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海城市南臺高中 張 郁
高中留學生普通音樂教育課程的建構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引導式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順應式課程——課程設置的主動構建過程。既要滿足外國留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要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高中留學生普通音樂課程的建構包括課程總體設計分析,即該課程在專業(yè)教學中的定位,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課程內容的選擇、確定,能動的教學過程設計等。
高校留學生的音樂教育既不屬于專業(yè)音樂教育,又區(qū)別于本土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是高校針對外國留學生開設的傳播中國文化的藝術類課程。目前,這一課程尚無具體課程標準,大綱、教材等資料也一概全無。“中國歌曲”的課程建設只能處于自然生長狀態(tài),教學內容的選定與教學過程的安排完全由教師主宰。為介紹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本著民歌優(yōu)先、流行為輔的原則,精心選用了一些中國典型民歌作為課程主要內容,輔之以少部分當代流行歌曲。但實施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留學生文化差異、年齡差距等因素,在個別歌曲教授中竟出現(xiàn)了學生不合作的現(xiàn)象,更由于外國學生天性自由、勇于表達的性格特點,課堂上一度表現(xiàn)出了與中國學生的沉悶、消極應付截然相反的喧囂場面。
第一,歌曲的內容、思想良莠不齊。留學生們喜歡的大多為流行歌曲,但因為對中文的掌握不夠純熟,他們不能充分了解歌曲含義,結果有些歌曲思想性差,內涵淺薄庸俗,既不利于學生的思想成長,更不能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故不宜在課堂中組織教學。
第二,學生選用各自喜歡的歌曲,眾口難調。留學生因國別、族別、性別、興趣等不同,喜歡的歌曲也千差萬別。而相同之處在于,他們會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意愿,紛紛提出聽、學某個歌曲。教師無法厚此薄彼,結果往往是眾口難調。
第三,教學形式單一,僅僅為歌曲教唱。各國留學生由于語言差異,英語成為課堂上的主要交流工具,但師生雙方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彼此仍不能做深層次的交流。一旦涉及音樂術語或作品的文化內涵時,便會感到力不從心。結果是師生間手勢、中文、英文交織,情急下學生們又操起本國語言,亂成一團。最后“中國歌曲”課程僅僅是唱“中國歌曲”,只保留了課程的外殼,其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等教學目標都不能得以實現(xiàn)。
普通高校留學生的音樂教育屬于選修課程,其教學目標可參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執(zhí)行。也就是說,一是培養(yǎng)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yǎng);二是吸收優(yōu)秀藝術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三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四是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全面和諧發(fā)展。
第一,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益的流行音樂。流行歌曲以其通俗的曲風、淺顯易懂的歌詞,總是容易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廣泛青睞,所以在課程內容選取上,利用受眾的心理期待,因勢利導,使課堂更加活躍、生動。
第二,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民歌。中國民歌是中國音樂藝術的精粹,在“中國歌曲”課程中不可或缺。要讓留學生樂學、學好中國民歌,關鍵是教師的引導。教學中應認識到,高校留學生普通音樂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音樂傳播,更是文化傳播。教授時應介紹歌曲背景、描繪歌曲意境、引導鑒賞歌詞等,多管齊下,多維度立體化地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每個人都有對本民族、本國文化藝術的自豪感,教師可利用這種情感激發(fā)留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介紹傳播本民族的音樂,充實課程內容。
此過程包括教學程序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確定等。在教學過程設計中,要以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為理念設計教學程序,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師教唱形式,可讓學生走向講臺成為教者。另外,還要和舞蹈、戲劇、播音主持、舞美等專業(yè)融合,變傳統(tǒng)的師一生的單向、單一性學習為師—生、生一生、生一師之間的多向、多元互動性學習。今年暑假,我們學校來的許多意大利的留學生,正巧我們學校有音樂特長生,專業(yè)學習美聲唱法的,我們學生和意大利留學生一起用中文和意大利文演唱了《我的太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學生還有演唱意大利原文歌曲,這樣也可以和留學生一起交流學習歌詞的讀音,起到了互相學習的效果。
一是模擬舞臺。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在多媒體教室授課,在課程設置時增加“卡拉OK”環(huán)節(jié),用事先準備好的伴奏音樂吸引學生走上講臺,并進行錄音、攝像,再與學生們共同欣賞評價,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學唱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是實地觀摩。在進行維吾爾族歌曲教學時,隨時普及基礎音樂知識,如維吾爾族特有的游移音及切分節(jié)奏等,再要求留學生們多觀摩、多參與,更深層次地體會當地音樂文化的魅力,留學生們就顯得更加積極主動,也對于自己學習生活的土地由衷地產生了喜愛之情。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同國度、不同語言、不同年級層次的學生對音樂的不同訴求都可以在綜合音樂活動中得到統(tǒng)一。
在“中國歌曲”課程的建構過程中,課程建構的確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過程。有課程意識的、機智的教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是機械的執(zhí)行者,而是一個不斷觀察、捕捉、充實課程內容的能動者與反思者。“中國歌曲”課程構建如是,留學生普通音樂教學的其他課程也如是。首先,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構建、施行高校留學生普通音樂教育課程的基礎性條件。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王升所說“教師要從外在的權威轉化為內在的權威;建立一種資源分享的伙伴性師生關系;要誠心誠意地信任和鼓勵學生”。其次,在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中,既要“以生為本”,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但同時必須弘揚教育者的主體性。最后,評價要體現(xiàn)多元性、發(fā)展性,使不同國家、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體驗到參與的快樂和成功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