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馳(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北京100875)
沈從文筆下“老人”形象的精神解讀*
嚴曉馳
(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沈從文的筆下,存在一系列老人的形象,如老水手、老船夫、老兵等。在這些老人身上,作者寄予了高尚的理想、健康的思想以及深厚的感情。老人歷經(jīng)人事的偶然與情感,雖達至生命的凝固,卻仍表現(xiàn)出一種對生的執(zhí)著,或不安于命運的安排,奮力抗?fàn)?或守衛(wèi)生命的莊嚴,堅實地活著。同時,他們又是一種參照,聯(lián)系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作者在他們身上,注入了深深的愛與哀憫。
關(guān)鍵詞:沈從文;老人;生命;明日
在《從文自傳》中有一個章節(jié)叫《一個老戰(zhàn)兵》,作者在回憶中寫道:“在我那地方,學(xué)識方面使我敬重的是我一個姨父,帶兵方面使我敬重的是本地一統(tǒng)領(lǐng)官,做人最美技能最多,使我覺得他富于人性十分可愛的,就是這個老戰(zhàn)兵?!保?](P41)是不是得于這份年少時的記憶,在沈從文后來的寫作中,我們??梢钥吹健袄蠎?zhàn)兵”的形象。如《邊城》中的老船夫,《長河》中的老水手,《燈》中的老兵,《會明》中的老火夫等,以及在其他篇章中著墨不多,但給人印象的老水保、老長工、老船匠、老纖夫等。在這些“老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相同的部分,如他們的誠實善良、質(zhì)樸純厚,但在各個篇章中每個人的人生遭遇、生活處境又是那么的不同。
沈從文在《論技巧》中說:“人類高尚的理想,健康的思想,必須先融解在文字里,這理想方可成為‘藝術(shù)’?!保?](P333)那么,在這些業(yè)已成為藝術(shù)形象的老人身上,作者又蘊含了何種“人類高尚的理想”、“健康的思想”,浸潤、寄托著何種“宏博深至感情”?
當(dāng)我們走進沈從文筆下老人的世界,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老人都有著某種傳奇式的人生經(jīng)歷和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稛簟分械睦媳?,是“一個差不多用腳走過半個中國的五十歲的人,看過庚子的變亂,看過辛亥革命,參加過革命北伐許多重要戰(zhàn)爭,跋涉過多少山水,吃過多少不同的飯,睡過多少異樣的床,簡直是一部永遠翻看不完的名著!”;《長河》中的老水手“身世如一個故事,簡單而不平凡”;《丈夫》中的老水?!耙粋€河里都由他管事”,“那些船排列在河下,一個陌生人,數(shù)來數(shù)去是永遠無法數(shù)清的”,他且可以“明白這數(shù)目”,“記憶得出每一個船與搖船人樣子”;《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掌舵老水手,“三十七年的經(jīng)驗,七百里路的河道,水漲水落河道的變遷,多少灘,多少潭,多少碼頭,多少石頭——是的,凡是那些較大的知名的石頭,這個人就無一不能夠很清楚的舉出它們的名稱和故事”。
這實在無可厚非,一個人活至近生命的終點,即使沒有那么多傳奇式的人生經(jīng)歷,只要他肯說來,那么他這一生即使再平凡也都將是一個傳奇?!哆叧恰分械睦洗?,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人,這本身即已成一個傳奇?!肚【啊分?,兩個商人問老店家“他住到這里有了多久,他說,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照例,對這些老人的傳奇人生經(jīng)歷,沈從文總是輕描淡寫,然而這并不能掩蓋這些老人經(jīng)歷
背后所隱伏的生命意識。在這些平凡老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生命發(fā)展的過程,他們各自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而更為重要的是,從對他們坦白的陳述中,我們才明白,“在用人生為題材的各樣變故里,所發(fā)生的景象,如何離奇如何炫目”。[1](P85)“這才真是一個傳奇,即頑石明白自己曾經(jīng)由頑石成為寶玉,而又由寶玉變成頑石,過程竟極其清楚。石和玉還是同一個人”。[1](P179)在沈從文看來,一個人的一生可說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來,人生中偶然與情感的乘除,會使一切改觀。“你雖不迷信命運,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將形成你明天的命運,決定你后天的命運”。[2](P298)而這一切在老人們身上得到最為集中的體現(xiàn),他們既已行過人生的大半旅程,實乃歷經(jīng)了人生偶然與情感的乘除,這才真是他們的傳奇之處。
