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輝
論辰河高腔的“開臺”與“掃臺”
熊曉輝
(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shù)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的一種地方戲,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原始的神秘色彩和濃郁的意識流表現(xiàn)手法,被譽為中國戲劇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的“開臺”與“掃臺”是辰河高腔演出前后舉行的宗教祭祀儀式,起著驅(qū)邪鎮(zhèn)鬼的作用。同時,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頭”的風俗。辰河高腔臺風規(guī)范,不主動“討彩”,而是興“打彩頭”,也就是當?shù)厥考?、各堂口堂主為了比氣勢,往往要求主動送禮,而且禮也送得重,這便是“打彩頭”。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體現(xiàn)了中國地方傳統(tǒng)戲曲的文化特質(zhì),劇中的“戲”與“教”(宗教儀式)的結(jié)合,均呈現(xiàn)出辰河高腔內(nèi)容上的世俗化傾向。辰河高腔是宗教、戲曲、民間音樂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辰河高腔;開臺;掃臺;打彩頭
在辰河高腔演出開始、結(jié)束以及進行中,都會有一系列的祭祀儀式和約束鬼魂的儀式,演出開始俗稱“開臺”,演出結(jié)束俗稱“掃臺”,并有專門的人負責主持,這個人稱“掌壇師”,他本身是演員,但又是儀式的主持者?!伴_臺”與“掃臺”是辰河高腔中宗教活動的突出表現(xiàn),因為辰河高腔在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摻入了許多宗教內(nèi)容,后與當?shù)卣Z言、民歌、儺戲及其他戲曲音樂的長期融合,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辰河高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它是地方上旨在祈禱上蒼保佑鄉(xiāng)民清吉平安的酬神深唱,是沅水流域最大的演出活動,其大多數(shù)劇目主要是為酬神,在演出時有嚴格的儀式,從某種程度上說,辰河高腔就是一種祭祀儀式劇。據(jù)史料記載,2 000多年前,沅水流域被稱為“五溪蠻地”,這里屬于南方巫官文化,巫風盛行,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辰河高腔的流傳?!朵悠挚h志》載:“溆俗信鬼神由來已久,平民常年禱禳,不獨請僧道、巫覡拜祝,并為演劇酬神,而傀儡尤多。”[1]71清道光元年(1821年)《辰溪縣志》載:“秋成歲稔,民醵錢建醮,或演傀儡,或集優(yōu)人作劇以酬神。”[2]102據(jù)溆浦溪口《賀氏通譜》記載:“明崇禎十三年(1641年),賀氏宗祠落成后,每逢農(nóng)歷四月初八賀姓先祖賀貴箴壽辰前后,除延請僧道主持壽誕祭祀外,還要接辰河戲班為祠演唱一月以上的連臺大戲。并承先祖遺訓(xùn),初八前唱辰河昆腔、彈腔戲,初八后唱辰河高腔。此祠‘萬壽臺’后的壁間,至今仍保存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至光緒八年(1882年)間各辰河戲班來此演出的記事。