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華東師范大學 法律系,上海200241)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系統(tǒng)工程中,“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是整個體系的基礎。因此,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1]8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我國法律體系的形成不等于我國法治體系的形成,也不等于已經全面推進了依法治國?!皬臉嫿ㄖ袊厣鐣髁x法律體系到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歷史潮流。今后10年及30年,中國政治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形成法治體系,即在我黨依法執(zhí)政的前提下,最終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
雖然我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并不完善。通過完善法律體系,有助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當前和以后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助推“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通過完善法律體系,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以下做一展望思考。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來說,樹立“以人為本”法律觀并用以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是推進我國法治體系的形成和推動依法治國深入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以“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引領法律體系的發(fā)展和完善,必然要求將法律體系建設的價值目標定位于為“人”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要求該法律體系為了“人”而存在和發(fā)展,要求該法律體系的建設要依靠“人”;也要求該法律體系建設的成果要由“人”共享,促進“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推進依法治國。而“以人為本”中的人,理應以人人為本,以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為本。在我國,首先就是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本。因此,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本來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
法律體系的發(fā)展是受法律觀影響的。有什么樣的法律觀,就會形成與之相應的不同的法律體系。從歷史上看,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和家長制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法律觀長期占據(jù)主導影響,時至今日仍頗具影響。這種法律觀是國家與家族本位的法律觀,要求個人服從國家和家族利益,特點是輕視個人權利、輕視個人利益,強調公民對權力的服從,強調多盡義務,是與時代發(fā)展格格不入的舊式法律觀。
法律觀的轉型變革是不能割斷歷史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在新的歷史時期,以人為本法律觀的樹立與弘揚,要對封建法律觀等做出時代揚棄,并對其根深蒂固的影響有清醒的認識。應努力消除這些舊式法律觀的影響及其表現(xiàn),樹立和大力弘揚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并以其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
以人為本法律觀的弘揚,需要最大可能地將公民的需要轉化為公民之權利。換言之,在完善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進程中,體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在立法上得到體現(xiàn),就是法治體系建設之需,就是以人為本的時代體現(xiàn)。
以人為本法律觀的制度化,涉及法制建設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其中,將以人為本法律觀貫徹到立法中是一個基礎環(huán)節(jié),影響到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后繼環(huán)節(jié)。據(jù)此,遵循以人為本的法律觀,需要成為檢驗我國法律體系是否完善的重要標準之一。
倘若以此檢視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立法工作,審視我國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以人為本法律觀的弘揚及其制度體現(xiàn),還需要加強。今后,要更加注重社會立法,更加注重民生立法,更加注重規(guī)范公權和保護私權,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推進依法治國。
以民生立法為例。民生問題向來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和初期,努力解決溫飽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在我國的溫飽貧困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后,隨著我國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我國已經凸顯出教育這一民生之基、就業(yè)這一民生之本、收入分配這一民生之源、社會保障(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醫(yī)療保障、住房保障等)這一民生之安全網的重要性和立法保障的必要性。因此,有法可依地解決好民生問題,無疑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
以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為例。目前我國在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出現(xiàn)的難題,與立法的滯后和無法可依是相關的。例如,《勞動法》的很多內容已滯后于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并進行完善。具體包括:第一,《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偏于狹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非公有制勞動關系在所有制形式上的比重不斷上升;并且,事實的勞動關系、試用期的勞動關系、勞務派遣等新型勞動關系層出不窮;這些新問題和新的勞動關系,在《勞動法》中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還沒有得到充分落實。第二,確認勞動合同無效的要件過于簡單和局限,這不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第三,目前立法上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之行為的責任追究有待完善。
