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刑事冤案形成的認知科學原理
——以“趙作?!卑笧橐暯?/h1>
2015-02-25 10:23:29沙季超
學術(shù)探索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認知科學信息加工冤案

沙季超

(華東政法大學 研究生教育院,上海 200042)

刑事冤案形成的認知科學原理
——以“趙作海”案為視角

沙季超

(華東政法大學 研究生教育院,上海 200042)

認知科學告訴我們,人們會夸大某些信息的重要性而貶低其他信息的重要性。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需要在證據(jù)與事實之間構(gòu)筑一條橋梁,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存在主觀和臆斷的可能性,因此容易導致法官的審判出現(xiàn)偏差,這也是造成許多冤案背后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機制,避免法官在司法審判中出現(xiàn)的偏差,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冤案;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

一、認知科學與刑事司法活動

認知科學是20世紀開始興起的一門研究學科,在其短短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歷史中,認知科學對心理工作原理的揭示獲得了驚人的擴展和深入。認知科學的理論奠基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福多(Fu dor)在評價認知科學時是這樣闡述的:“根據(jù)我的觀點,認知心理學是中心學科。然后是精神科學,也許還有人類學的某些部分以及與此類似的領(lǐng)域?!保?]

較早將心理學引入到法學研究是現(xiàn)實主義法學派。現(xiàn)實主義法學派認為規(guī)則往往是模糊的,事實也是不確定的,要重點關(guān)注司法行為中的個人因素和偶然因素。正如美國現(xiàn)實主義法學家弗蘭克所指出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各種各樣的判決,都是帶著一個或明或暗的既有結(jié)論出發(fā)的。一個人通常以這一結(jié)論為出發(fā)點,然后努力尋找能夠證明這一結(jié)論的依據(jù)?!保?]這顯然對我們具有積極的啟發(fā)作用。筆者認為,現(xiàn)實主義法學派的最大貢獻就在于挑戰(zhàn)了法官作為純粹理性智者的傳統(tǒng),將法官從“神”的地位拉回了凡間。

同樣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是以“理性經(jīng)濟人”作為其理論基礎(chǔ),而近年來興起的行為經(jīng)濟學則對這一理論基礎(chǔ)提出了挑戰(zhàn)。行為經(jīng)濟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人是理智和情感的混合體,正是由于投資者非理性的個體異質(zhì)行為才導致了經(jīng)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這也是爆發(fā)經(jīng)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學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維斯基(Tversky)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開始研究在不確定條件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他們通過實驗展示了人的決策是如何異于標準經(jīng)濟理論預測的結(jié)果。我們把行為經(jīng)濟學的核心見解即人會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吸收到司法裁判中來,把法官的司法裁判看作與經(jīng)濟決策相類似的行為,就會發(fā)現(xiàn)法官也并不完美,往往也會受到情感、沖動甚至偏見的影響做出不確定性的司法決策。那么,發(fā)生冤案似乎也就不那么難以理解了。

二、法官的認知過程及其偏差

在刑事司法這個特殊的語境中,法官斷然不可能成為美國法學家德沃金筆下的虛構(gòu)人物“赫拉克利斯”。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但是隨著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科學家們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在認知過程中會盡力尋找捷徑,實際上是“認知的吝嗇鬼”①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Fiskehe和Taylor的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在竭力節(jié)省認知能量,這是人類的認知本能,因為這樣做可以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認知資源來加工無窮無盡的信息。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們?nèi)菀桩a(chǎn)生錯誤和偏差。。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理性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靠得住。筆者認為,我們必須轉(zhuǎn)換思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法官如何思考進行深入觀察與分析。法官作為人類的一員,在刑事司法活動中的裁判行為,其本質(zhì)是一種獨特的認知心理活動,也就是法官對案情信息加工處理和解決案件的認知過程。

因此,我們要探究冤案發(fā)生的機制,就需要考察在刑事案件中,法官如何認知案件的事實并做出判斷,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法官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筆者以趙作海案為分析樣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分析工具,展開進一步的剖析。

(一)信息加工理論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認為,由于人們的知覺對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們總是試圖把復雜問題簡單化。①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常用以下幾種方式實現(xiàn)這個目標:(1)通過忽略一部分信息以減少我們的認知負擔;(2)過度使用某些信息以避免尋找更多的信息;(3)接受一個不盡完美的選擇,并認為這已經(jīng)足夠好。同時,信息加工可以分為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指先對較小的知覺單元進行分析,然后再轉(zhuǎn)向較大的知覺單元,進而達到對感覺刺激的解釋。自上而下的加工則是由知覺對象的一般知識開始的加工,由此形成期望或者對知覺對象的假設(shè),這種期望或者假設(shè)制約著加工的所有階段或水平,從而調(diào)整特征覺察器直到引導對細節(jié)的注意等。[3]

