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翀
沉醉書香,情歸寫作
◎ 李 翀
讀書人,在思考中沉醉。人讀書,在寫作中深刻。
閱讀從來都是一種狩獵。元代詩論家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指出:“今之學者,倘有志乎詩,須先將漢、魏、盛唐諸詩,日夕沉潛諷詠,熟其詞,究其旨。”他從實際操縱的角度來告訴有志學詩的人該如何進行閱讀。這種有目的性的閱讀,旨在對寫作進行指引。
“模仿是上帝賦予你的特權”,蔡明老師如是說。誠然,我們可以模仿作品的創(chuàng)意,模仿他人的生活,模仿別人的構思,還可以模仿詩歌的意境。但這種模仿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來自于你的生活實踐,更重要的是來自于你的閱讀積累。
那么該閱讀哪些書籍呢?我認為,一類是技法閱讀,即閱讀與寫作技法相關的文章。古代詩法、詩格類著作汗牛充棟,這也算是作文指導的前身。一般來說,這類讀物的指向性很明確,通過一系列的技法指導,以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進行一語點醒夢中人式的點撥。此類文章筋骨分明,閱讀時只有凝神靜氣、刨根問底才能獲得較大收獲。本期“活動巡禮”部分的“浙江省慈溪市初中語文教師讀書報告會”即屬于此類閱讀。他們以《寫作教學的智慧》為范本,進行深入研讀,這些技法的指引使教師受益。對學生而言,技法的閱讀同樣重要,議論文、散文、記敘文等文體各異,與之相對應的是其寫法也各異,如果對這些技法類的知識一概不知,學生作文就易走入文體混淆的誤區(qū)。另一類閱讀就是性情閱讀,比起技法類書籍的筋骨強勁,性情類書籍就顯得體態(tài)豐腴。許多經(jīng)典的名著小說、不拘一格的詩歌、情感充沛的散文等都可以成為書桌必備。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但傾吐的是否合于法度,這就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寫作與閱讀的連接點在哪里?”陳興才老師在《每次寫作都是一項微課程的實施——評孫艷老師的讀寫結合訓練》中亦如是提問。的確,只有將閱讀的材料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我們才可以稱之為有效閱讀。好讀書,不求甚解,確實是一種悠然自得的讀書境界,對待淺顯直白的文字我們可以依據(jù)此法,但對于經(jīng)典文章的閱讀,唯有精讀細品,才能真正融化吸收。要想把閱讀的文字成功地為我所用,就要做到對閱讀內容進行去粗取精,準確把握文章精髓,然后根據(jù)自己表達的需要,加入或議論或抒情的評述,在讀寫結合中抒寫屬于自己的“生命體驗”。在這方面,孫艷通過對《呼蘭河傳》的精細講讀,讓學生據(jù)此寫《我的美麗小世界——我的精神家園》一文,算是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課例典范。
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在青山隱隱間學寫作的技法,在層疊的書海中找尋寫作的靈感,相信,行云流水的表達就在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