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洋華僑機工在中國抗戰(zhàn)史以及東南亞華人社會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學界有關南僑機工問題的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出現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從多角度、多層次對該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同時也存在尚需進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南洋華僑機工;研究現狀;述評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南洋華僑對祖國抗日的支援是中國取得抗戰(zhàn)勝利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們對祖國抗戰(zhàn)的支援,不僅體現在經濟上的捐贈,亦體現在為抗日事業(yè)輸送大批人才。3192名“南洋華僑機工”便是人力支援祖國抗戰(zhàn)的典型代表。他們是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危機時刻,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應國民政府的請求,由陳嘉庚領導下的“南僑總會”所招募的華僑青年組成。他們以自身卓越的汽車駕駛、修理等技術,服務在抗戰(zhàn)時期西南大通道——滇緬公路上,承擔著國外援助中國軍事物質的接轉、內運等運輸工作。南洋華僑機工之歷史,既顯示了南洋華僑社會援助祖國抗戰(zhàn)的內容、途徑、特點,亦反映了二戰(zhàn)背景下南洋華人社會與中國政府的關系,凸顯了南洋華僑社會在人類和平事業(yè)中所具有的地位。由此,在南洋華僑與中國抗日的研究領域中,有關南洋華僑機工的討論自然成為南洋華僑與中國抗戰(zhàn)研究不可逾越的一個研究范疇,對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推進南洋華僑抗戰(zhàn)的研究工作。有鑒于此,本文擬對當前學界有關南洋華僑機工的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梳理,并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若干思考。
一、 國內外學界對“南僑機工”的研究
(一)中國學界對南僑機工的研究
關于南僑機工的學術著作,首推1989年由云南社會科學院秦峙欽、湯加麟合著的《華僑機工回國抗日史》。[1]作者以當時昆明部分南僑機工口述資料為主,論述了南僑機工回國參戰(zhàn)的歷史背景、南僑機工在中國的運輸活動及其對中國抗戰(zhàn)的貢獻,該著作是中國國內第一部考察南橋機工的研究專著,作者肯定了南僑機工對中國抗日所做出的貢獻,認為“3200名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壯舉,是八百萬南洋華僑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代表”。
南僑機工回國參戰(zhàn)也是一些研究抗日史學者關注的主題。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華僑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專門著作中,代表學者如曾瑞炎的《華僑與抗日戰(zhàn)爭》,任貴祥的《華夏向心力:華僑對祖國抗戰(zhàn)的支援》,黃小堅、趙紅英、叢月芬合著的《海外華僑與抗日戰(zhàn)爭》①等。由于受到整體篇幅及資料所限,這些著作對于南洋華僑機工的論述一般是在對中國的人力支援主題下設立一小節(jié),簡單敘述南僑機工的由來和活動等內容。如在黃小堅著作《海外華僑與抗日戰(zhàn)爭》中,該書專設“華僑機工搶運軍需”一節(jié),簡略概述南僑機工應募回國以及在滇緬公路的運輸活動等內容,而并未能深入展開具體討論,且以上著作中對南僑機工的敘述有較多雷同之處。
單篇論文方面。中國華僑大學林少川發(fā)表《南僑機工:中國抗戰(zhàn)史上英勇悲壯的群體》[2]和《回國抗戰(zhàn)功昭日月:紀念南僑機工回國參戰(zhàn)50周年(1939-1989)》,[3]兩篇文章皆以作者在云南收集口述資料撰寫而成,論述了南僑機工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貢獻。此外,秦欽峙的論文《南僑機工與抗日戰(zhàn)爭》[4]論述了南僑機工回國原因及其貢獻,姚錫琛的論文《抗日戰(zhàn)爭中國南僑機工對暢通國際通道滇緬公路的貢獻》[5]則論述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運輸的貢獻和付出的巨大犧牲。
(二)新加坡學界對南僑機工的研究
新加坡作為南僑機工的出發(fā)之地和派送機工最多的國家,因政治方面原因,學界對南僑機工關注較少,研究成果相對不多。出版于1985年的《艱難的行程》[6]是一部研究南僑機工復員南返的專著。該書作者邱新民曾是第五批南僑機工,在中國期間曾任“云南省華僑互助理事會”干事,為救助南僑機工及戰(zhàn)后機工復員做了大量的工作。返回新加坡后,作者以親身經歷翔實論述了抗戰(zhàn)勝利后機工在昆明的生活、“華僑互助會”與國民政府就復員的交涉以及機工返回南洋艱難過程,該書是研究南僑機工復員南返不可或缺的著作。
