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微生物油脂制備生物柴油技術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2015-02-23 09:08:54李小英聶小安王義剛
生物質化學工程 2015年6期
關鍵詞:產油酯交換破壁

李小英, 聶小安,2*, 陳 潔, 王義剛

(1.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林產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生物質化學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林業(yè)局 林產化學工程重點開放性實驗室;江蘇省 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42;2.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林業(yè)新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91)

·綜述評論——生物質能源·

微生物油脂制備生物柴油技術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李小英1, 聶小安1,2*, 陳 潔1, 王義剛1

(1.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林產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生物質化學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林業(yè)局 林產化學工程重點開放性實驗室;江蘇省 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42;2.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林業(yè)新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91)

總結了微生物油脂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對比分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生物柴油質量標準。介紹了微生物柴油的生產工藝,包括微生物油脂的篩選與培養(yǎng)、微生物預處理、油脂的提取精煉、微生物柴油的制備,并對微生物柴油的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微生物油脂;研究現狀;生產工藝;發(fā)展趨勢

能源安全問題一直為世界各國所重視,隨著石化資源的枯竭及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生物柴油因其低硫、低芳香性、燃燒性能優(yōu)良及生物可降解性等優(yōu)點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1-4]。生物柴油主要通過酯交換法來制備,原料有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黃連木等油料林木果實,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以及動物油脂、餐飲廢油等[5]。然而,糧油作物作為生物柴油的原料存在“與民爭糧”的問題,木本植物的生長周期長、成本高,動物油脂和餐飲廢油原料分散、回收困難、質量參差不齊、沒有統一的國家質量標準,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生物柴油的發(fā)展。近年來,從微藻、酵母、霉菌和細菌等含油微生物中提取油脂制備生物柴油受到了廣泛關注和重視[6]。微生物油脂又稱單細胞油脂(SCO),是由酵母、霉菌和藻類等產油微生物以碳水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為碳源、氮源,輔以無機鹽在一定條件下生產的油脂和另一些有商業(yè)價值的脂質,主要是由不飽和脂肪酸(PUFAs)組成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酸組成上與植物油如菜籽油、棕櫚油、大豆油等相似,是以C16和C18為主的脂肪酸[7-8],但不飽和度更高。因此,以微生物油脂為原料制備的生物柴油品質更好[9]。

1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現狀

1.1 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十九世紀晚期,德國就開始研究利用微生物生產油脂,以Paul Lindner為主的研究者發(fā)現了產油酵母菌美極梅奇酵母[10],其后美國也開始了研究。20世紀40年代發(fā)現了高產油脂的斯達凱依酵母、粘紅酵母、曲霉屬及毛霉屬[11]。20世紀70年代,Nancy Moon等從衣阿華州立大學牛奶廠的排水通道中分離出產油酵母——彎假絲酵母[10]。

1976年,美國啟動能源微藻研究,期望利用石化燃料產生的廢氣來生產含脂量高的微藻[12]。 1986年,日本和英國率先從微生物中提取含γ-亞麻酸(GLA)的油脂作為保健食品、功能性飲料和高級化妝品等,使得微生物油脂成功實用化[13]。1994年新西蘭淀粉公司所屬的油脂廠,從假絲酵母中選育出一種含油量達50%(干基)的“產油酵母菌”,它們利用制奶酪工廠的副產品——乳清作為產油酵母培養(yǎng)基,繁殖出大量的菌體,用傳統的植物油壓榨工藝獲得對人體和家禽均無副作用的微生物油脂[14]。2007年,美國以能源部圣地亞國家實驗室為主的實驗室宣布了“微型曼哈頓計劃”,希望從海洋藻類中獲得豐富的能源[15]。2011年,西班牙水處理公司推出全球首個大規(guī)模利用廢水培養(yǎng)微藻進行生物能源生產項目,計劃2015年年底建成面積相當于10個足球場的展示廠房。隨后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于生產成本等問題均與植物油脂和動物脂肪無法相比,因此研究大多以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微生物為主。

1.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20世紀60年代就有霉菌和酵母菌生產油脂的報道,但研究較多的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而且主要為微生物功能性油脂,對微生物油脂制備微生物柴油的研究較少。1993年,張峻等[16]紫外誘變深黃被孢霉,得到菌體得率25%和油脂質量分數32.8%的變異株。1995年,羅玉萍等[17]分離出一株高產棕櫚油酸的酵母菌,其油脂占干菌體質量的32.06%。1997年,施安輝等[18]從8株酵母菌中篩選出一株油脂含量高的GLR523菌株,進行誘變處理后,優(yōu)化培養(yǎng)最終油脂產量可達干菌體質量分數的67.2%。2004年,繆曉玲[19]獲得了油脂質量分數占干菌株質量55%的異樣微藻。

