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超
論高中作文講評課的有效策略
——以記敘文講評之語言描寫為例
◎史文超
古人云:“觀其言而知其人,聞其聲而明其性。”鮮明生動得體的人物語言描寫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從而成了記敘文中的亮點。筆者從一堂作文課的講評入手,點評學(xué)生習(xí)作問題,聯(lián)系閱讀文本經(jīng)典語言描寫,展開對高中作文講評課有效策略的嘗試性探索。
以“正氣”為標(biāo)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立意大致如下:
小姑家開了一家小吃店,面臨日益嚴(yán)峻的商業(yè)競爭和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小姑面臨兩難選擇:是堅守住心中正氣繼續(xù)使用價格較貴的好油,還是拋棄正氣,利益至上隨波逐流使用價格低廉的地溝油?為此,全家人展開了討論。
人物語言1:
小姑說:“哎,現(xiàn)在的油價漲得太厲害,店里的生意入不敷出,堅持下去,我真怕支撐不了多久。就算我們一家使用好油,也扭轉(zhuǎn)不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fēng)。與其固執(zhí)的堅守所謂的正義,還不如唯利是圖,掙錢才是正道?!?/p>
人物語言2:
媽媽說:“不行啊,妹子,人家都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咱人窮不能志短,不能見利忘義,丟了正氣,咱百姓追求什么?不就是追求心里踏實的過日子嗎?你說要用了這地溝油,咱不是玷污了這社會上的正氣了嗎?”
人物語言3:
爺爺發(fā)話了,“堅決不能用,閨女,人家在咱這吃飯,咱就得對人家負(fù)責(zé)。窮又怎樣,日子過得清苦,但心里踏實。人要爭口氣,這氣,就是正氣??!你們看看現(xiàn)在,那些眼里只盯著利益的小商販,整日里只想著些害人的伎倆,利掙到了,但是他們的正義道德早就蕩然無存了。咱不能學(xué)他們??!閨女,記住爹的話,這不是吃虧,是積德啊,干不下去了,別怕爹養(yǎng)你!”(163個字)
(一)人物語言太過書面化
表面看來,人物語言滿富文采,成語熟語較多,本想起到潤飾語言的作用,但卻不符合口語的語言風(fēng)格,也不符合市井百姓的人物身份,從而顯得矯揉造作,弄巧成拙。
(二)人物語言對主題“正氣”的凸顯太過直接
“正氣”一詞,本不屬于口語化表達(dá),而是一種書面化表達(dá)。但是人物語言設(shè)計中卻多處提到“正氣”,顯得過于迫切又生硬,有迎合主題之嫌。尤其是文中爺爺?shù)脑捵顬閲?yán)重地反映了這一問題。
(三)人物語言設(shè)置沒有梯度
文中三個人物在每一次談話中均提到了“正氣”,這樣,“正氣”的提出便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文章在結(jié)構(gòu)上也不能較好地體現(xiàn)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jìn)的過程。同時也不符合認(rèn)知規(guī)律。
(四)人物語言不符人情世故
爺爺說“閨女,記住爹的話,這不是吃虧,是積德啊,干不下去了,別怕爹養(yǎng)你!”讀罷,讀者不禁感嘆為保住“正氣”老年人預(yù)備付出供養(yǎng)年輕子女的代價,是多么可笑可悲。
(五)人物語言啰嗦冗雜
人物語言能表述自己的觀點即可,一篇八百字多字的考場作文,每個人物的語言最多不超過一百字為適中。人物語言的啰嗦冗雜一方面會影響行文的閱讀效果;另一方面亦會占用更有價值的文字空間,從而造成文章詳略不當(dāng)。
(一)語言描寫要體現(xiàn)“我是誰”。
作文中的人物總有一定的身份。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每種人的語言,自有自己的風(fēng)采。因此行文前定要明確“我是誰”。
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
“……金先生想了一想,說:‘林國達(dá)同學(xué),我想問你一個問題:Mr.林國達(dá)is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國達(dá)君垂直于黑板),這什么意思?’”
點評:金岳霖先生這一看似荒唐可笑卻在邏輯上沒有任何錯誤的話語充分體現(xiàn)了金先生作為一名邏輯學(xué)教師的睿智和風(fēng)趣。不禁讓讀者暗自欽佩這樣一位老師對自己專業(yè)近乎固執(zhí)的鉆研,其專注可愛可想而知。
(二)語言描寫要堅持“我是我”。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有針對性,要能體現(xiàn)“這一個”而非“那一個”,要精準(zhǔn)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獨特個性,始終堅持“我是我”。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這樣描述: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滓壹罕銤q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辨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點評:這段語言描寫塑造了一群庸俗無聊、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更寫出了想清白又清白不了,想辯解但又百口莫辯,生活在矛盾中可笑又可悲的底層讀書人形象。在眾人的冷嘲熱諷中,在孔乙己的期期艾艾中,我們感受到了語言背后涌動著的是一個時代的悲涼。
(三)語言描寫要符合“人情世故”。
人物總是有其生存的特定環(huán)境和背景。只有將人物置身于廣闊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才能使文學(xué)作品中的人物既有空間上的寬度,亦有時間上的厚度,從而打造人物形象豐富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時代內(nèi)蘊(yùn)。因此,文本中除了需要環(huán)境描寫以外,還應(yīng)注意人物語言符合“人情世故”。
如楊絳先生的《老王》:
“老王幫我把默存扶下車,卻堅決不肯拿錢。他說:‘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錢。’我一定要給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說有錢,他拿了錢還不大放心。
點評:“你還有錢嗎?”這滿懷擔(dān)憂的問話,充滿著濃濃的人間關(guān)懷?!拔母铩睍r期,知識分子陷入人生“沼澤”?!澳氵€有錢嗎?”暗示了知識分子在當(dāng)時環(huán)境之下的落魄和艱辛。讀來讓人不禁心生惻隱。而說出此話的老王只是一名身有殘疾的底層勞動者,他生活之窘境可想而知。他卻在冷漠時代用這樣的話語溫暖著另一位不幸者。這讓我們看到了“文革時期”特殊的人情世故中流淌著的善良、樸實、溫暖和希望。
(四)語言描寫要謹(jǐn)記“言多有失”。
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而話說多了必然有失分寸。人物語言可以反映文章主題或情感指向,但是要堅持適度原則,不可說得太多,說得太滿,說得太深。說得太多,詳略不當(dāng),影響更有價值的內(nèi)容書寫;說得太深太滿,人物語言對文章主題予以直接表達(dá),便越俎代庖,搶了作者于文末的點題升華。
魯迅曾說過:“如果刪掉了不必要之點,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談話來,我想,就可以使別人從談話里推見每個說話的人物?!比裟茏龅竭@一點,便是成功的語言描寫。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還需師生共同努力,用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反思生活,寫出得體鮮明生動的文章。
(史文超 江蘇省豐縣中學(xué)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