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結(jié)根泰山阿”中的山與婚俗

2015-03-10 02:58:16
泰山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火把節(jié)火把泰山

李 杰 玲

(1.廣東第二師范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303;2.蘇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蘇州 215123)

?

“結(jié)根泰山阿”中的山與婚俗

李 杰 玲1,2

(1.廣東第二師范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303;2.蘇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古詩十九首》中有“冉冉孤生竹”一篇,《全泰山詩》也收錄了這首詩。將它視為泰山詩歌大家族中的一員。對于這首詩歌中的泰山意象,李善《文選注》曰:“結(jié)根于山阿,喻婦人托身于君子也?!爆F(xiàn)行各種《古詩十九首》的注釋讀本,對于詩中的“泰山”,往往采取忽略的態(tài)度,不作任何解釋。若從民俗的角度,將詩中的山與我國古代的婚禮習(xí)俗聯(lián)系起來,從我國詩歌的源頭《詩經(jīng)》說起,就能解讀出這首詩歌中豐富的含義。

山;古代;婚禮;民俗;詩歌

《古詩十九首》中有“冉冉孤生竹”一篇,《全泰山詩》第一冊也收錄了這首詩。將它視為泰山詩歌大家族中的一員。然而,對于這首詩歌中的泰山意象,又如何理解呢?李善《文選注》曰:“結(jié)根于山阿,喻婦人托身于君子也?!狈F(xiàn)行各種《古詩十九首》的注釋讀本,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詩中的“泰山”,一般采取忽略態(tài)度,不作任何解釋。若要追問起來,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那不過是詩中的一種比興手法。然而,除了比興之外,難道詩中的“泰山”就沒有別的內(nèi)涵了嗎?

筆者的主張是,將詩中的“泰山”與我國古代的婚禮習(xí)俗聯(lián)系起來,就會明白在這首寫愛情婚姻的詩歌中,“泰山”的含義是如此的豐富。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

冉冉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一、山與古代婚俗

詩中的“泰山”,具有泛指的特征,眾所周知,“泰山”是一座山的名字,而且是中國的一座名山——五岳之首:東岳。早在《史記》等古代典籍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泰山”之名。泰山,又作“太山”、“大山”,原意是泛指各地高大的山脈,后來才變成東岳的專名。①從《漢語大字典》中的“泰”字之古今形變,也可見“泰”和“大”在意義上的密切聯(lián)系:

泰山又叫“岱山”,而“岱”的本意就是指大山。正如呂繼祥所說:“泰山名稱無論稱太山、泰山、岱山、岱岳、岱宗及東岳,都祖源于‘大山’意?!盵1]

要明白這首詩中的“泰山”所包含的意義,我們還是要從我國詩歌的源頭《詩經(jīng)》說起。凡是細讀《詩經(jīng)》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中有不少婚姻詩,這些婚姻詩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往往以“析其柞薪”或“析薪”作為婚姻的代表和象征。如: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豳風(fēng)·伐柯》

間關(guān)車之轄兮,思孌季女逝兮。

匪饑匪渴,德音是括,

雖無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維鳩。

辰彼碩女,令德來教。

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

雖無佳肴,式食庶幾。

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崗,析其柞薪。

析其柞薪,其葉湑兮。

鮮我覯爾,我心寫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小雅·車轄》

《伐柯》寫的是一位男子希望有媒人來成全他的愛情,而《車轄》說的是新郎迎娶新娘時的喜悅。諸如此類的詩歌在《詩經(jīng)》中還有不少,茲不一一列舉,總之,《詩經(jīng)》寫到婚姻的,大都有“薪”、“楚”等出現(xiàn),如《綢繆》這首賀新婚的詩歌,就反復(fù)出現(xiàn)此類意象,“束薪”、“束楚”和“束芻”。綜觀這些詩歌,我們可以知道,“析薪”和“束楚”是當(dāng)時普遍流行的一種婚慶禮儀習(xí)俗。吳曉峰在其著作中也提出:“伐楚、束薪是古代婚禮的內(nèi)容?!倍捎凇肮糯H迎之禮在黃昏舉行,……故在親迎時需要點燃火把照明……所以束薪、束楚作成火把就成了婚禮所必須。”[2]那么,它們與山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據(jù)清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鄭玄毛詩箋曰:“登高岡者必析其木以為薪,析其木以為薪者,以其葉茂盛,蔽其岡之高也,此喻賢女得在王后之位,則必辟除嫉妒之女。”馬氏又補充云:“今俗稱柞樹為柞櫟樹。”“析薪者,以喻婚姻”。②

