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時期司法誠信原則探微
——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事審判為例

2015-02-25 11:13:51
學習與探索 2015年3期
關鍵詞:國民政府民事審判

謝 冬 慧

(南京審計學院 法學院,南京 211815)

·法治文明與法律發(fā)展·

民國時期司法誠信原則探微
——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事審判為例

謝 冬 慧

(南京審計學院 法學院,南京 211815)

民國后期的南京國民政府在設計民事審判制度之時,將誠信原則貫徹其中,這是吸納大陸法系優(yōu)秀立法成果、繼承中國古代有益民族道德傳統(tǒng)的產物。無論民事司法的理論體系還是民事審判的制度規(guī)范,南京國民政府都將法官誠信審判作為其司法誠信的核心內容。盡管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事審判工作有其不足之處,但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倡導法官誠信的原則是值得肯定的,其不僅對當前司法工作中貫徹誠信原則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而且對當下的審判工作及法官隊伍建設也有一定的啟迪和參考價值。

國民政府時期;民事審判;司法誠信原則

審判誠信是司法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探討司法誠信的時候,不妨選擇民事審判領域作為樣本進行分析。民國時期的民事審判堅持誠信原則,其民事立法既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民族道德傳統(tǒng),又受到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影響。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這方面的工作尤為突出,強調法官素質培養(yǎng)及誠信裁判,這是對司法誠信的最好詮釋。盡管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事審判工作有其不足之處,但倡導法官誠信的原則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對今天的法官誠信審判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目前,有關民國時期司法誠信的問題尚未有研究,本文將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事審判為例對此進行探討。

一、理論淵源:國民政府司法誠信原則的確立

無論是北洋政府時期頒布的《司法官懲戒法》,還是國民政府時期頒布的《法官懲戒暫行條例》《法官懲戒法草案》,其中均有一條:“法官(司法官)有下列行為之一者應依本條例(法)懲戒之:一、違背或廢弛職務;二、有失官職上威嚴或信用。”①詳見1915年北洋政府《司法官懲戒法》第1條、1928年《法官懲戒暫行條例》第3條、《法官懲戒法草案》第2條。該條的意思是,如果法官或者司法官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沒有盡職盡責或者擅離職守,失去職務上應有的信用,則應受到懲戒。該條規(guī)定實際上將民國時期的司法誠信原則凸顯出來,而且該原則并非憑空出現,其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

“誠信”的英文為“Good Faith”,直譯為善意;漢語中,根據許慎的解釋,“誠”與“信”同義②參見許慎《說文解字》:“誠,信也?!薄靶?,誠也。”,意為“真實無欺”。誠信是中國古代儒家為人之道的核心理念,正所謂孔子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蹲髠鳌酚涊d:“信,國之寶也。”中國的古人強調誠信是做人與治國的根本法寶,后世亦是如此。

那么,如何界定司法領域的誠信呢?徐國棟教授指出,司法誠信首先表現為裁判官運用自己的權威解決疑難案件,因此可被描述為“裁判誠信”,它是對裁判官運用其自由裁量權之過程的簡略表述。當然,其也暗含著裁判官在這樣做時要遵循正義的行為標準的意思[1]。顯然,只有“人”才是誠信的守望者,因而法官是司法誠信的主體,由此,司法誠信的含義不言而喻。

以“真實無欺”作為司法準則的誠信原則源自羅馬法中的“一般惡意抗辯”*所謂“一般惡意抗辯”制度是指根據裁判官法,當事人在誤以為有債務關系存在而承擔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債務時,可以就此向裁判者提出抗辯,拒絕履行這些并不存在的債務。同時,按照市民法的規(guī)定,契約當事人如因為認識上的錯誤而履行了該項債務的,還可以提起“不當得利之訴”。與“誠實信用契約”*王利明教授指出,古羅馬法中的“一般惡意抗辯”與“誠信契約及誠信訴訟”應該說都在法律之外反映了道德與倫理方面的要求,最早體現出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因此現在的通說一般都將這兩種制度相提并論,共同作為現代民法誠實信用原則在古羅馬法中的最早起源。參見王利明《試論誠實信用原則》,載《民商法研究(第4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64頁。,以及當事人之間的善意和衡平觀念。受羅馬法影響,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最早在法典上明文規(guī)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該法典第1134條規(guī)定的“契約應以善意履行之”,第1135條規(guī)定的“契約不僅依其明示發(fā)生義務,并按照契約的性質,公平原則、習慣或法律所賦予的義務”等普遍被認為是誠實信用原則在近代民法中最早的表達方式。后來,德國、瑞士、日本、意大利等國民法典均繼受了此項原則,而且在各國的司法實務上,誠實信用原則已擴大到整個民事法律領域。