2012年河北廊坊新奧集團研發(fā)的微藻制備生物柴油技術取得中試成功,已在內蒙古建設5 000 t/年微藻生物柴油示范工程,對煤電廠和化工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資源化利用,生產生物能源。2013年,青島能源所通過對國內外多株絲狀微藻的性狀進行評價,獲得1株高含油的淡水黃絲藻。在低光照、無營養(yǎng)脅迫條件下培養(yǎng)12 d,獲得淡水黃絲藻的總脂含量占干質量的61.3%,采用酸堿兩步法對提取的油脂進行轉酯化制備生物柴油,其脂肪酸組分主要為C16∶0與C16∶1,且制備的生物柴油完全符合國家標準 GB/T 20828—2007。

2 生物柴油的質量標準

微生物油脂作為清潔可再生的生物柴油原料,以其替代石化柴油也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擬定了生物柴油理化性質標準,從而保證柴油的質量,使消費者更加放心的使用生物柴油。自2000年開始,歐洲在實施不同階段的汽車排放法規(guī)時,就不斷降低柴油中的硫含量,到2009年時要求車用柴油的硫含量不得高于10 mg/kg,日本在車用柴油標準上基本參照了歐洲的發(fā)展趨勢。美國自2006年就要求車用柴油的硫含量不得高于10 mg/kg,美國2015年發(fā)布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混合燃料(B100)標準規(guī)格ASTM D6751-2015a。我國首個生物柴油質量標準于2007年頒發(fā), 2015年頒布了柴油機燃料調和用生物柴油(BD100)的最新國家標準GB/T 20828—2015,生物柴油具體質量標準見表1。

表1 中國、美國和歐洲的生物柴油質量標準

3 微生物柴油的制備工藝

微生物柴油的制備首先需要篩選出高產油脂的微生物菌體作為原料,經過滅菌處理后,可以進行擴大培養(yǎng)、收集,由于油脂存在于微生物菌體細胞內,需要對其進行預處理,以利于油脂的提取,提取后的油脂經脫膠、脫色等方法精煉后,通過酯交換反應后精煉得到精煉微生物柴油。

3.1 菌體的篩選和培養(yǎng)

在已有菌株的基礎上利用細胞融合、誘變育種、基因工程等手段選育出應用于工業(yè)化的菌株,需具備: 1)油脂積累量大,含油量應達50%以上,且油脂轉化率不低于15%; 2)生長速度快,不易污染雜菌,不易產生蟲害; 3)能適應工業(yè)化的大規(guī)模簡單培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不宜苛刻[6]。

微生物都能合成少量油脂,但只有在適宜條件下可產生并貯存的油脂占其生物總量20%以上的才稱為產油微生物[20]。目前用于微生物油脂生產的微生物主要為酵母、霉菌、微藻和細菌等,而細菌主要合成特殊脂類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產油率低[21-22],所以目前主要集中在酵母、霉菌和微藻上。

3.1.1 產油酵母 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屬于兼性厭氧菌,多數分離于富含糖類的環(huán)境中。產油酵母中含有的脂肪酸較為單一,多為含C16和C18脂肪酸[23-24]。常見的產油酵母主要有假絲酵母、淺白色隱球酵母、彎隱球酵母、斯達氏油脂酵母、膠粘紅酵母、產油油脂酵母等,含油量可達菌體質量的30%~70%。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篩選出4株產油酵母能同時將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轉化為油脂,菌體含油量超過其干質量的55%[25]。

3.1.2 產油霉菌 霉菌是形成分枝菌絲的真菌的統稱,因其油脂含量高,并含有豐富的γ-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功能性多不飽和脂肪酸而被深入研究。霉菌種類很多,常見的產油霉菌為土菌霉、深黃被孢霉、高山被孢霉、卷枝毛霉、米曲霉等,其含油量可達菌體干質量的25%~65%。

鄭紅波等[26]從富含油脂的土壤中分離出47株產油脂菌株,篩選出7株油脂含量高的菌體,其中菌株華2-1(該菌株為深黃傘形霉)的油脂質量分數達48.60%。

葉思特等[27]從30份土壤樣品中篩選出9株產油霉菌和4株產油酵母,產油最高的是霉菌嗜松青霉,為26.4%;產油最高的酵母是假絲孢酵母,為44.3%;其他菌株的產油率多為17%~27%,其他文獻報道的產油率多為20%~25%[28-29],基本一致。

3.1.3 產油微藻 微藻是指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藻類或藻群體,廣泛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以及潮濕的土壤和樹干等[30]。目前,藻類專家已經測定了幾百種富油微藻,常見的產油微藻有綠藻、硅藻和部分藍藻如小球藻、杜氏鹽藻、葡萄藻等[31]。