可知婚禮當(dāng)中“析薪”是一項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禮儀,“析薪”是為取“迎新”之意。這里說到的“登高岡”,也就是登上山岡,《說文》曰:“岡,山骨也。”“柞”指櫟樹,而“薪”則泛指柴禾?;槎Y進行前,男方上山砍回柴禾,一般是櫟樹,用以在婚禮中燃燒火把。

《車轄》言:“陟彼高岡,析其柞薪?!薄稜栄拧吩唬骸皺拢尚?。采薪,即薪?!薄对娊?jīng)》中借代婚禮的“析薪”,就是指這種櫬木。魏源的《詩古微》也說:“三百篇言娶妻者,皆以析薪取興。蓋古者嫁娶必以燎炬為燭。”“必以”說明這種儀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又,《藝文類聚》卷八十九曰:“瑟彼柞棫,民所燎矣。”看來,古人伐薪、燒薪之俗,由來已久?!端囄念惥邸ぞ戆耸せ鸩俊吩唬骸胺舶畲笫?,供蕡燭。《禮記》曰:侍坐,燭至起,燭不見跋。又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離親也?!蹦淆R謝脁的《詠燭詩》亦可證明古人婚禮有燃薪之俗,詩云:

杏梁賓未散,桂宮明欲沉。暖色輕帷里,低光照寶琴。

徘徊云髻影,爍爍綺疏金。恨君秋月夜,遺我洞房陰。

此詩雖題為“詠燭”,實際上卻是寫男女婚姻,婚禮上有火把高照。在此,我們可以肯定,古人婚禮上必定燃舉柴禾,謂之“燭”,但是,這個“燭”,并非今天的蠟燭,而是指“火把”、“火炬”,是用山上的木柴燃燒而成的?!稘h語大字典》是這樣解釋“燭”的:

火炬;火把?!秲x禮·士昏禮》:“從車二乘,執(zhí)燭前馬?!编嵭ⅲ骸笆雇揭鄢志婊鹁忧罢盏?。”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麻子》:“崔寔曰:‘苴麻子黑,又實又重,擣治作燭,不作麻?!笔暆h注:“古代的‘燭’或‘庭燎’,是在易燃的一束枝條(如干蘆葦、艾蒿、或漚麻剩下的麻莖)等材料中,灌入耐燃而光焰明亮的油類,點著后,豎起來照明的。這就是現(xiàn)在的‘火把’或‘火炬’。”

另外,聞一多先生在《莊子內(nèi)篇校釋·內(nèi)三養(yǎng)生主篇》中,對薪、炬、燭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和古代燭薪的制作說得很清楚,李湘也指出:“古時無蠟燭,古人謂薪,亦即后人之謂燭或謂炬耳。所以,經(jīng)長期歷史之積淀,這燭薪的薪,及與其制作有關(guān)的刈薪、錯薪、析薪等等,在民間習(xí)俗和詩的語言中,便附有了男女嫁娶的象征義?!惫湃恕盎楸赜昧Y”,在婚禮中,“主人(謂婿也)……執(zhí)燭前焉”,也就是說新郎“使從役持炬火居前照道,釋曰自此至俟于門外,論婿親迎之節(jié)”。直至“婚禮畢,將臥息”,才“燭出”??磥?,燃舉火把是古代貫穿婚禮始終的一道重要程序。