《丈夫》中的老水保,本是個水上一霸,在年青時節(jié)因毆斗殺過一個水上惡人,因為殺人,同時也被人把眼睛摳瞎了。獨眼睛的水保處治這水上的一切,到人上了年紀,“世界成天變,變?nèi)プ儊磉@人有了錢,成過家,喝點酒,生兒育女,生活安舒,這人慢慢的轉(zhuǎn)成一個和平正直的人了”,并建設(shè)了一個道德的模范。而更讓人感到人生飄忽的還是《長河》中的老水手,年輕時吃水上飯,到事業(yè)剛順手,母子三人卻害霍亂病死,特意把他單獨留下。禍不單行,本想重新掙出一份家業(yè)的他,行船又出了事,于是對自己失了信心,離了家跑遠了。大約經(jīng)過十五年光景,這個在外面生活不甚得意的老水手回到了家鄉(xiāng),成了楓樹坳上坐坳守祠堂的人。
“十年興敗許多人”,在老人們?nèi)松L河的種種變故里,我們看到了“時間”的古怪,一切人一切事全在“時間”下被改變。時間既無法停滯,生命本身也就不能凝固,總在發(fā)展中,因此,變化應(yīng)當(dāng)是一種常態(tài)。然而,人生的種種變故又像是一種近于偶然的勢能,決定了生命發(fā)展的形式,也正因如此,命運總顯得無常而不能自主。沈從文筆下的老人形象,一個個單獨發(fā)展的生命個體,也就成了人類困于命運枷鎖的象征。
然而,沈從文寄予老人身上的思考并不局限于此。固然,非理性的情感與非必然的偶然,是“生命”有計劃、按理性支配人生的巨大魔障,但是生命的發(fā)展,無從離開理性或意志?!耙磺衅孥E都出于神,這由于我們過去的無知。新的奇跡出于人,國家重造、社會重造全在乎意志。種族延續(xù)、國家存亡在乎‘意志’,并非東方式傳統(tǒng)信仰的‘命運’”。人生除了偶然和情感,還應(yīng)當(dāng)有點別的什么,“難道我和人對于自己,都不能照一種預(yù)定計劃去作一點”。[2](P300)
“生命在發(fā)展中,變化是常態(tài),矛盾是常態(tài),毀滅是常態(tài)。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1](P376)而對于老人,他們既已邁入人生的暮年,近于死亡,那么生命的凝固就不能不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正如作者在《長河》中所說的:“事實呢,世界縱然一切不同,這個老水手的生命卻早已經(jīng)凝固了”??墒抢纤秩死闲牟焕希诿\的接連打擊之下,他總是要想個辦法脫身。老水手的重置家業(yè)、浪跡天涯,無一不是想憑借自己的“意志”去掙脫由偶然和情感形成的命運枷鎖。即便當(dāng)他最后成了一個坐坳守祠堂之人,生命的凝固也并沒有讓他失去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傳奇的人生經(jīng)歷和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讓老水手在面對外部世界的劇烈變動時,顯得更加自信,也更加坦然?!奥膩戆?,慢慢的看吧,舅子?!棺佣棺?,和尚是我舅子;棗子棗子,我是和尚老子?!銈兊戎伞S幸惶炷憧蠢献拥膮柡?”、“好風(fēng)水,龍脈走了!要來的你盡管來,我姓滕的什么都不怕!”老水手內(nèi)心的吶喊,既是對惡勢力的蔑視,也是對命運的無言抗?fàn)?。這命運是“地方明日的命運”,也是身處其中的人的命運。老水手所想的,仍舊是“總有一天有些事會要你來作主的”。
生命凝固,近于死亡,卻和老水手一樣,想憑著自己的意志來安排命運的還有《邊城》中的老船夫。十五年前,因著情感,老船夫的獨生女丟開老的和小的,為一個軍人吃了很多冷水死掉。面對人生的偶然變故,老船夫一言不語,在平靜的日子里,將女兒留下的孤雛撫養(yǎng)長大。這些事對老船夫來說誰也無罪過,只應(yīng)由“天”去負責(zé),他口中不怨天,心里卻不能完全同意這種不幸的安排。因此,當(dāng)翠翠一天天長大,也開始因情感而困擾時,老船夫心情也變了,記憶中的隱痛讓他擔(dān)心翠翠會和她的母親有著同樣的命運。
按理說,“人太老了,應(yīng)當(dāng)休息了,凡是一個良善的鄉(xiāng)下人,所應(yīng)得到的勞苦與不幸,全得到了。假若另外高處有一個上帝,這上帝且有一雙手支配一切,很明顯的事,十分公道
的辦法,是應(yīng)把祖父先收回去,再來讓那個年輕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應(yīng)分接受那幸或不幸,才合道理”??墒抢洗虿贿@么想,他以為死是應(yīng)當(dāng)快到了的,但無論如何,得讓翠翠有個著落。他要把翠翠交給一個人,這個人要適宜照料翠翠,更重要的是,翠翠得愿意,只有這樣,他的事才算完結(jié)。
為了翠翠的幸福,也為了求得人對自己命運的自主,老船夫四處奔波、探詢,做著各種“安排”,直至死亡。但是他的“安排”卻讓他陷入了不被理解的痛苦境地,他成了一個好事、做作,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的老家伙。也只有在死后,老馬兵替他說出了生前一直忍著不說的話:“聽我說,爺爺?shù)男氖挛胰贾?,一切有我。我會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對得起你爺爺。我會安排,什么事都會。我要一個爺爺歡喜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渡船!不能如我們的意,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同他們拼命”。
