況所打破,現(xiàn)代的男性氣質再也不是完完全全不帶有任何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女性化特征的男性氣質,女性氣質也不再是不帶有任何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男性化特征的女性氣質。
(四)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性別氣質中性化的程度高于農村
我們在分析過程中,還進一步從戶籍所在地對大學生性別氣質進行了考量,通過分析平均數(shù)、方差、偏態(tài)系數(shù)和峰態(tài)系數(shù)發(fā)現(xiàn)一些差異(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農村男性大學生的性別氣質平均數(shù)值為14.18,而城市男性大學生的性別氣質平均數(shù)值為11.9583,農村的大于城市的,農村的呈右偏態(tài),城市的呈左偏態(tài)。這表明,城市男大學生比農村男大學生的性別氣質更偏向中性化。農村女性大學生的性別氣質的平均數(shù)值為6.1837,而城市女性大學生性別氣質平均數(shù)值為8.3175,農村的呈左偏態(tài),城市的呈右偏態(tài)。這表明,城市女大學生比農村女大學生的性別氣質更偏向中性化。
表4 男(女)大學生的性別氣質
通過以上對215名泰州學院在校大學生從大學生對于男性與女性行為和外表的態(tài)度、男女大學生自我性別氣質的認定、大學生對于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期待,以及來自不同戶籍大學生性別氣質等方面的調查資料分析表明:(1)在行為與外表上,大學生對于男性應該具有的行為與外表和女性應該具有的行為與外表的觀念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較為普遍地接受和認可男性帶有一些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女性化特征的行為和外表,也傾向于接受和認可女性帶有一些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男性化特征的行為和外表。(2)在性別氣質上,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大學生的性別氣質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出現(xiàn)了“中性化”的趨勢,這是性別氣質多元化的體現(xiàn)。(3)在對男性和女性性別氣質的期待上,大學生都傾向于期待帶有“中性化”趨向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4)來自農村大學生的性別氣質“中性化”的程度要低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
這些調查結果不僅會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也使得我們進一步反思和討論一些問題。
(一)對于當代大學生性別氣質打破傳統(tǒng)二元對立局面,中性化趨勢日益顯現(xiàn)應理性看待
現(xiàn)實社會中“女漢子”或“偽娘”“暖男”等形象的出現(xiàn),表明傳統(tǒng)規(guī)范中的兩性氣質已開始互相滲透,社會性別角色的中性化日漸突出。近些年一些研究表明,這種變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社會轉型、文化多元化、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有關,也與女權主義運動的深刻影響有關。正如女性主義理論認為的,性別差異只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芭疂h子”“偽娘”等社會形象的出現(xiàn),只不過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投射在男女性別氣質上的一個面相。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與市場經濟對競爭性人才的優(yōu)選需求,理智、堅強、獨立、自信等市場經濟中獲得成功和取得成就所必須的品格,為人們所關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家庭、學校、社會媒介或參與市場經濟大潮的競爭者自身,都會對性別角色做出有別于傳統(tǒng)性別刻板印象的期待或作適時調整?!盵3]順應社會發(fā)展,在競爭環(huán)境中重塑個人性別氣質,尤其對在傳統(tǒng)社會競爭中處于弱勢的廣大女性提出更高要求。而自由競爭的環(huán)境,也為人的個性自由彰顯提供了舞臺。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如一些年輕人順應時代變化,主動適應時尚潮流,不斷突破傳統(tǒng)性別界限,沖擊和改變傳統(tǒng)性別形象,在衣著服飾、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都趨于多元化。
因此,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是承認這種變化,并把它作為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大勢所趨而欣然接受。對于一些媒體認為“偽娘”和“女漢子”是對傳統(tǒng)性別氣質的褻瀆,企圖呼吁社會公眾重建傳統(tǒng)性別氣質的說法,要加以警惕。因為“女漢子”“偽娘”熱反而有利于弱化傳統(tǒng)性別本質主義的不良影響。
而且應該認識到,只要整個社會對性別氣質中性化加以重視,并正確引導,它將是通向“雙性化”的必經階段。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具有“雙性化”特質的人,是一種綜合的人格類型,一種兼有傳統(tǒng)意義上男女兩性人格優(yōu)點和長處的人格類型。這種人在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自我評價等方面優(yōu)于單性化者。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自尊,更富創(chuàng)造性,并兼具堅強、獨立、溫柔、細膩等各種特質?!半p性化”人格已成為世界發(fā)展的一種趨向。在西方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新理念中,特別強調一些兩性共有的價值和品格。學者曼斯菲爾德就曾感嘆,曾經的男性氣概在美國已經越來越少了,今天的美國人生活在一個“性別中立”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你的性別并不決定你的權利、義務或地位”[4]。因此,只要有健康的人生觀,積極向上的心理和處世態(tài)度,所謂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都無可指責。至于審美裝扮上自由選擇,完全是個人的偏好,更是社會多元化的體現(xiàn),和性別本身沒有任何關系[5]。這也表明,一個社會不能也無法壓制人的個性的充分發(fā)展。那些呈現(xiàn)了“陰柔”或“陽剛”之氣的男孩或女孩,只不過是在實踐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氣質,并且通過社會公共平臺展現(xiàn)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獲得個人心理上應有的滿足感而已。