羅馬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不僅平衡著民事法律主體各方的利益,也規(guī)范著在后世被劃歸于公法范圍的民事訴訟行為。也就是說,誠信原則既是作為私法的民法的原則,也是作為公法的民事訴訟法的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誠信原則最初主要體現在真實義務方面。而所謂真實義務是指在民事訴訟中,作為訴訟原被告的當事人與訴訟參加人應當完全真實地陳述案件事實,即負真實陳述的義務。對此,羅馬法的承傳者德國在1933年的《民事訴訟法》第138條第1項規(guī)定:“當事人關于事實上之狀況,應完全真實陳述之?!逼湔鎸嵙x務可分為完全陳述義務和真實陳述義務,違反真實義務,造成訴訟拖延,應根據德國《訴訟費用法》第39條負擔因其延滯而生的費用。各國學者均認為此種規(guī)定為德國承認民事訴訟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典型表現。此后,“在人們的認識上就確立了誠信原則為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共識”[2]79。從近代開始,西方各國的民事訴訟法典中一般都對真實義務進行了規(guī)定。也就是說,誠信原則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民事審判的重要原則。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的中國是以學習西方、承傳歷史為基礎而建構整個法律體系的。無疑,近代西方的誠信原則及精神也隨著清末的“西法東漸”思潮走進了中國,成為民國特別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治活動的重要準則。當時,這一原則要求黨員、黨章、黨綱、制度與忠誠幾位一體:“夫誠信之最大者,制度既稱黨治,人物既屬黨員,則必須實行遵守黨章黨綱與其對國民公表之一切誓約?!?詳見民國期刊《國聞周報》(論評選輯)上的論文《論誠信》,1930年第7卷第14期。1932年8月6日,國民政府《晨報言論叢刊》發(fā)表的社論《政府信任人民與人民信任政府》指出:“海禁既開,民主政治之思潮,磅礴東亞,倡是說者,主庶政公開,一以民意為依歸;誠如是,則人民對于政府,亦須加以絕對之信任。”[3]時人也呼吁“天下至有用者莫于誠實”:

誠實者為人生立身之本,為社會安寧之基,亦即世界進化之原動力也,夫果能深知誠實之重要,躬體力行:作事以誠,待人以誠,處身涉世,咸以誠,則欺詐何由生?欺詐不生,則爭斗何由起,既無爭斗,則熙熙攘攘,咸慶升平,光天化日之下即萬民安居樂業(yè)之時。于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事業(yè)必日見發(fā)展,社會必日趨文明,而世界猶不進化者,未之有也?!盵4]

可見,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及人們的觀念中,誠實信用是極為可貴的道德信條和倫理準則,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則。正是在這樣的觀念背景之下,司法實踐中也強調誠信原則。當然,這種誠信原則在中國司法領域的運用并非完全屬于“舶來品”。

毫無疑問,中國古代即有誠實信用的準則,并且這種誠實信用一直是儒家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古代的司法審判過程中,亦顯露著誠實信用的精神。據考證,西周時期的民事審判即已貫徹了誠實信用原則。根據西周法律,民事訴訟之前要盡心宣誓,對天發(fā)誓其言辭的真實性。到了漢代,法律有“證財物故不以實,藏500以上”之規(guī)定,意思是如果當事人和證人陳述不實,故意夸大、縮小或隱瞞財物的數量價值超過500錢的,法官將按其欺詐情節(jié)予以處罰。但是,古代民事法律中的誠信原則主要針對的是當事人和證人,幾乎不涉及審判官。在當時的訴訟領域,對于代表國家權力的官吏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不論是法律制度抑或社會輿論對其在“誠信”方面應該說都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在很多時候,誠實信用不但沒有受到特別推崇,而且中國古代官吏在審理案件時還經常使用一種被稱為“詭譎之術”的審判手法,這種手法不僅為法律所認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社會輿論的推崇[5]。因此,中國古代民事審判對誠信原則的適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為現代意義的誠實信用原則在中國的確立,可追溯至清末修律的成果之一《大清民律草案》?!洞笄迕衤刹莅浮分饕抡盏聡矫穹ㄎ寰庴w例草擬,但是,前三編以各國的現有成文法和最新法學理論為依據,后兩編則以中國的傳統(tǒng)禮教與民俗為依據?!洞笄迕衤刹莅浮返摹胺ɡ逼?條規(guī)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笨梢哉f,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誠實信用原則明文規(guī)定于法律文本之中,由此確立了其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歷史地位。由此也不難推斷,《大清民律草案》所確認的民事誠信原則既反映了立法者對當時世界最先進立法例的采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可以說薈萃了中外文化之精華。