內(nèi)容有辰河戲班名、班主、班內(nèi)成員姓名、姓名上還注明他所擔任的生、旦、凈、丑行道,以及官箱、火房、雜物分工、演出日期、演出節(jié)目名等。同時還繪有人物臉譜、舞臺形象和高懸于桅桿上的‘班旗’?!痹缙冢胶痈咔谎莩龅哪康氖球?qū)除鬼祟、酬神還愿、超度亡靈、保佑地方平安。辰河高腔《目連戲》中的發(fā)五猖,捉茅人請神開臺,都是從宗教祭神、驅(qū)鬼的儀式中演化而來的。余曾對辰河高腔的劇目[3]、唱腔[4]、唱詞[5]等進行了探討,這里主要考察辰河高腔的“開臺”、“掃臺”與“打彩頭”問題。
“開臺”是辰河高腔演出前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是藝人們在戲臺布置完畢后的第一場法事。在沅水中、上游地區(qū),辰河高腔的演出和人們的祭祀活動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與流行于本地的儺祭活動一樣,辰河高腔在演出之前必須舉行酬神儀式。在辰河高腔演出前,要舉行“開臺”儀式,由專門的掌壇師主持。“開臺”一定要先請神、接靈官、殺雞祭臺,將雞血由上馬門灑至下馬門,再扯一片雞毛貼在靈官頭上,兩片雞毛貼在鋼鞭首尾。掌壇師口念咒語,人們分別上臺參拜靈官,行禮跪拜,燃放鞭炮。此時,“靈官”念道:“眾家善士誠心可佳,道場圓滿,全城平安?!边^后,鞭炮鑼鼓齊鳴,人們有秩序地慢步走下舞臺。然后是發(fā)五猖、捉寒林,在演出中還要穿插游叉捉鬼等祭祀儀式。比如“發(fā)五猖、捉寒林”,事前要在舞臺口架上三四尺寬的特制木板梯,直通臺下,便于演員下臺及觀眾和其他人員上臺使用。在臺上“發(fā)五猖”,五猖神跳下臺來,舉著鋼叉直奔野外去捉寒林。這時,臺上停止演戲,場內(nèi)觀眾便一起尾隨著追至野外,等五猖神抓住寒林后,又喧鬧著尾隨回到臺下。把寒林安置于臺下桌后,五猖神由樓梯上臺,再接著演出。有的地方在表演“發(fā)五猖”時,五猖頭目丁源帶領(lǐng)4個小鬼自東、西、南、北、中跳出劇場,先來到亂墳崗找,再跑到街市上把寒林捉住,押回劇場。據(jù)文獻資料記載,辰河高腔招請的神鬼包括佛、道、巫、儺各路神祇。掌壇師在祭壇上祭祀鬼神是有所講究的,第一是上壇祭奉:正乙沖天風火院內(nèi)岳王戲祖老郎神君、金花大姐、銀花二娘、陳平啟教傀儡先師等。第二是下壇祭奉:五路五猖神、三洞梅山大王黑二道將軍、伏波將軍、歷代瘍亡藝人[6]117。解放前,瀘溪浦市地區(qū)的辰河戲在開演前,先在后臺設(shè)一個老郎神(相傳為戲曲祖師爺)牌位,有的地方還在老郎神牌位兩邊分別設(shè)立金花大姐和銀花二娘的牌位,在牌位前每天要3次上香,所有演職人員在演出前和演出后,都要向牌位行禮如儀?!伴_臺”也稱“鎮(zhèn)臺”,一般在臺上正中位置懸掛著繪有福、祿、壽星的“三星賜?!薄逢牬蛲觊_臺鑼鼓,掌壇師上場,焚香“通誠”,就是表明在什么地方,為什么事,演出什么戲,從什么日子起,共演多少場,請求保佑。然后用多張小黃紙畫符,殺一只雞,將雞血灑在符上,貼于舞臺各處,以保佑演出平安。在“開臺”儀式上,要有掌壇師主持,掌壇師要念咒語,以鎮(zhèn)住各路無名鬼神,如下段“開臺”咒語:
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彰。
開臺演唱,一心奉請,正義沖天,風水園內(nèi),岳王戲主,老龍?zhí)樱惼絾⒔獭?/p>
一切宗師,梨園啟教。
傀儡先師,臺前臺后,茅人五猖請降臺前,領(lǐng)受葷性酒禮。
場空之中,大小神祇,上下左右,半下神祇,請神到位,葷酒借獻,領(lǐng)受錢財。
上乾坤太,包雷天地轉(zhuǎn),處處在中央,各位諸神。[7]14