新加坡國立大學Chan Chou Wah 所著Light on the Lotus Hill: Shuang Lin Monastery and Burma Road ②一書。該書作者是為專門紀念新加坡雙林寺主持普亮法師而作。該書簡要論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加坡雙林寺住持普亮法師因向“南僑總會”提供機工訓練場地而被日軍殺害的事跡。作者認為,作為佛教界代表的普亮法師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重要貢獻,普亮法師的行為是為世界和平而反抗日本殘暴統(tǒng)治的大愛行為。
單篇論文方面。1985年,崔貴強在《南洋學報》發(fā)表論文《還鄉(xiāng)心愿夜長夢多:戰(zhàn)后初期新馬復員機工》,[7]作者主要以當時《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南僑日報》等報刊資料,論述了南僑機工復員南返的艱難過程。
1986年11月6日,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共存先生及南洋學會崔貴強、魏維賢、林孝勝學者一行四人組成的訪問團抵達云南昆明,在中國僑聯副主席鄭民的陪同下,訪問團先后對居住在滇緬公路城鎮(zhèn)的南僑機工進行為期10天走訪座談。返回新加坡后,林孝勝在《南洋學報》發(fā)表《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史》。[8]該文主要以在滇緬公路收集的機工口述資料為主,詳細論述和考察了南僑機工在中國西南的抗日運輸活動及其貢獻。
此外,新加坡學者葉鐘玲對南僑機工有較多關注,主要體現在其發(fā)表的兩篇論文方面,一篇是《南洋華僑籌賑總會遣送機工支援祖國抗日史》,[9]作者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華文報章資料為主,詳細論述了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及在中國國內的運輸活動,肯定了南僑機工對中國抗日的貢獻。另一篇論文《檳城華僑機工回國服務紀實》[10]亦是以《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報刊資料,詳細考察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檳城華僑社團招募機工回國的歷史進程,是了解檳城地區(qū)機工返國的重要研究成果。
(三)日本學者對南僑機工的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日本學者東南亞學者Yoji Akashi(明石陽至),1997年,Yoji Akashi出版了關于南洋華僑支援中國抗日的博士論文The boycott and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of the Nanyang Chinese, 1908-1941。③在其著作中,作者專門列出一節(jié),簡要敘述了南僑機工的組織回國概況及人數,其所用主要以當時報刊所載南僑機工回國的資料,因資料缺乏等原因,作者在書中沒有提及南僑機工在中國運輸工作,但作者推測并斷言,南僑機工對“中國抗日運輸貢獻巨大”。
二、相關機構及學者對南僑機工資料的整理和出版
截止目前,相關機構和學者整理出版的關于南僑機工的資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檔案館出版和整理的南僑機工檔案;二是相關機構及學者出版的南僑機工的口述資料。
南僑機工的檔案主要保存在兩大機構——中國云南省檔案館和臺灣國史館。為便于學者研究南僑機工歷史,兩大機構均先后出版了關于南僑機工的檔案資料匯編。2005年11月,臺灣國史館出版了三卷本《戰(zhàn)后遣返華僑史料匯編》。[11]其中第三卷專設一章“戰(zhàn)后遣返南僑機工”部分,是研究南僑機工戰(zhàn)后南返的重要檔案史料。而作為大陸存有南僑機工檔案資料最為豐富的館藏——云南省檔案館,在廈門華僑博物院和云南省檔案館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8月共同整理出版了《南僑機工檔案史料選編——云南省檔案館藏部分》。[12]與該館存有數量龐大的南僑機工檔案相比,盡管《南僑機工檔案史料選編——云南省檔案館藏部分》的機工檔案僅是部分內容,但該檔案匯編的出版為學者研究南僑機工提供了部分原始檔案資料,也是深入研究南僑機工的重要線索。
關于整理和出版的南僑機工的口述資料,主要是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兩地的相關機構。中國方面,較早關注南僑機工事跡及其生活狀況的是福建省汽車運輸公司泉州分公司的蔡若水④先生。出于對南僑機工生活的關懷,蔡若水在對福建部分南僑機工多年調查訪問基礎上,于1985年寫成《“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部分調查資料》一文。該文經泉州市政協(xié)文史辦陳盛名的指導后,發(fā)表在《泉州華僑資料》第一輯。之后蔡若水又于1986年、1987年在《泉州鯉城文史資料》的第一輯和第二輯發(fā)表《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紀要》的《補遺》之一、之二。不過,其寫文章的目的是“引起中央關注以促使解決大陸南僑機工的生活問題”。1988年該文修改后以《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13]為題刊登于《歷史教學》。
20世紀90年代,華僑大學教師陳憲光發(fā)表《蔡若水先生對“南僑機工”的調查研究》[14]和《“南僑機工服務團”的一段史實》。[15]這兩篇文章皆以居住在福建泉州的南僑機工蔡聯壁、汪延生、蔡漢良、葉天來、陳武列、鄭天賜等人口述訪談資料為基礎,敘述了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戰(zhàn)的經歷、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及其南僑機工運輸貢獻。