隨著我國就業(yè)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等立法的出臺,社會保障法律規(guī)范體系不斷得到充實,以人為本的法律觀不斷得到體現(xiàn),將會推動法律規(guī)范體系和法治體系走向完善。今后“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1]8,要繼續(xù)前行。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1]11。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是民主立法的一個要求和具體體現(xiàn)。公民不能參與立法、立法不民主,科學立法肯定無法保障,也難以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也不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長期以來,“關門立法”、“部門立法”飽受詬病,帶來很多弊端。基于此,近些年,“開門立法”呼聲日高。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就是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是民主立法的一個重要保障。
在立法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此,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需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黨把實踐證明正確、成熟的政策、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參與政治、參與立法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政治方式。因此,要在堅持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方式,在有序依法參與中,完善法律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首先,要依據(jù)根本大法憲法參與立法?,F(xiàn)行《憲法》在第一章“總綱”中,對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做了一些原則性規(guī)定;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對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也規(guī)定了一些具體內容。例如,《憲法》規(guī)定:我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又如,《憲法》規(guī)定:“我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痹偃?,《憲法》規(guī)定:我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這些規(guī)定為公民有序參與立法提供了相關憲法依據(jù)。
其次,要依據(jù)實體法和程序法參與立法。盡管憲法對公民參與立法做了一些規(guī)定,但是要落實憲法的原則性規(guī)定,還需要下位階立法的細化和落實。為此,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還要具體依據(jù)相關實體法和程序法。一是依據(jù)實體法,比如立法法、選舉法、代表法、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工會法,等等。二是依據(jù)程序法,比如立法法、監(jiān)督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等等。
總之,公民參與立法應該是有序的和有法可依的。這樣做,有利于法律體系完善,有利于法治體系建設。
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需要注重制度建設,需要在立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落實。在諸多環(huán)節(jié)中,編制立法規(guī)劃、計劃是一個初始環(huán)節(jié)。
對于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來說,編制五年立法規(guī)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是完善法律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社會關系日趨復雜化多元化,對立法的挑戰(zhàn)也在增加。有規(guī)劃、有計劃地立法,才能更好地調整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編制五年立法規(guī)劃,能夠宏觀把握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央和地方立法的總體需求,確定立法工作的重點和主要目標,引導和保障經濟社會發(fā)展。而編制年度立法計劃,是在五年立法規(guī)劃的基礎上,遴選當年立法需求突出、立法條件成熟、立法可行性強的項目,列入中央和地方的年度立法安排,并為此安排審議。因此,編制立法規(guī)劃和計劃,有利于整合和優(yōu)化立法資源,促進法律體系完善和法治體系建設。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立法規(guī)劃、立法計劃面向人民群眾征求意見的范圍越廣泛、途徑越多元,該立法規(guī)劃、計劃就越能反映實際的立法需求,也越能體現(xiàn)大多數(shù)公眾的意志和利益[4]。從實際運作看,過去和當前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立法規(guī)劃和計劃的主要來源集中于政府各部門、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及人大常委會工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二是人大代表提出的立法議案列入規(guī)劃和計劃的較少。三是公民的立法建議被立法規(guī)劃和計劃采納的更少。
這些狀況使得人大在編制立法規(guī)劃和計劃時,對政府部門產生較大的依賴性,也不容易克服立法中的部門利益之弊。同時,這種狀況削弱了人大代表參與立法的積極性,減少了公民參與立法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在編制立法規(guī)劃、立法計劃時,重視公民的參與,積極拓寬公民參與的途徑。
立法聽證是在立法活動中向利害關系人和利益相對人提供一種充分表達己見的機會,以糾正立法之偏的制度設計。作為立法的一道程序,立法聽證是保證立法符合實際、符合民意的重要途徑[4]。今后,改進立法聽證,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是完善法律體系、促進法治體系建設的必要保障。
我國《立法法》規(guī)定,列入議程的法律案,立法機關“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采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在立法活動中強調“應當”聽取各方意見,意味著聽證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拓寬公民參與立法的形式?!读⒎ǚā返?7條還規(guī)定,立法“違背法定程序的”,還可由有關法定權力機關“予以改變或者撤銷”。
但是,《立法法》沒有對適用于聽證會程序的有關法案范圍做出原則規(guī)定,也沒有對法定聽證做出規(guī)定。在何種立法必須聽證和何種立法不需經過聽證的規(guī)制上,只有決議聽證的裁量規(guī)定。并且,聽證會也只是聽取意見的一種形式,可以采取,也可以不采取。例如,《立法法》規(guī)定:“行政法規(guī)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采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據(jù)此可見,將聽證會與座談會、論證會等其他聽取意見的方式等量齊觀,容易淡化聽證會的重要價值。