而在婚禮上用以燃燭之物,就是“薪”,即柞木或其他柴禾?;橐瞿巳松笫拢糯槎Y在黃昏時分舉行,在婚禮中,古人有伐薪舉燭的儀式,所以有的直接以“析薪”來代指婚姻,證明了這種儀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薪”來自山中,又以“取木”喻“取女”,古代婚禮儀式與山的聯(lián)系由此可以印證,在古人的生活和觀念中,山是多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想象,古人用山上之薪燃燒而成的火炬,以它的光亮和溫暖來表達心中對婚姻幸福的憧憬。這就是為什么《冉冉孤生竹》一詩中會出現(xiàn)“泰山”。想到“與君為新婚”的女子,委婉地表達著自己的渴慕之情,希望心上人能早日到來,與之團聚,從此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正是由于古代的婚禮儀式中有上山(山坡或山崗)砍柴、點火、燃燭的習(xí)俗,所以,說到愛情和婚姻,詩中的女子當(dāng)然難免會想到“泰山”,聯(lián)系到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明白,“泰山”意象在詩中,其實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表達女子希望心上人盡快上山伐木,準備好婚禮上所需要的柴和燭,好來迎娶自己。另外,在這首詩作者和創(chuàng)作地域都無法考證的詩歌中,“泰山”可以理解為大山的泛指,而不一定特指東岳,前面已經(jīng)說過,泰山的“泰”和“岱”都有高大、大山之意,原來泛指所有高大的山,后來才逐漸成為東岳的專稱。當(dāng)然,這首詩里的“泰山”理解為東岳也是可以的。

其實,這些與山、與“析薪”、“伐柯”有關(guān)的古代婚禮儀式,直到今天仍然在某些地區(qū)的某些節(jié)慶活動中存在。下面擬作簡單介紹。

在古人婚禮上熊熊燃燒著的火炬,或曰“燭”,又曰“火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用具或婚禮儀式中的道具,在傳統(tǒng)文化中,它含義深遠,它不僅與炎帝的傳說有關(guān),炎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管子》說:炎帝“鉆燧生火。”火,是遠古先民得以保暖、驅(qū)獸、熟食的重要條件,是人類生存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而且,“火把”還是古人婚育的一種象征,這種象征含義今天仍然存在,火把所具有的這種象征意味與上述《詩經(jīng)》中的婚姻詩和婚慶禮儀有著密切關(guān)系。它也是古人婚嫁禮儀與山岳文化有聯(lián)系之證明,今天,我們在西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儀式中,如彝族“火把節(jié)”,就能發(fā)現(xiàn)我國婚嫁禮儀與山岳文化觀念之密切聯(lián)系,由此也可折射山的母體文化意義。

火把節(jié)是西南地區(qū)彝族、納西族、白族、普米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五這兩天舉行盛大的節(jié)慶儀式,主要有:燃舉火把、宰牲、祭祖、宴飲、摔跤、歌舞。當(dāng)然,不同民族略有不同,但大體一致?;鸢压?jié)是民族性的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全族人徹夜狂歡,是促進交流,增進感情以及培養(yǎng)男女青年愛情的一個好機會,故又被一些海外游人稱作“東方狂歡節(jié)”。今天,火把節(jié)已經(jīng)成為海內(nèi)外知名的文化旅游項目,而且早已進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實,火把節(jié)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jié)日,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現(xiàn)象,它還與《詩經(jīng)》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明人謝肇淛這樣描述火把節(jié):“六月二十五日入夜,家家束松明,為庭燎,雜以草花,高丈余,燃之,殺牲祭祖,老少圍坐火下,飲酒達旦,自官署都邑以及鄉(xiāng)村田野,無不皆然,謂之火把節(jié)。又謂星回節(jié)。相傳漢夷酋阿南,夫為人所殺,誓不從賊,以是日赴火死。國人哀之?!撂?,南詔亦假是日宴會,召五詔醉而焚之。人謂此節(jié)起于南詔,非也。一云孔明以是日擒孟獲,侵夜入城,城中父老歡呼,設(shè)庭燎以迎之,未知是否?!锻ㄖ尽酚衷疲簽榛鹁?,照田苗,以火色占農(nóng)。一曰焚蟲,一曰逐疫,皆屬臆說。今但相沿為宴樂耳。元文璋甫詩:‘云披紅日恰銜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間。只疑燈火燒元夜,誰信鄉(xiāng)儺到百蠻。此日吾皇調(diào)玉燭,更于何處覓神奸?!髟フ锣嚋劇缎腔毓?jié)》詞有云:‘漸看西日隱簾櫳,夜色依然昏火中。朱煙翕赩千門合,列炬參差四望同。遙訝原磷深映雨,近驚山燒亂從風(fēng)?!衷疲骸轴檐囻R夜喧闐,舉國如狂自昔然。東舍椎牛聞?chuàng)酎?,西鄰酌兕共調(diào)弦。’蓋實錄也,是夜,迤東有角力之戲,謂之跌四、把腰?!盵3]