《大清民律草案》確立誠信原則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制裁濫用權力與權利者,與訴訟法上關于法官誠信的內涵一脈相承。民國初年繼續(xù)沿用的《大清民律草案》文本釋義中對“誠實信用”條的解釋則更加明確了這一目的:“誠實及信用,為社會上良好之習慣,本條規(guī)定,乃維持社會之道德,而法律加以保護之,使行使權利者與履行義務者,皆有確實之保障。違背此規(guī)定時,法律即當加制裁,使享有權利者,不得濫用其權利,負擔義務者,不能不盡履行之責?!痹谒痉▽嵺`中,同樣也貫徹了誠信的原則和精神。例如大理院1915年上字第23號判例要旨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之方法?!边@與《大清民律草案》“法例”篇第2條規(guī)定相一致,從而使司法誠信原則傳承下來。

到了民國中后期,盡管民法典的修訂工作進展緩慢,但是都沒有忽略誠信原則的內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事立法之時既繼承了民族傳統(tǒng),又受到德國等大陸法系的影響,將誠信原則繼續(xù)吸收進來,并貫徹到民事審判過程之中。據考證:“南京國民政府的民事立法主張當權利的行使與義務的履行產生了摩擦,而從法律法規(guī)及當事人的契約中又都無法找出解決糾紛的依據時,法官只能以誠實信用的原則,從道義與社會公益的立場予以裁判?!盵6]需要說明的是,誠信作為民事審判原則被國民政府的民事法律所吸收,它缺乏具體的條文規(guī)定,只是在1929年《民事訴訟法》第148條里有“權利之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的表述,這實質上就是誠信原則的意蘊呈現。正如日本學者鳩山秀夫1933年所指出的那樣:“信義誠實之原則,在我民法之解釋適用上特為重要,其適用范圍甚廣。在成文法之各種法規(guī),包含富有彈力性伸縮性觀念之法典,依信義誠實之一般原則,補充成文法之必要較少;反之,在包含富有如此彈力性觀念較少之法典,當其解釋適用之際,以信義誠實之一般原則補充成文法之必要甚大?!盵7]即誠實信用作為法律原則,無論在立法還是司法中,注重的是其精神和理念,而不是明確的法律條文,從而使其有更大的適用空間。

二、適用重心:國民政府司法誠信原則對法官的要求

前文已述及法官是司法誠信的主體,國民政府對法官履職貫徹司法誠信原則提出了要求,以致“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事審判不乏公正性。從審判程序的開始、進行、終止以及訴訟資料的提出,均依當事人的意思,法院不作職權的干涉,為審判的公正提供了前提”[8]。事實上,法院有效解決糾紛在客觀上要求有一個公正的判決,它可以被雙方當事人所共同接受。那么,何以體現公正的判決呢?這就要求法官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對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依據法律適當。