沈從文在《短篇小說》一文中寫道:“……一個人不僅僅能平安生存即已足,尚必須在他的生存愿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動物的打算,比飽食暖衣保全首領(lǐng)以終老更多一點的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導(dǎo)到一個崇高理想上去。這種激發(fā)生命離開一個動物人生觀,向抽象發(fā)展與追求的興趣或意志,恰恰是人類一切進步的象征”。[1](P343)可以這么說,在老水手和老船夫身上,作者凝聚的正是這樣一種崇高理想,即一個人歷經(jīng)人事偶然與情感的乘除,達至生命的凝固,卻仍不忘追求生命的自主自為,為著自己的命運做一些抗?fàn)幒桶才?,這些老人也正是人類一切進步的象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邊城》和《長河》實乃作者唱響的生命理想之歌。
老船夫雖是一個在自然里活了七十年的人,但在人事上的自然現(xiàn)象,即偶然與情感的乘除,又實在不是他所能安排的。天保的意外去世,順順的冷淡,儺送的誤解,翠翠的朦朧情感,都是老船夫無法預(yù)料和安排的。面對無常的命運,他再奮力抗?fàn)?,結(jié)果也只能是“捏緊拳頭威嚇了三下,輕輕的吼著”,最終在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隨著白塔的坍塌而死去。
在《邊城》的題識中,沈從文如此寫道:“三月二十一看此書一遍。覺得很難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靈。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guān)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1](P218)這或者正是人之所以為人,出于自然而又異于自然處:自然似乎永遠是“無為而無不為”,而人卻只像是“無不為而無為”。[1](P265)如此看來,人類景象似乎只是一片寥廓的虛無。不過面對此虛無時,作者并不彷徨喪氣,人“無不為而無為”,其莊嚴處也正在于此。老船夫活了七十年,守了五十年的渡船,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在那里活下去。他擔(dān)負了自己的那份命運,為自己,為親人,也從不逃避為了求生而應(yīng)有的一切努力,在這一切努力中我們也便感到了四時交替的嚴肅和生存的莊嚴。對他來說,做人就是“要硬扎一點,結(jié)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人既必死,那么就應(yīng)當(dāng)在生存的時候知所以生。沈從文在這些近于死亡的老人身上寄托的正是這樣一種精神:一個人只有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鼗钤谶@塊地面,不辜負日頭,才不失其生命的莊嚴。
在《湘行散記》的《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文中,作者寫他行船上行時,需要一個臨時纖手,“一個老頭子,牙齒已脫,白須滿腮,卻如古羅馬戰(zhàn)士那么健壯,光著手腳蹲在河邊那個大青石上講生意來了”。老頭子和船上的水手大聲嚷著而且辱罵著,只為著爭一分錢。當(dāng)他見小船已開出后,便不再堅持,“卻趕忙從大石上一躍而下,自動把背后纖板上短繩,縛定了小船的竹纜,躬著腰向前走去了”。等他得了錢,坐在水邊大石上一五一十?dāng)?shù)著,作者不禁感慨:“人快到八十了,對于生存還那么努力執(zhí)著,這人給我的印象真太深了”。
《黔小景》中的老人,他一個人守著地處偏僻的客棧二三十年,儼然像盡著一份責(zé)任似的,寂寞而寧靜地生活著。面對人事的變故,他似乎有著一份超然的從容——“那老人在旁邊聽到這兩個客人的調(diào)笑,也笑著。但這兩雙鞋子,卻屬于他在冬天剛死去的一個兒子所有的”。而當(dāng)死亡降臨到他自己身上,他仍是那么從容不迫,在夜里坐在凳上安靜地死去,沒有留下任何言語。
表面看來,用沉默來接受一切人事的變故,不抵抗,不作解救之方,且仿佛無動于衷,這是一種消極地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然而,明白偶然和情感在生命中的種種,只照分上派定的憂樂,結(jié)實、從容地活下去,這何嘗不是一種艱苦的掙扎和戰(zhàn)爭。在作者看來,這“也
就是新的道家思想,在某一點某一事上,你得有點信天委命的達觀,你才能泰然坦然繼續(xù)活下去”。[2](P300)
確實,命運實非人的“意志”所能安排,但“一個人存心要活得更正當(dāng)結(jié)實有用一點,決不會輕易倒下去的”。[1](P141)生命的莊嚴,就在那“無不為而無為”的哀憫中,就在這“存心”之中。這實在是沈從文思想的復(fù)雜之處,或者說,這是人類景象的復(fù)雜之處。對沈從文來說,他也不過是帶著一份對于人事關(guān)系中,人甘心接受分定或希望掙扎而脫的愛與哀憫來“看”這一切。