在火把節(jié)上,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約會、自由戀愛,這是產(chǎn)生愛情、培養(yǎng)愛情的良好時機,所以火把節(jié)在青年人當(dāng)中尤其受歡迎。學(xué)界對于火把節(jié)有著許多解釋,有學(xué)者經(jīng)過長期、嚴謹?shù)奶镆罢{(diào)查,以大理白族為切入點,提出火把節(jié)其實具有生育繁衍的象征意義,是祈求人丁興旺的節(jié)日。筆者也認為火把節(jié)不僅僅是為了人們所說的祈年、祭祖或驅(qū)邪,它還有一層更深的寓意,那就是關(guān)系到人類本身能夠繼續(xù)繁殖發(fā)展,得以代代延續(xù)的重要問題:婚育。而且,“火把”與古人婚嫁的緊密聯(lián)系,可以從《詩經(jīng)》眾多婚姻詩中的“伐柯”、“析薪”和古人婚禮中的“舉燭”禮儀找到線索。

二、古代婚俗的發(fā)展演變

也許有人會反問:《詩經(jīng)》中所說的婚禮儀式不一定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所有,而且時隔已久,如何看出二者的聯(lián)系?

大家知道,《詩經(jīng)》中大部分作品采自民間,如“風(fēng)”、“雅”?!对娊?jīng)》真切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生活情境,婚姻詩所描寫的燃舉火把的儀式就是當(dāng)時人民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之一。《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地域比較廣,且其地域范圍仍存爭議,比如對周南、召南的地域,古今就沒有定論,清朝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中的“十五國風(fēng)與地圖”曰:“周、召舊封,本在岐境內(nèi),其后東遷,乃改封陜、洛間。而詩則多采于岐,自當(dāng)仍圖之岐山下為是?!倍痖_誠認為:“二南中包括長江、漢水、汝水流域的作品?!娠L(fēng)范圍到達河南的臨汝、南陽;湖北的襄南、宜昌、江陵等地區(qū)?!边@些都是中原地帶,并不包括今天的西南地區(qū),那么,婚禮上析薪、燃舉火把的儀式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可能存在嗎?這是有可能的。

補充說明的一點是,有人認為遠古的“星回節(jié)”就是“火把節(jié)”,《云南通志》卷八所云:“星回節(jié),俗謂之火把會?!葢舳缟嬀?,漢夷同之?!钡珜Υ巳杂袪幾h,不管星回節(jié)是否真的是火把節(jié),但我們可以確信,二者有著類似的,甚至完全相同的節(jié)慶儀式,明清時候就有很多人將二者混而為一(今天仍然是),其中就有這兩個節(jié)日儀式類似的原因。隨著民族的遷徙,漢族文化的推廣,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日也隨之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不同的民族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會形成不同的性格、文化、信念,具有不同的生活習(xí)俗。但是民族間并不因此而互相隔絕,更不是什么都截然不同。生、老、病、死、婚、喪、貧、富、悲、喜,等等,這些,都是所有民族都極為關(guān)心、重視的問題,于是在一年的開始和結(jié)束的時候,或者在婚慶等重要而特殊的節(jié)日,許多民族都會有盛大的慶祝活動。這一點,是相同的。

婚禮,自古至今,對各民族的人來說都很重要的一項儀式,誰都期盼婚姻幸福、子孫滿堂,因此,古今各民族、各地區(qū)難免會有類似的婚禮儀式。據(jù)載,在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云南楚雄一帶,當(dāng)?shù)氐纳贁?shù)民族很早就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

楚雄府:土壤肥饒,士人務(wù)學(xué),鹽井之利,贍于列郡,故其人裕而畏法,地當(dāng)孔道,不慕紛華,民習(xí)勤勞,安于儉約,婦人不尚妝飾,雖貧,恥為妾媵,婚喪無越禮之譏,文風(fēng)有日盛之勢。