當然,作為當事人,也應講究誠信,按誠實信用原則參與各種訴訟行為,其中首要的是當事人陳述真實,沒有不實之詞。因此,國民政府時期民事審判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不外乎兩部分內容:其一,訴訟當事人之間應當講究誠實信用,本著誠信的態(tài)度參與訴訟過程;其二,主持審判工作的法官應當依照誠實信用的精神和理念來行使自由裁量權。在民事訴訟法實踐當中,自然也存在這兩部分內容:所有訴訟參加人、法院法官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均應遵守誠實信用的原則。即訴訟參加人對案件做出真實描述,法院法官對案件事實做出準確判斷,適用法律正確。但是,就當事人與法官相比較而言,法官更應該遵循誠信原則,因此,南京國民政府民事審判中的誠信原則對法官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這一要求集中體現于法官在審判中對自由裁量權行使的尺度與分寸的把握上,即無論對于刑事審判還是民事審判,都必須遵照誠實信用的準則,這是較古代誠信審判的進步之處。單就民事審判來看,主要指法官應依誠實信用的精神判斷民事案件的事實,選擇合適的法律,做出能被雙方當事人均可接受的裁斷。一方面,法官在履行審判義務時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如何把握則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在某種意義上,誠實信用原則是基于對法官個人素養(yǎng)的信任而賦予其自由裁量權的。另一方面,又要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這主要是基于人性的弱點。作為一名法官,必須依照誠實信用原則來行使其審判職權,否則就構成濫用自由裁量權。因此,對法官的具體要求有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法官應當具備良好的素質,才能誠信地行使自由裁量權。國民政府1932年《法院組織法》第33條規(guī)定法官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具備下列條件之一:1.經司法考試及格,并實習期滿;2.曾在公立或私立之大學、獨立學院、專門學校教授主要法律科目兩年以上,經審查合格;3.曾任推事或檢察官1年以上,經審查合格;4.執(zhí)行律師職務3年以上,經審查合格;5.曾在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學、獨立學院、專門學校畢業(yè),而有法學上專門著作,經審查合格并實習期滿。詳見國民政府1932年《法院組織法》第33條文,出自國家圖書館民國法律專欄。否則,不可以進入審判案件的崗位。這一規(guī)定是對民國初期相關規(guī)定的深化。早在清末1910年的《法院編制法》中即對法官的資格做出了規(guī)定,“凡為推事檢察官者所不可無之資格也,即須照法官考試任用章程,經二次考試合格者,始準任用是也。其有應第一次考試之資格者,為在法政法律學堂三年以上領有畢業(yè)文憑者試既合格,則分發(fā)地方以下審判廳檢察廳學習?!盵9]這種“資格”是作為法官必須具備的素質前提,國民政府關于法官資格的規(guī)定是在《法院編制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起來的。

為了選拔高素質的法官以順利貫徹誠信原則,國民政府于30年代開始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嚴格的法官職業(yè)準入制度及懲戒機制,以有效提高法官的素質。1930年12月27日,國民政府考試院頒布《高等考試司法官律師考試條例》,以選拔司法官與律師兩類人才。1932年公布、1935年開始施行的《法院組織法》強調推事及檢察官須經司法官考試及格或有相當的專業(yè)培訓學歷及一定的司法實踐經驗??梢哉f,國民政府實行訓政之后,一直在推進司法建設,謀求迅速完善司法審判體系,因此急需補充高素質的法律人才。除了通過考試方式選拔之外,中央黨務工作人員還可通過甄審的方式選拔法官進入司法界,軍法人員經過資格審查也可以直接轉任司法官,律師經訓調也可以成為司法官,再有中央政治學校法官訓練班畢業(yè)者經司法行政部門審查合格也都可以成為司法官??傮w來說,自1929年1月設立法官訓練所以來,國民政府先后開辦了9屆法官班、6期法官調訓班[10],培養(yǎng)了一批高素質的法律專業(yè)人才。

在一定意義上,具備法官資格是保證法官忠實行使裁量權和開展誠信裁判的前提。法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其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技能等方面的高度統(tǒng)一。通過考察國民政府司法官的考試與培訓的內容不難判斷,國民政府重視法官職業(yè)技能的訓練,強調司法經驗的積累,以提高法官誠信裁判的素養(yǎng)。無論是對實體問題還是程序問題進行自由裁量時,國民政府誠實信用原則都要求法官應當忠實地行使裁量權,實事求是地裁判。更為重要的是,要求法官在民事審判過程中應始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準確判斷案件事實,嚴格依照法律做出裁判。然而法律條文是有限的,它往往具有滯后性,不可能將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毫無遺漏地予以規(guī)定,因而就需要由法官根據具體情形結合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加以自由裁量,以求司法裁判的公正合理。

無疑,具體案件的復雜性要求法官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僅應具備扎實深厚的專業(yè)知識,還應積累有豐富的審判實踐經驗。此外,作為法官,一定要以誠實善意的心態(tài)去對待自己所處理的每一個具體案件,仔細考量原被告雙方的利弊得失,在法律的范圍內認真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否則,濫用自由裁量權就是違背誠信原則。顯然,誠實善意的心態(tài)與法官自身的素質是密切聯系的。因此,國民政府法律對法官素質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它為誠信原則的準確實施奠定了基礎。