Rodolfi等[32]從30份微藻中篩選出4株菌株(2株海藻和2株淡水藻),其中一株黃綠藻Nannochloropsissp.在缺氮條件下培養(yǎng),油脂質量分數高達60%。

Moazami等[33]從波斯灣和格什姆島篩選出147種微藻,在培養(yǎng)8~12 d之后,Nannochloropsissp.和Neochlorissp.的油脂質量分數分別為52%和46%。

不同微生物的最佳培養(yǎng)條件不同,培養(yǎng)方法、培養(yǎng)基組成、培養(yǎng)溫度、pH值、光照、通氣量等均影響菌體產油率。

3.2 微生物預處理

微生物油脂多包含在菌體胞內,有的甚至與菌體細胞蛋白或糖物質結合,由于細胞壁堅韌,在提取油脂之前要對菌體細胞進行破壁預處理。目前,微生物油脂成本高,尋找適于工業(yè)化的高效破壁技術是關鍵。常見的破壁方法有:研磨法、酸熱法、反復凍融法、超聲波破碎法、酶解法等[34-36],其中研磨法較接近傳統植物油脂的預處理,常用于工業(yè)化生產油脂,反復凍融、超聲波法等適用于實驗室小型操作。

3.2.1 研磨法 利用研缽、球磨等研磨機械產生的剪切力將細胞破碎,在合適條件下一次操作就可以達到較高的破壁率,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易于工業(yè)放大,但料液損失較嚴重。萬其兵等[37]研究了研磨法對真菌細胞破壁的影響,結果發(fā)現,若研磨時間較短,細胞破壁效果不佳,只有延長研磨時間,但容易使胞內物質變性。

3.2.2 酸熱法 首先用鹽酸對菌體細胞壁進行處理,使原來結構緊密的細胞壁變得疏松,再經沸水浴及速凍處理,使細胞壁進一步被破壞[38]。酸熱破壁條件苛刻,容易破壞細胞中的物質或與其反應,且后續(xù)的鹽酸難以除去,因此很少用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追裁舻萚39]通過正交試驗確定了酸熱法對酵母干菌體破壁的最優(yōu)條件為4 mol/L鹽酸沸水浴8 min。

3.2.3 反復凍融法 利用凍結-解凍過程中細胞內部的冰晶對細胞壁的機械作用而使其破裂的一種物理方法。它可以避免高溫對原料造成的營養(yǎng)損失、風味劣變等,是較溫和的破壁方式,且設備簡單,能源消耗低,但每次凍融需要消耗大量時間,使得部分酵母細胞自溶而使油脂含量降低[40]。孫曉璐等[41]采用凍融法處理產油酵母細胞,在-80 ℃液氮冷凍后煮沸30 min的油脂得率為9.5%,效果較差。

3.2.4 超聲波破碎法 超聲波是一種彈性機械振動波,當超聲波在液體介質中引起空化作用,產生大量空泡,空泡隨后爆裂,在此過程中產生沖擊波和局部高溫,從而使細胞破裂[42]。該法高效、省時、操作簡單、料液損失少;但噪音大、散熱困難,目前還停留在實驗室規(guī)模應用。孫利芹等[43]研究了超聲波對紫球藻細胞破壁率影響,當空占比為50%,輸出功率為150 W,時間為20 min,破壁率可達84.4%。

3.2.5 酶解法 基于某種特定的生物酶對菌體細胞進行分解,破壞細胞壁加速胞內油脂的釋放。操作時需先調節(jié)環(huán)境pH值至酶活性最大,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酶液對細胞壁進行處理。酶法破壁適用于多種微生物,其作用條件溫和,且破壁過程對內含物不易產生破壞,但溶酶價格昂貴,回收溶酶又會增加額外的分離純化操作,這限制了它的大規(guī)模應用。林杰[44]確定了復合酶破壁提取裂殖壺菌胞內油脂的優(yōu)化條件:復合酶用量為(0.263±0.012)%,pH值7.45±0.5,破壁時間3.0 h,溫度50±1 ℃,此時DHA的粗油得率為(83.85±0.8)%。

3.3 油脂提取

針對微生物油脂提取工藝中細胞破壁成本高的問題,開發(fā)高效低成本的破壁技術,快速釋放油脂,采用低成本、快速的油水分離技術,分析研究各種提取工藝的優(yōu)缺點及適用范圍,選用合適方法,并通過進一步改進得到簡易快捷的提取方法尤為重要。