在趙作海案中,法官接收到的證據(jù)信息是有疑點的,首先是尸檢的DNA報告未能確定死者的身份,其次警方也未能找到案件的作案工具,再次死者的身高與趙振晌有顯著的差距,最后是趙作海主張自己受到公安機關(guān)的刑訊逼供。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加工理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趙作海案中,法官接收到的主要信息刺激是“尸體的身份就是趙振晌”,在這種情況下,法官的期望或者說假設(shè)就會是“尸體的身份就是趙振晌”,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減輕自己的認知負擔,以避免尋找更多的信息,自然也就制約了法官去發(fā)現(xiàn)證據(jù)中存在問題的能力與水平。同樣,我們可以看出,法官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因為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所要負擔的工作任務太重,甚至令人無法承擔。最終,法官過度信任了檢察機關(guān)提供的證據(jù),實質(zhì)上也就是說認可了公安機關(guān)不盡完美的判斷,盡管在邏輯和事實上根本無法達到令人確信的地步。英國認知心理學家格拉斯(Glass)就曾經(jīng)指出:“如果過度依賴甚至單靠自上而下的加工,那么對事物的認識只能產(chǎn)生幻覺。”[4]毫無疑問,在趙作海案中,格拉斯的理論得到了驗證。公安機關(guān)直接將趙作海作為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強制措施并進行了審訊,檢察機關(guān)也將趙作海作為被告人訴至法院,最終法院也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趙作海死緩。趙作海案承辦檢察官趙磊事后曾經(jīng)回憶道:“當時他也感覺公安機關(guān)的證據(jù)較弱……檢察院的起訴書也不長,庭審時間只有半小時就結(jié)束了。”[5]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奈塞爾(Nasser)認為:“作用于人的所有信息并非都具有意義,也并非都被人所接受,只有那些與人原先具有的圖式②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網(wǎng)絡(luò)。認知心理學認為,圖式一旦形成,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并決定著人做信息選擇時相應的內(nèi)容和傾向偏好;圖式一旦被啟動,就會像程序一樣被嚴格執(zhí)行下去。有關(guān)系的信息或者那些適合進入人的相關(guān)圖式中的信息,才對人具有意義,因此,圖式?jīng)Q定了接受哪些信息?!保?]在趙作海案中,偵查人員、檢察官和法官的認知圖式都是“趙作海是殺人犯”,在這種情況下,復雜問題就被簡單化了,圖式?jīng)Q定了法官接受了“趙作海是殺人犯”信息,而“趙作海有可能是被冤枉的”這些信息就會被法官忽略掉了,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法官做出了有罪判決。

(二)直覺加工機制的影響

卡尼曼(Kahneman)將認知心理學提出的人類認識的雙重加工理論,即“經(jīng)驗—直覺”系統(tǒng)(卡尼曼將之稱作為系統(tǒng)1)、“理性—分析”系統(tǒng)(卡尼曼將之稱作為系統(tǒng)2)作為分析經(jīng)濟學現(xiàn)象的工具,著重研究了個體依據(jù)自身的直覺和經(jīng)驗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并因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根據(jù)卡尼曼的理論,我們可以把系統(tǒng)1看作是一種無須經(jīng)過逐步的邏輯推理方式,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自發(fā)的、自我證明式的人類認知方式,往往不需要意識的參與,人們就能夠做出判斷或者決策。而系統(tǒng)2,相當于一種“深思熟慮”的信息處理模式,需要個人認真思考,再做出判斷或者決策。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法官對證據(jù)的認知處理對冤案的發(fā)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趙作海案中,法官認知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也很直觀,根據(jù)當年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表明,趙作海和趙振晌因為與同村一婦女均有私情,因此發(fā)生爭斗,趙振晌持刀追打趙作海,之后趙振晌失蹤。一年后,發(fā)現(xiàn)一具沒有頭顱和四肢的尸體,村民和趙振晌的親屬都認為這是趙振晌的尸體。在這種情況下,法官理所當然地將這些片段整合組成一個連貫的因果關(guān)系,并對趙作海犯下了被指控的殺人罪行深信不疑。在此情況下,作為一名法官,當面對有利于趙作海的證據(jù)時,就會置之不理。

同樣的,這也可以用認知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來解釋。首因效應是指對他人進行認知和評價時,往往會對最先得到的信息更為重視。研究表明,這種根據(jù)有限的信息和個人主觀因素得出的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總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它往往容易使人先入為主、自以為是。[6]在刑事案件中,公訴方的起訴材料都會在被告方辯護意見之前進入法官的視野,因此,首因效應基本不可避免。如果公訴方提供的材料能有效調(diào)動法官的認知、經(jīng)驗或記憶,就會造成法官不由自主地對某個具體案件貼上標簽,使得法官不愿意調(diào)動更多的認知資源從大量的信息中篩選出對趙作海有利的信息,再做出判斷。簡單地說,法官錨定趙作海犯下了公訴機關(guān)指控的罪行以后,其他證據(jù)就會以法官錨定后的事實為準進行解釋,這自然對證明趙作海無罪是極其不利的。

