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洪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 610064)
仡佬族是中國西南歷史悠久的族群,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仡佬族共有550746人。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源遠流長,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中深具原始古樸的特質(zhì),歷史上隨著道教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播,仡佬族宗教又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學界對西南仡佬族宗教文化的研究,有翁家烈、羅懿群、庹修明、吳秋林、冉文玉、張成坤等的論著,[1]日本早稻田大學、韓國慶尚大學、美國加州等國內(nèi)外學者,1989年以來亦多次到貴州考察仡佬族儺祭儺文化。[2]本文對西南仡佬族及其宗教,試從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與儺祭的不同側(cè)面進行討論。
歷史上西南的貴州、湘西、廣西、四川、云南,都是仡佬人活動的地區(qū),仡佬族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東部,生活在以貴州為中心的湘西、川南、滇東北、桂西北一帶?,F(xiàn)主要聚居在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分布于貴陽、六盤水、遵義和銅仁、畢節(jié)、安順、黔西南等地。仡佬族人口的95%以上分布在貴州,少數(shù)散居于廣西、云南,在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調(diào)查中,湘西還有少量的仡佬族人。
活動在貴州地區(qū)的仡佬人,文獻所載有紅犵狫、花犵狫、打牙犵狫、鍋圈犵狫、披袍犵狫、剪頭犵狫、豬豕犵狫、水犵狫、犵兜九種。[12]清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卷九則載仡佬各支系有:犵狫、披袍犵狫、鍋圏犵狫、打牙犵狫、打鐵犵狫、青犵狫、紅犵狫、犵狫、犵兜。[1]歷史上貴州是仡佬人活動的中心,但仡佬人沿民族走廊遷徙,從而進入周邊的廣西、云南。清乾隆《廣西通志》卷九十二載:“犵來自黔中,蓬頭跣足,以布幅蔽腰,旁無襞積,曰桶裙。花布者,曰花犵;紅布者,曰紅犵。……又打牙犵,慓悍尤甚?!盵2]廣西境內(nèi)有花犵、紅犵、打牙犵的分布。仡佬族一首民歌唱道:
云南下來有條河,這里流來那里落。
仡佬古時無住址,貴州飄流廣西落。[3]
這是貴州仡佬人遷徙廣西的歷史記憶。
中國西南地區(qū)仡佬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文化特質(zhì)。仡佬人是崇拜竹圖騰的族群,夜郎時期的竹王神話就與仡佬先民有關。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載西南民間的竹王誕生神話說:
竹王者,興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為姓。漢武帝時唐蒙開牂牁,斬竹王并置牂牁郡,之后吳霸繼任為牂牁太守,“夷濮阻城,咸怨訴竹王非血氣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盵4]歷史上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多有竹王廟、竹王三郎祠,供奉的神靈是竹王、竹王三郎神。在西南仡佬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佤族、傈僳族先民都崇拜竹王、竹王三郎。貴州桐梓縣更有竹王城、竹王洞等竹王崇拜的遺跡。清乾隆《貴州通志》卷七《地理·古跡》載:“竹王城,在桐梓縣北七十里,久廢,舊址方圓里許,今尚存。竹王洞,在桐梓縣夜郎里。”[5](P190)今貴州福泉縣城東25公里鳳山鎮(zhèn)雙橋村有竹王城遺址,相傳即是漢代竹王興建的古城垣。