3.3.1 有機溶劑法 利用油脂能夠溶于某些溶劑的特性,通過浸濕滲透、分子擴散等將菌體細胞中的油脂提取出來。常用的有機溶劑如苯、丙酮、己烷、環(huán)己烷、乙醚等對微生物油脂的提取效果較好,可以用單一或幾種溶劑混合物作為提取劑。該法成本低,操作簡單,但溶劑有毒,污染環(huán)境,且有機溶劑滲透性較差,測定的總脂含量不準確。Cheng等[45]比較了溶劑提取和超臨界CO2萃取技術對Pavlovasp.粗油脂提取效率,發(fā)現混合溶劑乙酸乙酯/甲醇提取效果最佳,為44.7%。

3.3.2 索氏提取法 利用溶劑在索氏提取器中的回流和虹吸,從而使微生物油脂不斷被萃取。該法油脂得率高,但耗時長,需要加熱消耗能量大,但因其高效準確,可作為篩選菌株和優(yōu)化培養(yǎng)時使用。劉憲夫等[46]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對小球藻油脂得率的影響,發(fā)現索氏提取法中無水乙醇作為溶劑的提取率最高為(24.37±0.21)%。

3.3.3 超臨界CO2萃取法 當CO2處于臨界溫度和壓力以上時,就使得其具有液體的溶解性和氣體的流動性。在臨界點附近,CO2對油脂溶解度隨體系溫度和壓力連續(xù)變化,從而可以從菌體中提取油脂[47]。該法可以避免產物氧化,不破壞提取物,提取速度快,安全無污染,但需要專門的儀器設備,且設備操作費用昂貴[48]。 Couto等[49]研究了在溫度323 K、壓力為30 MPa、超臨界CO2萃取3 h的條件下,幾乎50%的微藻油脂被提取出來。

3.4 微生物柴油的制備

生物柴油替代石油最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提出,主要是采用直接與汽油或柴油混合、微乳化和高溫裂解法,以降低油脂的黏度,但成效不大。目前,較為常用的方法為酯交換法,包括酸催化酯交換法、堿催化酯交換法、酶催化酯交換法、亞臨界酯交換法和超臨界酯交換法等。

3.4.1 酸催化酯交換法 酸催化劑包括無機液體酸(硫酸、磷酸和鹽酸等)、有機磺酸、酸性離子液體、強酸性離子交換樹脂和固體酸等。硫酸為較常用的酸性催化劑, 價格便宜, 但腐蝕設備且不易回收,與堿金屬相比,耗用的甲醇多,反應時間長,但當甘油酯中游離脂肪酸和水含量較高時,酸更合適[50]。

Dai等[51]利用硫酸催化從酵母Rhodotorulagutinis中提取的油脂,在醇油物質的量之比為30∶1,反應5 h后,生物柴油的得率可達81.7%,且制得的生物柴油組分與植物油相似。

3.4.2 堿催化酯交換法 堿催化劑包括KOH、NaOH、碳酸鹽、烷基氧化物(如甲醇鈉等)、固體堿(如CaO等)和含氮類有機堿等, 最常用的堿性催化劑為KOH 和NaOH[50]。堿催化酯交換的反應速率很快,是酸催化速率的4 000倍,但是堿催化對原料中的游離脂肪酸和水更敏感,游離脂肪酸與堿反應易發(fā)生皂化反應,生成的皂在反應中起乳化作用,與產品甘油和脂肪酸甲酯發(fā)生乳化而無法分離。而水會使產物甲酯水解成脂肪酸,使反應體系變得復雜。

劉會影等[52]采用兩步法,首先以超臨界CO2萃取深黃被孢霉M2發(fā)酵得到微生物油脂,然后研究了酸催化脫酸-堿催化酯交換兩步法制備生物柴油,在酸值由高酸值降低到1.60 mg/g時,催化劑KOH用量為1.25%,醇油物質的量之比10∶1,反應溫度為57 ℃,反應1.47 h,微生物柴油得率高達93.39%。

3.4.3 酶催化酯交換法 酶催化法是指以脂肪酶為催化劑,將醇與脂肪酶反應生成脂肪酸酯的過程,其催化工藝通常是多個順序水解和酯化的過程。

里偉等[53]通過酸熱法提取了微生物油脂,采用3% Lipozyme TLIM和1% Novozym 435脂肪酶混合用于酵母毛油脂制備生物柴油,在叔丁醇介質體系下,三步甲醇醇解的生物柴油得率高達89.7%。

Tran等[54]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微藻轉酯化制備生物柴油,比較了超聲波破壁與己烷提取的粗油脂和超聲波破壁后直接與甲醇酯交換的懸浮液的油脂轉化率,分別為72.1%和97.3%。實驗表明:直接在細胞破壁后用脂肪酶催化轉酯化效率更高,且脂肪酶在重復使用6次后活性變化不大。

