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虹
摘 要 隨著信息產業(yè)現(xiàn)代化,微課更新了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學模式的改革熱潮,成為目前國內教育領域關注的一個熱點。通過比較國內外微課在教學模式中的應用現(xiàn)狀,微課在國內教學實踐中的不足顯而易見,建議提高微課利用率,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因材施教,并逐步建立健全微課資源開發(fā)平臺。
關鍵詞 微課;翻轉課堂;資源平臺;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32-0088-03
一、微課概念及溯源
微課,又名微課程(Micro-lecture),是一種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內容簡短的課程模式,通常由短時間的微課視頻(不超過10分鐘)為主要載體,輔以授課的配套資源組成,微課視頻一般是記錄教師制作或講授的單一知識點或某一個教學問題。類“微課”概念的提出及應用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有機化學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了60秒有機化學課程的說法[1]。而現(xiàn)在真正意義上的“微課”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他稱之“知識脈沖”[2]。Penrose還系統(tǒng)提出了微課程的設計和制作步驟[3]:提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某一項核心概念;設計、制作介紹核心概念的文字或動畫,為核心概念提供背景材料;用麥克風或網絡攝像頭錄制上述內容的微課視頻資料,時間長度不超過3分鐘;提出指導學生課后閱讀或探索的任務,指導學生圍繞微課核心概念開展自主學習;將教學視頻與課程任務等課程資源上傳到課程管理系統(tǒng)。
二、國外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及意義
(一)應用
微課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典范,當推可汗學院的教學視頻。2011年,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用視頻重新創(chuàng)造教育》的演講中提及,現(xiàn)在美國有一些學校已經采用學生回家學習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微課視頻來代替上課,第二天回到課堂上由教師指導或已經弄懂知識點的學生幫助答疑解惑。
可汗學院充分運用網絡傳輸?shù)谋憬菖c錄影重復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課程影片長約10分鐘,從最基礎的知識內容開始,以由易到難的進階方式互相銜接。在可汗教學視頻中,沒有精良的畫面,也看不到授課教師,主講人在一塊觸控面板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邊演示邊錄音,通過電腦軟件將他所畫所說的東西全部錄制下來,最后再將錄下的影片傳送到網絡上,供眾多網友點擊學習??珊箤W院通過一段段短小簡練的視頻傳授關鍵知識點,讓網友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反復收看來學習掌握這些知識點,并解決自身學業(yè)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廣受好評。
(二)意義
微課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知識點少、教學容量小、教學資源使用方便等特點,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而言,微課都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
第一,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授課素材,或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通過微課視頻學習重點、難點內容,以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針對所學知識點進行討論和學習。教師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課堂教學,而是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充當促進者和指導者,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令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動地位,從而“翻轉課堂”。
第二,微課的應用范圍還可以突破教學環(huán)節(jié),適用于教師的授課資源共享。教師的授課各具風格和特點,如果教師之間互相借鑒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和經驗,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教師之間往往缺乏充分的時間和適當?shù)臋C會去課堂上相互聽課學習,所以電子備課、課堂教學視頻以及課后習題資源庫等微課資源的應用將使教師之間的交流更為順暢、靈活,且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第三,學生可在課外通過微課視頻及輔助教學資源對所學知識點實現(xiàn)自主學習,從而滿足學生預習、復習和自主學習等不同需求,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學習的需求,微課教學資源正在逐漸成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三、國內微課教學的現(xiàn)狀
相比國外微課在日常教學模式中的應用,國內的微課建設和發(fā)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其中,廣東佛山的微課建設居于國內領先地位。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啟動了“首屆中小學新課程優(yōu)秀微課征集評審活動”。這次活動在全市共征集到了1700多節(jié)優(yōu)質規(guī)范的微課參賽作品,教學形式豐富,微課類型多樣,內容涵蓋了中小學各階段各學科的教學重點、難點和特色,主要來源于已有的視頻教學資源庫,并根據活動要求重新加工改造,使其符合微課的特點、達到參賽的要求[4]。