清嚴如煜《苗防備覽》卷八《風俗考·瀘溪乾州犵狫風俗》載湘西仡佬民間土語“呼竹曰蓋腦”,“蓋腦”即“仡佬”的異寫。[6]說明仡佬先民曾以竹為族稱,確乎是崇拜竹圖騰的族群。貴州高原仡佬族以竹為圖騰,沿襲夜郎先民對竹子旺盛生命力的崇拜,蘊涵先民祈求族群繁衍壯大的樸素愿望。當今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地仡佬族的“仡佬毛龍”民俗活動,是古代仡佬人祭“竹王”習俗的傳承。清乾隆《皇清職貢圖》卷八載剪發(fā)犵狫:“孟冬縛草龍,插五色紙旗以祀鬼?!盵7]仡佬族民間的宗教祭詞,不乏對竹王圖騰崇拜的描述。貴州普定窩子寨仡佬族《祭山神》“送祖”唱道:
它是告佬的竹王,它是我們的先人。
出門做事它會講,出門做事它會說。
會講會說是竹王,我們世代敬供它。
竹王萬世保佑我們,告佬家家享太平。[8](P26)
仡佬人供奉在神龕上的竹筒,里面要放九粒米以代表家神,象征家族的九代祖先。貴州道真梅家寨仡佬族在生下第一個男孩時,要將胎盤與雞蛋殼埋在竹林下,以祈求得到竹王的護佑。仡佬族民間流傳的竹王神話,顯示出竹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的交融。仡佬人以農(nóng)歷正月初四為竹王誕辰,屆時要去竹林供獻竹王錢,上《竹王錢》的祭詞說:
竹王老祖發(fā)善心,十萬大軍去出征。
保佑安寧人人敬,竹子多生長大根。
承先啟后長發(fā)祥,子孫祭祖到如今。
再斟美酒又三巡,送王回祀去安寧。
風調(diào)雨順家家樂,國泰民安處處春。[9]
在西南仡佬人的宗教祭詞中,竹王是反復出現(xiàn)的母題。仡佬族民間流傳的《竹王》、《金竹》的傳說,更是仡佬人對竹王的歷史記憶。仡佬族雅伊支系的老人去世,要砍一根一丈多長的竹子,保留竹梢頭上的少許枝葉,抽取與亡人壽數(shù)相同根數(shù)的白棉線,搓成一根一丈二尺長的壽帶(仡佬語呼之為“必果列”)系到竹梢上,將這根象征祖靈的竹子靠在堂屋神龕旁,每天早、中、晚給亡靈供飯時,要在壽帶上綰一個結。[10](P451)在黔北仡佬人墓葬圖畫中,有仡佬族小孩跪拜竹王的《拜竹圖》,反映祈求竹王保佑仡佬后代健康成長的心理。[11]在以貴州為中心的竹王崇拜文化圈中,竹王神話與祭竹儀式始終交融一體。
仡佬族還有葫蘆圖騰崇拜,有神鷹和葫蘆救護祖先的神話傳說。相傳遠古大洪水時藏在葫蘆中的阿仰兄妹隨水漂流,一只神鷹飛來抓起葫蘆拯救了兄妹二人,從此仡佬人才有族群的繁衍壯大。仡佬族農(nóng)歷二月初一敬雀節(jié)要祭祀葫蘆、神鷹,稱葫蘆為“仙葫蘆”,神龕供奉的葫蘆象征始祖。仡佬人家中的老人死后,將死者指甲剪下放入葫蘆內(nèi),這是圖騰靈物崇拜的習俗。黔北仡佬人在仡佬年除夕,要將葫蘆自神龕移掛至堂屋門后,認為掛于門楣的葫蘆圖騰可以鎮(zhèn)懾鬼蜮。
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的法師有特定的稱呼,貴州水城仡佬族稱“巴磨”,關嶺仡佬族稱“濮菲”,普定仡佬族稱“果珠”,安順、平壩仡佬族稱“納汗”,納雍、大方、織金、黔西仡佬族雅伊支系仡佬族稱“博帔”、“博罱”,而受道教影響較深的遵義、務川、道真仡佬族,民間則習稱法師為道士、端公。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的法師,歷史上還有“鬼師”之稱。清道光《大定府志》卷十四載:“鍋圈革獠……病則延鬼師,鬼師設虎頭一具,五色絨裝之,置之簸箕內(nèi),作法念咒而禱之。葬掘地置木板,橫陳其尸,如花苗也。必橫陳者,曰使鬼不知回家也?!盵12]此所謂“鬼”,實際指祖靈,其原始古樸的名稱,顯示仡佬族原始宗教鬼神崇拜的特質(zhì)。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一載犵狫:“疾病則信巫屏醫(yī),專事祭鬼?!盵13]同樣反映仡佬人信仰原始宗教,通過宗教儀式以驅(qū)邪治病的社會實況。
貴州各地仡佬族舉行宗教祭祀,法師要吟唱各種神唱古歌。黔西縣羊耳鄉(xiāng)下壩村仡佬族法師趙銀周傳承的《敘根由》,就是祭祀活動中吟唱的一部神話史詩?!稊⒏伞贩譃椤秾ぜ缼煛?、《找草果》、《砍草造房》、《打虎、擒獐、射羊》、《婆媳不和》、《挖礦煉鐵》、《鐵牛精“那約”》、《阿利捉風》、《阿仰兄妹制人煙》、《巨人由祿》、《貓呼呼借窩》、《由海的浪蕩兒》,這十二章祭詞民間習稱為“十二段經(jīng)”。《敘根由》是在仡佬社會流傳300多年的古歌,仡佬人的祖先崇拜之情在史詩中有自然的流露。