1994年,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林少川所著《陳嘉庚與南僑機工》[16]一書。該書內容共有四部分:包括南僑機工圖片、檔案摘錄、口述資料、附錄等四部分。其中的“南僑機工采訪錄”,是作者在對南僑機工采訪⑤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其中,第二部分“南僑機工采訪錄”收錄了作者根據實地采訪寫成的45名南僑機工的個人口述經歷,是研究南僑機工重要的口述資料,對研究南僑機工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2010年南洋華僑機工云南聯誼會編寫出版了《赤子功勛:南僑機工抗日回國史料匯編》,[17]該書資料翔實,匯集了部分檔案記載、機工家屬回憶、機工名錄等資料,該著作的出版是參考林少川所著的《陳嘉庚與南僑機工》編寫而成,是研究南僑機工的重要資料。2009年,海南日報社組織部分記者兩次重走滇緬路,通過實地走訪南僑機工,于2010年編輯出版《鐵血滇緬路:重走滇緬尋訪南僑機工事跡》。[18]該回憶錄主要以滇緬路沿線的少數在世機工及機工后代的采訪記錄為資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于緬懷父輩及個人愛好等原因,在中國的南洋華僑機工后人收集整理并出版一批口述資料。其中,昆明的陳達婭、北京的陳勇共同編著出版了《再會吧,南洋》[19]和《1939年南洋》。[20]《再會吧,南洋》是一部海南華僑機工的口述資料匯編,分為上下兩篇。因其父輩皆為海南籍機工,上篇主要內容是在對海南機工家鄉(xiāng)調研的基礎上寫成的紀念其父輩的回憶文章,下篇附有根據云南省檔案館檔案整理的海南籍南僑機工名單。
此外,有居住在昆明的南僑機工后代湯璐聰與華僑博物院陳毅明合作編輯出版的《南僑機工抗戰(zhàn)紀實》。[21]該書是湯璐聰在實地采訪云南南僑機工及其后代的口述資料基礎上撰寫的機工個人口述匯編,資料豐富,內容翔實,以個案形式論述了南僑機工在抗戰(zhàn)的貢獻及在“文革”期間受到的政治沖擊和不公待遇。
新加坡方面,首先是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對南僑機工口述資料的出版。主要成果是出版于2010年10月的《新加坡的南僑機工:一批熱血華僑回中國抗日的不平凡故事》。[22]該書主要內容是由復員南返后居住在新加坡的南僑機工口述資料匯編,是研究新加坡南僑機工不可多得的口述資料。其次,新加坡口述歷史館保存了部分新加坡南返機工口述記錄,其保存方式主要是錄音記錄。
三、現有研究成果的總結與思考
綜觀前述有關南洋華僑機工已有的研究成果,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界對于南僑機工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就學者的研究內容而言,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對南僑機工當代生活現狀的研究;二是對“機工南返”問題的研究;三是對南僑機工在中國運輸工作的研究。可見,學者的研究內容僅是涉及南僑機工的“南返復員”、“當地生活”等幾個方面,而且偏重于概述性分析且相對簡單,缺乏深入探討和分析。因此,南僑機工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間,如南僑籌賑總會動員招募機工及機工南返的具體內容,國民政府對南僑機工的組織管理,南僑機工在中國的生活,南僑機工與南洋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尚未有學者研究和探討。迄今為止,尚未有一部以檔案資料撰寫而成的關于南僑機工的研究專著。⑥
從研究者所用資料來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報刊資料,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學者對機工復員南返的研究。二是南僑機工口述資料,例如,云南社會科學院秦峙欽、湯加麟合著的《華僑機工回國抗日史》。而學者對大陸和臺灣兩地南僑機工原始檔案使用極為有限,利用檔案資料對南僑機工研究成果尚屬空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南僑機工歷史事件的全面客觀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保存于云南省檔案館大批關于“南洋機工”的歷史檔案相繼開放,從而為該研究的深入拓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更充分地挖掘、使用機工的檔案文獻進行機工研究應該成為研究南僑機工的一個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任貴祥:《華夏向心力:華僑對祖國抗戰(zhàn)的支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年版;曾瑞炎:《華僑與抗日戰(zhàn)爭》,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年;黃小堅,趙洪
生,叢月芬:《海外華僑與抗日戰(zhàn)爭》,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②Chan Chou Wah.Light on the Lotus Hill: Shuang Lin Monastery and Burma
Road.2009.
