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剛,洪惠敏
(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太倉 215411)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1]青年大學生是國家最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生力軍和接班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關乎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是一項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戰(zhàn)略工程。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改革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狀況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同時也應看到,在部分大學生中依然存在著理想缺失、信念動搖、精神空虛、價值扭曲等問題。
個別大學生思想上頹廢,政治上麻木,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毫無概念,認為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實現(xiàn)更是遙不可及。他們對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課堂的理論講授上,而不會將之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還有的大學生黨員入黨動機不純,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看作是實現(xiàn)個人目的的政治口號。更有個別大學生的個人生活理想不清晰,對自己的學業(yè)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等不關心,毫無奮斗目標。
作為人的認識、情感、意志的統(tǒng)一體,堅定的信念是崇高理想得以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然而,有的大學生卻在學習、生活中表現(xiàn)出了信念的搖擺不定,在政治上,有的大學生在國家取得重大成就時會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實現(xiàn),而在國家發(fā)展出現(xiàn)一些曲折時便會對民族復興產生懷疑和動搖;在生活中,有的大學生在面對就業(yè)壓力等情況時,便會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感嘆,甚至對接受高等教育萌生悔意;在對待成功的態(tài)度上,有的大學生不再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反而更愿相信金錢、權力和人際關系是取得成功的法寶。
部分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不能找到準確的自我定位,反而在美好的大學時光里迷失了自我。表現(xiàn)在:有的大學生不能將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合理安排,不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從而將自己自我封閉起來;有的大學生則陷入網絡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將大部分時間耗費在網絡游戲或網絡聊天中;還有的大學生不能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將校園戀愛看成了排解生活和精神空虛的“良方”;更有的個別大學生為了排解精神上的空虛,時常光顧社會娛樂場所,甚至沾染黃、賭、毒。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大學生功利主義傾向嚴重,把自己能得到多少“實惠”當作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可做的唯一標準;有的學生干部本末倒置,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當官”上,從而荒廢了學業(yè);也有的大學生身上存在著畸形的“面子觀”,生日宴會大講排場,手機等電子產品追求高配置、新時尚;還有的大學生身上存在著崇洋媚外的心理,他們沉迷于“過洋節(jié)”、“著洋裝”、“看洋片”、“用洋貨”, 對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全盤接受。
目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問題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主觀的和客觀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等。但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在改革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袄?,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金錢和享樂的誘惑問題,腐敗現(xiàn)象的存在問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上學、就業(yè)、提職晉升‘拼爹’問題等”,[2]這些社會負能量的產生和傳播,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使得大學生在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感到困惑迷茫,對正確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固化產生了負面影響,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信仰虛無主義的產生,誘發(fā)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傾向。
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滲透方式越來越低齡化和隱秘化,使得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東西方價值觀碰撞中受到極大沖擊。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各種西方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通過報刊、網絡、影片等形式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傳播,使得90后大學生在欣賞美劇、韓劇、搖滾音樂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在西方社會所謂“普世價值觀”的迷惑下,有的大學生缺乏應有的政治覺悟和階級立場,掉進了民族虛無主義的陷阱,進而導致無信仰主義在部分大學生中泛濫,嚴重消解蠶食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等學校是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戰(zhàn)場。但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嚴重僵化,導致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具體表現(xiàn)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式單一,傳統(tǒng)的“填鴨式”理論灌輸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容易產生反感甚至逆反心理;“高大上”的理論教育內容缺乏“接地氣”的社會實踐輔證,使得教育內容缺乏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召力;由各個部門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使得大學生在參加相關活動中得到的教育信息產生重疊,影響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統(tǒng)化;校園外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創(chuàng)新性,有的活動則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明顯。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90后”,他們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有著父母奠定的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在學習生活中很少遇到挫折和磨難?!伴L期的養(yǎng)尊處優(yōu)環(huán)境,導致他們自我意識強、依賴思想重,辨別能力弱,調適能力差,很容易受不良觀念的誤導和誘惑”。[3]同時,“90 后”大學生又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伴隨著中國信息飛速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優(yōu)先體驗者。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和網絡虛擬世界中的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時,粗淺的社會閱歷使得他們缺乏去偽存真的判斷力,而在面對古今中外各種錯誤價值觀的侵蝕時,他們往往會表現(xiàn)得“后知后覺”,缺乏相應的抵御意識和自控能力。
在明晰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其成因后,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改進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xiàn)狀。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意識形態(tài)工作,他指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它防線也就很難守住。”[4]對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而言,筑牢思想防線,就需要:高校要把好師資關、課堂關,加強對教師隊伍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類教師的業(yè)務規(guī)范性管理,要求教師遵守職業(yè)道德和行業(yè)操守,合理控制和表達個人情緒,厘清學術討論與政治方向的關系,教會大學生以全面、客觀、歷史的觀點觀察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錯誤思潮和錯誤觀點,都是借助互聯(lián)網在不斷地炒作、放大和擴散,釋放出不容忽視的負能量”。[5]面對這種的嚴峻現(xiàn)實,高校要高度警醒,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言行的了解和引導,教育大學生對不良網站、網絡謠言等互聯(lián)網毒瘤進行積極防范,防止敵對勢力利用網絡媒介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
教育模式僵化是阻礙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應當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討論辯論教學法等,使大學生由被動灌輸式轉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原則,將理想信念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聯(lián)系起來、與大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聯(lián)系起來,使大學生自覺樹立符合國家發(fā)展大勢、促進自我成長的理想信念;加強校地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統(tǒng)籌、整合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公益性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參觀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社會工程,需要高校和全社會共同釋放正能量,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高校應當緊密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開展“我身邊的好青年”、“校園之星”、“榜樣的力量”等相關主題教育活動,發(fā)掘出那些富有時代氣息、代表學生心聲、具有價值認同的校園故事,在校園里樹立大學生“看得見”的學習榜樣,發(fā)揮學生榜樣在培育大學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全社會特別是輿論宣傳部門,要分清主次、創(chuàng)新形式,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陣地,多向大學生宣傳報道社會上的正向人物和事件;同時,對于社會上的負面信息,也要大膽、正向、實事求是地向大學生講清楚、談明白,幫助青年學生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正向的價值認同。
自控能力是人在改造主客觀世界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主觀能動性,它必須建立在自我分析、評價和反省的基礎上?!白晕曳治?、自我評價和自我反省,會使人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進而去塑造理想的自我”。[6]因此,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應當對自身持有的理想信念內容和形式進行深刻、系統(tǒng)地分析,對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找出正確的、積極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加以堅持并積極付諸實踐,擯棄錯誤的、消極的、庸俗的理想信念并進行深刻反省,徹底清除資產階級、封建主義余毒,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從而達到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目的。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1).
[2]王興業(yè),宋怡達,李德寧.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及解決對策[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3(3):77-80.
[3]余昌海,王中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4(9):61-62.
[4]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5]張國祚.怎樣看待意識形態(tài)問題[J].紅旗文稿,2015(8):4-8.
[6]孫正聿.理想信念的理論支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