其次,在具體審判過程中尤其是判斷證據時,原則上實行法官自由心證。此時,法官如果不遵循誠信原則,極易造成司法不公。對此,南京國民政府1935年《民事訴訟法》第222條明確規(guī)定:“法院為判決時,應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之真?zhèn)危碛幸?guī)定者,不在此限。得心證之理由,應記明于判決?!憋@而易見,國民政府已將法官自由心證原則法制化。所謂法官自由心證,按照當時的司法理論,不是說法官可以隨意自由裁判,而是指法官辦案時不受當事人所提證據因素的拘束和限制,應以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基礎,對于當事人所提證據的可信度及其證明力的強弱進行仔細分析,充分發(fā)揮職業(yè)想象力,做出綜合的判斷,而不是僅僅以所調查證據的結果作為裁判的基礎。這里,法官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負責地對待案件自身,特別是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慎重處理,不得任意加以取舍或否定。其中,對法官自由裁量的約束原則無疑同樣是誠實信用。如從當事人的角度說,法官應當公平地對待雙方當事人,在判斷證據時不能只收集和采信有利于其中一方的證據而忽視或拒信另一方的證據。也就是說,作為法官,對于所辦案件的當事人雙方所提證據應該持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只要是真實可靠、可以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都應當將其作為裁判的依據,誠實認真地加以對待。

最后,民國時期的相關法律要求法官在辦案時應該充分尊重訴訟當事人的陳述權,為當事人提供機會,讓其充分陳述自己的訴求,詳細講述案件糾紛發(fā)生的事實,不可以貿然草率地做出裁判,否則就是違背誠信原則與精神。之所以如此,理由很簡單:一方面,因為當事人作為熟悉紛爭事實的人,他們最有可能向受訴法院提供反映案件事實的證據材料;另一方面,當事人為求得勝訴之裁判,不得不向受訴法院陳述自己所提訴訟請求賴以支撐的事實。所以,在民事審判中,法官應該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陳述權。對于民事當事人的陳述權,早年的德國、日本等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均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例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139條第1款規(guī)定:“審判長應該使當事人就一切重要的事實作充分的說明……為達此目的,在必要時審判長應與當事人共同從事實上和法律上兩方面對于事實關系和法律關系進行闡明,并且提出發(fā)問?!薄度毡久袷略V訟法》第151條第1款第2項規(guī)定:“為了明了訴訟關系,在口頭辯論的日期,法院認為必要時使為當事人處理事務或輔助的人當庭陳述?!焙髞淼膰裾袷略V訟立法高度重視當事人的陳述權,法條中多處提到。例如1935年《民事訴訟法》第193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應就訴訟關系為事實上及法律上之陳述”;第195條規(guī)定“各當事人對于他造提出之事實及證據,應為陳述”;第199條第2款規(guī)定“審判長應向當事人發(fā)問或曉諭,令其陳述事實、聲明證據或為其他必要之聲明及陳述。其所聲明或陳述有不明了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或補充之”。這些規(guī)定為當事人提供陳述主張和事實的依據,既是民事審判誠信原則的體現,也為公正裁判奠定了基礎。

此外,國民政府民事審判的誠信原則對證人也有所警示。因為當時證人作證的現狀阻礙了審判的進行,據史料描述:

惜國人積習,多忸于隱惡揚善之成見,不愿作證,若被傳到案,即以不知二字為答復,甚或高蹈遠隱,使法庭無從傳喚,致法庭審判等于猜謎,訴訟上勞力時間,多浪經于無益搜尋之中,以故訴訟遲滯,裁判常與對象不符,當事人徒受訟累,迄未得法律保障,故自有法院以來,健訟者日益多,欺人者益無忌,彼蓋深知國人隱惡揚善之弱點,無敢直陳其偽。而民刑事訴訟均采證據主義,縱法庭明知其偽,不得證據,亦不能為不利彼之裁判也[11]。

鑒于此,一方面,國民政府對證人采取職權主義的管理模式,強調證人的義務重于權利?!白C人義務者,由國家命其為證人,出席于法院陳述且經過具結程序之公法上義務也?!盵12]也就是說,國民政府時期的證人義務屬于國家公法意義上的義務,其請求權由國家行使,非訴訟當事人。另一方面,提示證人本著誠信原則,認真對待民事審判中的作證環(huán)節(jié),懲治邪惡勢力,維護社會的公正秩序。在民事審判過程中,法官在處理證人作證事務上應因勢利導,真誠地引導證人自覺作證,作真實證明,從而貫徹誠信原則。

