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燕
摘 要 小組合作活動是品德課程倡導的教學活動方式。立足兒童生活,科學開展小組合作,才能為兒童搭建合作平臺,培養(yǎng)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促進社會性發(fā)展。
關 鍵 詞 小學品德課程;地理題材;小組合作活動;兒童立場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5)02-0048-03
作為品德課程倡導的教學活動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受到教師的普遍青睞。實踐中,由于忽視兒童需求、調(diào)控不當、缺乏有效的評價反饋等原因,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立足兒童生活,科學開展小組合作,才能為兒童創(chuàng)設真正的探究學習平臺,幫助兒童養(yǎng)成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在品德課程中,地理題材的學習內(nèi)容廣泛,話題零散,知識點多,采用小組合作開展多層面、多角度學習更易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下,筆者就以地理題材的教學為例,探討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一、把握時機,讓學生“想”合作
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內(nèi)容,只需要個人獨立學習或開展全班教學,而較復雜、綜合的學習內(nèi)容,則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活動的方式。兒童思維的發(fā)展應注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關注兒童的學習需求,把握時機,合作在當合作之時,才能激發(fā)兒童的合作意愿,用高質(zhì)量的合作交流,促進兒童思維的發(fā)展。
1.合作在學生思維受阻時
單個學生或許知識面和思維深度有限,生活經(jīng)歷不夠豐富,但如果讓學生通過交流、相互啟發(fā),問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尤其是與實踐聯(lián)系緊密的學習問題,運用小組合作活動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與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教學《民風、民俗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為了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飲食習俗,了解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孕育了民風、民俗,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活動。每個小組結(jié)合課文及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選擇兩個地區(qū)的特色飲食進行分析和比較,每組同學選一個代表進行交流匯報。
表1:小組合作活動研究成果表
地域范圍 特色
飲食 與該地域人們生活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間的關系
江浙地區(qū) 米飯、
茶水 水土氣候適合種植水稻;丘陵盛產(chǎn)茶葉。
青藏高原 青稞、
羊肉、
酥油茶 高寒地區(qū)適合種植青稞、放牛牧羊;酥油茶有驅(qū)寒、去膩、充饑、解乏、清醒頭腦、補充維生素等功效,適合高寒地區(qū)人們所需。
山西陜西 面食 當?shù)氐耐寥篮透珊档臍夂蜻m合種植麥子。
四川貴州 辛辣
的川菜 川、貴潮濕,辣可以排除身體里面的潮濕。
東北地區(qū) 餃子、
雜糧 地處寒溫帶,適合種五谷雜糧,喜歡吃餃子是因為喜歡吃面食,而且認為“餃子”即“交子”,有辭舊迎新的彩頭。
對于兒童來講,不同地區(qū)的民風民俗是比較宏大的命題,缺乏相關生活經(jīng)驗,難以展開思考。通過小組分工逐個“攻破”,再將每一個小組的成果匯聚起來,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便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由此幫助學生輕松打開豐富的生活世界,為其思維發(fā)展提供廣闊空間。
2.合作在學生意見分歧時
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生活經(jīng)歷不同,性格各異,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往往不同,在遇到問題時難免有不同意見。而分歧與沖突正是激發(fā)兒童智慧生成的火花,此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維,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學習《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課時,就“大量國外的商品、文化進入中國,它們對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有利還是有弊?”這一問題,學生產(chǎn)生了意見分歧。筆者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學生組建辯論小團隊,通過交流、討論尋找依據(jù),而后展開激烈辯論。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加深認識,更在辯論中不斷碰撞思維,問題越辯越明,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與世界各國相互依存”。
3.合作在涉及知識過多時
地理題材的主題活動涉及的知識點多、面廣,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活動形式,有助于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了解更為豐富的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創(chuàng)建多個合作活動小組,明確任務分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學習、展示成果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學習《節(jié)日大觀》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活動。學生自由組合為5個小組,每組6人,并明確每個小組的學習任務。組1:春節(jié)(貼、讀春聯(lián));組2:復活節(jié)(畫彩蛋);組3:狂歡節(jié)(學跳桑巴舞);組4:圣誕節(jié)(說說習俗);組5:感恩節(jié)(設計活動)。課前,每個小組根據(jù)任務主題各自搜集資料,課上進行匯報展示。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任務,搜集資料自然成為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課上交流又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了解了豐富的節(jié)日知識和文化。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民族節(jié)日文化,更放眼世界,深刻認識到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節(jié)日文化,懂得了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二、及時調(diào)控,讓學生“會”合作
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還比較弱,需要教師的及時引導。在合作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引領學生學會合作。在巡視時主動參與其中,用心去融入兒童,感受兒童,了解孩子合作的生成點,及時調(diào)控與處理問題,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展開。
1.遇偏離,多撥正
在品德課堂小組活動中,學生思維的閘門一旦打開,有時可能會偏離活動主題。教師在巡視時應注意觀察,走到學生中間傾聽交流內(nèi)容,把握活動狀況,相機引導,幫助學生回歸學習主題。
例如,教學《家鄉(xiāng)特產(chǎn)知多少》一課,筆者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一種家鄉(xiāng)特產(chǎn),并設計了“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四個步驟,讓學生將觀察結(jié)果記錄在表格中。在小組交流中,一些孩子異常興奮,忙于品嘗美味特產(chǎn),忘記了觀察任務。此時,筆者走到這一小組面前:“你看這位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要趕快交流味道,還要記得交流它的形狀和顏色啊。一會兒,老師想先邀請你們組來交流,好嗎?”孩子們立刻想起了觀察任務,開始觀察草莓,并逐一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