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榮
(東南沿海鐵路福建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福州 350013)
The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of CFG-pile in Wenzhou to Fuzhou Coastal Railway
WU Peirong
CFG樁在沿海高鐵的應用與體會
吳培榮
(東南沿海鐵路福建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福州350013)
The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of CFG-pile in Wenzhou to Fuzhou Coastal Railway
WU Peirong
摘要溫福線海相軟土分布較廣,厚度大、成因類型及地層結構復雜、工程力學性質差。在全線投資控制嚴格的情況下,部分軟基地段采取了CFG樁這種較為經濟的地基加固措施。鑒于當時CFG樁在鐵路軟土加固工程中應用較早,施工中出現了一些病害。通過對工點病害情況的分析、補充鉆孔以及開挖后樁體施工的實際情況,查明了病害出現原因。結合工點實際情況,提出了管樁、灌注樁、旋噴樁、反壓護道等不同的處理方案。在總結溫福線CFG樁的實踐經驗,提出CFG樁在設計和施工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鐵路CFG樁病害處治措施
溫福鐵路北起溫州南站,途徑浙江省溫州市,穿越分水關后,進入福建省寧德市、福州市,南端接入外福線樟林站,是我國東部沿海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沿線溫州至蒼南線路主要通過海積平原,對厚度大于20 m的深厚層軟土原則上以橋梁通過,但在附近有大量挖方或隧道棄碴可用時,經過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后,盡可能降低填方高度,可以以路堤通過。由于CFG樁可以利用挖方和隧道棄碴,保護了環(huán)境,且施工方法簡單,周期相對較短,處理地基后承載力較高等優(yōu)點,沿線部分路基采取CFG樁對海積平原軟弱基礎進行加固,是我國鐵路中較早采用CFG樁加固軟土的鐵路。由于部分施工單位對CFG樁在濱海相、瀉湖相、溺谷相沉積土中的施工經驗不足,以及局部地段地質條件非常復雜,在施工中出現了一些CFG樁病害。
1地質概況
溫福線地處閩浙二省東部沿海地帶,線路所經地區(qū)地形地貌較為復雜,地形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其中蒼南至福州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起伏較大,峰頂高程200~800 m,多呈尖頂狀,自然坡度20°~50°;局部分布濱海海積平原,主要位于各河口及海灣灘涂地帶,海岸線曲折,灣內多為淤泥質漫灘。
在濱海平原及灘涂區(qū),廣布全新統(tǒng)淤泥和淤泥質土,局部地段夾有泥炭。土質松軟飽水,軟塑至流塑狀,具有高壓縮性和高觸變性、低承載力等特性。
本區(qū)地下水類型有:松散巖類孔隙潛水、裂隙水(基巖裂隙水、風化裂隙水)。除第四系沖洪積潛水、斷層裂隙水較豐外,一般地下水欠發(fā)育。
2CFG樁加固地基機理
CFG樁對地基的加固作用主要表現在其置換作用、排水作用、樁間土改良作用、樁對土的約束作用。
置換作用:水泥漿將碎石和石屑這些骨料粘結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使得CFG樁起到了樁體的作用,能承擔大部分的上部荷載。張尚東[1]、邢仲星[2]、閻明禮[3-4]等研究表明,置換作用的大小,取決于樁體的直徑、材料組成、強度、彈性模量、泊松比等(如圖1)。