三、價值詮釋:國民政府司法誠信原則對民事審判的意義

講誠實、守信用是古今中外社會的一條正當的行為準則,訴訟或審判作為人類活動的一種,毫無疑問亦應遵循這項準則。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重大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因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誠實信用原則顯得更為重要。但是,誠實信用原則自確立以來,對于其意義如何,眾說紛紜。關于國民政府時期誠信原則對民事審判的意義,當時的學者們做出了精辟的闡釋和界說,并主要體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民事法學著作中。例如曾主持民國時期新憲法起草的陳謹昆指出:“民法所稱誠實及信用,乃仿德國民法用語。……其意義應由客觀決之,即依社會之觀念,不應由主觀決之,即依個人之意見,乃于學說上無爭。所爭執(zhí)者,即在其內容,有以為人類最高之理想者,有以為交易上道德之基礎者,此二說,均未免觀念茫然,乃不足取。有以羅馬法一般惡意之抗辯同義者,此為多數學者所倡。然認其范圍過寬,仍不免觀念茫漠,亦不足取。有謂系為于交易上公允之義者,即謂將當事人雙方利益公平妥當較量之義,余以此說為是?!盵13]另一學者認為:“誠實信用云者,斟酌各種特別情事,比較當事人雙方之對立的利益之中道也。雖然社會生活復雜萬端,法律規(guī)定,有時而窮,自不能不有一至當之標準以為審判官判定之準則,此標準為何,即所謂誠實信用原則者是矣。”[14]可見,民國時期的學者已經認識到法官誠信的意義,并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評判法官優(yōu)劣的標準。

“按照現代民法思想,一切私權皆有社會性,其行使須以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而不得違反公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否則將構成權利濫用而遭禁止,所有權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種私權,所有人濫用其所有權而遭禁止,實屬天經地義?!盵15]顯然,誠信原則在民事審判中意義重大,它不僅有利于實體公正的實現,能促進真實義務的履行;而且有助于實現程序正義,有效地防止訴訟拖延,提高訴訟效率和效益。當然,不同的時代對公正性的要求是不同的,正如梁慧星先生所認為的那樣,20世紀前半期由于社會動蕩以及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迫使法院考慮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考慮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關系,試圖做出在當時一般人看來是合情合理的判決,使判決具有社會妥當性。這樣一來,勢必要變更法律規(guī)定,或者對于同一類型因時間、地點等條件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決[16]。因此,民國時期司法公正性是有一定時代限制的,與此相聯系的司法誠信原則也是如此。

但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借鑒參考大陸法系的經驗,要求法官審判堅持誠信原則、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權,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國民政府采取各種措施訓練司法人員,改革法官制度,提高法官素質,且在民事訴訟法中進行了細化。在民事審判領域,誠信原則促使法官以誠實、善意的態(tài)度對待當事人,公正合法地履行民事審判職能,杜絕濫用自由裁量權,確保司法的公正性,維護司法的權威性。盡管在實踐中國民政府的司法威信遭到質疑,*有資料記載,1944年安徽省高院院長視察皖中皖西一帶的司法工作,就發(fā)現那里的行政人員未能了解司法系統(tǒng)與尊嚴,未盡協(xié)助之責。行政人員是執(zhí)法的主力,較普通百姓政治覺悟、法律意識要高得多,但他們對司法知之甚少,表明國民政府司法威信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參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安徽省高院長呈報視察司法》(1944年),全宗號7,第15卷。但是,其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意義和價值不可否認。

南京國民政府從司法實際出發(fā),在民事審判的立法與司法實踐中確立了尊重當事人意愿、直接言詞審理、雙方公開審理、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其中,誠實信用原則最能體現民國法律的進步之處,也凸顯了民國法官的公正形象,實現著法律的真正價值。也正因為誠信原則在民事審判中的地位之重要,中國現行《民法通則》第4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痹诮裉斓膶W者看來,民事審判中的誠信原則具有自己的價值,是其他任何原則不可替代的。如從原則系統(tǒng)來看,它是對其他原則的補充。誠信原則不僅是對訴訟主體和訴訟參與人行為的基本要求,更是對審判案件的主持者司法官的基本規(guī)范[2]80。簡言之,誠信原則是民事審判公正性的重要保障。