該法反應條件溫和、收率高,脂肪酶催化劑容易與產品分離,固定化酶可以重復使用,廢棄的酶可以被生物降解,不會產生工業(yè)廢水;反應中不需要過量的甲醇,分離提取簡單,耗能少;無酸堿,不會造成皂化反應,生產穩(wěn)定性好等,因此也受到廣大研究者的關注,但由于生產成本高、酯交換時間長,在工業(yè)上沒有大規(guī)模推廣[55-56]。目前存在以下問題:脂肪酶只對長鏈脂肪醇的酯化或轉酯化有效,對短鏈脂肪醇(甲醇、乙醇等)的轉化率只有40%~60%;甲醇和乙醇對酶有毒,容易導致其失活;副產物甘油和水難以回收,并且反應過程中對脂肪酸酯的生成產生抑制作用[57]。

3.4.4 亞臨界酯交換法 油脂-甲醇-催化劑在接近甲醇超臨界溫度下進行的酯交換反應。亞臨界溫度通常為120~220 ℃。由于反應溫度大大高于甲醇常壓沸點,整個反應體系實質上處于帶壓狀態(tài)。

侯相林等[58]研究了亞臨界甲醇相固體堿催化大豆油酯交換制備生物柴油,在140 ℃、2 MPa、醇油物質的量之比16∶1和反應時間30 min條件下,K2CO3/Al2O3催化大豆油酯交換反應脂肪酸甲酯含量可達90%以上。亞臨界酯交換法工藝的特點是反應時間短,對原料油脂的酸值、含水量等要求不高,不需要精制預處理,降低了生產成本。

3.4.5 超臨界酯交換法 當溫度和壓力超過臨界點時,物質處于一種氣液不分的狀態(tài)。在超臨界狀態(tài)下,流體具有不同于氣體或液體的性質,密度接近于液體,黏度接近于氣體,導熱率和擴散系數介于氣液之間,此時植物油與甲醇相容性提高,反應幾乎是在均相中進行,使得反應和提取可以同時進行。超臨界酯交換法是指在不添加催化劑的條件下,油脂在甲醇的超臨界狀態(tài)下進行的酯交換反應。

張貴芝等[59]以小球藻為原料采用超臨界甲醇直接酯交換法制備生物柴油,在甲醇與濕藻(50%含水量)配比為8∶1(mL∶g)、反應溫度260 ℃、反應壓力8 MPa和停留時間10 min、未加任何萃取劑的條件下,微藻生物柴油產率高達9%,獲得微生物柴油的性質與石化柴油的理化性質和組分相近。

目前,工業(yè)上主要采用化學法生產生物柴油,但化學法對油脂原料品質要求苛刻,需要酸堿作為催化劑,工藝復雜、效率低、成本高且污染環(huán)境,因而近年來利用超臨界甲醇制備生物柴油的研究受到關注。超臨界甲醇法不使用催化劑,可將回收的廢棄食用油用于制備生物柴油,對油脂原料要求低,不需要預處理,反應時間短,工藝簡單,無污染排放,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反應條件苛刻,反應溫度達300~400 ℃,壓力10~15 MPa,設備投資大,工業(yè)化生產困難[60-61]。

微生物油脂可以通過萃取-酯交換法、直接醇解法和酯交換法制備微生物柴油。周力等[62]研究了干藻直接轉化制備生物柴油的工藝,直接轉化法在最優(yōu)條件下得到生物柴油轉化率為(7.56±0.37)%,而傳統兩步法(正丙醇-正己烷-水萃取+轉化法,Bligh-Dyer法萃取+轉化法)在最優(yōu)條件下得到生物柴油轉化率分別為(4.24±0.45)%、(7.77±0.44)%,結果表明直接轉化法C16~C18總含量最高,能夠得到較高品質的生物柴油,省去了傳統兩步法中的萃取、濃縮等耗能步驟,具有明顯優(yōu)點。

Johnson等[63]分別采用兩步法和一步法研究了裂殖壺菌酯交換制備生物柴油,當干菌株采用兩步法制備生物柴油時,微生物柴油產生率為98.4%;用濕菌株、萃取溶劑和醇類混合后直接反應時,微生物柴油得率很高,若不加入萃取溶劑最終產率只有12.7%,且直接轉酯化獲得的生物柴油基本符合ASTM標準。

4 展 望

能源問題將成為人類長期關注的問題,隨著微生物油脂研究與開發(fā)技術的日益成熟與工業(yè)化,微生物油脂完全有可能成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來源。然而,目前還未實現規(guī)?;a,要實現微生物油脂產業(yè)化的關鍵是降低成本,尋找廉價、可規(guī)模化采集的油脂資源。未來的發(fā)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 1)探索廉價碳源用于產油脂的微生物發(fā)酵,促進微生物油脂產業(yè)化,結合工業(yè)排放的廢氣、廢液、廢料等培養(yǎng)菌株,不僅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減少污染,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2)進行產油微生物菌種的篩選、改良、培育的研究,對發(fā)酵產油脂工藝進行優(yōu)化;3)對野生菌株進行誘變、細胞融合、定向進化和基因改造,以獲得高產油菌株;4)創(chuàng)制菌株破壁節(jié)能、低密度采集與酶法破壁偶聯提取胞內微生物油脂技術,以降低生物柴油制取成本;5)開發(fā)生物柴油氣液兩相法專用介孔催化劑及再生技術,創(chuàng)制油脂氣液低壓酯化預處理關鍵技術。