由于我國法律沒有明確哪些公共事務要組織聽證、什么主體有資格組織聽證以及聽證會應走什么樣的程序等事項,在實踐中參加聽證會的代表,往往由組織聽證的政府機關指定,導致聽證會缺乏真正的民意基礎[4]。例如,前幾年某市政府組織的調整世界遺產景點門票價格聽證會,由于指定的消費者代表缺乏廣泛的代表性,他們贊成漲價的意見與社會多數(shù)公民的反對意見截然對立,聽證會的效果差強人意。聽證會是立法活動向人民公開的重要形式,是保障立法機關制定良法的前置措施之一。
由上可見,我國立法聽證制度還存在諸多不足,需在保障公民有序參與方面做出努力,推進相關制度的完善。其中,價格聽證會作為近些年聽證會的主角,其制度建設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所在。價格聽證會旨在將調價的原因、調價的幅度、調價的影響告知廣大人民群眾,征求經營者、消費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對價格調整之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
我國《價格法》對政府定價聽證會制度做了規(guī)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yè)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等政府指導價及政府定價,應當建立聽證會制度。但是,存在的問題:一是聽證會應該在何種情況下召開、何時召開,人民群眾并不知情。甚至,政府部門可以召開,也可以不召開。二是價格法對聽證會制度的規(guī)定以“倡導”為主,“約束”有限,對不舉行聽證會的政府行為缺乏制約。
因此,政府部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能把人民群眾反對漲價的聲音視為“挑刺”、“找茬”,也不能限制公民的價格聽證參與,并要給所有利益相關方以平等的參與機會。要利用政府公告、廣播電視、網絡平臺等多種渠道發(fā)布信息,公諸于眾,讓公民知悉聽證信息,積極參與聽證,使得改革舉措具有民意基礎,從而被人民群眾所接受。
除了立法聽證,我們還要積極探索非正式聽證等制度,拓展公民參與立法的渠道。例如,在某一法律草案征求各方意見的時候,探索主動上門或創(chuàng)造條件,方便公民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將意見提交給國家立法機關。典型的例子是,在制定《煙草專賣法》的過程中,全國人大法工委就到河南、云南以及其他產煙大省,聽取煙農和供銷社的意見,到煙葉批發(fā)零售單位聽取相關意見。又如,在制定《稅收征管法》的時候,全國人大法工委也充分聽取了需要納稅的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以及國有企業(yè)的意見,如此等等。
法的清理指有權的國家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以一定方式,對一國一定范圍所存在的規(guī)范性法文件進行審查,確定它們是否繼續(xù)適用或是否需要加以變動(修改、補充或廢止)的專門活動。隨著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我國現(xiàn)行立法的一些規(guī)定難以適應新形勢,甚至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及時立改廢;同時,各種立法沖突、立法打架等不協(xié)調現(xiàn)象也需要通過立法清理,促進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完善。
從位階看,立法清理包括對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清理。但是,不管是什么層級和位階的立法清理,都需建立開門清理制度,讓公民積極參與進來。
首先,以法律清理為例。我國法律清理工作啟動較晚。為了解決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中存在的明顯不適應、不協(xié)調等問題,200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啟動法律清理,對現(xiàn)行法律進行一次集中梳理。近年來,經過努力,針對法律的全面清理工作順利推進,原先存在的法律規(guī)定不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法律規(guī)定之間打架、沖突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其他問題也得到較好解決。①例如,200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一攬子對59件法律的141個條文做出修改。這是近些年為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而對法律修改做出的一個方法嘗試。
近年來,我國法律清理取得的成績,與重視人民群眾的參與是分不開的。例如,2010年在修訂村委會組織法時,“全國人大常委會調研的足跡遍及北京、遼寧、河北、山東、廣東、陜西等六個省市,覆蓋東西南北中部地區(qū),從省到市直至縣、鄉(xiāng)、村一線,走訪了30多個村、200余位村黨支部成員、村委會成員、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部分村民,聽取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意見,對村委會的任期、村民資格界定等群眾關心的問題作了專題研究”[5]。
其次,以法規(guī)規(guī)章清理為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集中開展的法規(guī)規(guī)章清理有10次,包括4次全面清理和6次專項清理。這些清理工作,對于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推進依法治國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以行政法規(guī)全面清理為例。自2007年開始的對現(xiàn)行行政法規(guī)進行的全面清理工作,對列入清理范圍的655件行政法規(guī)進行逐件清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行政法規(guī)清理。經過行政法規(guī)全面清理,現(xiàn)行行政法規(guī)體系更加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相較中央立法清理,我國地方立法清理工作相對薄弱。在地方立法中,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與社會生活相脫節(jié)的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有必要通過相關的法律程序加以清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
需要指出的是,在清理政府規(guī)章的方式上,此前的運動式清理方式,不應成為清理的常態(tài)。從機制建設上看,應該建立日常性、經常性的監(jiān)督制度,提倡開門清理,讓公民積極參與進來。
綜上,今后要努力解決公民參與法規(guī)規(guī)章清理中的四個問題:
一是要解決公民參與的資格問題。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公民參與行政立法等活動不是強制性程序。這類規(guī)定其實給予政府部門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合法”地制約了公民參與立法活動的空間。
二是要解決公民參與缺乏民主性的問題。在公民無立法動議權的情況下,公民參與具有很強的行政主導色彩。對公眾的意見,如果只是在行政機關內部研究,不予以公開說明,將導致反饋機制缺失、立法清理走過場等弊端。