貴州仡佬族三月三祭山神的習俗,來自天神敖偉封仡佬族九兄弟為山神的神話。貴州安順市普定窩子寨《祭山歌》唱道:“現(xiàn)在我們地方好,全靠你們的業(yè)績。坡是你們趕來的。山是你們留下的,你們開辟的地盤,寬廣抵天邊。我們享你們開的田地,享你們開的大河,享你們開的水渠,享你們砌的城墻,享你們建的倉房,享你們修的瓦屋。子孫后代用不完,千秋萬代不用買”。[8](P13)貴州安順市普定窩子寨仡佬族農(nóng)歷正月初三的祭山神,要用樺樹枝扎一高1米寬1米的小屋,放置于村寨神樹的祭壇之下。法師請山神入座并念誦祭詞,虔誠祈禱神靈保佑五谷豐登。貴州普定窩子寨仡佬族《祭山神》祭詞唱道:
從古至今代代傳,每年三月要祭山。
哥哥是在初二祭,弟弟是在前一天。
祭了山神得保佑,寨寨老幼得平安。[8](P115-116)
黔北鍋圈犵狫的喪葬習俗,又具有西南族群虎崇拜的特點。清謝遂《職貢圖》中的平遠州鍋圈犵狫圖像,其漢文文字介紹鍋圈犵狫說:“病則延鬼師,用虎頭一具,縈以色絲,置箕內(nèi)禱之?!鼻宕F州《百苗圖》第28幅《鍋圈仡佬》,圖像繪制四位仡佬人在郊外供祀虎頭。圖像所附文字介紹平遠州鍋圈仡佬的信仰習俗說:“病者不服藥。用面作服虎頭一具,飾以彩線,置簸箕內(nèi),延鬼師禱之?!盵14](P255)清乾隆《貴州通志》卷七載遵義府的鍋圈犵狫:“病則延鬼師,以虎頭一具,用五色絨裝飾,置簸箕內(nèi)禱之。葬則側(cè)置其尸,謂使其不知回歸云?!盵5](P180)虎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征,西南族群普遍奉虎為原始圖騰。法師用虎頭為病者祈禱,旨在借助虎的神力為病人消災驅(qū)邪。鍋圈犵狫喪葬側(cè)置其尸的方法,既有防止死者靈魂返回世間,也有讓死者回復人生原初胎兒狀態(tài)的涵義。
貴州安順彎子寨、黑寨仡佬族法師“納汗”為死者主持“開路”儀式唱《喪葬歌》曰:“大田大地我們的,大山大嶺我們的,東南西北我們的。大場大壩隨便走,大沖大凹隨便行,天寬地寬由你走,四面八方任你行?!盵8](P183)貴州關嶺,鎮(zhèn)寧、晴隆等地仡佬族喪葬儀式,儀式中法師“濮菲”唱的《喪葬歌》分“敬終孝”、“別人間”、“祖宗引去”、“清根由”、“陪影身”、“述雞”、“指路”。喪葬儀式最后給亡靈指路,“濮菲”要指引死者靈魂歸祖的路線,告誡在返歸祖地的路途中,有上中下三條路,但正確的選擇是走中間的路。貴州黔西縣仡佬族古歌《敘根由》,法師“博帔”最后同樣指引亡靈歸祖的道路:
好生聽聽師人講,認真聽陪坐人說。
師人我指三條路,你踩中間一條去。[10]
在《敘根由》古歌的結尾,再次重復這段諄諄告誡的話語。貴州關嶺簡嫩仡佬族《喪葬歌》的指路唱道:
還有一程路,還有一段路。去山坡腳有三條路,走山坡腳有路三條。上邊那條去不得,下邊那條不能去。你由中間這條去,你從中間這條走。這條是會祖公路,這條是會祖太路。[8](P115-116)仡佬族指路指引的路線,先后指引亡靈去房間,去鍋邊,去火塘邊,去灰堆旁,去屋角,去家神處,去大門,去雞籠邊,去羊圈,去豬圈,去牛圈,去馬廄,去寨中,去鹽地,去酒坊,去集市,去場壩,去菜園,去蒜地,去放牛坡,去放馬場,去割草地,去砍柴坡,去山坡腳。西南氐羌民族《指路經(jīng)》所指是祖先真實的遷徙路線,而仡佬族所指的路是亡人生活周圍的場地,仡佬族指路的這種地域、族群特點,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仡佬人歷史上屬于五溪蠻,因此其喪葬習俗的特點是懸棺葬。宋葉錢在慶元乙卯年(1195年)為朱輔《溪蠻叢笑》作序稱:“五溪之蠻,皆盤瓠種也。聚落區(qū)分,名亦隨異。沅其故壤,環(huán)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貓、曰猺、曰獠、曰獞、曰犵狫,風聲氣習,大略相似?!盵15]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載: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閤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盡產(chǎn)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腰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身不復祠祭。[16]考古文獻資料所見五溪地區(qū)的懸棺葬,其主要是仡佬人行此葬式。