圖1 復合地基
排水作用:沈旦申[1,5]研究發(fā)現,由于CFG樁樁體滲透系數較樁間土大,在成樁初期,透水性較好,使樁周土處于一個良好的排水環(huán)境,加速了樁周土的固結,特別對于砂性土效果比較明顯(如圖2)。
圖2 樁的排水作用
樁間土的改良:CFG樁采用振動沉管等排土、擠土工藝,提高了樁間土的強度。對于不同土體,樁間土的加固方法及效果不同,對于黏性土改良作用較為明顯;對于砂類土,改良作用基本沒有改變,但振密的效果顯著(如圖3)。
圖3 樁間土的改良
樁對樁間土的約束作用:周德培[6]、閻明禮[3-4]等研究表明,復合地基中,樁間土由于受到樁的側向位移限制,會形成樁間豎向土拱,使樁間土抵抗垂直變形的能力加強(如圖4)。
圖4 樁對土的約束效應
3CFG樁常見破壞及病害
在設計時,對于碎石類豎向增強體樁,考慮的破壞主要為四種模式[7-8](如圖5)。
圖5 豎向增強體復合地基破壞模式
刺入破壞:表現為樁體承載能力不足,樁體直接刺入下臥層,引起路基產生較大的豎向位移,破壞時主要表現為路堤沖切破壞或路基豎向沉陷。
鼓脹破壞:CFG樁在承受到上部荷載后,向下臥層傳遞荷載,由于樁周土體較軟,對樁的約束力較小,CFG樁容易產生受壓軸向鼓脹破壞。破壞時主要表現為路基整體下沉,拉裂等,且主要發(fā)生在淺層。
樁體剪切破壞:主要發(fā)生在復合地基淺層土體非常軟弱、豎向增強體為柔性樁、布樁不夠時,導致淺層樁周土剪切破壞。這種破壞可以通過用較好的土料來置換地基表面較差的土來解決[9]。
滑動剪切破壞:主要發(fā)生在樁對樁周土體的抗側向變形抵抗力不足,發(fā)生樁身剪切破壞。破壞時主要表現為路堤失穩(wěn)發(fā)生坍塌等現象,其破壞面主要呈弧線形狀。
CFG樁由水泥漿黏結,其黏結強度較高,抗壓強度高,但由于其沒有配筋,其抗拉強度與抗剪強度較低,主要容易發(fā)生豎向刺入破壞、滑動剪切破壞兩種類型的破壞。
CFG樁成樁時主要病害為樁身縮頸、夾泥甚至斷樁,灌注時混凝土拒落,沉樁時進水,CFG樁未達到預定持力層,成樁時受周邊影響破損[10-11]。
(a)樁身縮頸、夾泥、斷樁:施工作業(yè)時,在遇到淤泥或淤泥質土時,拔管過快,淤泥涌入,造成樁身縮頸、夾泥甚至斷樁[12]。
(b)拒落:在CFG樁灌注拔管時,活瓣被周圍土包住打不開,或者封底的泥漿過干在管底形成栓塞,最終導致樁下部無充填物或樁底不密實[10]。
(c)進水:CFG樁在砂層灌注或者遇到承壓水時,地下水涌入水泥漿中,造成CFG樁碎石不能很好的粘合在一起,形成缺陷。
(d) CFG樁未達到預定持力層:在地質復雜、土層變化較大的地方施工時,由于局部地區(qū)含有軟弱下臥層或者透鏡體,常造成樁沒有進入設計的持力層,造成路基不均勻沉降。
(e)成樁時受周邊影響破損:CFG樁在成樁前,其自身強度比較低,且由于沒有配筋,其自身的抗剪強度較小。在CFG成樁前,大型施工機械的碾壓,CFG鉆機沒有間隔打樁,甚至因為近距離的施工便道上重型機械通過,或者既有鐵路列車經過時造成的震動,都有可能造成CFG樁破損。
對于海相軟土,由于加固區(qū)土層較軟,且含水量較大,上述的施工病害極易在施工中發(fā)生。鐵道第四勘察設計院開發(fā)了布袋注漿樁,較好的解決了CFG樁在海相軟土中的施工問題[13-15]。
4路基病害原因及處治
溫福鐵路路基工程中以大量的深厚層軟基為其主要特點,其中軟土或松軟土路基路基共有44 614.07 m/60處,占路基工程總長56 633.6 m的78.77%。沿線軟土成因類型復雜,主要包括濱海相、瀉湖相、溺谷相沉積,由于沉積類型不同,軟土分布厚度、工程性質均有較大差別。主要采取的地基加固措施有CFG樁、預應力管樁、強夯置換、水泥攪拌樁、高壓旋噴樁、碾壓片石、挖除換填和排水固結等。