[1]CRABBLE E,NOLASCD-HIPOLITO C,KOBAYASHI G.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crude palm oil and evaluation of butanol extration and fuel properties[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1,37(1):65-71.

[2]KRAWCZYK T. Biodiesel-alternative fuel makes inroads but hurdles remain[J]. Inform,1996,7(8):800-815.

[3]忻耀年. 生物柴油的發(fā)展現狀和應用前景[J].中國油脂,2005,30(3):49-53.

[4]ALCANTARA R,AMORS J,CANOIRA L,et al.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soy-bean oil used frying oil and tallow[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0,18(6):515-527.

[5]李建政,汪群慧.廢物資源化與生物能源[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48-53.

[6]黎雨軒.美國:微藻、酵母和細菌是生物柴油的理想選擇[J].漁業(yè)信息與戰(zhàn)略,2013(1):86-87.

[7]顏治,陳晶.微生物油脂及其開發(fā)利用研究進展[J].糧食與油脂,2003(7):13-15.

[8]鄭建仙,耿立萍.功能性食品基料:γ-亞麻酸[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1996(1):49-55.

[9]XU Han,MIAO Xiao-ying,WU Qing-yu. High quality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a microalgaChlorellaprotothecoidesby heterotrophic growth in fermenters[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6,126(4):499-507.

[10]胡芳華,殷福珊.產油酵母——可再生油脂的潛在資源[J].日用化學品科學,2009,32(4):12-13.

[11]蒲海燕,賀稚非,劉春芬,等.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研究概況[J]. 糧食與油脂,2003(11):12-14.

[12]薛飛燕,張栩,譚天偉.微生物油脂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生物加工過程,2005,3(1):23-27.

[13]顧家瑞.微藻制油產業(yè)化先過成本關[J].石油知識,2013(5):26-27.

[14]劉俊利.糧油倉儲科技通訊[J].糧食檢測與加工,2004(1):50-51.

[15]楊黎.微藻能源技術研發(fā)展望[J].中國工程咨詢,2013(3):38-40.

[16]張峻,邢來君,王紅梅.γ-亞麻酸高產菌株的選育及發(fā)酵產物的分離提取[J].微生物油脂,1993,20(3):140-143.

[17]羅玉萍,楊榮英,李思光,等.產棕櫚油酸酵母菌的分離和鑒定[J].微生物學報,1995,35(6):400-403.

[18]施安輝,谷勁松,劉淑君,等.高產油脂粘紅酵母GLR513菌株的選育[J].山東食品發(fā)酵工程,1997(2):12-18.

[19]繆曉玲.藻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藻細胞抗環(huán)境脅迫的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20]GILL C O,HALL M J,RATLEDGE C. Lipid accumulation in an oleaginous yeast (Candida107) growing on glucose in single-stage continuous culture[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77,33(2):231-239.

[21]YI Shao-jin,ZHENG Yi-p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J]. China Foreign Energy,2006,11(2):90-94.

[22]PATNAYAK S,SRE A. Screening of bacterial associates of marine sponges for single cell oil and PUFA[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05,40(5):358-363.

[23]KAVADIA A,KOMAITIS M,CHEVALOT I,et al. Lipid andγ-linolenic acid accumulation in strains ofZygomycetesgrowing on gluco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2001,78(4):341-346.

[24]XIN Meng,YANG Jian-ming,XU Xin,et al.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J]. Renewable Energy,2009,34(1):1-5.

[25]趙宗保.加快微生物油脂研究為生物柴油產業(yè)提供廉價原料[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5,25(2):8-11.

[26]鄭紅波,劉光華,李昕然,等.產油微生物菌種的篩選、鑒定及其油脂組成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2010,47(6):1397-1401.

[27]葉思特,郭麗瓊,劉曉蓉,等.產油微生物的篩選[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33(3):384-387.

[28]BOTHAM P A,RATLEDGE C. A biochemical explanation for lipid accumulation inCandida107 and other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J]. 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79,114(2):361-375.

[29]LEKCHAROENSUK P,MOROZOV I,PAUL P S,et al. Epitope mapping of the major capsid protein of type 2 porcine circovirus (PCV2) by using chimeric PCV1 and PCV2[J]. Journal of Virology,2004,78(15):8135-8145.