景東府:民多僰夷,性本馴樸,田地舊皆種秫,今則悉為禾稻,人亦漸習(xí)經(jīng)書,土俗民風(fēng)日改月化,士簡民恬,風(fēng)和俗厚,男女悉知辛勤,士類咸敦禮教。

楚雄一帶自古是彝族聚居地,當(dāng)?shù)厝饲谟趧?wù)學(xué),循孔道,婚喪不越禮,而且,彝族人的節(jié)慶與漢族其實并無太大不同,明人謝肇淛早就提出云南少數(shù)民族與“中土”節(jié)慶風(fēng)俗之相近:“節(jié)令禮儀大率與中土類,若元旦更桃符、賀歲,上元觀燈,清明插柳,四月八日浴佛,五日懸艾、酌菖蒲,七夕乞巧,中元祭祀,中秋夕月,重陽登髙。”

況且,彝族人性格純樸,易接受外來文化,能融合,他們并非固守自封之人:

婚嫁仍遵行六禮,先求女庚帖,隨通媒妁,繼請親長之尊貴者向女家致主人意,既諾,則二姓互相酬拜,具啟,下定儀,將娶,則請期,納幣,而后親迎焉。其儀物豐儉各稱其力。

可見,云南一帶雖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但是婚禮卻遵循古制,分為六道程序,我們知道,古人“婚必用六禮”,燃舉火把,當(dāng)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道儀式。事實上,古代婚禮中的“六禮”今天仍在不少地方保存著,王娜、李軍在河北省新樂市承安鎮(zhèn)所作的田野調(diào)查就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鼗槎Y依然保存著古代六禮中的大部分禮儀。云南一帶地區(qū)保存古六禮的某些禮儀也是極有可能的。

《楚雄縣志》卷二“婚禮”曰:“婚娶取子女相當(dāng),男家請媒問字,懇求三次,女家允諾。然后……取庚帖。繼行聘禮……親迎,此古禮也?!倍兜崆了净槎Y記》對婚禮的具體細節(jié)記載得更為詳細,婚禮儀式中多次提到了“燭”、“燎”和“炮”:

(婚禮)其條節(jié)甚繁,不用樂……余娶時,雜行漢禮,用樂器,兼苗中銅鼓,親迎,絳紗燈百對,竹炬百燎,火爆以千計,彩輿藍蓋,用先人儀仗為前導(dǎo),……相者引婿入后堂,發(fā)炮者三,奏樂,垂簾。……舞蹈擊鼓,謳苗詞,請新人登車,引車入……內(nèi)擊銅鼓吹蘆笙送之,樂奏天鵝聲,外發(fā)炮開中門

由此可見,對于熱愛火、崇拜火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來說,在婚禮中燃舉火把,是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儀式。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婚禮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而漢族文化與《詩經(jīng)》又怎能脫離得了關(guān)系?

《詩經(jīng)》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但是《詩經(jīng)》中婚禮燃舉火把的禮俗卻一直保存著,上文所引六朝謝脁的詩可以為證,也許后來這種禮俗有些儀式上的改變,但“火”與“薪”卻是其中一直不變的元素。所謂“洞房花燭”,“燭”就是“火”的體現(xiàn),“火”與“薪”在婚禮中是不可少的元素,這兩個元素包含著人們對婚姻的美好祝愿。學(xué)者李湘研究指出,“薪”在《詩經(jīng)》中有兩個象征義,第一個與古代的薪燎之祭關(guān)聯(lián),作為美政、福民的象征,第二就是同男女家世相聯(lián)系,以“刈薪”、“析薪”、“錯薪”等用作“婚姻之象”。并指出古代婚禮在夜間進行,“持炬火照明,自有其實際之需要,亦同時是種儀式,燭火高照,通乎神明,可得福祐也?!盵4]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有些人始終認為火把節(jié)是祈年的節(jié)日,旨在祈禱能有豐收富足的新年。古籍中也有類似記載。但是,竊以為祈年并非火把節(jié)主要和首要的象征意義,據(jù)載,西南少數(shù)民族:六月朔日至六日各郡禮南斗祈年。九月朔日至九日禮北斗祈年。