明田汝成《炎徼紀聞》卷四《云南》載:犵狫“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以木主若圭,羅樹其側(cè),號曰家親殿。”[17]明嘉靖《貴州通志》卷三載石阡府犵狫喪葬:“擊鼓唱歌,男女圍尸跳躍,舉哀而散,亦置之山峒間。[18]在西南地區(qū)仡佬族各支系中,男女桶裙以紅布為之的紅仡佬就實行崖葬。清代貴州《百苗圖》第25幅是紅仡佬的圖像,所附文字介紹紅仡佬的喪葬習俗說:“親死,殮以棺木而不葬。置崖穴中,或臨大河,不施蔽蓋,而傍樹木為主,其名曰‘家親殿’?!盵14](P249)明嘉靖《思南府志》卷七《拾遺志》載:府南四十里許有家親殿者,古犵老奉先處也。在一大崖穴中,崖高百余丈,下臨大河,行舟者往往遙見之。其規(guī)制如今之床然,上下休崖,不施蔽蓋,雨日亦不及之。正統(tǒng)間,居民避苗者,曾至其處,見有木主數(shù)道,字跡已不可辨。又旁有棺柩數(shù)具,啟視之無見者。大抵棺柩自家親殿而下崖穴中,處處有之,豈昔犵老之制不土葬歟!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思南府南烏江崖穴中棺柩,是時人親見仡佬人懸棺葬之遺存。明嘉靖《貴州通志》卷三《風俗》:“青山司,花犵狫,……喪葬亦有棺殮,殺牛祭鬼畢,則橫葬于上,后有人誘以倒埋,其類幾絕。”[18]此橫葬于上亦是懸棺葬,仡佬人懸棺葬時要殺牛祭鬼,即舉行祭祖儀式而葬之,此習俗是仡佬人宗教觀的反映。清尤侗詠《仡佬》竹枝詞曰:“花桶裙攜紅桶裙,家親殿上掃新墳?!盵19]就以詩化的語言描述花仡佬、紅仡佬的懸棺葬習俗。
在仡佬人傳統(tǒng)宗教的儀式中,原始的占卜法術是儀式中必行的儀節(jié)。明游樸《諸夷考》卷二載仡佬族:“有病及行兵舉事,必倒一牛占之。二人握牛首向神,一人以刅剚牛腹,一刃即倒者吉,病必愈,事必濟,兵必勝。不然則止,又擇他日占之?!盵20]此椎牛占卜用于社會生活,與周邊的苗族人又有不同特點。仡佬族的占卜法術還有雞卜、竹卜、卦卜、芽卜、動物卜、樹根卜、蛋卜、衣食卜等。仡佬族的雞卜,用于農(nóng)事活動中占卜谷物長勢。通常在三月三祭山之后,法師殺雞觀看雞腿骨上的斑點,雞腿骨斑點為雙數(shù)的二、四,則預示風調(diào)雨順,莊稼豐收;若為單數(shù)的三、五,則將是荒年的征兆。[43]芽卜是在仡佬年的除夕之夜,將一根龍貓竹每節(jié)割開一口子,各裝進一粒種籽并灌水。到正月十五日剖竹察看,若種籽被泡脹發(fā)芽,就預示今年種此作物會獲豐收。仡佬族的卦卜則用以預測狩獵,占卜時取竹卦投地,一仰一俯為順卦,雙仰為陽卦,雙俯為陰卦。若卜得陰卦,表示這次出獵收獲大,若是陽卦則不吉利。占卜后將竹卦放在代表祖宗神位的小竹筒中,平時竹筒就插在內(nèi)室墻壁之上。
中國西南的仡佬族是受道教影響較深的族群,在仡佬族儺壇、儺祭活動中,不乏道教文化的元素。貴州岑鞏仡佬族儺壇過職文稱:
臣系江西佛地、龍虎仙山、玄御境上清宮威靈侯×××代天師老祖張大真人玉皇門下,實受五雷排演掌法仙卿、雷霆都督府百吉驅(qū)邪拷鬼院、雷部領起九萬九千御林天兵之職,騰云判掃天下部州不正之神,奉行法事凡昧巫門臣。[22]
貴州道真仡佬族儺壇拋牌封職傳度儀式,其儺壇過職文亦稱:
臣系江西佛地、龍虎仙山、玄御境上清宮威靈侯五十四代天師老祖張大真人玉皇門下,實受五雷排演掌法仙卿、雷霆都督府百吉驅(qū)邪拷鬼院、雷部領起九萬九千御林天兵之職,騰云判掃天下部州不正之神,奉行法事凡昧巫門臣。[23]
上述兩地仡佬族儺壇相同的過職文,說明這些科儀文書來自同一傳統(tǒng)。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始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大真人,以后各代天師均襲大真人號,據(jù)此可判定此仡佬族儺壇過職文為元明清時期的文書。仡佬族儺壇過職文,其實就是道教授箓文書的變異。
貴州岑鞏仡佬族的《請圣科》經(jīng)文,稱奉請的神靈是:“淮南門下打瘟張趙二郎,木瘟趙侯圣主三郎,烤鬼廬山九郎,橫山七郎,蒙山十郎,白偕仙師張五郎,翻壇倒洞張六郎,打神破廟張七郎,解冤報仇張九郎?!盵24]貴州織金仡佬族的度職儀式,度職者書寫投師帖文為:某人愿行太上正一大教,投拜某師門下,專行三五都宮經(jīng)箓,學成之后,受師度職,永傳道法興隆。度職儀式中要奏章,其內(nèi)容與正一道上章的章詞頗為相同,度職儀是求授經(jīng)箓法箓,實際是正一道授箓儀式的衍變。
