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燕敏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東 中山 528400)
《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英國女作家奧斯汀的經(jīng)典之作,自出版近200年以來,它始終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備受讀者與評論家的青睞。本文運用敘事學理論,試從敘事視角方面來探討《傲慢與偏見》的魅力所在。《傲慢與偏見》中,敘述者巧妙地運用了全知視角和人物有限視角,使人物栩栩如生、音容宛然,情節(jié)妙趣橫生、扣人心弦,并很好地突出了主題。
在《傲慢與偏見》中,敘述者主要采用的是全知視角。在全知敘述中,“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可從任何時空、任何角度來敘事,對人物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了如指掌;可鳥瞰一切同時發(fā)生的事,也可任意透視人物的內(nèi)心。但盡管上帝般的全知敘述者無所不知,在透視人物的內(nèi)心時卻常常是有重點、有選擇的。此外,敘述者還常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公開和隱蔽的評論。[1]
首先,在《傲慢與偏見》中,敘述者常集中透視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縮短了讀者與伊麗莎白之間的距離,使讀者與伊麗莎白站在同一立場上,與她一起觀察一切,感受一切,體會并欣賞伊麗莎白的富有主見、機靈幽默與活潑聰穎。如在尼日斐花園舉行的舞會上,我們與伊麗莎白一起看到班納特太太、她的小女兒們和柯林斯的不得體的言行,當時吉英與彬格萊沉浸在兩人世界中,根本沒有注意,只有伊麗莎白為他們臉紅,她“覺得她家里人好像是約定今天晚上到這兒來盡量出丑,而且可以說是從來沒有那樣起勁,從來沒有那樣成功”。又如對于彬格萊小姐的心計,吉英總是從最好的方面去理解,幾乎失卻了是非的標準,也還是伊麗莎白敏銳地覺察出她們姐妹倆的不懷好意。在伊麗莎白與威廉·盧卡斯爵士父女同去柯林斯夫婦家小住時,咖苔琳夫人的千金來訪,讀者與伊麗莎白一同感受到威廉爵士的可笑。伊麗莎白覺得好笑的是,威廉爵士正畢恭畢敬地站在門口,虔誠地瞻仰著面前的蔚然大觀,每當?shù)隆ぐ鼱栃〗愠@邊望的時候,他總是一鞠躬。[2]
盧卡斯爵士那趨炎附勢、急于攀附權貴的心理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在這樣的過程中讀者越來越認同、欣賞伊麗莎白的審美、價值觀和判斷力。
敘述者偶爾也對達西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透視。第四章中,達西情不自禁地陷入對伊麗莎白的愛慕之中,說到達西先生,他開頭并不認為她怎么漂亮;他在跳舞會上望著她的時候,并沒有帶著絲毫的愛慕之意,第二次見面的時候,他也不過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待她。不過,他盡管在朋友們面前,在自己心里,都說她的面貌一無可取,可是眨下眼的工夫,他就發(fā)現(xiàn)她那雙烏黑的眼睛美麗非凡,使她的整個臉蛋兒顯得極其聰慧。緊接著這個發(fā)現(xiàn)之后,他又在她身上發(fā)現(xiàn)了幾個同樣叫人慪氣的地方。他帶著挑剔的眼光,發(fā)覺她的身段這兒也不勻稱,那兒也不勻稱,可是他到底不得不承認她體態(tài)輕盈,惹人喜愛;雖然他嘴上一口咬定她缺少上流社會的翩翩風采,可是她那落落大方的愛打趣的作風,又把他迷住了。[2]
《傲慢與偏見》中全知敘述者并沒有對伊麗莎白的外貌進行描述。但讀者心中卻有著她美麗聰穎的眼睛,婀娜多姿的身影。這種印象來自于哪里呢?正是通過對達西那雙情人的眼睛中的伊麗莎白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伊麗莎白那雙會說話的眸子,輕盈的體態(tài),聽到了她機靈的俏皮話,活潑的笑聲。在這里,如果由全知敘述者來描述伊麗莎白的話,讀者也許就不能獲得對伊麗莎白如此生動的印象。