[30]MATA T M,MARTINS A A,CAEETANO N S. Microalgae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A review[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0,14(1):217-232.

[31]LI Yan-qun,HORSMAN M,WU Nan,et al. Biofuels from microalgae[J]. Biotechnology Progress,2008,24(4):815-820.

[32]RODOLFI L,CHINI ZITTELLI G,BASSI N,et al. Microalgae for oil:Strain selection,induction of lipid synthesis and outdoor mass cultivation in a low-cost photobioreactor[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9,102(1):100-112.

[33]MOAZAMI N,RANJBAR R,ASHORIS A,et al. Biomass and lipid productivities of marine microalgae isolated from the Persian Gulf and the Qeshm Island[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11,35(5):1935-1939.

[34]楊建斌,陳明鍇,湯世華,等.超聲波輔助制備微生物柴油的研究[J].武漢工業(yè)學院學報,2008,27(1):23-27.

[35]姜劍鋒,趙麗芹,陳濤,等.寇氏隱甲藻不同破壁方法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1,26(8):92-94.

[36]孟國慶,王傳寶,朱陶,等.啤酒廢酵母細胞破壁方法的研究[J].中國果菜,2014,34(12):30-34.

[37]萬其兵,劉麗麗,楊秀英. 真菌細胞破壁方法的研究[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4(4):38-40.

[38]單振秀,江瀾,王宜林. 富硒酵母細胞壁破碎方法的比較——細胞自溶法和酸-熱破碎法[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3(4):365-367.

[39]孔凡敏,趙祥穎,田延軍,等.酸熱法提取酵母油脂條件的研究[J].山東食品發(fā)酵,2009(4):28-31.

[40]FANG Jia-song,KATO C,SATO T,et al. Biosynthesis and dietary uptake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by piezophilic bacteria[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4,137(4):455-461.

[41]孫曉璐,孫玉梅,曹芳,等.對產油脂酵母的細胞破碎方法及油脂提取效果的比較[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8(4):67-69.

[42]曹雁平,劉佐才. 化工進展[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43]孫利芹,王長海,江濤. 紫球藻細胞破碎方法研究[J]. 海洋通報,2004,23(4):71-74.

[44]林杰. 裂殖壺菌粉的復合酶酶解破壁工藝研究[J]. 福建輕紡,2012(8):29-33.

[45]CHENG Chen-hsi,DU Tz-bang,PI Hsien-chueh,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lipid extraction from microalgae by organic solvent and supercritical CO2[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21):10151-10153.

[46]劉憲夫,孫利芹,王長海.小球藻油脂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較[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4,35(3):18-22.

[47]張文成. 超臨界 CO2萃取-結晶強化措施研究進展[J]. 食品科學,2007,28(8):514-517.

[48]HALIM R,GLADMAN B,DANQUAH M K,et al. Oil extraction from microalgae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1):178-185.

[49]COUTO R M,SIMOES P C,REIS A,et al.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lipids from the heterotrophic microalgaCrypthecodiniumcohnii[J].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10,10(2):158-164.

[50]MA Fang-rui,HANNA M A. Biodiesel production:A review[J]. Bioresource Technology,1999,70(1):1-15.

[51]DAI Chuan-chao,TAO Jie,XIE Feng,et al.Biodiesel generation from oleaginous yeastRhodotorulaglutiniswith xylose assimilating capacity[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6(18):2130-2134.

[52]劉會影,薛冬樺,潘安龍,等.微生物油脂酯化工藝優(yōu)化[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3,33(3):92-98.

[53]里偉,杜偉,李永紅,等.生物酶法轉化酵母油脂合成生物柴油[J].過程工程學報,2007,4(1):137-140.

[54]TRAN D T,YEH K L,CHEN Ching-lung,et al. Enzymatic transesterification of microalgal oil fromChlorellavulgarisESP-31 for biodiesel synthesis using immobilizedBurkholderialipas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2,108:119-127.

[55]MOHAMED M S,UWE T B. Improvement in lipase-catalyzed synthesi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rom sunflower oil [J]. Enzyme Microbiol,2003,33(1):97-103.

[56]LINKO Y Y,TERVAKANGAS T,LAMSA M,et al. Production of trimethylolpropane esters of rapeseed oil fatty acids by immobilized lipase[J].Biotechnology Techniques,1997,11(12):889-892.

[57]李昌珠,蔣麗娟,程樹棋.生物柴油——綠色能源[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58]侯相林,喬欣剛,齊永琴,等.亞臨界甲醇相固體堿催化大豆油酯交換制備生物柴油[J].中國油脂,2006,31(10):37-40.

[59]張貴芝,王勇,曹寧,等.微藻超臨界甲醇直接酯交換法制備生物柴油[J].生物質化學工程,2012,46(1):6-10.