在該段路堤填筑至高4.5 m時,發(fā)現在DK209+220~+255路堤頂面中偏右出現2 mm寬的縱向長35 m裂縫,右側坡腳及反壓護道出現裂縫;3日后裂縫發(fā)展到60 m長,裂縫里程DK209+200~+260。同時,DK209+200~+260路基中心開裂沉降繼續(xù)發(fā)展,由于路基向右滑移,原2~3條裂縫向下塌落逐漸形成一條寬度達20~40 cm的裂縫,DK209+170~+280段右側坡腳鼓脹開裂繼續(xù)發(fā)展,最大寬度20~40 cm, DK209+170~+280左側坡腳有開裂情況,裂縫1~2條,最大寬度1 cm。
病害產生的主要原因:①DK209+220~+255路堤處于丘陵坡腳附近的沿海灘涂區(qū),補充鉆探顯示,在路基的一個橫斷面范圍內,土層有較大變化,路堤穿過養(yǎng)殖魚塘,造成樁身斷樁,路堤產生沖切下沉。②CFG樁大面積施工的經驗不足,造成單樁承載力不足,導致路堤下沉滑移。
處治措施:
①DK209+148.33~+161.53段,為防止地基向己施工完成的半山特大橋福州臺縱向位移,采用地基鉆孔灌注樁(取土樁)加固。
②DK209+161.53~+305發(fā)生下沉滑移段,地基采用管樁重新加固。
③DK209+305~+338軟土厚小于2.5 m段,地基采用挖除表層松軟土,換填A組填料處理。
該段路堤填筑至高5.09 m,距路肩面2.5 m時,停止填筑。放置3個月后發(fā)現DK247+700處左側排水溝開裂,同時向左側位移。再經過3個月,該段最大位移量左側為21 cm,右側為1 cm,最大位移處里程為DK247+700。左半幅填筑面微向左傾斜,DK247+675處1-4.0×4.7 m框架涵、八字墻及二節(jié)涵身向左拉開。路肩右側電纜槽下沉最大約9 cm,坡腳水溝鐵路側有外擠現象(如圖6、圖7)。
圖6 路肩下沉
圖7 骨道開裂
病害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在地質條件復雜地段,施工單位未按設計意圖進行施工,設計樁長雖然足夠,但是樁端未進入持力層,造成單樁承載力不足,導致路堤變形過大。
處治措施:
①路堤在填筑過程發(fā)生位移后,填筑高度距路肩2.5 m,高路堤設計填高8.49~9.42 m,且地質條件復雜,地基采用管樁補強加固。
②DK247+595~+609.8、DK247+755.2~+770二段,為防止擠土及震動影響鄰近己施工完成的CFG樁,地基采用鉆孔灌注樁(取土樁)加固。
③在樁施工前于基底范圍內鋪設1.0 m厚C組以上填料工作墊層,施工完成后于樁頂設置0.6 m碎石墊層,并于其間鋪設一層高強度土工格室。土工格室高0.1 m,其抗拉強度≥180 MPa,延伸率≤10%,焊縫強度≥1 500 N/10 cm。
該段路基在填筑完成后1個月內,漿砌片石路肩與骨架護坡連接處出現橫向裂縫,裂縫出現后,在路基兩側采取反壓護道,護道寬15~35 m、高3.5 m,并沒能阻止邊坡裂縫的發(fā)展。
該段路基產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該段2004年定測時為稻田,地面高程3.8~4.2 m。2006年8月施工進場時,該段已經挖為水塘。2007年6月受“飛燕”臺風,導致暴雨成災,地面積水深1.2 m,長達2天,退水過后骨架下沉開裂。
二是CFG樁在抬高工作墊層情況下按設計樁長施工,造成樁端下部尚有部分軟弱地基,以及下臥卵石土表層承載力較低,導致施工期沉降過大,邊坡開裂(CFG樁底未進入設計地層)。
處治措施:
①DK270+281.6~+685.59段地基采用預應力管樁補強。
②DK270+270~+281.6與+685.59~+701.99二段,為防止擠土及震動影響鄰近己施工完成的CFG樁,地基采用鉆孔灌注樁(取土樁)加固。
該段路堤填筑到離CFG樁樁頂4.85 m,在左線中心附近產生弧狀寬15 mm裂縫,隨后發(fā)生路基失穩(wěn)坍滑。
該段路堤發(fā)生較大弧度的溜塌,路基邊坡表面開裂明顯,應是樁抗剪強度不足,發(fā)生了滑動破壞。
CFG樁抗剪強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1)由于重載施工便道緊貼右側路堤坡腳,便道地基沒有加固處理,施工運輸土石方的重載汽車經過,來回震動,對初凝階段CFG樁造成影響。