古代歷法不同于今日,相傳三皇五帝時就有了歷法,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尚存古六歷,但由于年代久遠、文獻缺乏,學(xué)界至今沒有完全弄清古六歷的原貌[5]。有關(guān)學(xué)者研究發(fā)現(xiàn)“殷商、西周以前的遠古時期歷法屬于觀象授時階段……西周以后進入推步制歷時期”。對陰陽合歷正式采用之前的遠古歷法,已有不少學(xué)者致力探索,如龐樸對“火歷”的發(fā)掘就很有參考價值。他認為古人以大火昏見與東方地平線為一年農(nóng)事之始,即一年的正月,火歷將一年分為三百六十天,共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jié)有兩個月,每個月有四十五天,也就是說,一年共有八個月,所以火歷又被稱為“八月歷”。[6]火歷將一年分為上、下半年,每半年過一次新年,春分歲首過大年,年節(jié)為三天;秋分歲豐過小年,年節(jié)為兩天。

到了殷代,八月火歷就已經(jīng)演變成十二月火歷,四季不變,但一年已經(jīng)分為十二個月。此外還有人提出十月太陽歷。劉堯漢研究指出,彝族就是采用這種歷法的。十月太陽歷同火歷一樣,將一年分為上、下半年,也是每隔半年過一次新年,不同的是一年有十個月,一個月有三十六天,其余六到五日為過年日。另外,十月太陽歷把一年分為土、銅、水、木、火五個季節(jié),每個季節(jié)兩個月,以土季為一年之首。[7]

古人以星宿紀時,這一點是明確無誤的。清人汪中在其著作《述學(xué)》中指出:“東方七宿最明大者莫如心,西方七宿最明大者莫如參。故古人多用之以紀時令?!呵飩鳎悍餐凉?,火見而致用,火中,寒暑乃退;火出而畢。賦: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火伏而后蟄者畢?;皙q西流?!笨梢娡恍撬拊诓煌霈F(xiàn)時所代表的月份不同,故古代時令并非每朝每代都相同,時代與地區(qū)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須加以區(qū)別研究。

所以,上面提到的九月初“禮北斗祈年”和六月初禮南斗祈年相對應(yīng)。六月初一至六日“祈年”,而緊接著在六月末又有燎火“祈年”之慶典,“祈年”是隆重盛大的節(jié)慶活動,而一月內(nèi)兩次“祈年”,未免太過繁瑣耗費,況且九月(即為十月太陽歷第二個半年的年底時候)又進行“祈年”。一年中三次舉行隆重的祈年活動,不合常理,我們由此可以推知,火把節(jié)最初的時候并不是只為“祈年”。

另外,關(guān)于火把節(jié)的許多故事傳說都與青年男女的愛情相關(guān),其中多有女性的身影,除了解釋火把節(jié)來源的三種流傳最為廣泛的故事中,有兩種是與婚姻、女性有關(guān)之外③,其他的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如彝族羅婺支系喜鵲姑娘傳說等。

三、小結(jié)

總之,“火”與“薪”與女性、婚姻、繁衍后代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又與山文化的影響有關(guān)。繁衍后代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和使命,尤其在古代,生育對女性更是意義重大,是否生育對已婚女性的地位、命運都有極大影響。婚禮中所用的禮儀道具包含著對婚姻、生育的美好祝福是情理之中的事,今天的婚禮都是用意味著喜慶的東西,如喜糖象征甜蜜,花生和紅棗則寄寓著早生貴子、子孫滿堂的希望,據(jù)此我們可以知道,古人婚禮中的“火”與“薪”也必定包含著人們的美好心愿,所謂古今同心,在那些高舉著的火把里,有著先民們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熱切祝愿。

我們注意到,在祭祀神鬼時,往往要點上香燭,這個儀式與古代婚禮舉燭和當(dāng)代火把節(jié)中所包含的火崇拜信仰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說起來,這還可以追溯到古代登山祭天時“燔柴”的民俗禮儀,所謂燔柴,就是將玉帛、犧牲等置于積柴上焚燒?!秲x禮·覲禮》曰:“祭天,燔柴……祭地,瘞?!薄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凹捞煸混懿瘛!毙蠒m疏曰:“祭天之禮,積柴以實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薄逗鬂h書·禮儀志上》:“進熟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舉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興,有司告事畢也?!庇?,清陶澄《登恒山》詩云:“燔柴有制存周典,持節(jié)無人出漢宮?!惫湃苏J為要引起鬼神的注意,讓他們聽到凡人的祈禱愿望,就要點上香燭,讓燃燒產(chǎn)生的煙上升至天上,如此,才能有效傳達心中愿望。結(jié)合民俗信仰來理解,這首看似簡單的詩歌中的“泰山”,其所蘊含的民俗信息,就會被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如此,才能正確把握詩意。

