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瑞娥
滿碗“春光”的陽春面
文/徐瑞娥
出差、旅游時,面是最常吃的早餐。走的地方多了,各種面都嘗了個遍,比如擔擔面、燴面、熱干面、打鹵面……唯獨童年常吃的陽春面,幾乎再未見過。父親說現(xiàn)在誰還吃這么低檔的面,清湯寡水,一點葷腥都沒有。于是我使勁回憶陽春面的“形狀”,隔了三十多年,依稀還能想起一些……
那時我們住在上海閘北一條小弄堂里。和其他里弄一樣,我們弄堂口也有一家小吃店,每天早上和中午營業(yè)。主要供應大餅、油條、咸豆?jié){、餛飩、陽春面,其中餛飩檔次最高,比較貴,我只有星期天或者生病時才能吃到。陽春面就很平常了,想吃隨時可以去買。
陽春面應該并不算美味,之所以如今能夠被吾輩常常想起,一是歲月如梭,人年紀大了就會在內心美化遙遠的記憶;二是陽春面名字起得好,充滿詩情畫意,透著江南人文氣息。老婆餅里沒有老婆,魚香肉絲里沒有魚,陽春面可真的名實相符。因為陽春面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它真的只有“春光”,什么臊子都沒有。比較學究氣地去考據(jù),據(jù)說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又以十為陽春。而最初,陽春面從揚州來到上海時每碗賣十文錢,于是便被稱為“陽春面”。
網(wǎng)頁上看到的陽春面圖片很漂亮,白白的清湯面上鋪滿了綠油油的蔥花,視覺感受非常美好。實際上,我們在弄堂口小吃店吃到的卻不是這樣,蔥花經(jīng)油炸,黑乎乎一片蓋在面上,讓人想起一句戲文“開封有個包青天……”,不過賣相雖然不好,蔥油味卻很好聞,吃起來也香。那年月,在食物的色香味形中,色和形常常可以被忽略,人們對食物要求普遍不高。
聽說時至今日,陽春面在臺灣倒是經(jīng)常能看到,不過進行了一些改良。有的加入了一點豬肉,有的加了小白菜或豆芽菜……還有些人喜歡加鹵蛋,一個鹵蛋加收新臺幣5元以上。如此一來,陽春面就不再是光面了,面里面也不再只有春光了。
陽春面在局部地區(qū)肯定還會傳承下去,會隨著時代變遷加入新的內容,變得更加好看、更加好吃。不過對于我們,記憶中最美的它,還會是它當初的模樣。雖然那么簡單,那么粗糙,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它伴隨我們度過了一生中最美的時光,當?shù)闷稹瓣柎好妗边@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