因此,具有“偽娘”或“女漢子”形象的人,并不是一個性別角色混亂的人,反而是一個有著男女性別氣質優(yōu)勢、高度適應環(huán)境潛質的人。他(她)可以從容地根據(jù)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作出恰當?shù)男袨榉磻?,以充分開發(fā)自己的潛能。這會使男女兩性所固有的長處和短處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并相互補償,共同實現(xiàn)“互補—調諧”基礎上的人類發(fā)展與優(yōu)化[6]。而傳統(tǒng)支配性性別氣質觀念恰恰是對男女兩性全面、健康發(fā)展的戕害。呼吁重建傳統(tǒng)性別氣質,實質是對性別氣質生物決定論的認同,與我國“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倡導與實施也是背道而馳的。正如有研究者認為的,當倡導男女性別角色涇渭分明的對立之時,也就在進一步強化著兩性的差別,通過文化建構著兩性間的距離,使得追求性別平等的人類理想更加遙不可及。今天這些“偽娘”或“女漢子”的出現(xiàn),恰恰是社會性別平等運動推動的結果,恰恰是多元性別理念普及的結果,恰恰是社會寬容與進步的結果[7]。
(二)來自農村與城市大學生之間在性別氣質中性化程度的差異,則進一步驗證了所謂性別氣質只不過是社會和文化建構的結果
家庭、學校、同齡群體和大眾傳媒等在性別氣質的建構中往往被認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因家庭和學校教育、同齡群體所處環(huán)境及大眾傳媒宣傳影響的差異,使得城鄉(xiāng)青少年性別氣質的形成均存在差異。傳統(tǒng)性別氣質因農村地區(qū)相對的封閉保守,面對社會轉型的適應性程度低于城市而保留較多。尤其是家庭教育觀念和大眾傳媒宣傳報道對性別氣質的建構影響更為明顯。在當今社會,雖然農村對男性體力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但相對于城市對知識和腦力勞動的高度需求而言,城鄉(xiāng)腦體差別依然存在。致使農村人觀念中的“男強女弱”“男高女低”“男外女內”在實際的非制度化操作中轉變?yōu)榛钌默F(xiàn)實情況上遠大于城市。大眾傳媒往往又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社會風尚的傳感器。而現(xiàn)代傳媒在城市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影響的廣泛性都遠大于農村。加之城市社會轉型的速度較快,市場化程度較高,而且城里人文化素質普遍高于農村,對新思想、新觀念接受和認可度快于農村人。因此,城鄉(xiāng)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門后,因之前所接受家庭教育和所受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差異,使得他們在新的性別氣質的重新建構中,從觀念的接受到行動中的體現(xiàn),都會存在一些差異。
總之,正如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的,在全球進入現(xiàn)代化進程之后,男女兩性氣質中性化趨勢隨著男權制的式微愈演愈烈。在性別氣質問題上的正確觀點是強調男女這兩種性別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穩(wěn)定化,反對將一切作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主張建造一個兩性特質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間色的色譜體系[2]。因此,真正的性別重建,應該通過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相互融合來實現(xiàn)兩性性別氣質的結構優(yōu)化,修正傳統(tǒng)對男女兩性的性別刻板印象,使兩性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張揚和展示,這不僅有助于消除一直以來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也是對男性傳統(tǒng)性別角色偏差的矯正。是女性的解放,也是男性的解放!
[1]方 剛,王衛(wèi)媛,呂 娜.性別多元:社會性別研究的新擴展———“性別多元: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側記[J].婦女研究論叢,2012(4):111-113.
[2]李銀河.如何看待中性化焦慮[EB/OL].http://www. crntt.com,2012-03-01.
[3]孫艷艷.“女漢子”的符號意義解析——當代青年女性的角色認同與社會基礎 [J].中國青年研究,2014(7):11-15.
[4]哈維·曼斯菲爾德.男性氣概[M].劉 瑋,譯.譯林出版社,2008:前言(1).
[5]高 慶.被集體圍觀的小眾:“偽娘”的個性表達與社會糾結[J].中國青年研究,2012(9):79-84.
[6]鄭 軍,沈 莉,祝平燕.“都市美形男”風潮下的性別氣質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5(12):177-179.
[7]方 剛.男性氣質多元化與“拯救男孩” [J].中國青年研究,2010(11):17-20.
On the Variation Trend of Gender Tempera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Ananalysisbasedonasurveyofacertainuniversity
Chen Yunluan
(SchoolofHumanities,TaizhouUniversity,Taizhou225300,China)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制度公正視域下融入性別視角的村民自治創(chuàng)新研究”(12YJC810012)之階段性成果。
2015-01-07
陳蘊鸞(1977-),女,江蘇南通人,泰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6.005
C915
B
1008-6285(2015)06-0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