同時,《傲慢與偏見》中,處于故事外的敘述者居高臨下,常通過其敘事眼光或表達方式暗暗地對人物進行權威的評論,與讀者進行暗暗地交流,既保持了故事的自然與逼真,又含蓄地表達出對人物的嘲諷。如第十三章,柯林斯先生第一次到班納特家拜訪時,因詢問是哪位表妹主勺而使班納特太太不悅,他請求她原諒,不要見怪。于是她用柔和的聲調說,她根本沒有怪他,可是他卻接接連連地道歉了一刻鐘之久。[2]
最后一句話從表達方式上來說屬于總結性敘述。對于柯林斯先生沒完沒了的道歉,敘述者僅進行了簡要扼述,但這里又顯然帶有夸張的成分,暗含敘述者諷刺性的評論,使讀者更為深刻地感受到柯林斯的愚蠢呆板和拘泥禮節(jié)。然而這還只是他的滑稽表演的開始,他從他那荒謬庸俗而自私自利的邏輯出發(fā),決定在班納特先生美麗的女兒們中挑選一個,既獲得了他認為所必需的妻子,又對班家施了恩——解決了其女出嫁的問題(在他看來,班家女兒由于財產(chǎn)少,屬于難嫁出之列),使他將來繼承班先生的財產(chǎn)時更顯得理所當然,慷慨大方。他一到班家,頭一天就按照他那“一切應當先盡年齡最大的”的原則,選中了大女兒——美麗的吉英。然而班太太暗示吉英已有了對象,柯林斯先生只得撇開吉英不談,改選伊麗莎白,一下子就選定了——就在班納特太太撥火的那一剎那之間選定的。伊麗莎白無論是年齡,美貌,比吉英都只差一步,當然第二個就要輪到她。[2]
就是這樣一個蠢物,在向伊麗莎白提出求婚,列舉他那像布道文一樣有條有理、勢在必得的結婚理由時,聲稱自己對她懷有“最熱烈的感情”,而這種所謂的“感情”卻是在一剎那之間從吉英身上移到她身上的。敘述者在夸張的敘述中暗中與讀者進行交流,使讀者也充分領略到敘述者對這個聲稱有著“最熱烈的感情”、實際卻毫無感情的勢利蠢人的諷意。被伊麗莎白拒絕后,他那“最熱烈的感情”在第二天下午就移向了夏綠蒂,并洋洋得意地看到夏綠蒂接受了他三天之內(nèi)的第二次求婚。離開后,他隆重地給班家來了一封謝函,兩星期后他再次來到班家逗留了一星期,當他再次離開時,他像上次一樣隆重其事地告別了浪博恩的親戚們,祝賀表妹們健康幸福,又答應給他們的父親再來一封謝函。[2]
這個厭物永遠也感覺不到別人對他的厭煩,班納特先生早已看透了他的庸俗與愚蠢,而班納特太太也因為他終究沒有如她所愿——娶她的女兒,對他的態(tài)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由看重變?yōu)榱藚挓?。第二十九章中,柯林斯先生一行到咖苔琳夫人家里作客時,咖苔琳夫人飯前“打發(fā)”客人到窗口去欣賞風景,飯后又讓客人們聆聽她“斷定明天天氣怎么樣”。通過“打發(fā)”、“斷定”小小幾個詞的運用,敘述者就巧妙地傳達出了自己對咖苔琳夫人的諷刺態(tài)度,咖苔琳夫人那驕橫無禮、好支使人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
《傲慢與偏見》中,敘述者還經(jīng)常換用故事中人物、特別是小說中的中心人物——伊麗莎白的有限視角,使人物逼真生動,情節(jié)自然而又極富戲劇性,并突出了“傲慢與偏見”的主題。
在第十五章中,我們很自然地認識了韋翰。當班納特小姐們和柯林斯先生一起去麥里屯時,不到一會兒工夫,這許多小姐都注意到一位年輕人身上去了。那人她們從來沒見過,一副地道的紳士氣派,正跟一個軍官在街道那邊散步。這位軍官就是丹尼先生,麗迪雅正要打聽他從倫敦回來了沒有。當她們打那兒走過的時候,他鞠了一個躬。大家看到那個陌生人風度翩翩,都愣了一下,只是不知道這人是誰。吉蒂和麗迪雅決定想法子去打聽,便借口要到對面鋪子里去買點東西,帶頭走到那邊去了。也正是事有湊巧,她們剛剛走到人行道上,那兩個男人也正轉過身來,走到那地方。丹尼馬上招呼她們,并請求她們讓他把他的朋友韋翰先生介紹給他們。[2]
這里敘述者臨時換用班納特家四位小姐的有限視角,直接讓讀者通過她們的有限視角來觀察韋翰,使故事的承接發(fā)展水到渠成,極為自然。