[60]HE Hua-yang,WANG Tao,ZHU Shen-lin.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uel from vegetable oil using supercritical methanol process[J]. Fuel,2007,86(3):442-447.

[61]DEMIRBAS A. Biodiesel from vegetable oils via transesterification in supercritical methanol[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2,43(17):2349-2356.

[62]周力,王松松,孫源,等.酸前處理微藻制備生物柴油工藝研究[J].中國油脂,2013,38(11):61-63.

[63]JOHNSON M B,WEN Zhi-you.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uel from the microalgaSchizochytriumlimacinumby direct transesterification of algal biomass[J]. Energy & Fuels,2009,23(10):5179-5183.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更名為《林業(yè)工程學報》的啟事

根據林業(yè)工程學科的發(fā)展需要和讀者建議,經研究,并報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新廣出審[2015]868號),《林業(yè)科技開發(fā)》將自2016年起更名為《林業(yè)工程學報》,刊號為CN32-1862/S。更名后,期刊的辦刊方針和報道內容將作必要調整。

《林業(yè)工程學報》的辦刊方針為:以精品化、國際化為向導,重點報道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工程、裝備與信息化、森林工程、家具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最新進展,大力促進林業(yè)工程學科的科研創(chuàng)新和學術交流,培養(yǎng)高層次林業(yè)工程人才,推動我國林業(yè)工程學科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期刊目前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和中國農業(yè)核心期刊,被國內外多家數據庫收錄。更名后原有的期刊數據和評價結果將予以繼承,編輯部將在此基礎上努力將期刊辦出更高水平。

《林業(yè)工程學報》主要欄目有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工程、裝備與信息工程、家具設計與制造、森林工程等。雙月刊,大16開,120頁,公開發(fā)行,刊號CN32-1862/S,郵局發(fā)行代號28-103,單價:20元/冊,全年120元,逢單月25日出版。

編輯部電話:025-85427227,85427298;http:∥lkkf.njfu.edu.cn;E-mail:lkkf@vip.163.com,lygcxb@vip.163.com;地址:210037南京市龍蟠路159號南京林業(yè)大學內《林業(yè)工程學報》編輯部。

《林業(yè)工程學報》編輯部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ency ofBiodiesel Preparation from Microbial Lipid

LI Xiao-ying1, NIE Xiao-an1,2, CHEN Jie1, WANG Yi-gang1

(1.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CAF;National Engineering Lab.for Biomass Chemical Utilization;Keyand Open Lab.of Forest Chemical Engineering,SFA;Key Lab.of Biomass Energy and Material,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42,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New Technology,CAF, Beijing 100091, China)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were reviewed.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ere compared.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icrobial lipid and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They included the pretreatment of microbial cell, extraction and refinement of microbial lipid, and preparation of micro-biodiesel. In addition, the prospect of microbial lipid was proposed.

microbial lipid; research situ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spect

10.3969/j.issn.1673-5854.2015.06.008

2015- 06- 18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資助(2014BAD02B02)

李小英(1990—),女,湖北孝感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微生物油脂煉制生物質燃料油

*通訊作者:聶小安(1966—),男,江西安樂人,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環(huán)氧樹脂、固化劑、膠黏劑以及生物質液體能源的科研及產業(yè)化工作;E-mail:niexiaoan@126.com。

TQ35

A

1673-5854(2015)06- 0037- 08

猜你喜歡
產油酯交換破壁
靖邊畔溝長6油層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果蔬破壁機的功能并沒那么玄乎
自我保健(2020年8期)2020-10-27 01:09:26
亞洲陸上最深油氣田累計產油突破200萬噸
工業(yè)酶法和化學法酯交換在油脂改性應用中的比較
中國油脂(2020年5期)2020-05-16 11:23:52
同仁堂牌 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
同仁堂牌 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
同仁堂牌 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
無溶劑體系下表面活性劑修飾的豬胰脂酶催化酯交換反應的研究
碳基固體酸催化酯交換反應合成長碳鏈脂肪酸酯
碳基固體酸催化酯交換反應合成長碳鏈脂肪酸酯
财经| 淅川县| 环江| 依兰县| 朝阳区| 长垣县| 景谷| 连江县| 深圳市| 新乐市| 丽水市| 金川县| 柏乡县| 天长市| 尼木县| 施秉县| 壤塘县| 威远县| 洛扎县| 屏东市| 邢台市| 青铜峡市| 龙陵县| 舟曲县| 兰州市| 措勤县| 桐柏县| 阿荣旗| 西乡县| 新密市| 交城县| 蕲春县| 甘孜县| 泽州县| 岳阳县| 策勒县| 新沂市| 贺州市| 营山县| 梁平县|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