在2012年前的兩三年時間里,國內僅有少數(shù)幾個地區(qū)如廣東佛山、深圳、內蒙古鄂爾多斯等,以及少數(shù)學校,如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江浙滬等地區(qū)的部分學校,對微課這一新生事物進行探索性的建設和應用,而到了2012年,隨著“翻轉課堂”、“可汗學院”等與微課有關的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全球的迅速走紅,也令微課迅速在國內各個教育教學領域受到關注。至2013年底,先后有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舉辦的首屆全國中小學微課大賽和第13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微課程組比賽,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的首屆高校微課大賽,以及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全國微課程大賽等全國性微課大賽先后舉辦。除此之外,各個地區(qū)不同級別舉辦的各種類型的微課作品征集、微課培訓活動、微課競賽評選、微課教學大賽、微課應用推廣等旨在促進微課建設和發(fā)展的活動也相繼開展。
四、國內微課建設的對策
第一,從微課建設的發(fā)展階段來看,我國微課的建設與發(fā)展目前還只是處在競賽征集評選階段,微課在教學領域還未真正發(fā)揮作用,微課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建立健全微課資源數(shù)據庫、開發(fā)微課網絡平臺,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功能,將微課應用到日常教學中,這些都不是一次兩次微課大賽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由教育部門、各個學校從全盤大局角度進行規(guī)劃,在教師日常工作中逐步建立、完善。
第二,從微課建設的目標定位來看,國內教育領域應用微課功能的主要定位更多偏向于發(fā)展教師職業(yè)技能,而非將學生視為微課的終端用戶。從對微課大賽的參賽教師進行調查統(tǒng)計結果不難看出,教師們參賽的目的普遍是為了發(fā)展自身職業(yè)技能,為了獲得獎勵以利于評定職稱,這些都是偏向發(fā)展教師專業(yè)角度的目標定位,參賽教師普遍忽視學生對微課的需求[5]。在微課的功能定位上,應具有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的功能,但更多的應該是作為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教與學資源、提高教與學效率的工具,以在完成常規(guī)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師從繁重反復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學習困難,因材施教。
第三,從制作形式來看,微課制作的形式未能突破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不太注重學生的用戶體驗。由于目前國內使用微課的目的主要是參賽,為迎合比賽要求,眾多參賽作品的制作形式多樣化,技術手段推陳出新,將視頻、課件制作得十分精良,從制作技術上看是非常到位,但從作品本身的內容來看卻無法評估學生對教學效果是否滿意。例如,大部分參賽作品仍采用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將一節(jié)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40分鐘課濃縮成10分鐘的短課,或節(jié)選課,或片段課,主要體現(xiàn)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授課風格,由于缺乏教學配套資源,無法有效指導學生對微課內容進行學習。加之缺乏微課的交互功能,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狀態(tài),教師也無法進行了解和記錄。顯然,微課建設的效果應該是體現(xiàn)在課程內容可以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點,而非形式上的花哨。微課大賽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制作微課水平的提高,但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應該是大賽的更高目標,教師不僅能滿足于掌握制作微課的技術,更應該將微課放在日常教學的角度去衡量——微課如何設計能讓學生聽懂,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重點和難點等。
第四,從配套資源建設來看,教師對微課的建設不應只停留在單節(jié)微課的建設上,應有建立健全微課資源開發(fā)平臺的全局觀。微課大賽可以征集數(shù)量很多的不同學科不同門類的微課,但由于參賽要求的限制,每一位參賽選手通常都只能提交一個微課視頻參賽,就導致微課資源分散,很難形成某一學科系統(tǒng)化、專題化的微課程,從而導致微課大賽的微課資源不能契合課堂教學的真正需要。要將微課應用到日常教學活動中,首先,各地各校要建立起豐富全面的微課資源平臺,既能提供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易用易得的微課學習資源,也能為教師提供互相學習借鑒的教學資源,并且可以根據教學、學習的實踐需求來促進微課資源平臺的建設。其次,應當從便于學生學習和教師交流的角度健全微課資源平臺的各種學習功能,應多從學習者的角度建設微課資源平臺。學習者除了可以在平臺中尋找自己想要學習的科目和知識點進行自我學習之外,還可以在平臺上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進行互動交流、學習記錄、共享資源、評價點評等,以建立起一個資源量豐富、交互體驗好的開放的微課平臺。
(本文系廣東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年度課題《高職高專微課建設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研究》,編號:2014-j-05,主持人:廖曉紅)
參考文獻:
[1]LeRoy A.McGrew,A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543-544.
[2]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3]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A1,A13.
[4]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中國高校微課研究報告[DB/OL].][2014-01-10].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34.html.
[5]鄭小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