梅山啟教張五郎在儺壇中又稱為開山五郎,儺祭《開山舞》表現(xiàn)開山五郎的身世,儺戲《打梅山》則表演梅山峒獵神的故事,戲中老君門徒奉請梅山圣眾降赴壇場,為事主家充叩儺牌、踏踩九州島、驅(qū)除妖魔、掃邪歸正。儺戲《慶梅山》,是在狩獵豐收的年成,沖儺以酬梅山。[25]清道光《思南府續(xù)志》卷二《風俗》載民間的宗教活動說:“祈禳,各以其事禱神,逮如愿,則報之,有以牲醴酬者,有以彩戲酬者。祈年則上元龍燈、社會、神會及各廟齋醮,均此意也。冬時,儺亦間舉,皆古方相逐疫遺意?!盵26]思州的儺戲已發(fā)掘43種,其中仡佬族儺戲有7種。仡佬族祭祀儀式中的祭山,就是祭梅山神。在仡佬族儺壇法師看來,儺壇法術都是太上老君所傳,因此儺壇的三教以道教為首,儺祭與道教的關系最為密切。
貴州仡佬族儺壇的元皇教,大抵都不同程度受道教的影響。儺壇掌壇師自稱屬于道教流派。[27]西南湘黔地區(qū)的民間巫教,多自稱其教派為元皇教。西南儺壇祭祀詞文就說:“引度階前拜老君,道行天下我知因,師尊親問元皇教,龍漢元年傳度人;羊角山頭顯道法,無窮變化有威靈;今朝不敢胡言說,依古流傳如此云?!盵28]
清代以來,仡佬族社會已有仡佬人道士。如貴州關嶺縣麻凹村66歲的仡佬族道士化清,他的師父、師祖皆為仡佬人。仡佬族民間的打清醮,旨在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打清醮是明清以來道教的祈?;顒?,說明道教齋醮在仡佬族社會中傳播廣泛。
仡佬族宗教尊奉的神靈系統(tǒng)中,既有本民族原始信仰神祇,又崇祀道教神仙,具有巫道結合的顯著特征。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有著豐富的神靈信仰與祭祀儀式,仡佬族宗教受道教影響,是歷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播所致,是華夏文化在多元一體的中國社會輻射的結果。
結語
中國西南仡佬族信仰的傳統(tǒng)宗教,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仡佬族社會的原始宗教活動,是仡佬族先民的一種生存方式。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的祭祀活動,是構成民族節(jié)日的主要內(nèi)容。隨著仡佬族社會歷史的變遷,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的習俗也在發(fā)生變異。在仡佬族古樸原始的宗教習俗中,有利于當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思想值得挖掘。對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的生存現(xiàn)狀,如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法師的傳承與活動,仡佬族宗教傳統(tǒng)儀式活動的類型與社會功能,應有計劃開展系統(tǒng)的田野調(diào)查。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雖然沒有科儀經(jīng)書,但宗教儀式中仍有大量的神唱祭歌,對仡佬族宗教法師口傳的神唱祭歌,應該進行系統(tǒng)地收集整理與詮釋。仡佬族宗教保存著較多原生古樸的特質(zhì),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類型中具有典型意義。對仡佬族傳統(tǒng)宗教的深入研究有賴于田野與文獻的結合,還應堅持與西南地區(qū)諸族群宗教進行歷時性研究與結構性分析相比較的取向,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的大視野下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文化分析。
[1](清)羅繞典(道光)黔南職方紀略[M].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7冊[M].550-551.
[3]范陽.仡佬民間文學探索[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164.
[4]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7.
[5]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1冊[M].