③Akashi, Yoji.Nanyang Chi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1937-1941
University of Kansas,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1997。
④蔡若水:1943年擔任福建華僑僑興公司運輸部經理。其公司曾收留祖籍為福建
的南橋機工工作,1952年將自己的100多部汽車進入國營企業(yè)。70年代被下放
到福建永春汽車公司,通過和司機接觸他得知南僑機工在滇緬路上的事跡。后
蔡若水1979年提前退休專注于華僑機工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后旅居美國。
⑤在海外知名人士陳共存先生(陳嘉庚之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會長)和華僑大
學校長陳覺萬、莊善裕的支持下,林少川沿著滇緬公路考察南僑機工史跡,深
入云南、四川、貴州、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島等8省60多個縣市,
尋蹤覓跡,對當時國內幸存的100多位南僑機工及部分遺屬作了比較詳細的專
題采訪,收集、搶救和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包括口述資料、歷史證件及
現狀實錄)
⑥1989年,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秦峙欽、湯加麟合著《華僑機工回國抗日史》。該
專著是根據僑辦要求匆忙完成,其主要以當時在昆明南僑機工的口述資料撰
寫。
參考文獻:
[1]秦峙欽,湯加麟.華僑機工回國抗日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林少川.南僑機工:中國抗戰(zhàn)史上英勇悲壯的群體[J].福建黨史月刊,2005(10).
[3]林少川.回國抗戰(zhàn)功昭日月:紀念南僑機工回國參戰(zhàn)50周年(1939-1989)[J].南洋
問題研究,1989(4).
[4]秦欽峙.南僑機工與抗日戰(zhàn)爭[C]//華僑與抗戰(zhàn)論文集,華僑協(xié)會總會主編.臺灣:
正中海外分局,1999.
[5]姚錫琛.抗日戰(zhàn)爭中國南僑機工對暢通國際通道滇緬公路的貢獻[C]//華僑與抗
戰(zhàn)論文集,華僑協(xié)會總會主編.臺灣:正中海外分局,1999.
[6]邱新民.艱難的行程[M].新加坡:新加坡文學書屋,1985.
[7]崔貴強.還鄉(xiāng)心愿夜長夢多:戰(zhàn)后初期新馬復員機工[J].南洋學報,1985(42).
[8]林孝勝.華僑機工回國服務記史[J].南洋學報,1989(44).
[9]葉鐘玲.南洋華僑籌賑總會遣送機工支援祖國抗日史[J].南洋學報,1989(44).
[10]葉鐘玲.檳城華僑機工回國服務紀實[J]//斌榔榆華人研究.陳劍虹,黃賢強編.韓
江學院華人文化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2005.
[11]謝培屏.戰(zhàn)后遣返華僑史料匯編[M].臺北國史館印行,2005.
[12]吳強,陳毅明,湯曉梅編著.南僑機工檔案史料選編——云南省檔案館藏部分
[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
[13]蔡若水,陳自強.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J].歷史教學,1988(2).
[14]陳憲光.蔡若水先生對“南僑機工”的調查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1).
[15]陳憲光.“南僑機工服務團”的一段史實[J].華僑大學學報,1996(2).
[16]林少川.陳嘉庚與南僑機工[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17]南洋華僑機工云南聯誼會編.赤子功勛:南僑機工抗日回國史料匯編(非賣
品)[M].昆明康達印務,2010.
[18]鐘業(yè)昌編.鐵血滇緬路:重走滇緬尋訪南僑機工事跡[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
社,2010.
[19]陳達婭,陳勇編.再會吧,南洋[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20]陳達婭編.1939南洋[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
[21]湯璐聰,陳毅明編.南僑機工抗戰(zhàn)紀實[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5.
[22]新加坡國家檔案館.新加坡的南僑機工:一批熱血華僑回中國抗日的不平凡故
事[M].新加坡:新加坡國家檔案館,2010.
作者簡介:夏玉清(1970-),歷史學博士,講師,新加坡南洋孔教會會員,新加坡南洋機工研究會會員。
(責任編輯:李直)
基金項目:云南師范大學博士基金項目《南洋華僑機工研究(1939-1946年)》項目編號(2014YNSD0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