(2)CFG樁大面積施工經驗不足,造成部分CFG樁斷樁。
處治措施:
DK260+673.82~+810基采用旋噴樁地基;
DK260+673.82~+766.0右側設反壓護道;
DK260+810~+904.170段軟土地基采用管樁加固;
DK260+904.17~+921.57段軟土地基采用C30鋼筋混凝土鉆孔灌注樁加固。
5CFG樁處理沿海軟弱地基體會
CFG樁首次在溫福鐵路軟基處理中進行了試驗與應用,大部分工點達到了設計預期,還是有部分工點產生了各種病害,有許多經驗及教訓值得我們去吸取,建議在今后的勘察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加以改進。
(1)針對濱海相軟土含水量大、強度低、觸變性高等特點,應以橋代路的方案通過海積平原或灘涂區(qū),從本質上保證鐵路工程的安全。
(2)沿海地段古地貌復雜,持力層高程起伏大,建議加強地質調查和走訪,查明古地貌形態(tài),加密勘探點,勘探孔深要進入一定厚度的持力層。
(3)在大面積施工前應進行一定面積的試樁,取得適應自身工點的CFG樁施工參數和工藝。
(4)針對CFG樁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斷樁、縮頸、浮樁等問題,施工單位應加強施工工藝的管控,正確了解設計意圖。
(5)對于緊鄰公路的CFG樁加固工點,特別是重載車輛頻繁通過產生的振動對初凝階段的CFG樁有很大的影響的地段,建議對CFG樁加固措施進行變更。
(6)對于緊鄰橋臺、涵洞地段10~15 m,建議采用鉆孔樁(取土樁)加固,隔離CFG樁,減緩CFG樁擠土效應對橋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尚東,婁國充,劉俊彥.CFG樁復合地基特性分析及承載力計算[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2000(S1):15-18
[2]邢仲星,陳曉平.復合地基力學特性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土工基礎,2000(2):1-4
[3]閻明禮,吳春林,楊軍.水泥粉煤灰碎石樁復合地基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1996(2):55-62
[4]吳春林,閻明禮,楊軍.CFG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簡易計算方法[J].巖土工程學報,1993(2):94-103
[5]沈旦申.粉煤灰混凝土[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9
[6]周應華,周德培,馮君.推力樁樁間土拱幾何力學特性及樁間距的確定[J].巖土力學,2006(3):455-457
[7]龔曉南.廣義復合地基理論及工程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 2007(1):1-13
[8]龔曉南.復合地基理論及工程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9]TB10012—2004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S]
中圖分類號:TU47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7479(2015)03-0060-04
作者簡介:吳培榮(1966—),男,2004年畢業(yè)于福州大學交通工程專業(yè),高級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