[6](清)嚴如煜.苗防備覽[M].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刻本.
[7]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4冊[M].708.
[8]貴州省安順地區(qū)民族事務委員會.仡佬族古歌.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
[9]遵義地區(qū)志·民族志.編纂委員會.遵義地區(qū)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10]羅懿群,吳啟祿編譯.敘根由:仡佬族古歌[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
[11]羅懿群,梅應魁.黔北仡佬族的竹崇拜[A].全國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暨貴州省,云南省,四川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仡佬族百年實錄(上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552.
[12](清)黃宅中修,鄒漢勛纂(道光)大定府志[M].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13](明)鐘添.(嘉靖)思南府志[M].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14]劉 鋒.百苗圖疏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65.
[15]筆記小說大觀[M].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第25編第96頁.
[16](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M].北京:中華書局,1979:40.
[17]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2冊[M].652-653.
[18](明)謝東山修,張道纂.(嘉靖)貴州通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M].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
[19](清)尤侗.西堂詩集·外國竹枝詞[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0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4.
[20]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42冊[M].453.
[21]翁家烈.仡佬族宗教信仰的傳承與變異[J].貴州文史叢刊,1990,(4).
[22]晏曉明,龍明光,王遠平.思州儺戲調(diào)查[J].苗嶺風謠,1991,(8).
[23]汪泉恩.貴州道真儺戲[A].曲六乙,陳達新.儺苑: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429-430.
[24]庹修明,楊啟孝,王秋桂計劃主持.貴州省岑鞏縣平莊鄉(xiāng)仡佬族儺壇過職儀式調(diào)查報告[R].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
[25]李懷蓀.湘西儺戲調(diào)查報告[A].顧樸光,潘朝霖,柏果成.中國儺戲調(diào)查報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72.
[26](清)夏修恕修,蕭琯,何廷熙纂.思南府續(xù)志[M].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27]庹修明.貴州民間道教與儺壇[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9,(4).
[28]周明阜,張應和,謝心寧.沅湘儺辭匯覽[M].香港:香港國際展望出版社,1992:176.