[注 釋]

①王樹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山緣起》P13-15:《史記·封禪》載管子所記十二家封泰山之君,除殷湯、周成王之外,其余“諸王”皆屬我國原始社會神話傳說中的半神、半人,……有周一代,泰山為我國諸山神之長,是我國眾山神的總山神,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多如牛毛,盡管它們都有崇拜山神的習(xí)俗,但大都就其毗領(lǐng)于本氏族、本部落之山而祀之……傳說時代“諸王”封禪所謂的泰山,不是今泰安境內(nèi)泰山的特定名稱,所為泰山,其本義原應(yīng)是大山的泛稱。又,P15-16:泰山原是大山的泛稱??蓞⒖肌短┥街举Y料選編》(第二輯)。

②清人馬瑞辰在其《毛詩傳箋通釋》第七百四十頁有相關(guān)論述(陳金生點校,中華書局,1989年3月)。

③關(guān)于這三種傳說,上引謝肇氵制所言已經(jīng)包含了其中兩種,還有一種說法與阿南赴火殉夫的情節(jié)大致相同,是說鄧賧詔之妻慈善在其夫被南詔叛兵焚化后,拒絕南詔求婚,并圍城自固,三月,食盡餓死,南詔后悔,為表征其德,名其城為“德源城”??蓞⒖记迦藥煼对兜嵯怠るs載》。

[1]呂繼祥.泰山得名考[A].泰山志資料選編[C].泰安:泰安市新聞出版局,1999.

[2]吳曉峰.“二南”禮俗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6.

[3](明)謝肇氵制.滇略(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臺灣)李湘.詩經(jīng)名物意象探析[M].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5]田合祿,田峰.中國古代歷法解謎:周易真原[M].太原:山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9.

[6]張培瑜,陳美東,等.中國古代歷法[M].北京: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8.

[7]劉堯漢,盧夾.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責(zé)任編輯 梅煥鈞)

Mountain and Marriage Custom Derived from the Poem “Rooted in the Valley of Taishan”

LI Jie-ling1,2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510303;2.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The poem “A Lonely and Delicate Bamboo”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also catalogued in All Taishan Poetry, regarded as a member of Taishan poems. According to Li Shan, Taishan in this poem is a metaphorical image to symbolize women's marriage to and dependence on men. However almost all the illustrations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avoid explaining Taishan. The fact is that from the aspect of folk cust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aishan in this poem and the marriage custom should be concerned from the origin of Classic of Poetry to understand the abundant implication of the poem.

Taishan;Ancient;Marriage;Custom;Poetry

2015-05-08

李杰玲(1983- ),女,廣西梧州人,蘇州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流動站博士后。

I207.22

A

1672-2590(2015)04-0029-06

猜你喜歡
火把節(jié)火把泰山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記》的打開方式
紅亮的火把
青年歌聲(2019年8期)2019-12-10 23:19:07
火把節(jié)的情歌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海峽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12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42
燃燒的火把節(jié)(混聲合唱)
可愛的蠟燭
白族火把節(jié):一天星斗下人間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贵南县| 临颍县| 霍林郭勒市| 灵石县| 民勤县| 鸡泽县| 永德县| 肇源县| 久治县| 湖州市| 芦山县| 永丰县| 玉田县| 建湖县| 苍南县| 普格县| 布拖县| 旺苍县| 长宁县| 那曲县| 蒙自县| 徐闻县| 商城县| 临湘市| 巴林左旗| 建平县| 旬阳县| 会同县| 五台县| 万宁市| 含山县| 漾濞| 卢湾区| 鹤峰县| 富宁县| 麦盖提县| 滨海县| 淮阳县| 蕲春县| 上高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