如今,包括民事審判在內的整個司法誠信度的提高和社會誠信氛圍的形成,離不開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的誠信機制的支撐。司法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司法領域的誠信度大幅度提高了,整個社會的誠信氛圍方可形成。我們要在借鑒國外及中國歷史誠信機制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建構適合中國國情的誠信機制。一方面,中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沒有對法官誠信審判做出明確規(guī)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司法威信,因而現行民事訴訟法中應該增加法官誠信原則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當下的法官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及自身修養(yǎng)所限,其誠信度和人格評價的口碑并不是很高。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從具體的誠信機制上進行思考。國民政府時期對法官誠信的一系列做法,如嚴格審定法官資格,加強培訓以提高法官誠實信用的意識,促使他們在司法審判中正確適用自由裁量權;要求法官堅持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對待當事人提出的證據;規(guī)定法官必須充分地尊重當事人的陳述權,為當事人提供陳述事實和訴求的機會,不得貿然做出裁判等等,對今天的法官誠信審判頗有啟示作用。

概言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在民事審判的制度設計中貫徹誠信原則,既是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民族道德傳統(tǒng),又受到德國等大陸法系的影響。在民事司法審判實踐中,更是將誠信原則貫徹始終。同時,以此為基礎,要求法官提高素質,做到誠信裁判,以取信于民,提高司法公信力。盡管民國時期的司法審判工作不盡如人意,但是,民國時期特別是后期國民政府對法官誠信的制度規(guī)制、在審判實踐中貫徹誠信原則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也對當下中國的司法改革工作及法官隊伍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1] 徐國棟. 誠實信用原則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0-11.

[2] 張衛(wèi)平. 民事訴訟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 李泰初. 政府信任人民與人民信任政府[J].晨報言論叢刊, 1933,(2).

[4] 平心.天下至有用者莫于誠實[J].湘中半月刊, 1931,(8).

[5] 蔡泳曦. 論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9:15.

[6] 王揚.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民事立法思想研究[D].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999:19.

[7] 鳩山秀夫. 債權法上之信義誠實原則[C]//何勤華,李秀清.民國法學論文精粹:第三卷.陳思謙,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40.

[8] 謝冬慧. 民事審判制度現代化研究:以南京國民政府為背景的考察[J].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78.

[9] 陳承澤. 法院編制法講義[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0:58.

[10] 蔣秋明. 國民政府時期法官職業(yè)化的制度環(huán)境[J].學海, 2008,(6).

[11] 李浩儒. 司法制度的過去和將來[J].平等雜志,1931,(3).

[12] 邵勛,邵鋒. 中國民事訴訟法論:下[M].高珣,等,勘校.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540.

[13] 陳謹昆. 民法通義債編·總論[M].北京:朝陽大學出版部,1930:202-203.

[14] 胡長清. 中國民法債篇總論: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271.

[15] 陳華彬. 物權法原理[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134.

[16] 梁慧星. 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J].中外法學,1997,(2).

[責任編輯:朱 磊]

2014-12-1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糾紛解決與機制選擇:民國時期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研究”(12FFX002);江蘇高校區(qū)域法治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課題“民國江蘇法律制度發(fā)展研究”(JCLL14015)

謝冬慧(1969—),女,教授,法學博士,從事民國法研究。

D926

A

1002-462X(2015)03-0074-07

猜你喜歡
國民政府民事審判
民事推定適用的邏輯及其展開
論民事共同訴訟的識別進路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18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都市生命統(tǒng)計
近代史學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4:54
孫中山民生主義與國民政府的直接稅改革
近代史學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2:18
從汕頭到上海:國民政府的“廢兩改元”之路(1925—1933)
近代史學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18
加強民事調解 維護社會穩(wěn)定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54
七十年前那場文明的審判
消失中的審判
政法論叢(2015年5期)2015-12-04 08:46:28
未來審判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5
民事保全:價值回歸與平等保護
巢湖市| 衡水市| 鄂托克旗| 沂源县| 松原市| 云南省| 桦川县| 江孜县| 桐庐县| 桂林市| 饶河县| 文登市| 莲花县| 攀枝花市| 嘉峪关市| 民勤县| 孟连| 梅州市| 合川市| 麟游县| 霍城县| 民勤县| 日照市| 唐海县| 那曲县| 安吉县| 彭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涟水县| 巴青县| 醴陵市| 南投县| 公主岭市| 新乐市| 福安市| 奎屯市| 上饶县| 古田县| 北票市| 鸡东县|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