三是要解決公民參與的模糊性問題。例如,我們需要明確參與主體的概念,明確參與方式、參與范圍等事項,以增強公民參與立法的可操作性。
四是要建立健全公民參與的監(jiān)督制度。例如,人大對法規(guī)規(guī)章定期清理機制的監(jiān)督應包括定期清理的期限、定期清理的主體、定期清理的啟動和運作程序、定期清理的效果審查、定期清理的公布等諸多環(huán)節(jié),而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公民的參與途徑,需要加以明確,也需要予以規(guī)范化、具體化[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雖已形成,但并不完善。其中,加強重點領域的立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必要之舉。為此,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強重點領域立法”[1]11。
就當前和以后我國立法的重點領域而言,我們要從強調立法的數(shù)量和速度向更加注重立法的質量和效果轉變。這就要求我們重點加強完善經濟體制、改善民生和發(fā)展社會事業(yè)、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文化建設等領域的立法。以下以加強社會領域的立法為例,做一分析探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法律部門組成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各種社會領域的法律規(guī)范,是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過去較長的時期,我國經濟立法和社會立法的比例失衡、不恰當。整體情況是,我國的社會立法明顯滯后于經濟立法。
從導向看,今后加強社會領域立法,應遵循以下方向: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推進社會立法;從我國國情地情出發(fā),依法有序,有重點、有步驟地加強社會立法。
從社會立法內容看,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加強社會保障提供,對社會弱者予以救濟的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立法建設,需要成為立法的著力點和聚焦點。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勞動法》、《保險法》等法律,但是當前的社會保障面還有限,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尚未得到全面、切實的保護。這也由于我國在社會保障領域的立法起步較晚,與之相配套的法律很少,因此在勞動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出現(xiàn)的一系列矛盾和糾紛,經常缺乏相關法律規(guī)范依據(jù),需要引起重視,加強社會保障的法律供給。
就當前和以后我國地方立法的重點領域而言,需要各個地方積極探索,服務當?shù)氐慕洕鐣l(fā)展。因此,不同地方的重點領域立法可能并不一樣,但只要是滿足當?shù)氐慕洕鐣l(fā)展需求,有助于解決或促進解決當?shù)匕l(fā)展中的一些急迫問題,就是找準了地方立法的重點領域。
以北京市地方立法為例?!皳?jù)悉,2013年北京市政府立法計劃安排47個項目,涉及經濟發(fā)展、文化建設、民生改善、生態(tài)保護、城市運行和政府行為規(guī)范六個方面。會議要求,緊緊圍繞本市中心工作研究重點領域立法布局,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立法質量,使法律法規(guī)更具針對性、可操作性,切實解決首都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7]
再以海南和河北的地方立法為例。海南省通過立法手段引導當?shù)亟洕鐣l(fā)展,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使地方立法在當?shù)亟洕鐣l(fā)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中切實發(fā)揮引領和推動作用?!案鶕?jù)海南省委重點改革工作,海南省地方人大制定了2014年重點改革相關立法工作安排,明確了11個方面改革事項相關立法任務,以立法推進改革;制定專項立法計劃,以構建國際旅游島法規(guī)架構為目標,提出56個在產業(yè)發(fā)展、民生保障、環(huán)境建設等方面與旅游業(yè)相關的立法項目;自主起草并提請代表大會通過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fā)展條例》?!保?]
而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則根據(jù)全省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實際需要,“對照省委決議12個方面59項改革,對省本級現(xiàn)行有效法規(guī)逐件進行梳理,對相關的90多部法規(guī)進行研判,明確立改廢方向和具體項目。在此基礎上,開列出重點領域立法清單,結合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和打好‘沿海地區(qū)率先發(fā)展增長極、環(huán)京津地區(qū)新的發(fā)展增長極、把縣域經濟和縣城搞大搞強、工業(yè)轉型升級和環(huán)境治理’四大攻堅戰(zhàn),規(guī)劃明確的路線圖、時間表和施工圖,實現(xiàn)穩(wěn)定性和前瞻性相一致、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總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8]。
據(jù)此,以點見面地看,我國地域廣闊,地區(qū)間差異很大,各個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資源基礎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都不一樣,不同地方的重點領域立法,當然也不可能都一樣。
當前和往后,各地的地方立法在服務于市場經濟發(fā)展、公民權利保障、改善民生、促進政府服務、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等方面,需要著重加強,發(fā)揮地方立法在這些重點領域的支持和保障作用。而對于各地的具體立法而言,則需要各地立足本地地情,針對本地改革發(fā)展中的突出問題,及時加以立、改、廢,發(fā)揮地方立法在重點領域的引領引導[9],從而為完善法律體系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fā)揮獨到而積極的作用。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徐顯明.形成法治體系是未來十年主要任務[N].光明日報,2013-02-21(15).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
[4]陳麗平.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N].法制日報,2013-04-09.
[5]廖文根.中國立法從有法可依邁向良法可依[N].人民日報,2011-07-20(17).
[6]陳?。卣谷嗣裼行騾⑴c立法的途徑[EB/OL].中國法院網,(2013-05-20)[2014-10-26].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4/id/939134.shtml.
[7]王斌.北京市政府47 個立法項目獲通過[N].法制日報,2013-04-19(2).
[8]朱寧寧.地方立法為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N].法制日報,2014-10-27(3).
[9]陳麗平.以人為本視角下加強重點領域立法[N].法制日報,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