(三)注意分配理論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認為信息加工程度與人的注意力有著密切關(guān)系,并強調(diào)人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勞德本特(Broadbent)提出的“注意力過濾器”模型,對注意力研究產(chǎn)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布勞德本特認為由于外界提供的信息遠遠超出人的神經(jīng)中樞加工能力,因此需要通過“過濾器”予以調(diào)節(jié),選擇一部分信息進入高級分析階段并被識別和貯存,其余的信息經(jīng)過短期記憶后則迅速衰退。一些研究者形象地將注意力比作聚光燈,認為處于注意力聚光燈下的信息得到了最精細的加工,而處于注意力邊緣的信息得到的加工就比較初級。當注意力長時間停留在一個信息項目上時,其他信息就得不到加工。

在趙作海案中,由于遭受到刑訊逼供,趙作海在1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9次做出有罪供述。[7]在法院開庭過程中,趙作海和辯護律師都否認了殺人事實,并主張有罪供述是在公安機關(guān)刑訊逼供下被迫做出的。但遺憾的是,法院最終采信了公安機關(guān)提供的未予刑訊逼供的證明材料。當前,我國法院系統(tǒng)面臨著“訴訟爆炸”態(tài)勢,法官面對著案件信息量的膨脹,存在著被過量信息“淹沒”的風險。根據(jù)注意分配理論的原理,由于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一個任務消耗的能量越多,余下的可供其他加工使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少。[8]正如筆者在前面所說的,進入法官視野的首先是檢察機關(guān)的起訴材料,也就是說法官首先面對的材料是公安機關(guān)和檢察機關(guān)已經(jīng)處理過的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被格式化了,而且是按照公安機關(guān)和檢察機關(guān)對案件的判斷所進行的格式化,即注意力集中在趙作海的“犯罪事實”。那么對于法官來說,這不僅便利了其對信息的加工,同時也對法官后續(xù)的認知活動發(fā)展起著深刻認知參照。也就是說,法官在庭審之前,通過對案件卷宗材料的審查,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對證據(jù)和案件事實的認定,而法庭審理中的舉證、質(zhì)證環(huán)節(jié)反而成了走過場。

三、糾正法官認知偏差的路徑

毫無疑問,認知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冤案發(fā)生的全新角度。在上文中筆者也表述了作為認知行動者的法官,如何由于一系列心理機制的作用而得出了錯誤的判斷。接下來,筆者根據(jù)認知心理學的有關(guān)理論,提出以下幾個糾偏方法。

(一)提升法官的法治素養(yǎng)

在筆者眼中,對法官的認知判斷聯(lián)系最緊密、影響最大的,是“無罪推定”的法治理念。無罪推定簡單地說就是指任何人在未經(jīng)依法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而這一要求不僅僅針對的是公安機關(guān)或者是檢察機關(guān)的辦案人員,更重要的這是對法官提出的“絕對要求”,原因就在于,當法官做出自己的最后判斷前,他不僅了解到了辦案機關(guān)的觀點,同時也了解到了辯方提出的疑點,這就使得法官處于一個認知不和諧的境地中。此時,“無罪推定”的派生標準“疑罪從無”就為法官提供了一個解決認知不和諧的路徑,使得法官能從傾向于認為被告有罪的認知過程中“脫身”,認真地對待案件中的疑點,因此極有可能使得法官修正自己之前的有罪判斷。這樣一來,就能夠救下趙作海這類除了“疑罪從無”之外根本無法獲得無罪判決的犯罪嫌疑人,甚至可以倒逼公安機關(guān)和檢察機關(guān)提高自己的辦案質(zhì)量,進而減少冤案的發(fā)生。

(二)進一步加強判決書說理

實際上,法官之所以有資格定紛止爭,是因為他們能夠向當事人提供判決的理由。但是,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法官通過判決書說理,對判決的結(jié)果進行司法論證,可以有效防止認知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某種偏差,確保裁判權(quán)可以得到獨立正當?shù)男惺?。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并不是以一種方式來進行認知操作的,由于認知能力、認知風格、專長,以及伴隨著衰老和性別的不同,都會產(chǎn)生個體的認知差異。[8]為此,有必要自覺通過理性的方法來深度監(jiān)控以盡可能防止偏差的發(fā)生,判決書說理恰巧是一道良方。具體來說,判決書說理是一種“出聲思考”,把法官進行各種實際認知活動思考時的想法出聲的報告出來,來達到對判決結(jié)果進行精密檢驗的目的。正如荷蘭法學家菲特麗斯指出的那樣:“法官的立場體現(xiàn)在裁決中,他必須充分證立該裁決以使當事人、其他法官乃至整個法律界所接受?!保?]