在《傲慢與偏見》中,敘述者常常將全知視角轉換為伊麗莎白的有限視角,讓讀者通過她的眼睛來看待事物。在第二十九章中,她應邀前往羅新斯拜訪咖苔琳夫人母女,伊麗莎白倒是完全安然自若,而且從容不迫地細細瞧著那三位女主人??α辗蛉耸俏桓叽蟮膵D人,五官清楚,也許年輕時很好看。她的樣子并不十分客氣,接待賓客的態(tài)度也不能使賓客忘卻自己身份的低微。她嚇人的地方倒不是默不作聲,而是她出言吐語時聲調總是那么高高在上,自命不凡。[2]
讀者對咖苔琳夫人的了解在這之前來自于柯林斯。雖然柯林斯對咖苔琳夫人的為人極盡吹噓之能事,在這里我們通過伊麗莎白的眼睛看到了真實的咖苔琳夫人,看到了她的傲慢與無禮。由此,我們也看到伊麗莎白的不畏權勢、富有主見和她敏銳的觀察力。第十五章中,就在伊麗莎白姐妹四人第一次遇到并結識韋翰時,達西也與韋翰遭遇,伊麗莎白看到這個邂逅相遇的場合,覺得很是驚奇。兩個人都變了臉色,一個慘白,一個通紅。過了一會兒,韋翰按了按帽子,達西先生勉強回了一下禮。這是什么意思呢?既叫人無法想象,又叫人不能不想去打聽一下。[2]
這里敘述者采用了伊麗莎白的有限視角,既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引起讀者頭腦中的懸念,又突出了伊麗莎白的細心與敏銳的觀察力。敘述者經(jīng)常透視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以及采用她的視角,都使讀者越來越欣賞伊麗莎白,對她的判斷和感情產(chǎn)生同感。但從第十六章開始,當素來善于識人的伊麗莎白由于主觀情感上的偏見和韋翰的蒙蔽而對達西懷有偏見時,敘述者采用了伊麗莎白的有限視角,因而讀者也同樣對達西懷有偏見。韋翰的花言巧語完全蒙住了她的眼睛,當他聲稱自己絕不會說達西的壞話時,伊麗莎白十分欽佩他這種見地,而且覺得他把這種見地講出來以后,他越發(fā)顯得英俊了。[2]
第三十四章中,當達西向她求婚時,她斷然拒絕了,并指責他拆散了彬格萊與吉英,她說到這里時,只見他完全沒有一點兒悔恨的意思,真使她氣得非同小可。他甚至還裝出一副不相信的神氣在微笑?!澳隳芊裾J你這樣做過嗎?”她又問了一遍。他故作鎮(zhèn)靜地回答道:“……”[2]
從“假裝”、“故作鎮(zhèn)靜”這兩個詞可看出這里采用的是伊麗莎白的有限視角。出于對達西的偏見,她認為他的不相信以及鎮(zhèn)靜的反應都是假裝出來的。隨著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就可發(fā)現(xiàn)他并非假裝,造成彬格萊與吉英分離的關鍵原因在于吉英的寧靜含蓄。她的外表是如此的平靜,以至于彬格萊本人甚至性格冷靜、眼光敏銳的達西也看不出絲毫她對彬格萊熾烈的愛情。第三十五章是伊麗莎白由偏見邁向理智的關鍵的轉折點——達西交給她一封親筆信,這封信使她恍然覺察到自己從前對達西的偏見以及對韋翰的盲目輕信。故事進一步發(fā)展,她在克服偏見之后,看清了韋翰的偽善面目和達西的優(yōu)良品質,逐漸對達西產(chǎn)生了愛情。她經(jīng)歷了由有限的理智到感情上的偏見、克服偏見、直到更高的理智的過程。我們是通過伊麗莎白的眼睛看到這一切的,因此開始時我們也對達西懷有同樣的偏見而對品質低劣的韋翰印象良好,之后隨著伊麗莎白漸漸發(fā)現(xiàn)實情,我們也逐步地轉變了對他們的看法。人物的有限視角在這里大大加強了故事情節(jié)的戲劇性與真實性,也體現(xiàn)了奧斯汀對于理智與感情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的理解。
總而言之,《傲慢與偏見》中敘述視角的巧妙運用與轉換,使書中人物刻劃更為生動、逼真,故事情節(jié)更為扣人心弦,主題更為突出,這也是這部小說獲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1]Geoffrey N.Leech&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1.
[2](英)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M].王科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3]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