不管是對無常命運的抗?fàn)?,還是守衛(wèi)生命的莊嚴,沈從文筆下的老人時常閃現(xiàn)出耀眼的人性之光。但沈從文寫這些老人,并不是簡單地寄托對老人的贊賞或哀憫,他寫老人總是寄望于一個“明日”,寄望于未來的一代。在沈從文看來,一個作家應(yīng)當(dāng)“把他的作品預(yù)備作為未來光明頌歌之一頁,傾心于那個‘明日’,肯為‘大多數(shù)人如何可以活下去’打算打算”,[1](P318)而他自己也正是這樣一個“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的作家。
《邊城》中,儺送夸獎老船夫說:“……地方不出壞人出好人,如伯伯那么樣子,人雖老了,還硬朗得同棵楠木樹一樣,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幕畹竭@塊地面,又正經(jīng),又大方,難得的咧”,老船夫回答:“我是老骨頭了,還說什么。日頭,雨水,走長路,挑分量沉重的擔(dān)子,大吃大喝,挨餓受寒,自己分上的都拿過了,不久就會躺到這冰涼土地上喂蛆吃的。這世界有的是你們小伙子分上的一切,好好的干,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老船夫?qū)偷钠谠S,是老一輩對未來一代人的期許,是對那個“明日”的期許。老人自己既已走過生命的長河,而他一生傳奇式的經(jīng)歷、豐富的經(jīng)驗、做人優(yōu)美的品性卻將凝結(jié)成一種智慧傳遞下去。沈從文筆下的老人如老船夫一樣,成為一種參照,通過他們,我們就能“溫習(xí)過去,觀照當(dāng)前,懸揣未來”。
在篇首提到的《從文自傳》中的那個老戰(zhàn)兵,作者說他“做人最美技能最多”、“富于人性十分可愛”,而這又像是沈從文筆下所有老人的共同點。在這些老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一直傾心于表現(xiàn)的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們善良、質(zhì)樸、正直、誠實,忠誠、純厚、勤儉、和平,愛說玩笑、富于童心……仿佛人性中所有美好的品性都能在這些老人身上找到,但這并不是作者刻意為之,作者“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3](P93)而在湘西的傳統(tǒng)中,老人也常作為一種道德的模范而存在。如《邊城》中寫船總“必需一個高年碩德的中心人物”,順順那時雖只五十歲,“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
如果硬要說作者描寫的有悖于現(xiàn)實情況,那么,只能說是作者所描寫的是湘西的過去,老人所代表的也就是湘西的過去,是“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然而,“這地方到今日,已因為變成另外一種軍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種迅速的姿勢在改變,在進步,同時這種進步,也就正消滅到過去一切”。[1](P4)驟然而來的風(fēng)雨,把許多人的高尚理想,做人的優(yōu)美品性都卷掃、摧殘得無蹤無跡。前一代人固有的優(yōu)點,“年輕人幾乎全不認識,也毫無希望可以從學(xué)習(xí)中去認識”。[4](P16)因此,作者溫習(xí)過去,寫出老人身上所保有的民族優(yōu)美品性,為的就是不失去本來的一切,以求重造未來。正如作者在《長河》題記中所說的:《邊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熱情,雖然已經(jīng)成為過去了,應(yīng)當(dāng)還保留些本質(zhì)在年輕人的血里或夢里,相宜環(huán)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輕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P17)
而對于這些老人自身,作者又是懷著一種不易形諸筆墨的沉痛和隱憂。在“目前墮落處”,沈從文筆下的老人總會陷于一種孤獨的處境:老船夫的不被理解,老手水探詢“新生活”的可笑之處,老纖夫的狡猾,老舵手的古怪,《燈》中的老兵仿佛永遠處在另一個世界,《會明》中老火夫的呆傻、被戲弄。然而,可笑之處也是可愛之處,且一般人所謂的“怪”、“呆”、“傻”,或許倒正是目下認為活得“健康正常人”業(yè)已消失無余的難得品質(zhì)。對于他們,作者寄予深厚的同情:“我望著這老兵每個動作,就覺得看到了中國那些多數(shù)陌生朋友。他們是那么純厚,同時又是那么正直。好像是把那最東方的古民族的和平靈魂,為時代所帶走,安置到這毫不相稱的戰(zhàn)亂世界里來,那種憂郁,那種拘束,把生活妥協(xié)到新的天地中,所做的夢,卻永遠是另一個天地的光與色,對于他,我簡直要哭了”。可見,老人身上背負著一個民族的“過去”,但這種重負讓
他們在新的環(huán)境下舉步維艱。