(三)確立“審判中心”主義模式

近年來,我國冤案頻發(fā),屢屢見諸報端,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司法權(quán)威和司法公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有針對性地指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一直以來,我國刑事案件的司法流程可以簡述為從公安局到檢察院最后到法院的一條流水作業(yè)線,認定某人是否有罪決定權(quán)實際上在偵查機關(guān),而法院僅僅履行了一個有罪判決的包裝。這與認知心理學的經(jīng)典實驗“看不見的大猩猩”所揭示出的人類認知方面存在誤區(qū)的結(jié)論不謀而合。同樣,正如注意力分配理論所指出的,由于在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官的注意力一般會集中在證明被告有罪的證據(jù)上,進而造成對證明被告人無罪的證據(jù)的忽視。因此,樹立“審判中心”主義模式的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使得法官盡可能免受偵查機關(guān)所提供證據(jù)的“干擾”,嚴格按照證據(jù)裁判規(guī)則認定案件事實,防止偵查機關(guān)的“破案”最終成為案件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

結(jié) 語

最近,媒體集中報道了內(nèi)蒙古呼格吉勒圖案、甘肅陳琴琴案和廣東徐輝案,這三起案件的當事人陳琴琴、徐輝已被無罪釋放,呼格吉勒圖案也已經(jīng)完成了國家賠償程序。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這幾起案件與趙作海案一樣,進入審判時疑點頗多,但是法官最后都做出了有罪判決。本文從認知科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出發(fā),對冤案的發(fā)生提出了自己新的見解,希望能對我國下一階段的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1]張淑華,朱啟文,等.認知科學基礎(chǔ)[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Jerome Frank.Law and Modern Mind[M].New York:Tudor Pub lishing Co.,1936,p.100.

[3]王盨,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樂安國,韓振華.認知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5]簡光洲.趙作海案冤案是如何“制造”出來的?[J].社會觀察,2010,(6).

[6]吳俊杰,霍靜萍.社會認知偏差對管理活動的影響[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1).

[7]呂萍.錯案頻發(fā)的制度分析——以趙作海案為樣板[J].鐵道警官高等??茖W院學報,2010,(3).

[8]Kathleen M.Galotti.認知心理學[M].吳國宏,等譯.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伊芙琳·T.菲特麗絲.法律論證原理——司法裁決之證立理論概覽[M].張其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The Principle to the Crim inal Injustic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Sc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Zhao Zuohai”Case

SHA Ji-chao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0042,China)

Cognitive science tells us that people tend to exaggerate the importance of certain information while belittling thatof other information.The judge,who need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evidence and facts,is likely to be subjective and arbitrary and thus deviate in the trial of cases due to his limi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It is also themain cause that brings about many judicial injustices.Therefore,it is of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how to establish a set of effective preventionmechanisms to avoid the deviation in the judicial trial.

injustice;cognitive science;cognitive psychology;information processing

D924

A

1006-723X(2015)04-0056-04

〔責任編輯:黎 玫〕

沙季超,男,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律方法、法社會學研究。

猜你喜歡
認知科學信息加工冤案
聚焦張玉環(huán)冤案
躲在床下的冤案
貴州民族大學“認知科學與技術(shù)”實驗班
科學中國人(2018年9期)2018-07-06 09:34:56
信息技術(shù)對學習者認知信息加工的協(xié)同影響
腦與認知科學貴陽宣言
意識的自然化之后——評《神經(jīng)現(xiàn)象學:整合腦與意識經(jīng)驗的認知科學哲學進路》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淺談梵藏翻譯過程及認知科學與佛教間的關(guān)系
西藏科技(2016年5期)2016-09-26 12:16:22
操控明宮三大冤案的女人
測謊儀協(xié)助平反“呼格冤案”
試論科學課程教材編寫的基本條件——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視角

肥乡县| 长垣县| 乐东| 达拉特旗| 永胜县| 湘乡市| 南靖县| 克拉玛依市| 宜兰市| 泽库县| 赤峰市| 阳谷县| 水富县| 昆山市| 民县| 攀枝花市| 西盟| 涿鹿县| 勃利县| 交城县| 襄垣县| 镇远县| 赣州市| 孝义市| 岳普湖县| 礼泉县| 建瓯市| 尖扎县| 衡阳市| 齐齐哈尔市| 麦盖提县| 新密市| 石泉县| 鱼台县| 大同县| 海阳市| 科技| 分宜县| 灵山县| 信宜市|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