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平遠縣教育局教研室 賴宗揚
疑,質疑問難,是語文教學中須注重把握好的重要因素,教師通過對其積極實施,有效地實現(xiàn)師生間互動,能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師生間的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多種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國宋代學者陸九淵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狈▏膶W家巴爾扎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的是問號。”在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從“疑”開始,通過思索、辨別,達到認識和掌握事物規(guī)律的目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對閱讀文本的質疑問難、思考辨析,領悟其蘊含的精髓,達到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語文課堂質疑問難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師設疑,釋疑;師設疑,生釋疑;生質疑,師釋疑;生質疑,釋疑;師生質疑釋疑交替進行等幾種。
那么,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這一因素呢?
首先,須營造一個 “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一個民主、開放、和諧的生態(tài)課堂,是當今中學生夢寐以求的。在這里可以開拓思維,張揚個性,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擯棄內心深處師道尊嚴的思想,改變自己永遠正確的態(tài)度,要真正樹立“師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思想,與時俱進,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筆者認為,廿一世紀的師生關系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學校里,課堂上,老師就是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
其次,要抓住不同時機,拉近師生的距離,如學期初,可組織學生討論:你心目中的語文老師是怎樣的?一段時間后,讓學生對老師“說句心里話”“讓我輕輕的告訴你”鼓勵學生大膽地對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平時,勤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學生生活,到學生中去,采取“三多”:下課后在教室多呆一會,放學后在辦公室多留一會,晚飯后在學生宿舍多聊一會。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師生間的感情慢慢加深,融洽,關系也漸漸變成親密無間,學生心中的疑難也自然敢于向教師開口,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真正成了良師益友,一個敢疑、善疑所需的教學環(huán)境得以形成。
其次,應巧“疑”,善“疑”,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設疑是一種開啟學生創(chuàng)造心智之門的有效方式,它沒有固定的套路的步驟,講究靈活性、隨機性和藝術性。它能讓學生在較長時間里,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逐步養(yǎng)成縝密思考的好習慣,進而提高其思維能力。首先必須根據文本所能體現(xiàn)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而精心設疑,為學生質疑問難提供思路。按照讀前、讀中、讀后的閱讀順序和文本的特點提出問題。
讀前疑,主要圍繞了解作家作品、掃情閱讀障礙而設置。如教讀《孔乙己》設置以下問題:據魯迅的朋友回憶,魯迅先生在世時,曾說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他最喜歡的是《孔乙己》,魯迅為什么最喜歡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命人形象的?
讀中疑,則是文中關鍵之處設疑,例如,教學《背影》設置的只是輕輕一問:這篇文章令你感動的地方有哪些?一石便激起千重浪,學生紛紛舉手,七嘴八舌:父親送兒子說的幾句話;父親買橘子的場面;父親信中的話;“我”眼中父親的背影等等。這樣設置問題,往往能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讀中疑最為關鍵:一是要根據文體的特點,在知識的學習、能力提升、方法的掌握上使學生得益,講究領悟,意會,避免肢解文本。三是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讀后疑,可從文本中某一具體問題引發(fā)。如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后,可這樣設疑:魯迅先生為何能寫出立足點這樣高的文章來呢?讓學生課后細讀課文,思考討論,使他們體會到,魯迅先生對中華民族充滿感情,充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否則,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來的。
教師精心設疑,為學生的質疑問難提供一定的思路,我們的閱讀教學,須注重學生勤疑、善疑,使他們逐漸也養(yǎng)成善于發(fā)問的習慣。青少年好奇心強,急于尋求知識的答案。筆者抓住青年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經常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勤學好問。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老師的設疑的思路,不斷地給自己提問題,如閱讀《背影》 (當時設置以提升寫作能力為教學目的的課型),學生對著文題思考后,提出:作者為什么要以“背影”為題作文?文章的寫法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示?細讀課文后,引導學生從寫作角度設疑:文章的開頭有什么特點?在“父親過鐵道買橘子”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么寫得這樣詳細?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么作用?讀完課文后,引導學生發(fā)問:我有哪些感受和發(fā)現(xiàn)?還有那些地方不明白?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分享給老師和同學,“資源共享”;把自己的疑難告訴給老師和同學,請他們解決??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樹立起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善問的習慣,以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再次,釋疑須善“答”,讓學生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從閱讀教學的實際來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看待同一問題,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觀點?!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文本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實事求是,更要解放思想,對于學生的釋疑,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就可視為正確,給予肯定。例如閱讀《背影》學生認為,朱自清父子倆關系是多年不和的,已經鬧到彼此不想見面的地步。因為課文一開始就說:“我和父親不相見已兩年余了?!笔恰安幌嘁姟?,不是沒有見面。末段中又說“……家庭瑣屑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忘卻我的不好”。我肯定學生的看法,認為閱讀文本就是要學會思考和分析,然后有所發(fā)現(xiàn)。這才是閱讀教學的真諦。對于不同的看法,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角度出發(fā),大膽予以肯定和鼓勵,同時也告訴學生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對于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必須勤動腦筋,積極思考辨析,才能通過閱讀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