另一方面,老人因其“體力日漸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這種保守性讓他們保留治事、做人的優(yōu)美、崇高風(fēng)度的同時,也勢必帶來“習(xí)慣”的危害?!叭祟愐怀錾阃耆谅湓趥鹘y(tǒng)思想,種族習(xí)慣,和社會團體嚴格包圍中。這些思想和習(xí)慣自其活動的開始,就給了本能和沖動一個扮演的舞臺,一言以蔽之,就是給了他一個永久逃不脫的界線……”[1](P338)而生命愈長久,這種習(xí)慣的力量就愈大,老人最終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習(xí)慣里,與“現(xiàn)在”脫節(jié)。如《會明》中的老火夫,在軍隊消磨了卅年,只為懷著對“革命”的忠誠,然而“為什么動手他卻不問。因為上司早已說過許多次,自然是‘打倒軍閥’,才有戰(zhàn)事,不必問也知道。其實他的上司的上司,也就是一個軍閥。這個人,有些地方他已不全呆了”。在沈從文看來,這種習(xí)慣不僅阻礙著主體精神的活力,也阻礙著人類的進步。他所關(guān)心的仍舊是“我們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這些人心中感覺一種對‘明天’的‘惶恐’,且放棄過去對自然和平的態(tài)度,重新來一股勁兒,用劃龍船的精神活下去”。[2](P175)
總之,不管是對老人的贊頌,還是對老人主體精神蒙昧的隱憂,沈從文的立足點始終是將“過去”和“當(dāng)前”對照,思索“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么方面著手”。眼前的許多事實雖不免令人失望,但就像老人傳奇式的人生經(jīng)歷一樣,對于民族及人類未來的遠景作者并不灰心,因為“時間”將會對此作出證明。這些老人形象的意義正如沈從文所說:“我們得承認,一個好的文學(xué)作品,照例會使人覺得在真美感覺以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說的‘向善’,這個詞的意思,并不屬于社會道德一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這個:讀者從作品中接觸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1](P343)
參考文獻:
[1]沈從文.從文自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
[2]沈從文.沈從文散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
[3]沈從文.邊城集[M].湖南:岳麓書社,1992.
[4]沈從文.長河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責(zé)任編輯徐蕓華)
On Images of Old People Portrayed by Shen Congwen
YAN Xiaoch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In articles of Shen Congwen there are a series of images of old people,such as the old sailor,the old boatman and the old soldier.On those old people,Shen has placed noble ideals,healthy ideas and profound emotion.The old people,who have experienced personnel accidents and emotion,present persistence towards life or struggling against their fates or live steadily while guarding solemnity of life though they have come to solidification of life to certain degree.Meanwhile,they are playing a role of reference objects who are connecting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Towards them,Shen has imbued with profound love and sympathy.
Key words:Shen Congwen; old people; life; the next day
作者簡介:嚴曉馳(1989—),女,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兒童文學(xué)。
收稿日期:* 2015-01-15
文章編號:1671-7406 (2015) 04-0039-05
文章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I2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