所謂“靈官”,就是民間稱呼的“道教護法神”,有的地方叫“王靈官”,原是道教的護法大神,掌管天上人間的糾察之職業(yè)。在辰河高腔演出前要接靈官護臺,因為靈官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剛正不阿的形象。據(jù)地方文獻資料顯示,自明代以來,沅水流域的人們把靈官看作是天上人間糾察之神,并且把靈官又分為多種,如“鎮(zhèn)臺靈官”“行臺靈官”“掃臺靈官”等。在戲中,靈官兇神惡煞,面具造型兇悍,面色赤紅,頭戴道冠,額突縱目,耳朵大并豎立起來,眼鼓突出,是一位鎮(zhèn)邪驅(qū)鬼的兇神。瀘溪武溪地區(qū)辰河高腔在“開臺”中,靈官的面具為黑色,口吐八瓣獠牙,是鐵面無私的護法正神。辰河高腔在演出前,為防止當?shù)毓砩耱}擾,藝人們都請靈官掃臺、鎮(zhèn)臺。如今,流行于瀘溪縣浦市地區(qū)的辰河高腔還保留著“靈官鎮(zhèn)臺”的古老形式,對逐步走入“娛人”活動的辰河高腔來說,還沒有完全脫離宗教祭祀的影響,在“開臺”祭祀儀式中,仍然尊“儺戲”的“傀儡”為先師。從《天官賜福》“跳加官”中我們可以看出,辰河高腔仍然保留著帶面具上臺表演古老“儺戲”的風俗。在瀘溪縣浦市地區(qū),辰河高腔演出有“靈官鎮(zhèn)臺”的儀式,靈官是道教護法神,辰河戲班當家花臉裝扮靈官,先在戲場外的寺廟內(nèi)等候,掌壇師命一隊人馬請出靈官。在鼓樂手和迎接隊伍簇擁下,打著寫有“國泰民安”字樣的巨大萬民傘,拱衛(wèi)著靈官坐架子敞轎來到戲場。靈官所經(jīng)之處是人山人海,百姓在家門口和道口燒香跪拜、燃放鞭炮。掌壇師在給靈官“開光”后,靈官開口和表演(表示此靈官是真神)[8]29。靈官被接來后必須在主人屋前下馬,然后靈官唱道:
頭頂火煙紫金冠,身穿衣領(lǐng)作火煙。
四大部州和五州,察盡凡間善惡人。
吾神善惡督察盡,糾察爺爺下凡塵。
如今,辰河高腔戲班演出還保留著“開臺”的程序,其演出劇目以祭祀劇為主,如演出較多的有傳統(tǒng)整本戲《目連救母》《封神榜》《西游記》《精忠》《南游》等,演出這類戲均是宗教儀式和戲曲表演相互雜糅。在演出時,戲臺前圍欄上必須套上紙糊的牛、馬的頭,每本戲的第一場是“開臺”,每天由掌壇師舉行“開臺”儀式。在“開臺”時,臺上放有豬頭肉、雞、酒等祭祀用品。掌壇師點燃香燭,祭叉,燒紙錢。而后,靈官居中,四神分兩廂站立。靈官手持鋼鞭,口中念念有詞,然后舞動鋼鞭,把鋼鞭指向東、南、西、北4個方向,以示鎮(zhèn)四方。然后殺雞,把雞血點灑于舞臺四方以及《目連戲》劇中要綁劉氏的木樁及其他器皿上。雞血點灑完畢,再將剩余的雞血滴于酒中,掌壇師將雞血一口喝完,猛喊一聲,將碗摔得粉碎,鋼鞭往臺下一指,四神將從臺上一躍而下,穿過觀眾,擁至預(yù)先用稻草扎好的“茅人”,將“茅人”揪出,叉挑到臺前,用符鎮(zhèn)住。在鎖住寒林時,靈官要拿一面圓形鏡子站在臺上,給扮五猖的演員照出原形。在耿氏上吊時,掌壇師必須上臺撒五谷、驅(qū)野鬼?!伴_臺”完畢,演出開始。“開臺”儀式極為凝重、肅穆、威武?!伴_臺”時炮仗震響,富戶及宗教信徒還要封贈“利市”。靈官在“開臺”演完后,演員用布印下臉譜賣給觀眾。據(jù)說把靈官的臉譜貼在病人床前,可以使病人躲避惡鬼的侵擾。
“掃臺”是辰河高腔演出結(jié)束時舉行的祭祀儀式,主要是奉送諸神返回,辭別主家人員,當?shù)厝藗兯追Q“殺雞掃臺”。待辰河高腔快結(jié)束時,掌壇師帶領(lǐng)班友數(shù)人,捧著香、紙錢和一只活雞,在街上游一圈,再走到戲臺正南方三叉路口,挖一坑,將雞頭扭下埋起來。旁邊立紙錢竹竿,周圍用蘆席圍起來,掌壇師在里面安五猖神位牌,供上酒,并瀝雞血,名“雞血酒”。最后焚香,化紙錢,點長明燈,整個演出期間香火不斷。在“掃臺”儀式上,掌壇師口念咒語,把諸神送走?!皰吲_”祭祀咒語為:
啟眼觀青天,師父在身邊,何人收起?
祖師弟子收起,本師收起,傀儡弟子收起。
東路五猖,南路五猖,西路五猖,北路五猖,中路五猖,五五二十五猖,三十六陰五猖,梁上猖,梁下猖,華山得道,部下茅人五猖。
收起七大都猖,領(lǐng)受紅花錢財。(此時殺雄雞)
此雞不是非凡雞,身穿五色衣。
天殺,地殺,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一百二十兇煞,惡煞。
太上老君,祭了如靈(錢紙涂上雞血,并將雞血灑向南北方),四大元帥光照。
紅日正方中,諸猖并百怪,一歸永無蹤。
正法是太陽,邪法是冰霜,太陽一出,冰霜消蕩。[9]33辰河高腔“掃臺”的咒語與道教祭祀咒語源出一脈,辰河高腔舞臺咒語中提到的人們所信奉的神祗,也是沿襲道教所信奉的神祇。由此不難看出,戲、教合一的演出是早期辰河高腔的傳統(tǒng)。
如《目連戲》【回煞】一折中,劉氏死后,其魂魄回家探望,目的是請兒子為其超度。當唱完“為老娘做個超生計”一句后,聽到雞叫,于是她唱出“聽金雞,恨金雞,五更里,喔喔嘀,這公差,逼娘親相拋”。鬼畏雞,雞在鬼離。所以殺雞祭臺意在鎮(zhèn)鬼[10]37。瀘溪武溪地區(qū)演《目連戲》有一習慣,就是演出結(jié)束后必須舉行“掃臺”攆鬼儀式。人們認為,請來的鬼神不送走會干擾滋事。在“掃臺”時,帶小孩看戲的大人必須將自己的小孩帶回家,一些有病或運勢不佳的人也要紛紛回避,在當?shù)赜小安豢磼吲_戲”的說法。按照當?shù)亓曀?,因為“開臺”已經(jīng)鎮(zhèn)壓鬼煞,保證了演出平安,但因戲中鬼怪較多,陰靈四處游走,但懾于靈官(掌壇師)鎮(zhèn)臺法術(shù)而未敢作崇。在靈官“掃臺”時,掌壇師必須給靈官“開五光”?!皰吲_”儀式雖然簡單,但也免不了殺雞滴血、焚燒香紙,然后押著“茅人”至場外燒掉。辰河高腔在演出結(jié)束后,還得舉行“送神攆鬼”儀式,將請來的鬼神送走,以免在人間干擾滋事。
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頭”的習俗。辰河高腔臺風規(guī)范,不主動“討彩”,而是興“打彩頭”。所謂“討彩”,是指有的戲班在演出過程中,根據(jù)劇情發(fā)展進度,有意在正劇中加入一小節(jié)甚至一大段情節(jié)的唱詞,一般為受苦、蒙冤、乞討等表演情節(jié)。演員在表演時,聲情并茂,念、唱、做、打樣樣俱到。此時,臺下會有觀眾向臺上扔錢幣,也有事先約好的富戶,或是當?shù)亍疤每凇钡奶弥?,放炮送禮,以造聲勢。這有意增加的一段情節(jié)和唱詞,雖然沒有超出劇情,卻是專門為“討彩”演出的。若是沒有觀眾投錢幣,或是投的不多,演員便反復(fù)演唱這一情節(jié)。有的戲班為了多一些“收入”,有意拖戲,拖延至扔投錢幣者逐漸稀少,才繼續(xù)往下演唱,這就是所謂的“討彩”。
辰河高腔演出的“彩頭”,是觀眾自發(fā)“送”的,不存在“討”。在演出時,當?shù)厥考潯⒏魈每谔弥鳛榱吮葰鈩?,往往要求主動送禮,而且禮也送得重,這便是“打彩頭”?!按虿暑^”很講究藝術(shù),從“打彩頭”的行為中可以看出觀眾的文化水平和人生涵養(yǎng)。當?shù)貞蛎?,從不在戲的關(guān)鍵情節(jié)或高潮時“打彩頭”,而是待劇情較為平緩時“打彩”?!按虿暑^”一般表現(xiàn)為:炮仗、彩頭出現(xiàn)、演員退場或不退場、演出暫停樂隊奏“迎奉曲”等。直到“打彩”完畢,演出方才繼續(xù)?!按虿省闭?,不在戲的關(guān)鍵情節(jié)或高潮時進行,為的是不影響演員和觀眾的情緒,真正的戲迷是很懂戲的?!按虿暑^”相比于“討彩”有著截然相反的表現(xiàn),充分地展現(xiàn)了辰河高腔與其他戲曲的不同之處。
[1][清]齊德五,[清]舒其錦,等.溆浦縣志[M].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本.
[2][清]徐會云,[清]唐守.辰溪縣志[M].清道光元年(1821年)本.
[3]熊曉輝.辰河高腔劇目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1):14-20
[4]熊曉輝.武陵山區(qū)辰河高腔唱腔及伴腔手法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1):31-37
[5]熊曉輝.試論辰河高腔的唱詞結(jié)構(gòu)與曲調(diào)[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6):15-19.
[6]周秋良.湖南高腔觀音戲的演出內(nèi)容與形態(tài)[J].中國文學研究,2008(3):117.
[7]禹經(jīng)安.楚辭與巫儺道及辰河戲[J].文史博覽,2007(10):14.
[8]汪渲,錢小丹.辰河之畔,聆聽遠去的高腔鼓點[J].藝海,2007(4):29.
[9]禹經(jīng)安.論辰河戲與巫儺道的淵源關(guān)系[J].懷化師專學報,1995(4):33.
[10]明躍玲,向凌.辰河高腔目連戲:湘西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37.
[11]熊曉輝.土家族文學、藝術(shù)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5):15-21.
[責任編輯:慶來]
K892.26
A
1674-3652(2015)03-0038-04
2015-03-25
2014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辰河高腔傳承人口述史研究”(14ZDB010)。
熊曉輝,男,湖南鳳凰人。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音樂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